最近剛追完八尺門的辯護人
隊友不太喜歡看台劇,我一直說想看
他都說:我覺得台劇的台詞都好尷尬
後來是他聽podcast聽到才願意看的
看的過程...有些台詞我也覺得很尷尬欸
可能太久沒看台劇了...
這部劇是由湯英伸事件改編的
就連我去YT搜尋這事件的影片下面還是有一堆在爭議原住民福利的留言...
事件概述(來源維基百科):
湯英伸曾就讀嘉義師專,後因故休學
1986年初,為負擔家計,從故鄉阿里山鄉(當時稱「吳鳳鄉」)特富野前往臺北市謀職
- 湯英伸根據報紙上的西餐廳徵人廣告前往應徵,不料該餐廳的真面目是求職介紹所
- 誤入求職陷阱的湯英伸因而被介紹到洗衣店工作,並因此欠下雇主包含計程車費在內的2200元借款,且身分證交給雇主充當抵押品
- 其工時從早上9點到凌晨2點,每日工作17小時
1986年1月25日,於工作九天後,湯英伸在酒後為索回身分證
被雇主辱罵番仔而發生衝突,遂殺害了雇主夫妻和女兒共三人
- 湯英伸犯案後前往警局投案,因殺人罪被判處死刑定讞
湯英伸事件涉及原住民遭到漢族欺壓、歧視和剝削等敏感問題,而引發時任天主教花蓮教區單國璽主教為首的社會各界聲援湯英伸,並且向總統蔣經國請願,希望能夠「槍下留人」
- 但最後仍於1987年5月15日執行槍決
湯英伸成為臺灣最年輕死刑犯
執行槍決時他拒絕法醫為他施打麻醉藥,因為他說
自己罪有應得,所以必須接受這個刑痛
劇情改編為原住民跟外勞的衝突
但幕後黑手一樣是白浪(原住民稱漢人為白浪
因為他們的老闆幫助了他們很多(實際上還是不公平
還有一些官商勾結的劇情
我自己不理解的是,改編成換原住民去欺壓外勞
不知道是不是想要訴說,換了位置換了腦袋這事
只是我自己實際經歷,都是漢人欺負外勞比較多
感覺好像劇情又扯遠了?
廢死的爭議
近年因為國際與廢死聯盟的極度爭取
台灣會判死刑的案例已經越來越少
就算判了死刑,執行的日期也一再拖延
限制判處死刑的條例
依照國際兩公約:
一、若非犯下「情節最重大之罪」,也就是達到「蓄意、致死」的程度,法院便不能判處被告死刑
二、法院的判決不得抵觸公約內容
聯合國的政策也越來越趨向廢死
大多數人誤以為犯下謀殺案的罪犯都經過審慎計畫
事實上,這些人通常是在情緒超越理智,或是受到藥物、酒精的影響下做出錯誤的決定,對於死刑的恐懼並沒有阻止這些罪行發生
- 預謀犯罪的人甚至有可能無視被判處死刑風險而持續犯罪
- 遏止罪行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增加罪犯被監禁、逮捕和定罪的機率
- 既然沒有事實能夠證明死刑遏阻犯罪的功效,若政府仍以死刑有效的錯誤假設為前提,必然導致政策徒勞無功並有被濫用的危險
- 死刑是嚴重的懲罰,但無法嚇阻犯罪
但對於被害人及被害家屬來說
他們只希望能: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位子不同,腦袋也不同
我自己各站在兩方立場思考
真的也是不斷拉扯
站在判刑者這邊,會覺得死刑好像太輕鬆
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他也沒有得到該得的懲罰
一槍就結束,太便宜他了
也沒辦法去了解他為什麼要殺人
- 雖然根本沒有老百姓在乎他為何殺人,殺人償命就對了
當然大家都怕死,因為人有求生本能
沒有讓他限制自由多年再出獄,然後去體會這個社會多排斥他
除非他很有錢啦...但有錢人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殺人
- 在監獄裡不是被關而已,還要到監獄中的工廠工作
不然哪來的錢吃飯,哪來的錢還給被害人 - 很多監獄做的產品,賣到嚇嚇叫欸(又離題了...
有案底的人,可是比外勞還受到歧視
站在受害者家屬這邊,又會很希望他被判死
因為新聞議題總是打著:
加害人的人權
受害者家屬就會不斷去想:
那我們受害者就沒有人權嗎?
受害者死前的恐懼,痛苦的掙扎,誰來體諒
我要是同時是被害者家屬跟法官的身分
就...真的很難啊...
真的太難了...互相都有不想退讓的立場
人一旦遇到利益衝突的事,那都是非常困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