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劇需要多久的時間發酵呢?全劇僅有八集的《八尺門的辯護人》在播畢之後掀起了廣大的討論,其中不乏因為劇中討論的議題眾多,以「死刑」作為貫穿整部片的核心,討論了關於廢死、種族、移工等議題,並探討法律之於政治、權勢者以及人民而言是什麼樣的存在。也許探討的議題偏沉重,劇中的台詞也有不少較為生硬的法律內容,但導演也用了不一樣的闡述方法和敘事節奏讓劇情不會過於沉悶,再加上主演群的演技表現,可以說是非常容易嗑完這部2023年必看台劇!
真相究竟是什麼?《八尺門的辯護人》第一集就開門見山的講出了「海濱命案」,一名印尼籍移工殺了船長一家。究竟是有什麼樣的深仇大恨,要這樣殘忍的滅門?接著,大家跟著寶哥的調查往下深入,ˊ逐漸了解到了悲劇是如何發生...。
不得不說,我也和大部分的人一樣,一開始以為莉娜是找印尼籍演員拍攝。後來才發現!哪泥!竟然是埔里女孩演出耶!雷嘉汭的演技既生動又完整的將莉娜一開始有點害怕、膽怯到後來的堅定演繹的非常好,可以看出角色的成長和轉變。而且印尼語和中文的切換、音調等等,完全感覺不出來她竟然是台灣人啊~(笑)
李銘順在劇中也完全將寶哥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樣子,外表看起來是個輕浮、不可靠的大叔,但實際上仍有自己所堅持的底線在,並將不認同自己身分又得背叛部落的矛盾詮釋得既巧妙又讓人有點心疼。重點是本身是馬來西亞人,在劇中卻要說出中文、阿美族語、印尼語、英文等多種不同的語言,只能說現在的演員還真的是學習力要很強欸XD
其他演員像是初孟軒、楊烈、潘儀君在劇中都有很不錯的呈現,唯一認為有點稍稍可惜的是蘇達所演繹的警官角色。其實劇中徐世漢的角色也和寶哥一樣夾雜在部落及正義之間,在寶哥對於身分認同的矛盾中有點像是緩衝的存在,而兩人在工作上的身分是相似性執的存在,可惜也許是礙於怕模糊焦點篇幅並不多。如果能夠將那種想幫卻又無助、無奈的矛盾和衝突再更顯現出來,相信這個角色也會更有力道、更有共鳴。
《八尺門的辯護人》是拿下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大獎首獎的小說,能夠從眾多大眾及小眾的小說之中脫穎而出,並以真實事件作為參考,延伸出許多備受關注及爭議的社會議題,可見故事本體不會差到哪裡去。編劇的考驗就只是如何把較為生硬的法條內容融入在劇情之中,剩下的就是看導演說故事的能力如何。
最後一個我想提出的,其實是關於整個台灣難能可貴的自由與多元包容。故事本身的設定注定讓這個故事不會變得平凡,簡單來說就是架構本身非常具有衝突性。而這樣極具衝突性的故事放在台灣這個擁有多元民族的社會,從早期大眾對於原住民的歧視、不平等,到對於新住民的不友善,或是對於外籍勞工的剝削等,走過不同階段的台灣人更能夠獲得共鳴,放在擁有自由言論的台灣更能體現出戲劇本身的價值。
***以下有雷
那麼《八尺門的辯護人》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讓不少影評人、觀劇者大讚是今年必看的台劇呢?首先必須要先大大讚賞導演說故事的能力。第一集先帶出了寶哥與部落的衝突,接著帶出了海濱命案的發生。因為劇中角色的衝突和議題加深了故事本身的戲劇張力。導演並沒有開門見山的帶出命案發生的細節,而是一層一層的藉由主角們的抽絲剝繭,帶出環環相扣的產業糾葛、政治角力、司法體制等層面,直到最後一集才揭曉犯人的作案過程及動機,顯現出議題背後的價值及爭議性。
司法系統就是這樣,有人會笨到被騙幾百萬,法官卻不相信有人會笨到因為幾千塊被騙去當車手。所以就連笨,都有兩種標準。
再來是寶哥及晉平的價值觀衝突。寶哥在司法系統打滾多年,很多稜角被磨平卻又帶了點反抗和叛逆。即便對於司法系統缺乏信心,但他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要同流合汙。司法系統雖不分貧窮貴賤,但富者所擁有的更好的資源卻可以爭取更多的時間、更多的證據、更有利的背書。
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的,不是為了法官,不是被害人,更不是神。
晉平卻是剛踏入司法體系的小綿羊,對於司法系統有著期待,期待公平的判決、公平的結局。相信司法體系能夠實現正義,正好與寶哥產生了對比,也和父親的作為有所牴觸。而他也在海濱命案的判決過程中,第一次感受到了這個體制、這個社會的殘酷。
編劇很巧妙地選擇了外籍移工這個設定,逃跑的外籍移工因為非法而產生許多問題,像是假的護照、假的身分,不能作為證據的出入境資料等。這些外籍移工做著危險的工作,卻沒有足夠的保障。他們生活在台灣這個社會,卻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及對待。這是《八尺門的辯護人》想要探討的移工及種族議題,即便台灣已經是個多元民族的社會,但我們是否真的接納並平等的對待原住民、新住民、移工呢?
台灣民眾有七成的人對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有七成五認為台灣法律只保障有權有勢的人,有八成的人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但是,八成五的人支持死刑。
《八尺門的辯護人》最核心的議題便是死刑。寶哥的公辯身分也許帶了點爭議性,也很看重編劇該怎麼為這個角色說話。殺人者並非無罪,但難道以殺止殺就是最為正確的決定嗎?寶哥在這齣劇裡面的設定是無神論者,他不支持也不反對死刑,他所能做的就是為辯護人爭取最公正的判決。因為「在台灣的司法裡,死刑是運氣問題」。晉平則是拋出是否有誤判的可能性,畢竟法條雖然是死的,但判決卻是人判的。如果法官誤判,那麼罪犯的生命權呢?
真正的邪惡是平庸,是認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不願意為了正道而放下執念的人。
這裡很有趣的加入了本劇最具爭議性的角色陳令秋。作為一個從頭到尾都反對死刑的法務部部長,這個女人可以說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相信很多人看完結局都非常有感。在死刑的議題上又加入了政治角力,人權竟然可以成為政治籌碼?這句「不殺就不能阻止繼續殺,如果必須要殺,那就要殺在最好的時刻。」不知道震撼了多少人(聽到這句話直接起雞皮疙瘩)。諷刺的是,為了影響大眾對於死刑公投的風向而執行死刑,然而公投的結果真的就是自己所想要的嗎?
作為一部律政劇的《八尺門的辯護人》固然沉重,融合了移工、死刑、漁業等多個議題,卻不乏是一部表現亮眼的律政劇。編劇塑造了多個衝突及對比來帶出議題核心,每個角色的立場都非常鮮明,即便是劇中亦正亦邪的角色也能看出其掙扎和權衡,沒有為了得到預設的結果而違背角色信念,每個議題都點到為止而不會淪於說教。即便在台詞上還有進步的空間,但要將生硬的法條融入台詞本就不是件易事,是部瑕不掩瑜的上乘之作。
反抗不是拒絕合作,而是拒絕同化。
《八尺門的辯護人》在角色的塑造上我認為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在寶哥的故事中又加入了父親曾經是殺人犯的設定,讓他對於阿布杜爾多了一份執著和使命感。即便自身對於原住民這個身分並不認同,但到了最後卻還是認可了自己留著原住民血液的事實,感受到了部落大家庭的溫暖。從一開始他就在對抗體制、拒絕同化,直到最後依舊沒有妥協。主角三人雖然歷經波折、有過衝突與矛盾,卻仍舊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即便結果可能不見得是自己所樂見的,卻各自有所成長,典型的故事設定卻依舊活出了屬於角色的故事,而有所共鳴及感動,是《八尺門的辯護人》成功的地方。
最後,來談談並不是讓所有人都認同的結局。想必會有不少人拿《八尺門的辯護人》和《我們與惡的距離》來做比較,但個人認為《八尺門的辯護人》的結局比較符合現實的走向。而且這樣的反轉並不會過於刻意,編劇在塑造陳令秋這個角色的時候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他的確是為了目標不擇手段,更刻意將自己塑造成偉大的形象,若一個人的死、一個誤判的決定可以讓大眾重新反思死刑的必要性,那我想她的確是會這麼做。其實,編劇又何嘗不是陳令秋的角色,如果真的成功逆轉了判決,固然是一個好的結局。但如果結局並沒有這麼理想化,最後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反轉,不只會掀起討論度,更會讓大家印象深刻。不過我認為這個發展是合理的就是了,並不是刻意賜死阿布杜爾。
《八尺門的辯護人》成功在於即便敘說多個議題卻沒有模糊焦點,即便訴說的是沉重的法條內容,卻又不會過於沉悶。將寶哥的角色設定的活靈活現,包括像是「Holy媽祖」的個人特色言論(笑)以及加入了點粉紅泡泡(雖然個人認為愛情線在這部劇中非必要),讓劇情不會過於乏味枯燥。角色之間的張力也很足夠,對手戲的部分完整呈現了緊張又緊湊的劇情,不得不大讚劇中飾演反派角色的楊烈,可以說是完整演繹了洪董那市儈的討厭嘴臉啊XDD 真的很喜歡《八尺門的辯護人》角色彼此間的衝突和對於自身期許與現實的掙扎設定,期待《八尺門的辯護人》能夠敲響金鐘,續拍第二季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