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Cage 追尋聲音的最終章 — 《4’33”》(大師結尾之作系列II)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4’33”》並不是單獨的樂章,⽽是John Cage追尋音樂本質的旅程最終章,他窮盡一生力量,試圖讓聽眾理解到——音樂的本質並不在於聲⾳本身,⽽在於聆聽。


I dont need sound to talk to me. 1
— John Cage
前言

John Cage在⼀席討論關於 “Silence” 的訪談中,曾經如此敘述他與聲音的關係,他以⼀般俗稱的「音樂」和⾞水⾺龍的「街道之聲」兩者相比,形容前者就像他人正在與他談話,敘述感情、想法等;反之後者只是⼀種純粹的存在2

觀其⼀⽣創作與生活歷程,可以看出John Cage從相當早期就開始探索⾳樂與聲音的本質,高中時,他以畢業⽣代表的⾝份,在典禮上致詞,其中⼀段就提到他對於靜默與聆聽的看法——” By being hushed and silent, we should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hear what people think.”。數⼗載過去,John Cage不斷地嘗試各種樂曲,試圖體現聲⾳的真實樣貌,終於在1952年發表了他⼀⽣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4分33秒》。

本⽂將概略介紹 John Cage ⼀生的創作歷程,並解析《4分33秒》 的創作核⼼與其永不磨滅的藝術價值。


追尋聲⾳ — JohnCage的⾳樂⼈生

John Cage 於小學四年級開始接觸音樂,學習鋼琴。高中畢業後進入Pomona College就讀神學,兩年後隨即離開學校,到歐洲追尋作家夢,在歐洲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他嘗試了建築、繪畫、詩詞、以及⾳樂等多種創作⽅方式,之後在⾳樂啓蒙導師Lazare Levy帶領之下,慢慢接觸到許多當代作曲家如《春之祭》作曲家Igor Stravin-sky、Paul Hindemith,以及當代⾳樂之父—巴哈的作品,並且在西班牙馬約卡島的生活時光中開始嘗試譜曲,⾄此開始了John Cage追尋聲音的旅程。


” In order to write music, you must have a feeling of harmony.”
— Arnold Schoenberg


1931年回到美國後,John仍然嘗試了⼀段時間的繪畫創作,直到兩年後才開始專注在⾳音樂創作上,之後他便在Henry Cowell的推薦下師習 Arnold Schoenberg,他後來說到,⾄此之後「學習和諧」便是他⽣命中很重要的課題。 3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has a spirit that can be released through its sound."
— Oskar Fischinger


1937年至1949年,John與許多舞蹈家合作。在藝術家Oskar Fischinger的啓發之下,開始嘗試運⽤用非正統的器具進⾏行「實驗音樂創作」,如⽇常⽣活物件、⾦屬片等,並進而在1940年發明了「預製鋼琴 Prepared Piano」,運用不同材質的物品,如螺絲釘、⽉木片、湯匙等, 精密設計其放置的位置,讓一台鋼琴可以同時發出不同的聲響,透過這項發明,他只使⽤用一台鋼琴便完成了整齣舞台劇的配樂演奏。1951年,中國經典名著《易經》發行英譯版,John獲得啓發創作了” Music of Changes”,是其「機遇音樂」的代表作,也是影響此種音樂類型相當深遠的著作。

從「和諧」、「實驗⾳樂創作」、「預製鋼琴」到「機遇⾳樂」, 可以看出 John Cage 一路⾛走來的創作脈絡:先從「和諧」開始學習「⾳樂」,如彈奏樂器、譜曲等;進⽽而開始利用非樂器的⼀般物品來探討 「聲⾳」本身,進⾏「實驗⾳樂的創作」;透過鋼琴擴大物品的聲音效果,「預製鋼琴」與鋼琴在彈奏上有顯著的差異,樂器不再只是創造出譜曲音樂,⽽是更多方⾯地創造「聲音」;「預製鋼琴」在有意無意間誘發隨機的聲響,John更進一步地探討聲音誕生的⾃然機率,「機遇⾳樂」破壞⾳樂原有的⾯貌,讓聲音保持原有的生命狀態。

從創造「⾳樂」到創造「⾃然產生的音樂」,最後 John Cage 將創造者的⾓⾊交還給⾃然,靜默之中,誕生了追尋聲音之旅的最終章—— 《4’33”》。


IV. 聽⾒聲音—《4’33”》
“People expect listening to be more then listen.” — John Cage

《4’33”》並不是單獨的樂章,⽽是John Cage追尋音樂本質的旅程最終章,他窮盡一生力量,試圖讓聽眾理解到——音樂的本質並不在於聲⾳本身,⽽在於聆聽

1952年演出過後,⾄今仍有許許多多的演奏家、管弦樂團、甚⾄至是搖滾⿎⼿重新錄製不同版本的《4’33”》 4,從這些不曾重複的演出當中, John Cage成功地使⽤「空⽩」讓世世代代的觀眾從被動轉為主動,化身為樂曲的⼀部分,放下過去的記憶,與演出者⼀同創造出真正屬於當下的全新樂章。蘇格拉底曾言:「真正的技匠,既知道他模仿的是什麼,就會只對真實有興趣,對模仿就沒有興趣。」5 ,John衷其一⽣追尋聲⾳的本質,勇於突破音樂的表象模仿,最後體悟到⽣命才是⾳樂的來源與目的。因此,他⽤《4’33”》在寂靜中訴說著,⼈生是⼀⾸永不停⽌的樂曲,需要你我創造⾃⼰的旋律,他在最後⼀⾴留下休⽌符,讓音樂停⽌,讓⽣命繼續。




V. 附註

註1註2 “John Cage about sile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HnL7aS64Y)

註3 ”After I had been studying with him for two years, Schoenberg said, "In order to write music, you must have a feeling for harmony." I explained to him that I had no feeling for harmony.

He then said that I would always encounter an obstacle, that it would be as though I came to a wall through which I could not pass. I said,' In that case I will devote my life to beating

myhead againstthatwall."—節錄⾃JohnCage1958年的演講“Indeterminacy”(收錄於”Silence: Lectures and Writings”,261⾴頁,John Cage著,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2010)

註4 鋼琴獨奏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N2zcLBr_VM) 管弦樂團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fYvfEMUJl8 ) 爵⼠⿎重金屬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zI3Ui1Eok)

註5 節錄⾃《來⽣說》,《理想國》卷十,481頁(柏拉圖著,侯健譯,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14)


VI. 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 — John Cage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Cage#cite_note-39)
  • 《前衛派⾳音樂始祖 John Cage 約翰 凱基(⼀)簡介&預製鋼琴作品》(http://paulinemu.pixnet.net/blog/post/1092997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ileen Ho的沙龍
5會員
3內容數
解析不同領域大師的經典作品。透過觀察同時期之作品或其一生創作歷程,帶你一窺經典之作誕生的秘辛與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4’33”》並不是單獨的樂章,⽽是John Cage追尋音樂本質的旅程最終章,他窮盡一生力量,試圖讓聽眾理解到——音樂的本質並不在於聲⾳本身,⽽在於聆聽。
Thumbnail
《4’33”》並不是單獨的樂章,⽽是John Cage追尋音樂本質的旅程最終章,他窮盡一生力量,試圖讓聽眾理解到——音樂的本質並不在於聲⾳本身,⽽在於聆聽。
Thumbnail
極簡音樂非常難做出來,大多時候你寫完都只是變成一首很『基本』的歌,但當他出自於對的作曲家之手時,就發揮了極簡音樂最強大的質感: 『他的簡單,創造了一條直通一個人核心的道路』,沒有任何裝飾,只有一系列不斷細微變化、小心重複編排的音符,所組成一個最接近『心理編碼』的東西...
Thumbnail
極簡音樂非常難做出來,大多時候你寫完都只是變成一首很『基本』的歌,但當他出自於對的作曲家之手時,就發揮了極簡音樂最強大的質感: 『他的簡單,創造了一條直通一個人核心的道路』,沒有任何裝飾,只有一系列不斷細微變化、小心重複編排的音符,所組成一個最接近『心理編碼』的東西...
Thumbnail
想聊「聲音」,其實是因為一支PS4音效師的影片,不知道大家看完後有怎樣的感覺? 原來音效是一種創作,那些聲音引發聯想,和影像連結後,大家慢慢就以為那些事物發出的聲音就是這樣,比方「斷骨」音效,是折斷義大利麵啊,但大家聽久了就會被影響,以為現實裡斷骨真的是這樣的聲音,其實也算是一種「制約效應」吧,其實
Thumbnail
想聊「聲音」,其實是因為一支PS4音效師的影片,不知道大家看完後有怎樣的感覺? 原來音效是一種創作,那些聲音引發聯想,和影像連結後,大家慢慢就以為那些事物發出的聲音就是這樣,比方「斷骨」音效,是折斷義大利麵啊,但大家聽久了就會被影響,以為現實裡斷骨真的是這樣的聲音,其實也算是一種「制約效應」吧,其實
Thumbnail
音樂確實很難懂,要能捕捉各種樂器的聲音,還要能記住旋律。不光演奏,聽音樂也需要學,本文綜合了筆者與友人交流,還有教學工作中與學生互動獲得的經驗,由淺入深提出三層次建議,嘗試協助各位更充分地享受聽音樂的樂趣。
Thumbnail
音樂確實很難懂,要能捕捉各種樂器的聲音,還要能記住旋律。不光演奏,聽音樂也需要學,本文綜合了筆者與友人交流,還有教學工作中與學生互動獲得的經驗,由淺入深提出三層次建議,嘗試協助各位更充分地享受聽音樂的樂趣。
Thumbnail
精神上與物理上的共鳴,皆有無限多的樣貌。但合唱所產生的,人與人發聲之間的共鳴,有種說不上來的純粹。我的身體在聽表演的過程中,慢慢憶起那神奇的共振。當多個人聲全部融合在一起時,你所發生的聲音,會被那整體淹沒,卻又同時存在於整個空間。
Thumbnail
精神上與物理上的共鳴,皆有無限多的樣貌。但合唱所產生的,人與人發聲之間的共鳴,有種說不上來的純粹。我的身體在聽表演的過程中,慢慢憶起那神奇的共振。當多個人聲全部融合在一起時,你所發生的聲音,會被那整體淹沒,卻又同時存在於整個空間。
Thumbnail
無論你演奏的聲音有沒有觀眾聆聽、觀眾聽了喜歡或乏味,都請別停止你的4分33秒,時間會證明,一定會有人和你產生共鳴。 作者:李書修 이서수 譯者:謝麗玲 出版:一人出版社 / 2021年12月 ( 初版 )
Thumbnail
無論你演奏的聲音有沒有觀眾聆聽、觀眾聽了喜歡或乏味,都請別停止你的4分33秒,時間會證明,一定會有人和你產生共鳴。 作者:李書修 이서수 譯者:謝麗玲 出版:一人出版社 / 2021年12月 ( 初版 )
Thumbnail
禪宗怎麼用音樂來詮釋? 著名的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在1952年8月29日,發表了他舉世聞名的鋼琴協奏曲《4' 33''》,共有三個樂章。首演在紐約,演奏一開始,演奏家在掌聲中走上舞台,向觀眾致意...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禪宗怎麼用音樂來詮釋? 著名的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在1952年8月29日,發表了他舉世聞名的鋼琴協奏曲《4' 33''》,共有三個樂章。首演在紐約,演奏一開始,演奏家在掌聲中走上舞台,向觀眾致意...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大多的α波音樂就像是環境音,嚴格說起來,並不能符合「音樂」的定義。若仍想尋找明確「節奏」、「旋律」的音樂,來引領你進入一個入定狀態,恐怕許多音樂仍不能作為睡前冥想參考。 什麼樣的音樂(基本上包含節奏與旋律),能夠讓人的精神達到放鬆狀態,進而幫助冥想與睡眠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簡單要素:
Thumbnail
大多的α波音樂就像是環境音,嚴格說起來,並不能符合「音樂」的定義。若仍想尋找明確「節奏」、「旋律」的音樂,來引領你進入一個入定狀態,恐怕許多音樂仍不能作為睡前冥想參考。 什麼樣的音樂(基本上包含節奏與旋律),能夠讓人的精神達到放鬆狀態,進而幫助冥想與睡眠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簡單要素:
Thumbnail
對於已經聽慣了流行音樂的耳朵而言, 我們透過瞭解歌詞,體會著作曲、作詞者想要傳達的意境, 在曲風的流轉中,讓詞人將對於樂曲的想像,化為具體的即視感。 舉個例子,當你聽到「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妳」。 周董呢喃婉轉的聲音,會自動在你的腦中潑灑出一幅景象, 讓你彷彿看見一個朦朧氤醞的湖畔旁,
Thumbnail
對於已經聽慣了流行音樂的耳朵而言, 我們透過瞭解歌詞,體會著作曲、作詞者想要傳達的意境, 在曲風的流轉中,讓詞人將對於樂曲的想像,化為具體的即視感。 舉個例子,當你聽到「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妳」。 周董呢喃婉轉的聲音,會自動在你的腦中潑灑出一幅景象, 讓你彷彿看見一個朦朧氤醞的湖畔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