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以這篇文章來分享我生涯規劃的方式。我自己覺得不錯用,因為我現在還是持續的貫徹這個理念和方法。 我年輕的時候也是不知道未來該如何規劃我的人生。後來年過30開始覺得自己老了,該替中年危機規劃一下備案,替未來做準備,然後就常常思考這個未來如何規劃的問題。 想想未來,對未來沒什麼想法,就開始回顧過去。有一天我突然想到,為什麼我們出社會之前的人生,好像都是被設計好的?
出生0-3歲 在家
4-6歲 幼稚園
7-12歲 國小
13-15國中
16-18高中
19-22大學
22-24 研究所(或當兵)
如果6*4=24 是學習階段
那24*2=48 48歲剛好是職場的中年危機?
24*3=72 72歲剛好是全球人口平均壽命?
想到這邊我彷彿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的興奮,感覺好像找到了達文西密碼一樣。
如果6*4=24這麼樣的規律,那一個24年,就又可以用每六年細分成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各以春夏秋冬四季變換來解釋,就可以得到一個很有趣的規則。
春天,是一個萬物齊長,尋找生機的時節。
夏天,是繁盛發展的季節。
秋天,是繁盛發展之後收穫的季節。
冬天,是過去三季的總整理,並期待新的一年春天來臨的季節。
每個季節環環相扣,如果其中一個環節失去該有的表現,就會影響到下個季節的發展。
我們24歲之前的人生經驗,是否符合這樣的說法呢?
0-6歲上國小之前,我們在春天,就像幼苗一樣的成長。
7-12歲,應該是我們最快樂的國小階段。
13-18歲,國中高中,最辛苦的時候。青春期,升學壓力,努力念書,努力成長。 19-24歲,高中之前沒唸好書,沒考上好大學,好像對於未來下個人生階段就感覺比較沒有底氣,對未來比較惶恐。
我想到這裡,那時就開始以這個概念來往下推測我的人生職場發展。
25-30歲,我是社會新鮮人,開始四處找工作。找我喜歡的工作,找我適合的工作。到處碰壁,到處學習。30歲之前一定要找到,因為企業一般不會喜歡錄用超過30歲而沒有任何經驗或是專長的新鮮人。
31-36歲,這後應該要找到一個適合我的工作,然後持續在這個工作耕耘。
37-42歲,這個階段應該要成為一個主管或是領導階層的人。
43-48歲,準備往人生下個階段發展,也就是為下個24年做準備。
通常48歲這時候,也就有所謂的中年危機了。中年危機的各種問題和原因,大家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各種論述,在這裡就不研究了。總之在這個年齡階段,人通常會處在一個很複雜的環境中(比如家庭、財務、健康、職場等等),一個動作都會導致各種事情互相牽制,導致做任何選擇都很困難。 我開始動手作了一個EXCEL表格,嘗試著把這個表當中的空格填滿。
想到這裡,那我49-72歲呢?這時期我要做什麼呢?一般社會說65歲退休,難道我要從24歲畢業後一直工作到65歲退休,然後退休之後剩下7年可以活,就這樣過一生了嗎? 如果我現在30歲是個公車司機,那我人生這些表格,是不是就是一路填滿到65歲,然後我人生就這樣了呢? (在此並沒有貶低公車司機這個職位的意思,只是拿一個穩定的職業來讓我自身體會這個表格帶給我的人生藍圖。)
一開始我就只有想到這裡,對於48歲之後的人生,我一樣沒有概念。可是我知道我48歲之前,該以怎樣的態度和方向在職場工作。我也知道我需要持續思考我48之後的表格應該如何填寫。 由於我知道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職場,所以我在36歲的時候就到大陸去工作。我認為我應該在職場謀求發展,任何機會都不放過,都要去爭取。可是也因為這次長駐大陸的職場經驗,讓我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在科技業繼續發展下去。所以我就思考以"中年不要就業就不會中年失業"的方向去思考和規劃我48歲以後的人生,透過存股領股利的方式累積被動收入,最後在45歲離開職場。 而我現在的生涯規劃,把人的需求金字塔模型加進來,就變成24-48歲滿足身,45-72歲滿足心,72歲之後滿足靈的設計。 經過兩三年的摸索,我在今年報考輔大哲學系研究所在職專班,希望未來可以成為哲學諮商師,讓我的人生下半場更豐富一些。 所以,我目前48歲,這是我目前的規劃:
人生通常一個階段影響下一個階段,就像學生時期沒唸好書,可能接下來找工作就不順利。工作不順利收入不好,就會為錢勞碌、延後退休,然後就莫名其妙過了一生。
要能夠沒唸什麼書,就找到高薪好工作,然後年輕就早早退休開始體驗人生,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希望這個文章能帶給你一些靈感,讓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