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光】唯心淨土,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

更新於 2024/12/17私密發佈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前幾天,聽了一位禪師講述佛教"空"的不同解釋,我再加上之前看過的書籍,就做了以下關於"空"的整理。並且說說以前我是怎麼誤解"空"的意義,以及生命的體悟。

空,到底是有,是無,是有無兼備?

空,可以說是有,是虛空,如華藏世界的重重無盡。

空,可以說是無,是緣生緣滅的變易無常。

空,也可以說是有無兼備,是空間的收納,收納的東西是有,空間是無。


拍攝

拍攝


錯誤知見

小時候,對空的誤解,以為這個世間一切皆空,就是什麼都沒有,而落入一種虛無的空虛感,對什麼事物都提不起勁來,總覺得人生既然一切皆是虛幻,那麼追求世間的一切又有何用?

由於錯誤的知見,導致自己內在的空洞,看這個世間就是如此虛假,不管是人、事、物所有一切的存在,都是如夢似幻的,沒有一樣事物能引起我的興趣。

那時的我是消沈的,是悲觀的,是憂愁的,是心有千千結的,愁緒多到自己都承載不了。

進入高中、大學之後,接觸的世界變得寬廣,母親對我的控制變少,我好像一個剛剛學會走路,就想要飛的小鳥。

於是,我的心開始變化,變得對世界充滿好奇,強烈的求知欲,想要去看看這個世界,想要一探究竟。

但母親的手仍牢牢抓住我,並不想要我展翅高飛,深怕我跌落深谷,她的不安全感總想要抓住子女的心,她的恐懼不斷強加在我身上,讓我變得畏縮與不安。

我漸漸不回家了,一年才久久回去一趟,卻帶著母親滿滿的抱怨,回到租屋處。我變得鬱悶,越來越不開朗,也越來越封閉自己,躲到書堆裡,很少與人互動。


我對家人的感情是極其矛盾的,我想要自由,又放不下他們,我想要讓家人都能開心點,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家總是吵鬧不休,令人窒息。

我一直認為佛法是解脫煩惱,何以精進學佛的母親,卻變得異常暴躁,沒有耐性,整個家就是鬥爭,不吵的時候是冷戰,無止盡的鬥爭,永無寧日。

最後,我逃離了那個家,也放棄了佛法的修學,進入虛無主義的自我放棄,又遇到壞人,被人利用,做了許多傷害他人的事。等我清醒的時候,一切都太遲了。我只能再度躲藏到角落裡,自我懲罰,希望能夠彌補我所做的一切惡事,雖然受到前夫的保護,卻不時被他譏諷與羞辱,失去了自尊與自信。直到離了婚,才真正學會愛自己,做自己。

然而,原生家庭這樣的陰影,依然如影隨形,到了今天,我還是會受到牽引,不知不覺間,進入兩個人意見不合的磁場中,而渾然不覺。就像最近發生的事,我仔細回想整個過程,就是一股無形的力量,讓我想要去調解,結果反而陷入其中,無法脫身。

表面上,是類似職場的誰來作主,但是,我好幾次都是被一種莫名的衝動所牽引,就直接反應,想要緩解兩個人之間的衝突,到了最後,我卻不斷受到負能量的反噬,而我還是沒有意識到只要我繼續在那個位置上,我就完全無法脫身。所以,當我退出那個位置,旁觀者清,就可以做個逍遙自在的人了。

經過了這次的事件,我必須找到自己真正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磁場,會讓我掉進那個情景,也就是佛教說的無明,完全受制於意識的控制,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時間靜下來,就直接採取行動,最後就是受困其中。

或許從小到大,我在家裡就是這樣,出外求學、工作,我可能也會這樣,只是自己不知道。不像這次是非常強烈意識到,卻無法控制,然後,就身不由己,做出讓自己陷入左右為難的地步。


心滅,罪亦滅

二十年前,有一回,拜水懺時,看到"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終於,我有種找到消除罪業的方法。

然而,我依然感到迷茫,主要是我對佛法的陌生,使我還是經過了十多年的學習,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放下執著,也就從自我懲罰中,解脫出來。

從此以後,我開始深入佛法,希望能夠為我所造作的罪業,得以消除。

這個心滅,不是這顆心沒有了,消失了,而是執著心沒有了。當執著心沒有了,這個罪業也沒有了。但是,並不是說真的就沒有罪業了,可能是重罪輕受,需要遭受到業報,受到種種的苦難,才能真正消除罪業,正因為這顆心不再執著了,也就不會再起無明,造作新業了。

為什麼我得經過十多年,才能真正體悟到這句話的意義,也才能不再執著,消除罪業呢?

佛法的深奧,讓人難以體悟的原因,主要是跟自身的業障有關。當自己的迷霧未消散之前,我們會誤解佛法的道理。

在我未建立正知正見之前,我對世界的理解是一分為二,不是過度追求物質的享樂,就是沈溺在精神世界的層面。

非黑即白,善惡分明。事情都要做到盡善盡美,不容一點瑕疵。總是那麼極端性格的人,我是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人。所以遇到挫折,就很難復原,就會鑽牛角尖,不讓自己想開點,而是找各種的煩惱來困擾自己。或許別人跌倒了,爬起來,拍拍屁股就繼續往下走,我就會在跌倒的這個事情上,花很多的功夫去想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會跌倒?

不過,也是這樣想弄個清楚,弄個明白的性格,讓我進入佛法的奧妙,就充滿好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想要探索,讓自己對於事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到底怎麼做,才能真正解脫煩惱。

老實說,二十年前,剛接觸中觀思想,緣起性空的自性、無自性這個觀念,就把我搞得一團亂。可是,不斷聞思修,不斷在日常生活中體證,漸漸地就能體悟出來,就能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而不再執著。

二十年後的今天,對我來說,唯識學,那是更加難懂的佛法,也才剛剛入門。

以佛教的觀點,一個人要能進入佛法的體悟,不是靠大腦思維,是需要生活體證的,這個體證也不是想要有,就可以有,往往是需要累積足夠的功德,消除業障,把自己的執著漸漸放下,這樣真正的知見才會進來,才不會被自己的既定觀念所約束,而見不到真實,聽不到真正的法義。

所以,單靠研讀經典是不夠的,念佛、拜懺、誦經、做義工種種佛事,找到自己最適合的方式去精進修行,慢慢就能有所體悟,這顆心就會打開,發現佛法的奧妙,改變自己的觀念。

然後,意識到華藏世界的重重無盡,感受到佛的世界,是如此豐盛而美好的,是永不枯竭的心靈世界,而心嚮往之。


那麼如何才能擁有這樣的心靈世界呢?這也是我要努力學習的功課。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華藏淨土,是以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為教主,是個具足無量相海功德所莊嚴的妙境。在華藏淨土中,三世諸佛同為一際,一一毛孔中涵容法界,一切境界都是重重無盡,甚深廣大。能體會這種淨土,一剎那就是永恆,微塵裡包含廣大無邊的世界。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首偈語是說我們的心是一座充滿寶藏的靈山,儲蘊著無比豐富的資源,而眾生愚痴,不知道開採自性的寶藏,反而捨本逐末,向外尋找寶物,這是非常可惜的。
那麼,要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心得到快樂自在呢?如何才能讓這個人間成為一片淨土呢?我們信仰佛教的人,應該以自己的信仰來創造心中的「唯心淨土」。因為在唯心淨土裡,人人心中有佛,而且性淨意純,雖然身處地獄,如同在天堂裡一樣的快樂;在唯心淨土裡,燠熱中可以安坐,苦難中也能自在。因此,要讓自己生活在天堂裡,讓世界化為淨土,就應該虔修唯心淨土。
世間的生活中,存有苦樂、有無、順逆、窮通、得失,起伏很大。如何在起伏不定的生活中,調適我們的心境,並將之轉化為唯心淨土呢?在生活中應該做到以下四點:
1.隨遇而安:在生活中能隨遇而安,有也好,無也好,多也好,少也好,甚至光榮也好,羞辱也好,都不會太計較窮通得失、順逆有無,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接受,任何地方都能安住,只要能夠隨遇而安,何處不是淨土?
2.隨緣生活:在唯心淨土裡,或早或晚,或和好人相處,或遇壞人,或在寒冷乃至酷熱的環境中,善與不善的因緣裡,我們都能隨緣生活。
3.隨心自在:在唯心淨土裡,如觀世音菩薩的觀自在一樣,觀人自在,不管與任何人相處都很自在;觀事自在,遇到任何事情都能自在;觀境自在,對一切境界都能自在;觀理自在,對一切道理都能通達自在;觀時自在,任何時刻都能自在,安住在唯心淨土的自在中。
4.隨喜而作:在唯心淨土裡工作,每一個人都抱著歡喜、快樂的心情工作,自然安然愉悅,不會苦惱計較。

出處:《星雲大師全集》第三類【教科書】 /043-070佛教叢書(共28冊) /044佛教叢書2 教理(2) /佛教的淨土思想 /p208 第三篇 人間佛教的淨土——唯心、華藏、佛光淨土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7561

avatar-img
64會員
1內容數
生離死別,人生之必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慣性,容易使人耽溺, 因為在熟悉,不改變的情況下,是舒服與容易的; 人們害怕變動與未知,害怕挑戰與改變, 因為無法掌控,需要承擔風險,那使人沒有安全感。 成長, 突破得是慣性的舒適圈, 那是人性害怕面對的,卻是靈魂迫切渴望的, 那使人充滿活力與熱情,如同赤子般的好奇與探索; 生命, 因為好奇而
Thumbnail
所有生命都具有佛性,都帶著光。 為他人服務能帶來力量和光明。 光存在所有的服務中!無論是為流浪動物或鳥類提供水、向貧困之人捐款、捐贈食物或衣物,還是為家人長年累月地煮飯燒菜,所有的服務都帶著光的頻率❤️ 把另一個人看做是為了幫助你覺醒真理而喬裝的靈魂。 當你在為他人服務時,要
Thumbnail
從《步步驚心》、《長相思》的影視中,你是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命之光?還是像若曦、小夭一樣四處尋找,驀然回首,才發現心之所向?人物的性格源於跌宕起伏的生活體驗,那些經歷與獨特性無法被別人取代,我們卻能透過小說、散文、影視分享生命歷程,反思我們身處的社會。 即便人生不如意,要勇敢為自己而活。
Thumbnail
「雲水書車!」屏東縣羌園國小學生就像看見同學般的呼喊並向前奔去借書!這是去年我在演藝廳外園區看見最可愛的畫面。其實,他們看到是高雄市立圖書館行動圖書館,但也可見雲水書車已經是他們校園生活中熟悉的陪伴。在等待進場欣賞如果兒童劇團演出前,他們安安靜靜專注坐在草皮上看書,藍天綠蔭書香是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慣性,容易使人耽溺, 因為在熟悉,不改變的情況下,是舒服與容易的; 人們害怕變動與未知,害怕挑戰與改變, 因為無法掌控,需要承擔風險,那使人沒有安全感。 成長, 突破得是慣性的舒適圈, 那是人性害怕面對的,卻是靈魂迫切渴望的, 那使人充滿活力與熱情,如同赤子般的好奇與探索; 生命, 因為好奇而
Thumbnail
所有生命都具有佛性,都帶著光。 為他人服務能帶來力量和光明。 光存在所有的服務中!無論是為流浪動物或鳥類提供水、向貧困之人捐款、捐贈食物或衣物,還是為家人長年累月地煮飯燒菜,所有的服務都帶著光的頻率❤️ 把另一個人看做是為了幫助你覺醒真理而喬裝的靈魂。 當你在為他人服務時,要
Thumbnail
從《步步驚心》、《長相思》的影視中,你是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命之光?還是像若曦、小夭一樣四處尋找,驀然回首,才發現心之所向?人物的性格源於跌宕起伏的生活體驗,那些經歷與獨特性無法被別人取代,我們卻能透過小說、散文、影視分享生命歷程,反思我們身處的社會。 即便人生不如意,要勇敢為自己而活。
Thumbnail
「雲水書車!」屏東縣羌園國小學生就像看見同學般的呼喊並向前奔去借書!這是去年我在演藝廳外園區看見最可愛的畫面。其實,他們看到是高雄市立圖書館行動圖書館,但也可見雲水書車已經是他們校園生活中熟悉的陪伴。在等待進場欣賞如果兒童劇團演出前,他們安安靜靜專注坐在草皮上看書,藍天綠蔭書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