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核心:認識自心本性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認識自己心的本性,也就是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是佛陀所宣講八萬四千等等無量法門的唯一目的,也是佛法中的唯一重點。

對於所有的人而言,在安靜下來的時候,我們總會有一種感覺:「自己有一顆心,而且這顆心是不會改變的。」【註一】可是當我們真正去觀察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內心的感受與想法是一直不斷在變化的,這樣的情況跟我們的感覺互相衝突,那麼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我們的心究竟是不變的呢?還是變化不停的呢?

雖然每一個人都有這「一顆心」,但是要一般人去認識自己的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心的真實樣貌除了會被這些感受或是想法遮蓋住以外,大多數的人也不認為認識自己的心有多麼重要,所以認識自己的心就變成了一項艱巨的工程,很多修行人終其一生也未能完成這項工作。

一般沒有修行的人都會這麼認為,不論痛苦或是快樂,這些感受的源頭是來自於「外界」,佛法中稱之為對境,因為是來自於外界,所以他們把全部的精力與全部的時間都投入「向外追求」這樣的行為,企圖藉由改變外界的狀態來符合自己的需求,讓自己因此感到快樂。然而這種做法不僅非常辛苦,而且收效甚微,更要命的是不斷重複這樣的模式的結果會讓自己掉入無止盡的循環當中,這種循環就是所謂的輪迴。

為了幫助我們能夠脫離這種錯誤而且不必要的循環模式,慈悲的佛陀教授了許多練習的方法,比如出離心的修持、慈悲心的修持,這些練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體驗一個事實,也就是這些所謂的痛苦與快樂的根源,其實並不是來自於外界,它們真正的根源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正是因為自己的心具有感受的能力,所以才會有痛苦與快樂的感受出現,倘若我們的心沒有感受的能力,我們所經歷的這一切並不會發生,只能是一片死寂,如同死人一般無知無覺。

活人與死人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是否有感受的能力。活人被砍了一刀,肯定會痛得哇哇大叫,可是死人即使被法醫開膛剖腹,我們也聽不到他任何一聲哀號。這個能夠感受的能力、能夠覺知的能力,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謂的「心」。

一般人總是認為自己處在兩種世界:一個是外在的世界,另一個是自己內心的世界。外在的世界是與其他生命共享的,是客觀存在的;而內心的世界則是自己獨自擁有的,是主觀的。這兩種世界構成了一個人的全部。

當我們不去觀察分析的時候,我們會以為外在的世界不但是與其他生命共享,同時也是客觀且真實的存在。但當我們仔細去觀察分析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所謂「外在的世界」其實是我們透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等等器官的感受,加上自己內心的解讀,然後在內心所建立集合而成的一種概念;換句話說,外在的世界根本上只是一堆感受的集合而已,除了這些感受之外,其實並沒有其他的真正實體,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外在「堅實」的世界其實跟我們作夢的夢境一般,都只是一種現象或顯相而已。因此,佛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任何一種感受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它就只是感受而已。

我們如何在內心建立起真實存在的感受?主要是透過觸覺來決定,以桌子為例,當我們看到桌子或是聽到桌子被敲擊的聲音時,當下或許我們會認為桌子是存在的,可是在我們靠近桌子卻觸摸不到它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否定之前的認識,開始出現「這個桌子可能不是真的桌子」的判斷,這是因為比起眼睛或耳朵,手的觸摸來得更加直接,因此被認為更有說服力,更能夠證明自己的感受是真實的,然而這其實只不過是多了一個觸覺的感受而已。

在夢中我們也同時兼具色、聲、香、味、觸這些感受,因此還沒有醒過來之前,同樣會以為夢境中的一切是真實的,我們也會對夢境中發生的一切產生情緒。可是等到夢醒之後,才發現原來剛剛所經驗的「真實」是打從一開始就不存在的;雖然夢境它不是真實存在,可是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得到。

不僅如此,我們所謂「客觀」的環境,其實都是「主觀」的感受,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看似活在客觀的環境之中,但其實都是自己私人獨享的小天地,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只會相似,但絕對不會相同。因為若是每一個人所感受的世界都是相同的,那麼我的感受就會是你的感受,你的感受就會是他的感受…,這會變成每一個人的感受都是一樣而不會存在任何差異:當有錢人吃豪華大餐時,每一個人都同時享有吃豪華大餐的快樂;當世界首富飛上太空體驗無重力時,我們也跟著處在無重力的狀態;當修行者透過佛法修持而達到圓滿證悟時,我們也跟著獲得圓滿的證悟…。

可是在現實的情況之中並非是如此,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即使吃了大家「公認」好吃的食物,比如芒果,也不會有公認的感受:有人覺得太甜、有人覺得不夠甜、有人覺得不好吃、有人覺得吃了還想再吃…,我們越是仔細去分析比較,越會發現每一個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從這些不同的感受之中,我們還可以證明一件事,也就是外在的事物,比如芒果,它並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所以可以得知芒果的本質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其實我們所謂的「個人喜好」或「個體差異」,不就是彼此所感受的世界不同的證據嗎?

因此,根據上面的推理,我們能夠得到一個結論:「原來我們所有的一切經驗,不管是外在的世界也好,還是內心的世界也好,這一切無非都只是心的感受而已。」更進一步來說,人的一生也只是心的持續不斷的感受所構成的,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的東西了。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控制心的感受,就能夠控制一生的幸福,乃至「生生世世」的幸福。

我們能不能控制感受呢?答案是可以的。慈悲的佛陀同樣教導了許多種方法,主要分成三種:第一種是逃避的方法、第二種是轉化的方法、第三種是單純了知的方法。前二種方法不僅在佛法中有,一般人的生活中也經常見到,尤其是第一種,在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

比如說,我們討厭某一個人,這種討厭的感覺令我們不舒服,讓我們感到痛苦,於是我們可能會採取盡量避免跟這個人接觸的做法,如此一來這種痛苦就不會發生;如果那個討厭的人是我們工作上的上司,我們可能一開始會忍受、會壓抑自己不舒服的情緒,但是因為這種痛苦持續出現,最終我們忍受不了,於是我們就會採取更進一步的應變措施,比如辭去原本的工作,換一個不同的工作環境來避開他,促使產生這種痛苦的原因消失,這就是用逃避的方式來避免痛苦出現而讓自己感到快樂的方法,這種方法相對應於小乘的教法。

再比如,同樣是遇到討厭的人,他的行為讓我們很不舒服,由於短時間內我們實在無法逃避,又或是我們認為逃避不是解決事情的好辦法,因此我們可能會告訴自己這是老天爺對自己的磨練,就如同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於是我們將這種痛苦轉化成自己進步的動力;或是根據佛陀的教導,我們認為這是自己過去世所造下的惡緣,因為「惡有惡報」的緣故,所以如今遭受這些痛苦,我們藉由認識因果規律讓自己生起了更大的包容心,幫助自己接受這種痛苦…等等,這些都是轉化的方法,轉化的方法嚴格來說就是一種感受的替換法,是用自己比較能夠接受的感受來替換自己比較不能夠接受的感受,這種方法相應於大乘的教法。

第一種方法與第二種方法的差異在於對先前感受的認識是否被改變。第一種方法自始至終都認為痛苦的感受就是痛苦的,而第二種方法則是將痛苦的感受經由思維轉變成有益於自己生存的感受;很明顯的,第二種方法要比起第一種方法善巧多了,能更有力量來面對各式各樣的「痛苦」感受。不過當第二種方法與第三種方法相比較時,第二種方法就會顯得很多餘,有一種「沒事找事做」、「多此一舉」、「多費力氣」以及被束縛的感覺,因此第二種方法並不是真正究竟解決問題的方法。

絕大多數的佛法修行者都被困在第二種方法之中,包括號稱極為殊勝難得的金剛乘教法的修行者在內,他們都把使用的方法當成是最終的目的而不願捨棄,總是在虛妄的感受中打轉【註二】,因為始終離不開第二種方法、離不開感受、離不開相的緣故,所以他們無法真正進入第三種方法--唯一能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種方法是佛陀所有教導中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他的方法都只是「權宜之計」而已,並不能真正徹底解決問題。第三種方法在面對「討厭」這個感受的時候,是不做任何事情,不採取任何動作,只是很單純地知道自己內心生起了「討厭」這個感受;對於這個感受的出現,我們是不做任何處理的。當我們使用第三種方法來處理感受的時候,我們只是靜靜地去感受到這個「討厭」的感受,去認出這個被命名為「討厭」的感受,我們不去排斥它,也不去否定它,也不去找其他的東西代替它,我們所做的就只是靜靜地看著它,不久之後這個「討厭」的感受就會自動消退,就如同在雨過天晴的天空中所出現的彩虹一般,隨著時間的推移,彩虹會慢慢地消失;當我們靜靜地看著情緒的時候,我們內心的情緒也會慢慢地消失,這種方法相應於最上乘的教法。雖然它號稱是最上乘的教法,卻也是最簡單的方法,使用這個方法要獲得成效的唯一要求是必須對這個方法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如果能貫徹到底而不中途放棄,自然就能夠體驗到真正美妙的滋味。

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做第三種方法的練習,我們會觀察到感受在心中停留的時間會越來越短,越來越短,短到當我們一認出它只是感受的時候,它就立刻消失不見,只留下清清楚楚卻又空空蕩蕩的感受、清楚什麼都沒有的感受。在那個當下,我們能夠觀察到:「原來心的真正樣貌是空的、是不存在任何東西的,然而心雖然是空的,沒有存在任何東西,卻依然能夠知道、能夠感受、能夠覺察」,這種「空的能知」就是我們自心的真正樣貌,也是佛陀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事實。

我們會發現--

所謂外在的世界與內心的世界都只是心的一種感受,而且這些感受都是從心中生起,然後在心中消失。

這些感受的生起並不是胡亂產生的,它們生起的規律是佛陀所說的因果律則:當自己注入了善,就會感受到快樂;注入了惡,就會感受到痛苦。雖然善惡之行同樣是虛幻不真實的,但其後果依然仍夠被我們感受到。

沒有任何一種感受會在心之外出現,也沒有任何一種感受不會被心所覺知到;感受從心中生起,也同時被心覺知到。

生起的感受並不能持續存在,總是會消失,但是心的覺知卻是一直存在的,它不會有任何改變;雖然心的覺知一直存在,我們卻找不到產生覺知的來源。

這一些就是佛法的核心,佛陀所教也是如此而已。

總結一下:

一、首先確認能感受者就是心。

二、確認外在的世界或是內心的情緒、念頭,一切都只是心的感受。

三、單純地觀察內心的情緒、念頭,體驗它們會自動消退,並非持續存在。

四、在沒有任何情緒、念頭干擾的時候,能觀察到自己的心是空的。

五、在體驗到自心為空的同時,也認識到覺知的存在。

六、最後會發現心的覺知與心的空是不可分割的一味。

【註一】

「我們感覺自己有一顆心,而且這顆心是不會改變的」,這個就是我執--執著自我是存在的。這個執著的來源其實就是我們的能夠感受的能力、能夠覺知的能力,又被稱之為覺性,或是佛性。在我們開悟之後就可以體驗到:當我們的覺性「向外」覺知顯相(感受)的時候,我們立即會產生一個「我」的感覺,但是當我們的覺性「向內」覺知覺性自身時,這個「我」的感覺就不會出現,實在非常奇妙!

佛陀說,一般人的觀點認為自我是「常、樂、我、淨」的,而佛陀則認為自我其實並非「常、樂、我、淨」,但我們自心的本性是「常、樂、我、淨」的,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這一點都不難理解,一般人認為的自我是指「感受」而言,他們認為感受是恆常的、是有快樂的、是真實存在的、是清淨的,但實際上感受是不斷變化的、不是真正快樂的、不是真實存在的、不是真正清淨的,而一般人「能感受的能力」卻是恆常不變的、因不變故稱為樂的、是真實存在的、因不變故稱清淨的。所以在閱讀佛經時,只要分清楚佛陀當下所指的,究竟是指感受(顯相),還是指能夠感受的能力(覺性),就不會被搞混而不知所云了。

【註二】

這種修行人要他們離開「相」的修持、捨棄「相」的修持,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而心生恐懼,這都是源於對上師三寶信心不夠、對眾生悲心不足的緣故,因此執著異常深重,由於深怕自己會受到傷害,所以寧可相信自己的感受也不願意勇敢捨下,最終仍在「相」中流轉,無法獲得真正的自在。

這是一本關於佛法的著作,特別是關於認識心性教法的著作,包括從禪宗、淨土宗、密宗等等諸多教派觀點切入來學習心性的修持,閱讀此書你將能了解認識心性是如此簡單,連許多上師都未必知道的秘密都在本書之中揭露無遺,是冀望獲得即身成就之佛法修行者必讀之書,十分殊勝可貴,望有緣讀者珍之重之,也願有緣讀者能因此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大乘佛法的開悟大乘佛法的開悟,謹以般若經典之《金剛經》為例說明。 即菩薩須發菩提心度眾,以付出為本懷,而實無眾生被自己滅度,如是而修持戒與布施,忍辱與懺悔,讀誦經典,努力行善,放下四見,不生法相。即是說:若有成就,當應以「六如」而觀,以「有為法」來看待,沒有執著。 過程中,發心菩薩要整合凡聖兩重觀點:達到不退
Thumbnail
avatar
胡健財(中文與佛學文化專業)
2023-09-07
小乘佛法的開悟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本文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Thumbnail
avatar
胡健財(中文與佛學文化專業)
2023-09-07
法院對勞基法與就服法的情節重大之判斷〔勞基法何謂「情節重大」?〕 👉臺灣高等法院 高雄分院 111 年度勞上字第 23 號民事判決 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4款規定,勞工有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雇主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 所謂「情節重大」,屬不確定之法律概念,不得僅就雇主所訂工作規則之名目條列是否列為重大事項作為決定之標準
Thumbnail
avatar
鄒靜修
2022-12-24
就服法的工資總額與行政罰法第25條競合適用就服法的工資總額定義是什麼?包括雇主法定與約定應給付之工資。 在此定義下雇主未給付約定工資或勞動基準法規定之延長工作時間、例假、休息日、休假日、特別休假出勤工作之工資時,與勞基法工資未全額給付?及行政罰法第25條併罰論處? 〈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 第 66 條〉 雇主依勞動契約給付第二類外國
Thumbnail
avatar
鄒靜修
2022-11-09
就服法的媒介與媒介居間人?本判決可以了解 就業服務法第45條所稱「媒介」定義。 媒介居間人。 裁判字號: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111 年度簡字第 2 號判決 裁判日期:民國 111 年 05 月 30 日 裁判案由:就業服務法 原      告  柯XX 被      告  花蓮縣政府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原告主
Thumbnail
avatar
鄒靜修
2022-10-06
佛法的反思「懷疑所有事和相信所有事是兩個同樣方便的解答,兩者都免除了反思的必要。」—亨利·龐加萊
Thumbnail
avatar
子非魚
2022-09-04
修習佛法的回顧本篇是筆者讀宗教研究時的一篇功課,講述筆者修習佛法的緣起經歷,當中涉及很多有趣的巧合及體驗。
Thumbnail
avatar
喃喃夢話
2022-05-27
14真懂佛法的人沒有不喜歡工作早年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當初在培養人才時,一天上課八個小時,他培養那八大金剛是這樣培養的;如今天一進教室,將八個籤放在筒子裡,放在講桌上,每個人一進去就抽一個起來,今天講課八個小時,抽到籤的人明天要複講,早上四小時,下午四小時,一共八個小時。
Thumbnail
avatar
鋼骨佛心
2021-05-12
淡定的覺悟 |從世界史視野談原始佛教的核心佛法當代人類精神導師,多在西元前七世紀到西元前四世紀登場,對當代人而言,總是問個不停的蘇格拉底顯然因為西方歐美國家的強勢而得到最多注目,另一方面,釋迦牟尼的教誨卻因「空洞」而令許多歐美人對「靈性成長」趨之若鶩,成為許多現代人面臨苦惱的心靈藥箱。一起來談討佛教的核心精神與孕育釋迦牟尼的世界大歷史吧!
Thumbnail
avatar
蓮子水共同體
2021-04-03
為孩子點上佛法的燈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對於即將邁入青春期的孩子,很需要嚴格且督促他修行的老師,眼看小孩快五年級,五年級又要換新導師了。我在學校當護理師,小孩又與我同校,學校有位高年級的老師,我非常欣賞他的帶班方式,也期盼孩子能由他教導!
Thumbnail
avatar
香港吃貨寶寶
20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