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分化群眾?| 其實是你有顆笨笨的大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篇摘要與心得的來源影片: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本篇所有插圖均來自上方影片
**本篇與該YouTube頻道無合作關係,也無業配

社群媒體衝擊大腦 - 但不是你認為的那樣

  1. 一般認知:
    社群媒體強化了同溫層,促使意識形態極端化


  1. 但研究發現:
    實際上正好相反,在網路上會不斷遭遇相左的意見與世界觀


  1. 事實上:
    是真實世界與真人互動在隔離你

現實世界與親朋好友之間的互動,是比網路上小上非常多的超級小圈圈,所以真正的同溫層是你的現實生活,而非網路生活。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過去二十幾年的主流觀念是:網路同溫層導致我們越發分化、互相仇視。

而且,如果網路開拓了我們視野,難到我們不該更加有包容心、更能感同身受嗎?


不幸的是:你有顆笨笨的大腦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人類的大腦並非演化來察覺事實與大局觀,而是為了生存而能融入小群體

人類個體需要團體合作才得以生存,這也是為何被孤立或被排擠會令人感到害怕恐懼:

  • 在遠古時代,個體被群體拋下 = 等死
  • 通力合作的部落才能倖存,個體各搞各的部落會消亡


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的運作方式都是:

  • 你或許不爽你的鄰居,但你們喜歡同樣的小吃、去同間廟拜拜、支持同個樂團,也都認為隔壁村的人全是白癡
  • 活在類似的環境中造就類似的價值觀,弭平不同世界觀可能引發的衝突
  • 因為活在同樣的區域性文化中,彼此的世界觀差異原本就不大


在演化過程中,人類祖先的大腦處在周遭人們與自己價值觀相近的環境中,大腦也習慣了接受相似的人,而這也就足夠我們的祖先放下不同並合作,達成個體存續的目標。


從村落→村鎮→城市→酋幫→王國→國家時,儘管過程中我們的大腦與建構的區域社群需要適應更多元的鄰居,也衍生出更多的衝突,但整體而言我們依然活在相對隔離的社群中,仍舊處於相似的文化中。


並且,衝突與矛盾本身並非不好的事物

  • 因為生活方式不同造成的緊張關係,也有可能在未來融合為更美好的事物
  • 我們的價值觀、規範與禁忌總在持續改變,現在的理所當然可能在未來會是禁止事項


另一方面,我們又需要社群凝聚媒介(social glue)以讓社會運作

  • 因為我們的大腦並不在乎人類整體的實際情況,而是在意在自己的部落中能安然自得


21世紀初,社群媒體「數位廣場」如火車般重擊大腦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你他媽就別和我意見不同〉
大腦無法處理網路上相左的龐大訊息量

過往允許我們祖先和周遭人們合作的模式,受到史無前例的考驗。因為,無論你有意還是無意,你的大腦以世界觀和意見將人們分門別類,也就是「社群分類」(social sorting)。


在「數位廣場」中,你遭遇和自己相左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可這次對方不再去同間廟拜拜,不再有「社群凝聚媒介」弭平不同對方與你相左的意見成為你的大腦「社群分類」的主要依據,導致你未來都難以接受對方的意見,並容易無條件相信任何關於對方的負面資訊。


相反地,
網路上也有人與你的價值觀非常相近,甚至比你在現實中遇到的人更貼近,導致你的大腦自動將他們視為好的--因為他們和你很像,而你絕對是好人嘛?這導致你的大腦更容易無條件接受他們的意見,且更容易拒絕相信任何關於對方的負面資訊。


社群媒體「希望使用者長時間待在線上」惡化「社群分類」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最能讓人投入心力的情緒,好死不死就是「憤怒」

越是生氣,越想反擊,所以社群媒體演算法不只向使用者展示相左意見,更傾向展示最極端與最爭議的類型,好讓使用者願意花更多時間筆戰與轉傳。


而因為你有顆笨笨的大腦,這時就會把所有抱持你認為最糟糕意見的人們,全都社群分類為最糟糕的一群人,進而導致塑造我們個體身分的各方面——食、衣、住、行、育樂、信仰——都被濃縮為「非我族類,其必敵對」的社群分類,使我們總覺得對方似乎無時無刻都在刻意讓世界變得更糟糕,根本就是邪惡的化身,所有以邏輯、事實與理性討論來判別的想法均被拋諸腦後。


可有沒有想過?儘管自己一定是正確的一方,但相對地在對方眼中,你可能也與你所認為的對方一樣糟糕和邪惡呢?


這破壞了過往的「社會凝聚媒介」效應,更破壞了民主的根基--如果你認為你的鄰居邪惡,這是要怎麼住在隔壁啊?尤其當一個國家的政治體系是兩黨角力時,更容易讓人以負面角度評判全國另一半的人們。


解方? 改變自己比改變世界更容易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知道社群媒體如何攪和大腦後,便可反思:

  1. 自己為何如此相信某些資訊?
  2. 資訊來源的對象,是否影響自己接受該資訊的意願?


過往我們的祖先需要適應部落、城鎮等小團體,現在我們卻必須適應幾十億人共處的網路大廣場。可是演化太慢了,我們需要的是尋找

笨笨的大腦能夠適應的社群媒體模式

好比PTT式的網路論壇、佈告欄、部落格的「被動式」老派媒介:

  • 你手動去找小團體,而不是社群演算法強迫送小團體上門
  • 老派媒介是切割為幾千幾萬小社群的世界,更貼近笨笨的大腦習慣的「區域社群」模式:
    - 彼此河水不犯井水
    - 各有各的規範,不符規範者BAN

比起全部人共處一個大廣場,或許劃分界線的小團體就能解決問題。


我們笨笨的大腦都未意識到,彼此都是「人類」這個集體的一分子,活在浩瀚宇宙中一顆名為地球的小岩石上——而且宇宙根本就不甩我們的死活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在我們的大腦演化為能接受這個事實前,或許多一點隔離反而能活得更舒服些。






後記:有好事與壞事,無好人與壞人

除了《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製作的短片所提出的解決方法以外,筆者認為可以嘗試養成「對事不對人」的思維。畢竟,雖然我們有顆笨笨的大腦,但這顆大腦的運作模式是能以後天努力改變的呢。


*強烈推薦英文還不錯的讀者親自看完來源短片。(目前僅有英文字幕,但過一陣子也可能會有繁體字幕,因為該頻道有部分的影片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Eric H-avatar-img
2023/12/24
祝您圣诞快乐!来年介绍更多的旅行日志!
《反智》扣你帽子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黑米BR的沙龍︽
82會員
105內容數
筆者探索各種感興趣事物的紀錄。 *副帳非主流政治沙龍《黑米BR不政確》:https://vocus.cc/user/@BRriceP
2023/08/11
最近老高抄襲的爭論很火熱,但感覺爭論的人有不少連抄襲的定義都沒搞懂。
Thumbnail
2023/08/11
最近老高抄襲的爭論很火熱,但感覺爭論的人有不少連抄襲的定義都沒搞懂。
Thumbnail
2023/07/13
最近很多事情吵很大,也一如往常地吵到模糊焦點。一直以來我都很困惑,為何社會議題常常會吵成人身攻擊。
Thumbnail
2023/07/13
最近很多事情吵很大,也一如往常地吵到模糊焦點。一直以來我都很困惑,為何社會議題常常會吵成人身攻擊。
Thumbnail
2023/06/30
大學物理系畢業,碩士3D遊戲美術畢業。 從未做過物理相關領域,以3D遊戲美術領月薪工作的經歷也僅半年。 而我拿薪水最多最久的領域,竟是翻譯。 ——若此非不務正業,何可稱之?
Thumbnail
2023/06/30
大學物理系畢業,碩士3D遊戲美術畢業。 從未做過物理相關領域,以3D遊戲美術領月薪工作的經歷也僅半年。 而我拿薪水最多最久的領域,竟是翻譯。 ——若此非不務正業,何可稱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關於社媒,究竟是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在改變它?生活在社媒無處不見的社會裡,我們到底又真正活在甚麼樣的現實裡?好奇答案?進來看一看吧😎
Thumbnail
關於社媒,究竟是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在改變它?生活在社媒無處不見的社會裡,我們到底又真正活在甚麼樣的現實裡?好奇答案?進來看一看吧😎
Thumbnail
我們或許究其一生都很難回答那個深奧的問題——“我是誰”,但我們或許當下就能夠肯定的是:我不是機器!我也絕不想做機器!
Thumbnail
我們或許究其一生都很難回答那個深奧的問題——“我是誰”,但我們或許當下就能夠肯定的是:我不是機器!我也絕不想做機器!
Thumbnail
新世界 就某方面來說 如果一個單位,組織,要進行真正的「洗腦」,以及『認知作戰』,通常不會只僅限於政治領域,或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講話,這個大前提,雖然看似簡單,基礎,甚至有些人會說『本來就是這樣』,但實際上,它卻容易被「忘記」 就已經,某種程度達成它的階段性任務了 就算,你不認同劇情所傳達的價值觀
Thumbnail
新世界 就某方面來說 如果一個單位,組織,要進行真正的「洗腦」,以及『認知作戰』,通常不會只僅限於政治領域,或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講話,這個大前提,雖然看似簡單,基礎,甚至有些人會說『本來就是這樣』,但實際上,它卻容易被「忘記」 就已經,某種程度達成它的階段性任務了 就算,你不認同劇情所傳達的價值觀
Thumbnail
為什麼人類會演化出這麼容易區分內外、辨別敵我的大腦?綜合許多學者的論述,關鍵還是在於人類演化出擅於合作、也必須合作(相對其他肉食動物,單獨一個人類只是跑不快、跳不高、牙不尖、也沒利爪、力氣又小的無毛猴子)的肉體與大腦。合作代表著共享食物、分配資源、一起打獵、一起到肥美之地採集(這要共享情報)
Thumbnail
為什麼人類會演化出這麼容易區分內外、辨別敵我的大腦?綜合許多學者的論述,關鍵還是在於人類演化出擅於合作、也必須合作(相對其他肉食動物,單獨一個人類只是跑不快、跳不高、牙不尖、也沒利爪、力氣又小的無毛猴子)的肉體與大腦。合作代表著共享食物、分配資源、一起打獵、一起到肥美之地採集(這要共享情報)
Thumbnail
『值得一提的是,群體極化也同時讓許多重要的價值得以透過社運實現,若缺乏極端主義的傳播,社運及革命將是一盤散沙。』 今天的資訊傳遞方式和過去不同,無時無刻都有巨量的資訊被傳遞,但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在能夠迅速獲得大量取樣的同時,也限制在單一議題上投入的時間與深度。
Thumbnail
『值得一提的是,群體極化也同時讓許多重要的價值得以透過社運實現,若缺乏極端主義的傳播,社運及革命將是一盤散沙。』 今天的資訊傳遞方式和過去不同,無時無刻都有巨量的資訊被傳遞,但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在能夠迅速獲得大量取樣的同時,也限制在單一議題上投入的時間與深度。
Thumbnail
人類大腦往往是先做了決定,再找理由來解釋。人類有個擅長說故事的大腦,要為自己的行為編出一套理論並不難。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大腦會傾向為自己的選擇辯護,也會喜歡尋找、閱讀跟自己相同立場的資訊。這叫做「選擇性接觸假說」(selective exposure theory)。
Thumbnail
人類大腦往往是先做了決定,再找理由來解釋。人類有個擅長說故事的大腦,要為自己的行為編出一套理論並不難。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大腦會傾向為自己的選擇辯護,也會喜歡尋找、閱讀跟自己相同立場的資訊。這叫做「選擇性接觸假說」(selective exposure theory)。
Thumbnail
  最近在啃這本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站 作者告訴我們:人類很聰明,但也沒這麼聰明;知識的假象讓我們以為我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事實上我們自以為理解許許多多的知識或原理,但真的要解釋時,又反而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作者提出包括咖啡機原理、膠水黏住紙的原理,相機焦距的
Thumbnail
  最近在啃這本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站 作者告訴我們:人類很聰明,但也沒這麼聰明;知識的假象讓我們以為我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事實上我們自以為理解許許多多的知識或原理,但真的要解釋時,又反而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作者提出包括咖啡機原理、膠水黏住紙的原理,相機焦距的
Thumbnail
世界在歷經社群網站出現之後,幾次重大的輿論惡戰後,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在社群網站上,「同溫層」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而在發現了社群網站中,「同溫層」這種現象後,不少人都想打破同溫層這種現象,希望至少讓社群網站,成為不同意見得以相互對話的平台。   問題是,可能嗎?至少到目前為止,所能夠得到的答案很簡
Thumbnail
世界在歷經社群網站出現之後,幾次重大的輿論惡戰後,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在社群網站上,「同溫層」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而在發現了社群網站中,「同溫層」這種現象後,不少人都想打破同溫層這種現象,希望至少讓社群網站,成為不同意見得以相互對話的平台。   問題是,可能嗎?至少到目前為止,所能夠得到的答案很簡
Thumbnail
網路社群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許多傳言與輿論的源頭也都從網路開始流傳。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已經與網路社群緊密連接?網路社群又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觀點?你可能會說「登出就好啦」、「不要看就沒事了」,或許答案比你想的要更複雜...
Thumbnail
網路社群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許多傳言與輿論的源頭也都從網路開始流傳。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已經與網路社群緊密連接?網路社群又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觀點?你可能會說「登出就好啦」、「不要看就沒事了」,或許答案比你想的要更複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