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灣的海上門戶:花蓮港的過去與現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近年因臺鐵選定花蓮港作為新購車輛下船地,花蓮港因此人氣大增,港區外的華東橋上總是滿滿的人潮。但許多人不知道花蓮港開港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不僅是日本時代最後完成的現代化大型港灣,在北迴線通車之前可說是東部對外重要的貨運交通門戶。然而若仔細觀察花蓮港周邊的環境,其實這座港口不論在氣象或是地形等自然條件都相當差,讓人不禁好奇當初這座港口是如何開發而成?

花蓮港的前世今生

花蓮在日本時代的舊名為花蓮港,有一說是源自於清代當地人稱呼該地為洄瀾港(地名就是三個字連在一起)而來,此時的漢人多從宜蘭移居於花蓮溪口附近,後來因風災嚴重而往北移居至今日的花蓮市區附近。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很早就在地名裡有一個「港」字,但實際上花蓮的海岸線相當平直,根本沒有稱得上是港口的地方。一大片的海灘使得大型船舶只能透過小船接駁旅客與貨物,同時也缺乏可以避風的地形屏障,冬季東北季風侵襲之下更是難以靠泊。

花蓮港市街地附近的泊地無法讓大型船隻靠泊,只能靠小船在大浪中接駁 (資料來源:《花蓮港港灣調查報告書》)

花蓮港市街地附近的泊地無法讓大型船隻靠泊,只能靠小船在大浪中接駁 (資料來源:《花蓮港港灣調查報告書》)

花蓮海岸相當平直、無天然遮蔽物,圖為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大正版),底圖為Google map 資料來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花蓮海岸相當平直、無天然遮蔽物,圖為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大正版),底圖為Google map 資料來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為了尋找適合築港的地點,總督府於1923年底派遣土木局基隆出張所松本虎太與圖子武八技師前往調查,並在隔年提出了調查報告。松本虎太曾任基隆築港所所長,於1906年畢業於京都帝大土木科,並曾被政府派至歐美各國留學研究海水施工工事;圖子武八則是在1920年自東大土木科畢業後來臺任職於土木局,後來更成為花蓮港港築港的負責人。當時這份報告認為鄰近花蓮港市街的南濱泊地水深過深,加上海底地形不安定,興建防坡堤築港在經濟效益恐不切實際,因此建議於市街地北側另尋低地開鑿或築防坡堤。

花蓮港築港計畫於1930年提出後,於1931年通過超過742萬圓的預算,預計採「陸掘式港灣」設計,於當時的花蓮港市區北側的米崙分七年工期興建,不過後來又因預算問題而延期兩年,最後第一期工事於1939年10月2日正式開港,總共挖出178萬立方公尺的土方。陸掘式港灣顧名思義就是直接在陸地上開鑿出港灣,雖然日本高知縣香南市早在江戶時代就有陸掘式港灣的開鑿,但當時僅是供漁船出入並由人工開鑿的小型港灣,現代化大型的陸掘式港灣則是直到1951年興建苫小牧港時才出現。相較之下花蓮港港還比日本內地早了約二十年,和許多台灣的基礎建設一樣,花蓮港港的設計不僅相當前衛,也成為技師們測試新技術的實驗場。

花蓮港築港計畫平面圖,可見港灣是在陸地上開挖出來的資料來源:[昭和十一年七月]花蓮港築港概要

花蓮港築港計畫平面圖,可見港灣是在陸地上開挖出來的資料來源:[昭和十一年七月]花蓮港築港概要

根據國立臺灣圖書館所藏之《[昭和十一年七月]花蓮港築港概要》描述,經過9年施工完成的花蓮港港第一期總泊地水域面積約7萬平方公尺,長410公尺、寬180公尺,水深為乾潮線下7.5公尺;進出港口的水道寬50至150公尺,總長930公尺,港灣內極為狹長。預計完工後的花蓮港港除了有漁船碼頭外,還可同時提供四千噸級汽船三艘或四千噸級兩艘、五百噸級兩艘停泊,不過根據日本的東亞海運出版的《台湾主要港湾調査》所述,由於水道過淺且有船長90公尺、入港吃水5公尺的限制,因此實際上只能供三千噸級以下的中型汽船入港停泊(當時擔負內臺航路的貨物船型平均為五千九百噸)。

儘管入港船隻噸位受限,但在開港三個月內還是累積進口貨物達36337公噸、出口20833公噸,光是進口量平均一日就超過400公噸的運量,甚至超出臨港線鐵道所能負擔的運能。隨著花蓮港港順利開港,包含新興窒素會社在內等廠商也進駐港區北側的工業地帶。預期開港所帶來的開發效益,在第一期工事後期當局便有感於港灣容量不足,因此很快地在1940年展開第二期築港計畫,預計可以提供六千噸級船隻停泊,然而隨著二次大戰戰事白熱化,相關工程也因此停擺。戰後國民政府自1959年至1992年分四期進行花蓮港的擴建,才拓展成今日的規模,成為東部砂石與水泥進出口的重要港口。

1940年開始進行的二期工程受到戰爭影響,完成度並不高圖為1945年美軍航照,底圖為1999年第三版經建版地圖資料來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1940年開始進行的二期工程受到戰爭影響,完成度並不高圖為1945年美軍航照,底圖為1999年第三版經建版地圖資料來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花蓮港的戰前痕跡

花蓮港自1939年開港至今,究竟還剩下多少日本時代的痕跡呢?其中最為人所知的該屬連結市區的花蓮港站(戰後改稱花蓮車站)及東花蓮港站(今花蓮港車站)的臨港線鐵道了,這條鐵道當初也是和舊臺東線一樣採軌距762mm興建,起初作為機材搬運用的鐵道,開港後便成為貨物轉運進入市區的臨港線,戰後隨著沿線聚落發展甚至一度行駛客運列車。但在北迴線與東拓計畫陸續完成後,經由美崙的路線遭到廢止,花蓮港車站僅剩下與北迴線北埔車站之間的路線聯絡。廢止路段被改建為花蓮往七星潭的自行車道其中一段,沿途尚有意象營造的米崙車站與舊鐵道橋樑改建自行車道的曙光橋留存。

花蓮港車站現今的站房為1980年代改建

花蓮港車站現今的站房為1980年代改建

舊鐵道路廊已改建為自行車道,圖中位置為廢止的米崙車站附近

舊鐵道路廊已改建為自行車道,圖中位置為廢止的米崙車站附近

米崙溪橋在東拓完成後仍持續使用一段時間才廢線,現以「曙光橋」之名登錄為花蓮縣歷史建築

米崙溪橋在東拓完成後仍持續使用一段時間才廢線,現以「曙光橋」之名登錄為花蓮縣歷史建築

自行車道途中的烏踏石公園陳列一塊當時極力爭取花蓮港港建設的花蓮港廳廳長頌德碑

自行車道途中的烏踏石公園陳列一塊當時極力爭取花蓮港港建設的花蓮港廳廳長頌德碑

開港後的花蓮港由1940年成立的總督府交通局花蓮埠頭出張所管理,因此1938年便在今日的吉林港口路口附近建置花蓮港合同廳舍,由稅務、交通、郵務、海關、檢疫與警察等港務相關機關進駐。合同廳舍外觀為1930年代流行的現代主義式樣,主要由水平線條所構成,北側則有高塔一座。二戰後這棟建築由花蓮港務局使用,見證1960年代花蓮港開放為國際商港的歷史,目前則由花蓮港務警察總隊使用至今。

今日花蓮港車站臨海側在開港初期則有兩棟合計720坪的平家建倉庫,分別由往返臺灣沿岸各港口的定期船隻和臨時船隻使用;每棟倉庫各分三區,臨時船隻使用的倉庫主要供砂糖存放,其他區域則是雜貨。在1945年的美軍航照中兩棟倉庫在戰時似乎曾遭受轟炸,經過多次修復與改建才成為今日的樣貌。(點此處看1963年時的倉庫舊照片)

花蓮港港略圖資料來源:《台湾主要港湾調査》

花蓮港港略圖資料來源:《台湾主要港湾調査》

兩棟倉庫的1945年美軍航照與現代臺灣通用正射影像【NLSC】套疊資料來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兩棟倉庫的1945年美軍航照與現代臺灣通用正射影像【NLSC】套疊資料來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在二戰後產業規劃下,砂石與水泥成了花蓮港的大主顧,在運用的貨車也是臨港鐵道常見的風景。如今基隆與高雄這兩座大港中斷鐵道運輸,花蓮港迎來了十分罕見的訪客,在灰色的石頭間增添了點不一樣的顏色。無形之中似乎也因為EMU3000型的到來,串起了日本時代無法實現的內臺航路呢。

因為卸貨船早走才有的限定風景

因為卸貨船早走才有的限定風景

參考資料:

1.陳凱雯(2014)。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2y77g
2.井上敏孝,〈花蓮港築港事業に関する一考察―日本初の近代掘込式港湾建設と東台湾開発を中心に―〉,土木学会論文集D2(土木史)69 巻1 号 (2013) ,頁82-89。
3.松本虎太、圖子武八,《花蓮港港灣調查報告書》(1924)
4.[昭和十一年七月]花蓮港築港概要
5.《台湾主要港湾調査》([東亜海運]社長席調査課,1940.9)(日本國會圖書館數位化資料)
6.《臺灣の港灣》(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1935.9)
7.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8.【看火車】臺鐵新車到港前奏:普悠瑪X花蓮港X攝影攻略

本文於2021.8.刊於時光土場Blogger

avatar-img
44會員
178內容數
隨著日本進入令和時代,日本國鐵分拆民營化已超過三十年的歲月。這段期間不少國鐵時代的路線與車輛一一退場,成為我這個平成人類未曾參與到的旅行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日本旅行,我希望能在旅途中回味那些逝去的鐵道元素,抓住過去的鐵道風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光土場 的其他內容
在台南之後,2023年初連嘉義已經消失很久的轉車盤遺跡也隨著嘉義鐵路高架化工程而出土了,位置就在正進行高架化工程的嘉義車站後站站區。可惜的是目前網路公開資源裡關於這座轉車盤的地圖,只有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收錄的1932年的嘉義市區計畫平面圖,而這可能也是這座轉車盤末期的見證。至於這座轉車盤從何而來?
集集線是南投的唯一一條鐵道,在躲過了臺鐵支線的廢線潮後於2022年迎來通車百週年。說到集集線的沿線物產,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香蕉或是木材,不過百年前這條鐵道卻不是為了輸送沿線物產,而是輸送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的資材。這次旅行趁著蒐集紀念章的機會,我來到了集集線的終點站──車埕,來見見好久不見的老朋友們。
兩年前抽空從現今深澳線終點的八斗子車站出發,完成了長度近4公里的舊線跡踏查後,我仍心心念念著遠在3.7公里外、名義上深澳線的終點濂洞車站!這回我再次回到濱海公路,從海濱走向比起全線更早就沒有火車的濂洞,並試圖從頭理解那段公路與鐵路的恩怨。
聯絡瑞芳與八斗子的深澳線鐵道是北臺灣相當有名的臨海鐵道,不過這條路線通車時的起點和終點既不是瑞芳,也不是八斗子,反而是現今稱呼為水湳洞的濂洞,以及和平島對岸的八尺門。2021年剛好來自小笠原群島的火山浮石抵達臺灣,趁著來海邊撿石頭,我這次從八斗子開始,一路踏查至1989年一度停駛的終點海濱站。
連接臺北車站到淡水的官設鐵道淡水線至今已通車超過120年!雖然這條傳統鐵道早在1988年停駛,但這條鐵道在轉生為捷運後仍是為臺北地區帶來了都市發展與擴張。120年的時光過去,臺北市耗費了近三十年讓境內鐵道深埋地底或是在城市天際上游走,究竟淡水線鐵道還有多少遺跡留存,就讓我們沿著舊線跡一探究竟!
基隆是台灣對外貿易相當重要的港口,在日本時代的建設中走向現代化,歷經近五十年的擴張才逐漸站穩台灣的玄關地位。除了能夠讓大型船隻停泊的碼頭,與此搭配的便是與貫通全島的縱貫線相連的臨港鐵道,有效率地將貨物在海陸之間轉運。接著跟著場長從基隆車站向北走,尋找這段臨港鐵道最後的遺跡吧。
在台南之後,2023年初連嘉義已經消失很久的轉車盤遺跡也隨著嘉義鐵路高架化工程而出土了,位置就在正進行高架化工程的嘉義車站後站站區。可惜的是目前網路公開資源裡關於這座轉車盤的地圖,只有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收錄的1932年的嘉義市區計畫平面圖,而這可能也是這座轉車盤末期的見證。至於這座轉車盤從何而來?
集集線是南投的唯一一條鐵道,在躲過了臺鐵支線的廢線潮後於2022年迎來通車百週年。說到集集線的沿線物產,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香蕉或是木材,不過百年前這條鐵道卻不是為了輸送沿線物產,而是輸送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的資材。這次旅行趁著蒐集紀念章的機會,我來到了集集線的終點站──車埕,來見見好久不見的老朋友們。
兩年前抽空從現今深澳線終點的八斗子車站出發,完成了長度近4公里的舊線跡踏查後,我仍心心念念著遠在3.7公里外、名義上深澳線的終點濂洞車站!這回我再次回到濱海公路,從海濱走向比起全線更早就沒有火車的濂洞,並試圖從頭理解那段公路與鐵路的恩怨。
聯絡瑞芳與八斗子的深澳線鐵道是北臺灣相當有名的臨海鐵道,不過這條路線通車時的起點和終點既不是瑞芳,也不是八斗子,反而是現今稱呼為水湳洞的濂洞,以及和平島對岸的八尺門。2021年剛好來自小笠原群島的火山浮石抵達臺灣,趁著來海邊撿石頭,我這次從八斗子開始,一路踏查至1989年一度停駛的終點海濱站。
連接臺北車站到淡水的官設鐵道淡水線至今已通車超過120年!雖然這條傳統鐵道早在1988年停駛,但這條鐵道在轉生為捷運後仍是為臺北地區帶來了都市發展與擴張。120年的時光過去,臺北市耗費了近三十年讓境內鐵道深埋地底或是在城市天際上游走,究竟淡水線鐵道還有多少遺跡留存,就讓我們沿著舊線跡一探究竟!
基隆是台灣對外貿易相當重要的港口,在日本時代的建設中走向現代化,歷經近五十年的擴張才逐漸站穩台灣的玄關地位。除了能夠讓大型船隻停泊的碼頭,與此搭配的便是與貫通全島的縱貫線相連的臨港鐵道,有效率地將貨物在海陸之間轉運。接著跟著場長從基隆車站向北走,尋找這段臨港鐵道最後的遺跡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新莊曾有一條後街,後街上的家屋想也想不到,竟有一天會被大河吞沒。後來,大河旁蓋起了堤防,阻擋了天災,也阻擋了河與人之間的千絲萬縷。從那時起,滾滾大河水,成了夢中才見得到的景色。而河水帶走的事與物、街與人,亦成了在光陰中不斷被遺忘的,殘篇舊夢。
Thumbnail
海港城鎮的發展,也是國力、經濟發展的象徵。 在有著西子灣與旗津渡輪的城鎮,也時常在高雄港灣走踏嬉遊,這是我的童年時光中,最鮮明且難以抹滅的景致建築一景;也難怪走訪異國的時候,最喜歡觀察當地的海港城鎮。 是否,你也覺得,看著大船入港,在孩子的眼裡,是件相當新奇且歡欣的事呢? 話說橫濱 那時第一
Thumbnail
西元十九世紀的清朝飽受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在台灣港口及河口重要沿岸設立許多西方礮臺,學仿西方列強各國的船堅炮利在台灣鞏固下設立許多礮臺以利於戰爭及鞏地。尤其台灣北部基隆更是重兵之地;也造就基隆港周邊留下許多礮臺遺跡存在,在當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就有兩座礮臺。歷經清法戰爭後的滬尾礮臺也是一個例子。
Thumbnail
新莊有一個港口,曾經一度繁華,在那段繁華的時間裡,他是北臺灣最熱鬧的商港。 新莊是臺北盆地的第一個內港,說那時有成千上百的船隻停泊在新莊港,一度被稱作「一府二鹿三新莊」。 這些往來新莊的人們,在港口附近居住、貿易,逐漸形成一條長長的街道,那是距今三百年前的事情。
Thumbnail
這幾天看到 花蓮一群非常有心的業者們在集思廣益 思考暫時失去太魯閣的花蓮 還能以什麼方式吸引觀光客來 海洋當然是花蓮重要的元素 但確實也有很大的侷限 先說一個前提 太魯閣是無法被取代的 不僅在於其國際級的景觀 還因為其多景點及多元的遊憩內容 初階高階的登山.臨溪易走的步道 幾個景觀節點與吊橋都能輕
Thumbnail
旗津原來真是一座島,但高屏溪的大量泥沙北漂,竟讓島嶼成了陸連島,一直到1967年要建高雄二港挖開通道,旗津又變成一座島。 現在陸路要去旗津很方便,就是走1984年通車全長1670公尺的過港隧道。這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所以有人認為台灣的「極低」點就在這過港隧道裡,這邊在水面下14公尺是海底,隧道在
Thumbnail
踏春行旅要到高雄旗津享用新鮮海產或欣賞海岸公園景致,除了搭乘渡輪,最方便的,莫過於自行開車或騎機車通過高雄過港隧道前往。這座臺灣唯一的海底隧道,除了是促進地方觀光的交通亮點,更是我國工程建設的重大成就。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一同瞭解過港隧道的建設歷程。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
Thumbnail
【鐵道文化園區】 一館舊稱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是早期的花東鐵路總指揮所,但整修後以多元文化休閒園區的概念再利用,目前被譽為台灣僅存最完整的窄軌鐵道基地遺址。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新莊曾有一條後街,後街上的家屋想也想不到,竟有一天會被大河吞沒。後來,大河旁蓋起了堤防,阻擋了天災,也阻擋了河與人之間的千絲萬縷。從那時起,滾滾大河水,成了夢中才見得到的景色。而河水帶走的事與物、街與人,亦成了在光陰中不斷被遺忘的,殘篇舊夢。
Thumbnail
海港城鎮的發展,也是國力、經濟發展的象徵。 在有著西子灣與旗津渡輪的城鎮,也時常在高雄港灣走踏嬉遊,這是我的童年時光中,最鮮明且難以抹滅的景致建築一景;也難怪走訪異國的時候,最喜歡觀察當地的海港城鎮。 是否,你也覺得,看著大船入港,在孩子的眼裡,是件相當新奇且歡欣的事呢? 話說橫濱 那時第一
Thumbnail
西元十九世紀的清朝飽受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在台灣港口及河口重要沿岸設立許多西方礮臺,學仿西方列強各國的船堅炮利在台灣鞏固下設立許多礮臺以利於戰爭及鞏地。尤其台灣北部基隆更是重兵之地;也造就基隆港周邊留下許多礮臺遺跡存在,在當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就有兩座礮臺。歷經清法戰爭後的滬尾礮臺也是一個例子。
Thumbnail
新莊有一個港口,曾經一度繁華,在那段繁華的時間裡,他是北臺灣最熱鬧的商港。 新莊是臺北盆地的第一個內港,說那時有成千上百的船隻停泊在新莊港,一度被稱作「一府二鹿三新莊」。 這些往來新莊的人們,在港口附近居住、貿易,逐漸形成一條長長的街道,那是距今三百年前的事情。
Thumbnail
這幾天看到 花蓮一群非常有心的業者們在集思廣益 思考暫時失去太魯閣的花蓮 還能以什麼方式吸引觀光客來 海洋當然是花蓮重要的元素 但確實也有很大的侷限 先說一個前提 太魯閣是無法被取代的 不僅在於其國際級的景觀 還因為其多景點及多元的遊憩內容 初階高階的登山.臨溪易走的步道 幾個景觀節點與吊橋都能輕
Thumbnail
旗津原來真是一座島,但高屏溪的大量泥沙北漂,竟讓島嶼成了陸連島,一直到1967年要建高雄二港挖開通道,旗津又變成一座島。 現在陸路要去旗津很方便,就是走1984年通車全長1670公尺的過港隧道。這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所以有人認為台灣的「極低」點就在這過港隧道裡,這邊在水面下14公尺是海底,隧道在
Thumbnail
踏春行旅要到高雄旗津享用新鮮海產或欣賞海岸公園景致,除了搭乘渡輪,最方便的,莫過於自行開車或騎機車通過高雄過港隧道前往。這座臺灣唯一的海底隧道,除了是促進地方觀光的交通亮點,更是我國工程建設的重大成就。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一同瞭解過港隧道的建設歷程。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
Thumbnail
【鐵道文化園區】 一館舊稱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是早期的花東鐵路總指揮所,但整修後以多元文化休閒園區的概念再利用,目前被譽為台灣僅存最完整的窄軌鐵道基地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