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外婆家擺小吃攤,就在捷運站附近。記得那時正讀高中,明明公車可以經過捷運站不須下車轉乘直達學校,我有時還是會冒著遲到的風險下車,找外婆要一份鹹粥做早餐。外婆不知道我的上課時間,看到我時總是很開心,當時近七十歲的她,手腳靈活地在百忙中幫我包好餐點,讓我吃好喝好好上課。拎著早餐,衝進校門,趕在第一節上課前,坐在位置上好好吃一份暖暖的粥,是一天最美好的開始。
大學畢業前,外婆也從小吃攤畢業了,雖然外婆本人認為自己仍然活力滿滿可以再戰十年,但因爲家人擔心,外婆還是光榮退休了。退休後外婆住到我家,卻很少再動手做菜,也許是多年來習慣煮幾十人份的餐點,餵養八方大眾,一時回歸小家庭,難以適應吧。
外婆的粥總是煮的稠稠的,吃起來軟綿順滑,暖暖的滑入腹腔,從胃暖到全身。媽媽也曾試過幾次,但常以燒焦告終,原因無它,媽媽沒什麼耐心,要她一個小時守在爐旁不時攪動粥水以防糊底,簡直天方夜譚。媽媽只在家人生病或是早晨冰箱還有隔夜飯時煮白粥,與其說是粥,更像是稀飯,燒一鍋水,等水滾後把飯放下去,飯燒軟就起鍋,米粒依舊顆顆分明,粥水清澈。爸爸曾開玩笑地說,如果奶奶知道有人把白飯拿去煮稀飯一定會大罵。記得當時媽媽狠狠的瞪了爸爸一眼,說:「有得吃就好了啦,下次你自己煮!」奶奶在爸媽結婚前就過世了,不知道如果奶奶健在,兩個女人會不會真的有一場粥水之爭呢?
我煮的粥也很稠,無論白粥或是鹹粥,我習慣用米、水「1:6」的比例熬煮,熬得幾乎不見米粒原形,是我最喜歡的狀態。有時候懶得自己煮,出門吃清粥小菜時,如果剛好店家的粥水也是這樣,便覺得自己很幸運,開心得多吃幾碗。不過,隊友不喜歡這樣「漿糊」一般的粥,他偏好「1:8~10」左右,米形膨脹,將散未散,米水柔白近似湯,小菜可以放在粥面不沉底,舀起湯水來還可以啜飲是最佳狀態。眾口難調,還好粥水是最溫柔有彈性的料理,稠了加水,淡了加鹽,都能調整,他總只舀半碗我做的粥,再自己加水調整,各自吃自己最喜歡的口感,感受一樣的溫暖。
材料
事前準備
開始料理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