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維》閱讀隨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深度思維》提到5why思考法。


要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可以使用5why思考法,對一個問題連續追問為什麼。


例如博物館的東外牆有嚴重腐蝕,經常要塗刷新油漆。大家的直覺可能會是「再刷一次油漆」。

raw-image



主管使用5why思考法後,詢問為什麼牆面腐蝕-因為清潔工用了高腐蝕性清潔劑-why?-因為牆上有很多鳥糞,用一般清潔劑洗不乾淨-why?-因為東牆上很多蜘蛛,鳥吃蜘蛛-why?-因為牆上很多蟲子,蜘蛛吃小蟲-why?-因為東牆附近有窗戶,晚上透出燈光,而蟲子有趨光性。


最後得出解決方案:用厚窗簾把東牆的窗戶遮住。


5why思考法誕生於豐田汽車,當初很明確至少要問5個why,這也是命名由來,但並不一定要糾結在5這個數字,確定數字的原則是,持續追問,直到問題變得沒有意義為止。


另外提問要往有意義的方面提問,且要疑問,而非質問;回答問題時,則是往我們能控制的事項回答,避免不可控的內容。

avatar-img
86會員
143內容數
閱讀面向會包含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習慣強化、閱讀寫作技巧與人際關係等面向,並希望整理不同作者的觀點,內化成自己的想法,打造適合自己的系統。如果這也是你(妳)追求的目標,歡迎一起加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滾石西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40歲是人生一個重要階段,在公司身兼管理者與執行者,同時家庭有了另一半與小孩而自己的人生也過了一半。 《40歲,精彩人生才開始》作者大塚壽見過三萬名以上商務人士,很多50、60歲的人跟他分享許多40歲時沒做的事,所以他將一萬人跟他分享的成功與失敗經驗,集結成這本書。
只要有在投資的人,應該都知道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目前93歲的巴菲特雖然非常富有,卻過相當儉樸的生活。《股市大亨:華倫.巴菲特點石成金的智慧》其實不是巴菲特本人寫的,而是作者珍娜.羅渥彙整巴菲特雋永的文字和談話內容,以及家人、朋友對他的看法,涵蓋各種不同的主題,包括生活、朋友、家庭、投資、企業經營等
巴菲特的左右手查理·蒙格曾說:「如果我知道會死在什麼地方,我永遠不會去那裡。」很顯然他不知道,因為在美東時間28日去世了。 今年借了《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看完後,決定買來再看一次。蒙格說:「當你手上拿著錘子,全世界都會像釘子。」所以必須要跨領域學習,建立自己多元的思維模組。 另外一方面要「反過來想
遇到森林大火該怎辦? 逃,應該是大多數人最直覺的答案。 《逆思維》以一個美國消防員遭遇森林大火的故事為開頭,在救火不成,反而快被森林大火吞噬的狀況下,有一位消防員反而做了「放火」的違反常識動作,被同伴認為瘋了,最後這位消防員靠趴在被自己剛剛那把火燒掉,寸草不生的地上呼吸空氣而躲過一劫
從小到大,我們都聽過「努力學習」,但如果沒有用對方法,光努力只會落得白費力氣的下場。 《精準學習》作者成甲曾被點評是「中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這本書主要在探討如何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共有四章,分別是「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分法」、「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核心臨界知識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的作者千田琢哉在大學前,除了漫畫外沒讀過任何一本書,卻在大學花了一千萬日幣(約兩百萬台幣)買了超過一萬本書,現在是百萬暢銷作家。西恩查了博客來,千田琢哉有21本著作,是個多產的作家。
40歲是人生一個重要階段,在公司身兼管理者與執行者,同時家庭有了另一半與小孩而自己的人生也過了一半。 《40歲,精彩人生才開始》作者大塚壽見過三萬名以上商務人士,很多50、60歲的人跟他分享許多40歲時沒做的事,所以他將一萬人跟他分享的成功與失敗經驗,集結成這本書。
只要有在投資的人,應該都知道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目前93歲的巴菲特雖然非常富有,卻過相當儉樸的生活。《股市大亨:華倫.巴菲特點石成金的智慧》其實不是巴菲特本人寫的,而是作者珍娜.羅渥彙整巴菲特雋永的文字和談話內容,以及家人、朋友對他的看法,涵蓋各種不同的主題,包括生活、朋友、家庭、投資、企業經營等
巴菲特的左右手查理·蒙格曾說:「如果我知道會死在什麼地方,我永遠不會去那裡。」很顯然他不知道,因為在美東時間28日去世了。 今年借了《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看完後,決定買來再看一次。蒙格說:「當你手上拿著錘子,全世界都會像釘子。」所以必須要跨領域學習,建立自己多元的思維模組。 另外一方面要「反過來想
遇到森林大火該怎辦? 逃,應該是大多數人最直覺的答案。 《逆思維》以一個美國消防員遭遇森林大火的故事為開頭,在救火不成,反而快被森林大火吞噬的狀況下,有一位消防員反而做了「放火」的違反常識動作,被同伴認為瘋了,最後這位消防員靠趴在被自己剛剛那把火燒掉,寸草不生的地上呼吸空氣而躲過一劫
從小到大,我們都聽過「努力學習」,但如果沒有用對方法,光努力只會落得白費力氣的下場。 《精準學習》作者成甲曾被點評是「中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這本書主要在探討如何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共有四章,分別是「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分法」、「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核心臨界知識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的作者千田琢哉在大學前,除了漫畫外沒讀過任何一本書,卻在大學花了一千萬日幣(約兩百萬台幣)買了超過一萬本書,現在是百萬暢銷作家。西恩查了博客來,千田琢哉有21本著作,是個多產的作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解決問題時,我們常常只看表面,而忽略了真正的根源。四問法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思考方式,幫助我們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透過四個關鍵問題:What、Why、How和What,我們能夠有效辨識問題並找到根本的解決方案。這篇文章將指導你如何運用這一方法來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唯有深入探究,才能真正治本。
Thumbnail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人們為何總是想找到「為什麼」的理由以及這些理由對於人際關係的影響。它指出了四種找理由的方式,並探討了這些方式對於關係的影響。適合對社會互動、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來紅塵為自己或為他人,都是起於一片好心的初衷,可以忘、可以問。 但別忘記連股票都有選擇權可以買賣,讓人盡情享受凌駕於選擇之上的感覺。
Thumbnail
無論是生活上或工作上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但為何有些人面臨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而有些人卻能輕易迎刃而解呢? Why-Why分析,也被稱作5個為什麼分析,常被用來識別和說明因果關係鏈,透過不斷提問為什麼前一個事件會發生,直到回答 “沒有好的理由” 或,直到一個新的問題被發現時,才停止提問。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你問對問題了嗎?:重組問題框架、精準決策的創新解決工具》作者:湯馬斯‧維戴爾-維德斯柏。作者研究發現,85%的企業表示,經常忙於解決問題,卻不一定是對的問題,因而浪費許多人力物力與金錢。找對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問對問題,比答對答案更重要!
Thumbnail
你可能會好奇,要解決問題,不就要先知道問題根源? 但是你相信嗎?這個思考方法可能讓問題更難解決! 遭遇到困境的時候,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可以責怪的對象。 因為找出責怪的對象(無論是自己或他人),可以讓自己得到問題根源的確定感。 但是,探究問題根源對解決方法,常常使事情更糟糕。
Thumbnail
  在上一篇〈從《為什麼哲學思考》談那無法被理解的,就是它可被理解的〉中說明了哲學思考的欲望、起源、言說及行動。本篇想談談「為什麼建築思考?」然筆者不打算以欲望作為進路,因為建築思考不是、也不應該是哲學思考的延伸。而是從最直接的經驗開始。當我們面對、閱讀建築時,我們如何思考,以及思考建築的什
Thumbnail
因果鏈分析核心是追根究底挖掘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這方法將問題視為一個層層相扣的結構,通過系列問答,從表面的不利因素一直追溯到問題根源。口訣「追根究底挖問題,解碼問題的本質」提醒初學者關鍵概念,強調追根究底、不遺漏任何原因、用[且]或[或]運算,連接上下層不利因素之間的關係,建立徹底解決問題的強力基礎。
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懂得提問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而問一個好問題的關鍵,在於它能夠挑戰我們的既有認知。 「因為每個好問題都是對現狀的一次質疑,它迫使我們跳脫框架,探索更廣闊的視野。」 當我們提出問題時,我們不只在尋求答案,更在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這是增進知識的高效率手段。 問問題也是
Thumbnail
在解決問題時,我們常常只看表面,而忽略了真正的根源。四問法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思考方式,幫助我們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透過四個關鍵問題:What、Why、How和What,我們能夠有效辨識問題並找到根本的解決方案。這篇文章將指導你如何運用這一方法來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唯有深入探究,才能真正治本。
Thumbnail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人們為何總是想找到「為什麼」的理由以及這些理由對於人際關係的影響。它指出了四種找理由的方式,並探討了這些方式對於關係的影響。適合對社會互動、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來紅塵為自己或為他人,都是起於一片好心的初衷,可以忘、可以問。 但別忘記連股票都有選擇權可以買賣,讓人盡情享受凌駕於選擇之上的感覺。
Thumbnail
無論是生活上或工作上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但為何有些人面臨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而有些人卻能輕易迎刃而解呢? Why-Why分析,也被稱作5個為什麼分析,常被用來識別和說明因果關係鏈,透過不斷提問為什麼前一個事件會發生,直到回答 “沒有好的理由” 或,直到一個新的問題被發現時,才停止提問。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你問對問題了嗎?:重組問題框架、精準決策的創新解決工具》作者:湯馬斯‧維戴爾-維德斯柏。作者研究發現,85%的企業表示,經常忙於解決問題,卻不一定是對的問題,因而浪費許多人力物力與金錢。找對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問對問題,比答對答案更重要!
Thumbnail
你可能會好奇,要解決問題,不就要先知道問題根源? 但是你相信嗎?這個思考方法可能讓問題更難解決! 遭遇到困境的時候,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可以責怪的對象。 因為找出責怪的對象(無論是自己或他人),可以讓自己得到問題根源的確定感。 但是,探究問題根源對解決方法,常常使事情更糟糕。
Thumbnail
  在上一篇〈從《為什麼哲學思考》談那無法被理解的,就是它可被理解的〉中說明了哲學思考的欲望、起源、言說及行動。本篇想談談「為什麼建築思考?」然筆者不打算以欲望作為進路,因為建築思考不是、也不應該是哲學思考的延伸。而是從最直接的經驗開始。當我們面對、閱讀建築時,我們如何思考,以及思考建築的什
Thumbnail
因果鏈分析核心是追根究底挖掘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這方法將問題視為一個層層相扣的結構,通過系列問答,從表面的不利因素一直追溯到問題根源。口訣「追根究底挖問題,解碼問題的本質」提醒初學者關鍵概念,強調追根究底、不遺漏任何原因、用[且]或[或]運算,連接上下層不利因素之間的關係,建立徹底解決問題的強力基礎。
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懂得提問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而問一個好問題的關鍵,在於它能夠挑戰我們的既有認知。 「因為每個好問題都是對現狀的一次質疑,它迫使我們跳脫框架,探索更廣闊的視野。」 當我們提出問題時,我們不只在尋求答案,更在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這是增進知識的高效率手段。 問問題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