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小淺談系列: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說〉1917

2023/12/1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中國近現代藝術發展始終是個複雜的議題,目前在藝術史學界仍然對此深感興趣。而筆者想藉此帶領讀者從最基礎的理論觀點重新看待中國近現代藝術的成長跟轉變。

這就不得不提到:蔡元培1917年 〈美育代宗教說〉

蔡元培出生於1868年,是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制度的創立者,他的美學信仰深受康德影響,因此他對美感的特性強調「超脫」和「普遍」兩種。而他個人反對以理論就理論,因此他美學核心,就是提倡「美的教育」、「藝術教育」。

而〈美育代宗教說〉正是蔡元培在民國六年(1917年)在北京神州學會發表的演講,此發表在《新青年》(第3卷第6號)。

隨後又在1930年12月《現代學生》雜誌(第1卷第3期)撰寫《以美育代宗教》以及 1932年《近代名人言論集》一書撰寫《美育代宗教》。後兩篇的觀點雖相似,但內容上側重不同,筆者發現1930年《現代學生》這篇,大致以哲學、科學發展的歷史經驗,說明宗教的落後、保守和陳腐,唯獨美的價值是不朽的。

其蔡元培對「美育」、「美術」的界定不同,單就〈美育代宗教說〉這篇內文,蔡元培並未提出實質的美育實施方法。

〈美育代宗教說〉到底在說什麼?

當時為何要強調美學呢?其實也正好呼應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高唱「科學」「哲學」,但從未有人涉及人類情感這一部分,因此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人類價值。

而蔡元培主要內容是以美感的超脫性和普遍性觀點,批判宗教的狹隘性、排他性,以系統方式闡述自己的美學思想,藉此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要理論。

首先他認為人類的信仰應建立在科學基礎上,而不是愚昧的情感活動,信仰必須建立在正確認識的基礎。

因此:

第一,任何宗教信仰都是建立在「神話」迷信的基礎上的,對於宇宙人生的各種現象的解釋,都是以「神道為唯一理由」,迫使人盲從、迷信。

而那時沒有科學,人類水平低下,之前宗教以神話解釋自然界和社會人生的一切現象,來吸引人們,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現代社會中科學已發達、哲學也已脫離宗教,神話已無法成為現代人的信仰理想。

第二,宗教在思想上專斷、保守,決不允許任何人提出懷疑和異議,毫無自由,蔡元培曾說:「如一部聖經,那一個人敢修改?這和進化(論)恰好相反。」

所以從前面兩點都能發現,因為隨著科學及哲學的發展,宗教是迷信的本質暴露,因此也看出在中國的美術勢必也將與宗教漸漸脫離,慢慢崇尚人文。

第三,凡是宗教都是唯我獨尊,具有「擴張己教攻擊異教」的侵略性。

藉此點出宗教各項的缺點,提出要以美感的超脫性和普遍性的觀點取代而之,彌補人文關懷的部分。

〈美育代宗教說〉文章背後概念是為何?

筆者認為其針對的受眾非學生,而是對從國外回來的學者反思,因為從文本的第一段有提到起因也是因為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中國的知識分子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就以為基督教能幫助他們更靠近當時的對於理性科學的運動,但是這樣會不會是迷信的一環呢?

爭議性與反思

。首先正方 蔡元培:

認為當時的中國宗教存在,主要是假借自然之美來吸引人而已。人們經常成群結隊去登山涉水,燒香拜佛,看似信教信仰。實際上,大多人是為了游山觀景,欣賞自然美,佛祖之道是如何,並不在他們的心裡。宗教家深知人們這種普遍心理,所以,中國的佛寺道觀,大都建在青山綠水的美景之間,正是此緣故,美育能完全取代宗教。再來蔡元培的「宗教」應是針對宗教教育這塊而非不能有宗教行為。

。反方 陳獨秀、楊鴻烈:

認為宗教的根本精神是與藝術的存在同其壽命,認爲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是很難完全分割,及取代。

。而筆者綜合上述:

其中國並未在美術創作上完整脫離宗教信仰。畢竟藝術的演進中,一開始都是宗教為起源,這也是美術的動力來源之一。即使從中國在唐代以後,宗教題材也並未消失過,再加上這兩者結合的美,人類的態度也就所不同。一般人不會對宗教藝術抱持褻玩的心態面對,而是會以崇敬心情。

但藝術品在近現代趨向演變成另外一種玩物的特質,這正說明宗教抽離的概念。且近來宗教被詮釋為對宇宙人生的終極關懷,自有其無法取代的重要意義。因為人還是需要信仰,但不會因信仰「美」,而就認為宗教跟美無法相容。

換個方向理解,蔡元培把「美」獨立出來,是告訴我們藝術創作其實不一定需要借助宗教來達到目的。但相反的「宗教」也獨立了,像是寺廟其實並未像蔡元培說的假山假水的吸引特色,才能引領群眾。我認爲更多的只是單純的信仰與心靈撫慰的功能符合現代人在徬徨時代下的寄託,所以才保留宗教的場所和觀念。

最後,美育代宗教一說,到底對還是錯呢?我覺得他沒有絕對。

這正反映的是中國近現代人們面對新穎理念出現的過渡期。他們不再只是追求理性,更多的是找尋人文精神的根,且嘗試以「人道」為主教育觀念。

他們也不是現在我們想像中一昧地模仿西方進步,更多是想穩固中國文化固有的美。因為藝術的美是普遍性,相較宗教的排他性,更能培養人類高尚的情操,因此蔡元培在當時每個人都在懷疑何謂中國的藝術時,提出「美育代宗教說」的主張,雖未提出實質的美育實施方法,但仔細想想這可能就是現在所謂多元文化融合選擇的過度現象吧。

水余土
水余土
東方藝術史研究上的不才女子/小菜鳥的日常筆記|The Daily Notes of an Inexperienced Student in the Study of Eastern Art History| 有事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