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清貧的思想

2023/12/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清貧的思想


📖閱讀筆記

四、夫三界唯心/鴨長明與方丈之庵

十世紀,源信僧人所著的《往生要集》如是說:「若知足,雖貧亦可名為富;有財而多欲,則名之為貧。」


十三、人當恨死而愛生/吉田兼好的生死觀與普遍性

「是故,人當恨死愛生。存命之喜,焉能不日日況味之?」—《徒然草》

人生最可珍惜的既不是財產,不是名聲,也不是地位,而是時時保有死亡難以避免的自覺,並且享受生命的喜悅。


十六、為利所惑,何其愚蠢/清貧的思想——日本文化的一個側面

日本古代有一種叫清貧的美好思想。其中心思想是,只要將對物質的占有欲降到最低限度,就可使內在的思想自由的展開飛翔。


十七、沐浴在永恆的生命之光中/古印度哲學與良寬的同質性

清貧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貧窮,而是由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的積極作用,形成一種簡單樸實的生活型態。

必須將人的物質欲望克制到最低點,人的精神活動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徒然草》中反覆強調的就是這點:如何排除物欲,讓人的心靈自由的律動。


廿、蛙樂更高鳴/傾聽自然的生命樂章

即便是在過去,清貧思想也絕不是一種消極的避世哲學,而是受人肯定的,被認為是積極參與宇宙生命整體的人生原理。為了不被閉鎖在自我封閉的狹隘牆內,不被世俗的欲望和執著所拘束,人必須將所有的物質減少到最低限度,讓自己的肉體與自然共同盛衰枯榮,從而感受到自我之外永恆的宇宙生命,這就是清貧。

在現代社會,所有的物質,都僅以數字或量詞來顯示價值,哪怕是藝術品,也都以標價高低來判定其藝術水準。但數字無法表現對人的愛、對大自然的關心、對各類生物的仁慈心。這些都屬於心靈的體驗,是無法精確計算、精確度量的。現代人由於缺乏這種心靈層次的體驗,更缺乏確切表達這類體驗的語言,所以連這類不能計算的感情體驗也一併用數字來表達。缺乏真切的心靈體驗,也就無從瞭解足以表現這些體驗的語言。


廿三、誰曰不足/必要與不必要之物

欲無止境,一個階段的目標實現之後,更新的目標層出不窮。街上充斥著刺激人們購買欲的廣告,鋼琴、音響、汽車,還有漂亮的住宅,似乎都唾手可得。從此,我們被欲望徹底俘虜,在稱呼上也已不再是尋常的人,而成了一群「消費者」。

物質高度發達,但普通民眾的生活依然十分勞苦。比方說,現在日本普通職員的薪資水準可與歐美社會並駕齊驅,但即便辛勤工作一輩子,也買不起城市裡的一間房子。都市中心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都是辦公大樓,不是供人居住的。職員們一般都住在都市角落狹小的公寓裡,如果想住單門獨戶的房子,只好搬到遠離都市的農郊地區。每天夜裡,市中心白天熙熙攘攘的人群消失得無影無蹤,樓宇間夜風嗚嗚吹過,真叫人不寒而慄。而每天早晨,通往都市中心的電車裡擠滿了上班通勤的職員,人們前胸貼著後背,必須這樣痛苦的挨上一至兩小時。日本工業社會的繁榮就建立在許多人的痛苦和犧牲上。

房產價格驚人。因此,不論是在狹小公寓中苦苦地忍耐,或者是已經在遙遠的郊區置下房產的人,大部分都得為了解決住房問題而操勞一輩子。如果你健康且辛勤工作,尚有可能真正擁有單門獨戶的住宅,然而一旦生病或失業,全家人便可能會露宿街頭。

市場上的商品雖然鋪天蓋地,但是在生活上最為重要的住宅、養老福利、安定就業等方面,日本還相對滯後。日本是貿易輸出大國,每年都有大量的貿易盈餘,但對普通庶民而言,那不過是一堆毫無實際意義的抽象數字而已。

日本已成為一個巨大的工業社會,但它沒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真正的富裕,讓人覺得根本就是一種結構性的瘋狂。物質的無謂浪費給人的印象是荒廢多於富裕。看到那些被隨手拋棄的物質,不免令人心寒:我們的生活難道就建立在這些如此脆弱的物質基礎上嗎?

物質橫溢,並不曾帶給人們真正的幸福,人性在物質的過剩中被窒息了。讓我們再度回到起點,探討人類的真正需要,對盲目追求物質繁榮的現象進行一番深刻的反省。我想,現在已是時候了。


廿四、放下諸縁之時/我們該如何生存?

要真正回歸人的本性,就必須重新反省生活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即便你對整個社會的潮流無可奈何,眾人皆醉,還是應該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既然物質的豐富不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那麼,我們就需要對自己負責,用自己的意志去重構一種生活方式。

現代文明就像炫目的魔術,使我們的目光從內省轉移到塵世。「一生勢必為小節瑣事所拘,徒然度過。」但如果有人知道自己明天就將死亡,那他今天還會看電視嗎?既然不知道死亡何時降臨,那就必須保持面對死亡時仍然可以充分肯定自我的心理準備。對我來說,前述這些先賢的思想與生活方式,在這意義上可以視為最純粹為靈魂而活的典範。


📝閱讀心得

這本書出版於1992年,導讀的標題即是〈從清貧到極簡〉,從清貧、簡樸、斷捨離、極簡、飛根等等,如果有個共同交集,我認為是「知足的理念」,梳理一下時間軸:

  • 1985 孟祥森《濱海茅屋札記》—自然
  • 1992 中野孝次《清貧の思想》—清貧
  • 1995 區紀復《鹽寮淨土》—簡樸
  • 2011 山下英子《斷捨離》—斷捨離
  • 2011 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整理
  • 2016 佐佐木典士《我決定簡單的生活》—極簡
  • 2017 楊宗翰《空屋筆記》—飛根
  • 2018 凱特‧弗蘭德斯《不消費的一年》—減法生活
  • 2018 澀谷直人《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極簡

其實這一脈絡多少都有減少消費理念在其中,不過社會不會容許一個反社會的理念流行,所以在近期的極簡主義中會強調賈伯斯式的極簡,不過那是在消費能力許可的前提下。另外,這些理念也被曲解,導致一知半解的流行成棄舊換新的理由,但也因曲解成社會的、增加消費的,所以被社會容許吧,這些在之後幾本書中應會再詳談,回到此書。

清貧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貧窮,而是由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的積極作用,形成一種簡單樸實的生活型態。

這本講述許多歷史人物,常提及《徒然草》,不過也讓我想到另一本《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其中寫到許多認為簡樸清貧的古人,實際上可能不是想像中的那般模樣。

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書中提到當時「物質高度發達,但普通民眾的生活依然十分勞苦,即便辛勤工作一輩子,也買不起城市裡的一間房子。如果你健康且辛勤工作,尚有可能真正擁有單門獨戶的住宅,然而一旦生病或失業,全家人便可能會露宿街頭。每年都有大量的貿易盈餘,但對普通庶民而言,那不過是一堆毫無實際意義的抽象數字而已。它沒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真正的富裕,讓人覺得根本就是一種結構性的瘋狂。」這麼多年以來依然沒有改變,甚至變本加厲。

「清貧」書中很明確寫到是「對物質的占有欲降到最低限度」:

日本古代有一種叫清貧的美好思想。其中心思想是,只要將對物質的占有欲降到最低限度,就可使內在的思想自由的展開飛翔。

這在現代的躺平主義「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娃、低水平消費」中可看出其繼承清貧理念,但這產生了一個荒謬的現象:我們的教育對古人安貧樂道表示讚揚,但對於現今若安貧樂道則表示貶斥、不思進取。真可笑!

73會員
28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