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自己非常在意、不容許犯任何的錯、硬性規定自己不能出任何差錯與失誤、結果一定要真真切切的完全完美的狀態的事物時
任何在階段性的過程當中
面臨到的不確定因素
都會必然的經過無數次的確認與校正
確認自己的選擇與決擇千真萬確、全然無誤之後
才能把握的下定論
即便在印證的過程中
想法一開始就是「對」的
但卻因為不夠確定、不夠篤定、不夠自信而在過程當中
不斷來回切換
甚至援引其他看似有幫助、實則無效、更不可靠的資源
試圖應驗自己的想法
但卻過度臆測而導致最終的輸出是錯誤的
其實真正的答案(這裡意指自己預期的最終正確結果)就是原先設想、假設的那樣
不用再另作修改、揣測了
但就是因為剛開始的選擇與決定
自己不夠自信、不夠確立
又加上「面對自己重視的慎重、重要事項時必須要多方確認,超持事務的時候宜緩、穩健踏實的確認每一個細項之後才“有資格”輸出、產出」的謬想
因此在過程當中就會進行不斷重複性的自我叩問與質疑
一直懷疑自己起初的念想是不是就是正確的答案
「就是如此啊」
「但有這麼簡單嗎?畢竟這只是直覺而已」
(兩者思想互相拖扯、拽拉)
因為不太相信自己的直覺
認為所謂「正確的答案」就是一定必須經過千錘百鍊、坎坷波折的尋找路程才會「終於」尋得正解的
一開始就先設並且存在的直覺與想法並不可靠、且很可能會是錯的
必須要透過層層關卡的試煉與認證之後
才有辦法成立並且輸出
就是這種心態
使得在找尋正確答案時
並非考量於問題的本身、針對題目尋找出真正預期的解答
而是自己已經先被後設心理、不穩定的心態綑綁住了
認為自己起初的想法就是「錯」的、一定要被改變
因為對你而言所謂的正確解答一定須經由多方查證、思想忖度之後才能得到的產物
這就如同「我一定要非常非常努力才能得到理想的好結果」的迷思一樣
是非常嚴重、且會導向負面循環、惡性輪迴的觀念
因為如果想要得到心目中「理想的」結果
就意味著要付出非常非常多的努力(但其實事實上不一定需要,端看自己的能力所及)
而當你付出了非常大量的努力後結果卻「不如預期」時(因為過度臆測致使原先本就對的答案被自己改錯了而影響結果)
便開始自我說服
是自己不夠努力、付出的心血還是不夠
因此付出更多
把自己逼到絕境
戮力追求那個「自認為要努力才會得到收穫」的理想結果(但其實不必再付出這麼多的努力)
然而超量的努力程度
會讓最終的結果因為過度臆測而被影響
使其反而會比原本還沒有付出這麼多努力的情況來的更糟
如此一來
雖然自己也會覺得奇怪
「為何付出的努力與結果不成正比?」
「不是應該要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嗎?」
但這份疑惑很快就會被消解溶噬
因為馬上來到的下一次
為了要追求更好的結果
就會忘記之前「被背叛」的慘境、以前是如何付出大量的努力卻達不到相應的成果的
然後繼續付出更多努力
表面上看似十分認真、投注大量心力與精神
實際上確實如此
但這麼做一部分是做給自己看的
因為自帶的「應該努力才會有收穫」的認知概念
(我不會說這是錯誤認知,因為第一,世上沒有絕對正確、錯誤的二分化事物,二來,其實這個概念也是正確的,在某種程度上來看)
使自己「刻意努力」、「甘願努力」
即便不是真心想要努力
也要在外顯行為上表現出認真、投入的「樣子」
(也許實質上真的有付出努力並吸收相關的能力)
自此陷入無窮的惡性循環
(付出愈多努力結果卻不如預期,又再加諸更多努力,結果卻更爛,不斷下去)
這種發展不健康的途徑其實已經不能在知識上、能力或技能上獲取吸收實際收穫了
而是不斷在心態、情緒上跌宕不穩、猜疑揣度之下
度過一次又一次的試煉與階段性「成長」
效果也不彰
到最後就會要麼全部放棄、自暴自棄
要麼過份執著、近乎癡狂、歇斯底里(過於努力卻得不到相應"credit"後的副作用、反效果)
「所有事物的學習、操持需要付出相對的努力才能得到」這道理本身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若有用力過猛的傾向
或事情本身要求的努力付出程低於實際付出的努力量
而造成「努力就能得到好結果」的產值高峰過後每況愈下、無法獲得等比例的收穫時
就需注意、適時調整自己途中的付出程度是否符合結果的呈現
避免陷入惡性循環
而心態愈趨不穩、微恙
將自己的狀態放置在危險、氛圍低抑的境地中
被闃暗灰黑的塵霧所洗染、包覆
永遠成為自己情緒、心態的囚徒
光調整情緒、將心態「歸移回到正軌」
就足以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
更遑論實質的事務處理、能力精進與吸收
但在如今追求利益、功利主義、目的導向、績效主義的群眾共同概念下
還是難以瀟灑的直接拋喪得失心、不管不顧不去在乎最終結果、只在意過程中有無進步
因此還是得要在結果與努力之間取得平衡
並先建構完整、健全的心態與適當的迴避機制並維持之
(除了學習樂觀以對、「分散風險」外其實還有很多方式)
才能免於將自己逼得太緊、努力過度卻得不到心中的理想結果
也許就是因為預設的心態太過強硬、無彈性
無應變空間留給可能的失誤、甚至失敗
才會在過程中「力不從心」
導致最終結果欠佳、接著自己又更加低落
也許最好的處理時心態就是「沒有心態」
在做的時候不帶任何猜疑或直覺上的考量
或任何有關結局的推想與預測
就純然的在當下進行現所操作的事務
從頭至尾不帶有一絲「感覺」與害怕失敗的心態
客觀的相信「正確」答案、篤定一點
並事先鞏固心裡建設
才有可能(而已)屆時結果出爐後不會失落、產生「沒達到理想」的心情
因為此時的理想已經不只是一個標準、單向式扁平的結構
而是多方分散比例、「狡兔三窟」、立體多面向的容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