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成績之謎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曾有經濟學教授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美國學生的PISA排名總是不高,還常常輸給東亞國家?明明美國就是科研最強,沒道理學生素質輸那麼多。

其中一種推測是意願問題。為了驗證這點,他們做了誘因實驗,結果發了獎金之後,美國學生成績真的大幅提高,但上海學生無感。據此推測,發獎金寫測驗的話,能把美國在PISA的排名,從36升到19。

也就是說,沒錢的話他們就隨便搞。

反推過來就是,東亞學生會由於某些既存原因(榮譽感、愛寫題、文化自尊、以為算是在校成績等),認真寫PISA測驗,無論有無金錢誘因都差不多。

相當適合做勞工,不用加薪就耐操。

===

細節可參見《誘因設計》,摘錄一小段如下:

「為了調查公共政策制定者對問題是否診斷錯誤,我們在美國和中國上海的高中進行一場誘因實驗。我們刻意選擇上海,因為它在2012年PISA數學測驗排名第一,而美國在同項測驗的排名是36。我們的題本採用PISA官方試題的精簡版,有25道PISA數學考古題,學生有25分鐘解題。

...沒錯──我們給錢。實驗組的學生入座時會收到25美元並被告知,如果答題錯誤,錯1題扣1美元(中國學生的獎金為等值人民幣)。我們以這些誘因利用第10章討論的「損失規避」心理現象。一是一開始並沒有真的拿到錢,只是想到未來會少拿到幾塊錢,二是一開始真實拿在手裡的鈔票,卻想到有可能失去,兩者相較之下,後者的感受會比較痛苦。基於損失規避心理,這種誘因設計的激勵效果比每答對1題就得到1美元更好。

...實驗結果證實我們的假設:面對誘因時,上海學生的成績幾乎沒有改變。顯然,上海學生在沒有獎勵時也是全力以赴,即使引入額外的獎勵措施也無法改變這一點。然而,美國學生的成績卻突飛猛進。有獎金時,美國學生解答的題數增加,答題正確度也提高。我們估計,如果美國學生在實際的PISA測驗中也有獎勵,美國與上海的排名差距會拉近大約一半,從目前的第36位提高到第19位。」

資料來源:Uri Gneezy, John A. List, Jeffrey A. Livingston, Xiangdong Qin, Sally Sadoff, and Yang Xu, "Measuring Success in Education: The Role of Effort on the Test Itself,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Insights 1, no. 3 (2019): 291-308.

avatar-img
92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為各領域制訂出,特別會用到的思維法列表。 2.確認每個領域該教授哪些知識內容。 3.計畫知識內容、思辨技能之間的先後順序。 4.確認哪些知識和技能,應該多次重覆提起與討論。
當我問學生可能對什麼特別感興趣,得到的回覆是: 1.許多學生打算把法律系當第一志願填。 2.學生普遍想要知道「文組的出路」。 文組學生越來越少、文組能做什麼工作,近幾年這討論話題沒消停過。但我發現,各界反應
喜歡實戰秘訣、萬用公式、反直覺結論等,講這些大部分人會認真聽,但若進入詳細的論證或分析過程,就會開啟邊滑手機邊聽課模式。
這套用到網路文化上,則是知識許可證:我平時都有努力學習與工作,所以上網時隨意看看、無腦發言,也是理所當然。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宇敬,曾經特地設計實驗,要來破解這一謎題。最終答案有點殘酷:官方似乎說一套做一套,雖然他們並非故意,而是受了心理偏誤影響。
在文憑貶值、薪資偏低的大背景下,所謂的知識普及業,如各式作家、講師或策展者,究竟是不是人文科系的最佳出路?
1.為各領域制訂出,特別會用到的思維法列表。 2.確認每個領域該教授哪些知識內容。 3.計畫知識內容、思辨技能之間的先後順序。 4.確認哪些知識和技能,應該多次重覆提起與討論。
當我問學生可能對什麼特別感興趣,得到的回覆是: 1.許多學生打算把法律系當第一志願填。 2.學生普遍想要知道「文組的出路」。 文組學生越來越少、文組能做什麼工作,近幾年這討論話題沒消停過。但我發現,各界反應
喜歡實戰秘訣、萬用公式、反直覺結論等,講這些大部分人會認真聽,但若進入詳細的論證或分析過程,就會開啟邊滑手機邊聽課模式。
這套用到網路文化上,則是知識許可證:我平時都有努力學習與工作,所以上網時隨意看看、無腦發言,也是理所當然。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宇敬,曾經特地設計實驗,要來破解這一謎題。最終答案有點殘酷:官方似乎說一套做一套,雖然他們並非故意,而是受了心理偏誤影響。
在文憑貶值、薪資偏低的大背景下,所謂的知識普及業,如各式作家、講師或策展者,究竟是不是人文科系的最佳出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中有一項指標特別有趣,並且這項指標中亞洲區域的國家佔據著前幾名的位置。「害怕失敗指數」,當然不是代表著遇到失敗或是困難時心態一定特別玻璃心,反而像是在告訴我們現在教育體系上
很明顯地發現,獎牌最多的國家通常是美國。為什麼呢? 有決定權的人,一定會訂定出對自己族群比較有利的規則。 大家一起受教育時,當然也是訂定規則者的族群,更能夠在過程中成功。 所以這個套路,是一樣的。不是統治階級/族群比較厲害,而是他們掌握了"好"、"優秀"、"成功"...... 的定義。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學費高低各有利弊。在台灣學費低,一學分不到2000元,以通常一門課兩學分18週來說,一次翹課算222元,學生不珍惜,也不要求品質,反而只想要老師輕鬆給過。 在美國學費高,一學分50000元台幣,兩學分一週兩節,翹課一次損失5724元,上課睡覺20分鐘損失1145元。如果教授不認真,你不在乎嗎?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雙語教學的重點還是在學習內容,但因為學習內容是透過語言而學習,所以語言的「運用」能力不能忽視。重點是語言的運用能力不是光看語文考試檢定成績就能夠判斷的,所以需要其他的佐證資料。   類似的道理-- 又到了大學面試高中生的時候了,新聞寫有些美國大學開始恢復要求學生繳交 SAT (類似高中學測)的
台灣教科書及老師過去撒了個大謊言, 說美國將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所得到的賠款捐還給中國, 成立清華大學, 讓50-70年代的學生都對美國感恩戴德. 事實上美國並沒有退回庚子賠款。而是美國多要了錢(不知道是故意算錯?還是不小心的?),向中國拿了超額的賠款,但美國並沒有主動退回這筆不義之財, 而是等到清廷駐
Thumbnail
光是校區不同,學校的排名就會很不一樣!這也是我想分享我在CSULA認識的學生階級組成的原因。CSULA是他們的最佳選擇,因為要自己賺錢養家,這間學校離現在的工作交通夠方便,下班後可以來上課,如果不是可以兼顧工作,他就無法念這個書,這並不只是他高中的SAT考得不好,他不夠聰明,他只是少了很多選擇。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在國際上的競賽評比優秀,但是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間的落差,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卻不能跳脫標準答案,找出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PISA測試對學生進行全球性調查,但它真的能反映學生是否具備面對未來挑戰嗎? 我們需不需要對PISA測驗提出質疑? 為什麼我們應該對他提出質疑? 又為什麼我會提出這樣的質疑? 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自己的看法和個人經歷。邀請讀者參與討論交流。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中有一項指標特別有趣,並且這項指標中亞洲區域的國家佔據著前幾名的位置。「害怕失敗指數」,當然不是代表著遇到失敗或是困難時心態一定特別玻璃心,反而像是在告訴我們現在教育體系上
很明顯地發現,獎牌最多的國家通常是美國。為什麼呢? 有決定權的人,一定會訂定出對自己族群比較有利的規則。 大家一起受教育時,當然也是訂定規則者的族群,更能夠在過程中成功。 所以這個套路,是一樣的。不是統治階級/族群比較厲害,而是他們掌握了"好"、"優秀"、"成功"...... 的定義。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學費高低各有利弊。在台灣學費低,一學分不到2000元,以通常一門課兩學分18週來說,一次翹課算222元,學生不珍惜,也不要求品質,反而只想要老師輕鬆給過。 在美國學費高,一學分50000元台幣,兩學分一週兩節,翹課一次損失5724元,上課睡覺20分鐘損失1145元。如果教授不認真,你不在乎嗎?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雙語教學的重點還是在學習內容,但因為學習內容是透過語言而學習,所以語言的「運用」能力不能忽視。重點是語言的運用能力不是光看語文考試檢定成績就能夠判斷的,所以需要其他的佐證資料。   類似的道理-- 又到了大學面試高中生的時候了,新聞寫有些美國大學開始恢復要求學生繳交 SAT (類似高中學測)的
台灣教科書及老師過去撒了個大謊言, 說美國將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所得到的賠款捐還給中國, 成立清華大學, 讓50-70年代的學生都對美國感恩戴德. 事實上美國並沒有退回庚子賠款。而是美國多要了錢(不知道是故意算錯?還是不小心的?),向中國拿了超額的賠款,但美國並沒有主動退回這筆不義之財, 而是等到清廷駐
Thumbnail
光是校區不同,學校的排名就會很不一樣!這也是我想分享我在CSULA認識的學生階級組成的原因。CSULA是他們的最佳選擇,因為要自己賺錢養家,這間學校離現在的工作交通夠方便,下班後可以來上課,如果不是可以兼顧工作,他就無法念這個書,這並不只是他高中的SAT考得不好,他不夠聰明,他只是少了很多選擇。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在國際上的競賽評比優秀,但是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間的落差,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卻不能跳脫標準答案,找出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PISA測試對學生進行全球性調查,但它真的能反映學生是否具備面對未來挑戰嗎? 我們需不需要對PISA測驗提出質疑? 為什麼我們應該對他提出質疑? 又為什麼我會提出這樣的質疑? 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自己的看法和個人經歷。邀請讀者參與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