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許可證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世紀網路剛興起時,有人超級樂觀地說:透過網路,可以輕易查找一切寶貴知識,不用再跑圖書館、翻各式文獻,大家一定都會變得更聰明、知識更豐富!

二三十年過去了,這個預言看來沒有成真。如今人們關心的,是網路上各種造假甚至詐騙資訊,如何瞬間流傳到成千上百萬人眼前。

而且,嚴謹、硬核的知識頻道,流量始終高不到哪去。相反地,坐擁千百萬流量的網紅,往往懂得經營粉絲群、製造情感效果,知識性卻未必多高。

人們漸漸發現,在一個輕鬆上網的時代裡,預設大家都會認真查找與過濾資訊,一開始就是錯的。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認為,這情況跟道德許可證很像。

所謂道德許可證(Moral licening),是社會心理學觀察到的現象:我剛剛才做了一件好事,所以現在放縱一點也沒關係。

我白天有去健身房,所以半夜可以吃鹹酥雞;我昨天牽老太太過馬路,所以今天亂丟垃圾沒什麼;我平常有捐款給孤兒院,所以偶爾酒駕也沒關係。

這套用到網路文化上,則是知識許可證:我平時都有努力學習與工作,所以上網時隨意看看、無腦發言,也是理所當然。

更直白地說,人們對於網路的定位,一開始就是休閒娛樂,而非認真上課。要人在休閒時自行檢核資訊,本來就不容易,除非生活中真有什麼大事需要解釋或解決。這也就導致,學生們上課時學習媒體識讀,下課後繼續打手遊或滑搞笑影片。

所以就我測試,在教學生媒體識讀、辨別資訊之前,應該先談網路使用習慣,搭配人物故事更好。譬如:如果某人經常以為,自己擁有知識許可證,現有的就夠了不必再吸收太多新知,這可能會導致哪些事,又是好是壞?

(倒不是說人們一定得吸收新知,但這問題值得先行思考。)

根據「We are social」機構的最新調查(見附圖),臺灣人平均每天在線八個小時,而會因研究某事而使用網路者,約佔四成左右(並未統計用時長短)。如果想要減輕知識許可效應、提升求知比例,可從使用習慣開始改變。

以FB、YT或播客為例,先找一兩個適合自己的、評價較高的知識性頻道來跟,養成每天多了解一些的習慣,我相信是比較好的起步。

raw-image


avatar-img
92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宇敬,曾經特地設計實驗,要來破解這一謎題。最終答案有點殘酷:官方似乎說一套做一套,雖然他們並非故意,而是受了心理偏誤影響。
在文憑貶值、薪資偏低的大背景下,所謂的知識普及業,如各式作家、講師或策展者,究竟是不是人文科系的最佳出路?
相較於A.念人文科拿低薪,但同時可以發展個人興趣或求知欲;B.念理工科拿高薪,再去購買知識產品(書籍、課程、讀書會等)來滿足興趣,其實是誘因越來越強的選項。
書寫這件事,若非協助揭露並改變世界,就是反過來鞏固現有的社會與道德秩序。
甚至有犯人明確指出,那些一輩子都被當成somebody的傢伙,永遠不懂我們nobody為何要這樣做。
作者試圖透過「存在的階段論」,來改變人們的行為傾向。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宇敬,曾經特地設計實驗,要來破解這一謎題。最終答案有點殘酷:官方似乎說一套做一套,雖然他們並非故意,而是受了心理偏誤影響。
在文憑貶值、薪資偏低的大背景下,所謂的知識普及業,如各式作家、講師或策展者,究竟是不是人文科系的最佳出路?
相較於A.念人文科拿低薪,但同時可以發展個人興趣或求知欲;B.念理工科拿高薪,再去購買知識產品(書籍、課程、讀書會等)來滿足興趣,其實是誘因越來越強的選項。
書寫這件事,若非協助揭露並改變世界,就是反過來鞏固現有的社會與道德秩序。
甚至有犯人明確指出,那些一輩子都被當成somebody的傢伙,永遠不懂我們nobody為何要這樣做。
作者試圖透過「存在的階段論」,來改變人們的行為傾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網路時代, 知識的取得有非常多元的管道,世界之大,任我遨遊! 課本上制式的知識,有限,但也相對正確,畢竟經過許多學者專家評審的檢驗,但也可能相對過時。 新的資訊,誰先取得,誰先當知者!而且每個人的取得管道也不一樣! 當這類"新的資訊"出現的時候, 我發現有一個現象, 如果我的見解和"網紅
Thumbnail
人際網路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但是有的人誤會了「人脈」的意思,覺得只要每天都有不同的局,跟越多人吃過飯、拍過照,就是擁有了人脈,其實大部分時候只是擁有了「名片」 以前我年輕的時候也會想要突破自己的圈層,想跟厲害的人多相處、多學習 「向上社交」指的不應該只是針對「社經地位」⋯⋯
Thumbnail
當今網路科技進步,帶來了處理大量資訊的挑戰,對個人如此,對企業更是如此。本文探討了從企業決策到日常生活都適用的資訊處理流程,以及因應之道,協助你對資訊「接收≠接受」,避免盲目接受資訊而做出錯誤決策!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我們可以透過很多的方式來獲取能量及靈感方便我們面對多變的生活! 我很感謝現在的網路資源,它讓我能與不同的價值觀互動也讓我的思想不侷限在自己的思維!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過去許多研究探討生活在網路時代的人,一方面享受數位時代的便利,另一方面則可能面臨許多不同型式的潛在心理負面影響。上網連線,不論是與人的社交連結,或是資訊知識的傳遞,我們每天花許多時間上網進行各種活動,到底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還是更焦慮? 連線上網和幸福感的關係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
Thumbnail
今天我們用電腦上網,用智慧手機上網,用ipad上網,似乎是很尋常的事,連小學生都會上網。 可是在30年前,這是不可思議的事。   記得民國80年左右,我用2400bps數據機撥接網路,速度很慢。那時候台灣剛有網路,是台灣學術網路。   當時沒有全球資訊網,沒有任何網站。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作為一個7年級生的我 在網絡時代的浪潮中成長 對我來說,網絡是一個寶藏 它可以讓我們更輕鬆地接觸,查詢,了解, 並學習到各種人事物 網絡是一個工具,怎樣使用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我們腦袋中有兩種思維系統 系統一 : 直覺反應,快速,省力,不受控 系統二 : 專注,邏輯,仔細思考,消耗腦
Thumbnail
網路時代, 知識的取得有非常多元的管道,世界之大,任我遨遊! 課本上制式的知識,有限,但也相對正確,畢竟經過許多學者專家評審的檢驗,但也可能相對過時。 新的資訊,誰先取得,誰先當知者!而且每個人的取得管道也不一樣! 當這類"新的資訊"出現的時候, 我發現有一個現象, 如果我的見解和"網紅
Thumbnail
人際網路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但是有的人誤會了「人脈」的意思,覺得只要每天都有不同的局,跟越多人吃過飯、拍過照,就是擁有了人脈,其實大部分時候只是擁有了「名片」 以前我年輕的時候也會想要突破自己的圈層,想跟厲害的人多相處、多學習 「向上社交」指的不應該只是針對「社經地位」⋯⋯
Thumbnail
當今網路科技進步,帶來了處理大量資訊的挑戰,對個人如此,對企業更是如此。本文探討了從企業決策到日常生活都適用的資訊處理流程,以及因應之道,協助你對資訊「接收≠接受」,避免盲目接受資訊而做出錯誤決策!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我們可以透過很多的方式來獲取能量及靈感方便我們面對多變的生活! 我很感謝現在的網路資源,它讓我能與不同的價值觀互動也讓我的思想不侷限在自己的思維!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過去許多研究探討生活在網路時代的人,一方面享受數位時代的便利,另一方面則可能面臨許多不同型式的潛在心理負面影響。上網連線,不論是與人的社交連結,或是資訊知識的傳遞,我們每天花許多時間上網進行各種活動,到底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還是更焦慮? 連線上網和幸福感的關係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
Thumbnail
今天我們用電腦上網,用智慧手機上網,用ipad上網,似乎是很尋常的事,連小學生都會上網。 可是在30年前,這是不可思議的事。   記得民國80年左右,我用2400bps數據機撥接網路,速度很慢。那時候台灣剛有網路,是台灣學術網路。   當時沒有全球資訊網,沒有任何網站。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作為一個7年級生的我 在網絡時代的浪潮中成長 對我來說,網絡是一個寶藏 它可以讓我們更輕鬆地接觸,查詢,了解, 並學習到各種人事物 網絡是一個工具,怎樣使用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我們腦袋中有兩種思維系統 系統一 : 直覺反應,快速,省力,不受控 系統二 : 專注,邏輯,仔細思考,消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