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書,在所有書籍市場裡,銷量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如此龐大的市場佔有率肯定有它的優點,好入口、故事精采、看了很有動力,但這些要素的背後,真的有幫你解決問題嗎?還是說只是幫你注入了會消逝的動力。
有些負面影響是我們無法從表層看到的,甚至需要時間等待這些影響出現。
俗話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針對問題下藥才是最好的醫治方式。
醫生:「今天有哪裡不舒服嗎?」
病人:「我好像感冒了。」
醫生:「有流鼻水嗎?」
病人:「有。」(擤了一下鼻涕)
醫生:「咳嗽呢?」
病人:「咳!有。」
醫生:「有發燒嗎?」
病人:「沒有。」
醫生:「好,那我開止鼻水還有止咳的要給你。」
這情境是不是常常看到,甚至你經歷過。確實,有問題就需要醫治,而且要治對問題,如果你只有咳嗽,我開肌肉鬆弛劑給你,你一定會覺得我是庸醫。但是,就是這個但是,後面要反駁了,為什麼不把他為什麼感冒的原因找出來解決?這樣不是最好嗎。如果你知道這個病人喜歡在洗完澡後不吹乾在那邊吹冷氣,你就會知道他為什麼在冬天的時候常常來找你,你或許不是開感冒藥給他,而是轉診到精神科(開玩笑),或是請他停止做這麼奇葩的事。
解決問題發生的原因才是重點,但勵志書往往忽略這點。我擅長減肥,有10次減肥經驗,那你一定會發現其實我不會減肥,因為我長期放任問題存在,沒有實際去面對它,而是用另一種方式麻痺自己。
勵志書也是這樣,它們很少會提供實際的解決辦法,而是給你一個夢想,一個可以重複執行但不太會實現的夢想。甚至有時,會虛構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故事,告訴你主角是因為做了什麼才成功的,於是你也去做了。
勵志書中經常充滿著美好的成功故事,然而這些故事往往與現實存在著巨大落差。不切實際的期望容易讓我們產生誤解,以為自己一定會跟故事中的主角一樣,一定會成功。
現實往往打臉我們,100個創業者,兩年能生存下來的機率不到10%,第5年,活下來的不到3%,這些都是勵志書不會講的。但因為你看到故事中的主角創業成功,有了自己的事業,買了棟房子,還取了美人回家,兩人白頭偕老,這樣的故事除非你姓郭,或是你活在童話故事裡,不然還是醒醒吧,這裡是現實。
看到現實產生的失望感,會因為這樣產生不好的情緒,不好的情緒出現該怎麼辦?很簡單,再去看另一本勵志書,看到書中主角成功的故事,自己一定會成功。於是陷入這樣的循環裡,我稱之為「勵志書的恐怖循環」。
成功的故事還有一個重點是常被忽略的,那就是個體差異跟時間差異。如果給你賈伯斯人生會遇到的事情一次,你覺得你會成為下一個賈伯斯嗎?我想很難。如果你被你自己一手培養的公司掃地出門,你大概率想的是怎麼報復。當他們邀請你回去拯救他們的時候,你很有可能會無視他們的呼救,甚至會吐口水嘲笑他們。或是你根本沒有關於電腦的知識,無法成立科技公司。這些都是個體差異造成的差距。
那時間差距呢?如果柯比早個200年出生,你覺得他會是個籃球明星嗎?還是在別人的農田裡當個奴隸?在200年前的美國可是沒有所謂的種族平等,更不要說有自己的籃球夢,連自由都沒有的地方,何談夢想。
成功背後需要很多的條件符合,而有些條件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勵志書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牽扯到商業。說到商業,你可能了解消費市場,供需法則告訴我們,買家喜歡什麼,賣家儘管賣,一定會有人買。書籍市場也是,如果需要勵志書的人很多,那賣方會盡量滿足這方面的需求,甚至書中的內容也會「量身訂製」,製作成消費者喜歡的樣子,也可以說消費者是客戶,書本市場再寫滿足客戶的故事。小蝦米戰勝大鯨魚、霸氣總裁愛上平凡女,這些關於逆轉或是以小搏大的故事我們都很愛,但這些不是現實中會發生的事情。
而且勵志書的內容是否真的關懷讀者,往往是次要的考量。勵志書的商業動機很容易使內容脫離真實需求,我們在閱讀這些內容的時候,應該注意書中的內容是不是符合現實,以及適不適合自己。
勵志書雖然提供正向的啟示,但我們應該保持理性思考,不被過度激進的勵志言論所左右。看待這類書籍時,我們應該謹慎挑選,並理性思考其中的內容,以建立更健康的心態和實際可行的目標。
《脫離框架-開始學習》: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uL6wZ-ZNfly5TM1Wgnhuwumzl2_b1Oc70MJZGRpR9S49iuQ/viewform
追蹤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hugo_readcoach
有什麼想問我的: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pgvAu5G0NYULqYGiqUMFc8s--J-7N1PqKmIYHxEMSWBgnRQ/viewform
我的Podcast連結:https://open.spotify.com/show/7L3LNZaHnjtfgdRHLCqBbh?si=5472f7583f4b4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