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書的真與假:美好故事的幻象、商業動機的影響,以及個體與時間的考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勵志書,在所有書籍市場裡,銷量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如此龐大的市場佔有率肯定有它的優點,好入口、故事精采、看了很有動力,但這些要素的背後,真的有幫你解決問題嗎?還是說只是幫你注入了會消逝的動力。

 

有些負面影響是我們無法從表層看到的,甚至需要時間等待這些影響出現。

 

俗話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針對問題下藥才是最好的醫治方式。

 

醫生:「今天有哪裡不舒服嗎?」

 

病人:「我好像感冒了。」

 

醫生:「有流鼻水嗎?」

 

病人:「有。」(擤了一下鼻涕)

 

醫生:「咳嗽呢?」

 

病人:「咳!有。」

 

醫生:「有發燒嗎?」

 

病人:「沒有。」

 

醫生:「好,那我開止鼻水還有止咳的要給你。」

 

這情境是不是常常看到,甚至你經歷過。確實,有問題就需要醫治,而且要治對問題,如果你只有咳嗽,我開肌肉鬆弛劑給你,你一定會覺得我是庸醫。但是,就是這個但是,後面要反駁了,為什麼不把他為什麼感冒的原因找出來解決?這樣不是最好嗎。如果你知道這個病人喜歡在洗完澡後不吹乾在那邊吹冷氣,你就會知道他為什麼在冬天的時候常常來找你,你或許不是開感冒藥給他,而是轉診到精神科(開玩笑),或是請他停止做這麼奇葩的事。


解決問題發生的原因才是重點,但勵志書往往忽略這點。我擅長減肥,有10次減肥經驗,那你一定會發現其實我不會減肥,因為我長期放任問題存在,沒有實際去面對它,而是用另一種方式麻痺自己。

 

勵志書也是這樣,它們很少會提供實際的解決辦法,而是給你一個夢想,一個可以重複執行但不太會實現的夢想。甚至有時,會虛構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故事,告訴你主角是因為做了什麼才成功的,於是你也去做了。

 

勵志書中經常充滿著美好的成功故事,然而這些故事往往與現實存在著巨大落差。不切實際的期望容易讓我們產生誤解,以為自己一定會跟故事中的主角一樣,一定會成功。

 

現實往往打臉我們,100個創業者,兩年能生存下來的機率不到10%,第5年,活下來的不到3%,這些都是勵志書不會講的。但因為你看到故事中的主角創業成功,有了自己的事業,買了棟房子,還取了美人回家,兩人白頭偕老,這樣的故事除非你姓郭,或是你活在童話故事裡,不然還是醒醒吧,這裡是現實。

 

看到現實產生的失望感,會因為這樣產生不好的情緒,不好的情緒出現該怎麼辦?很簡單,再去看另一本勵志書,看到書中主角成功的故事,自己一定會成功。於是陷入這樣的循環裡,我稱之為「勵志書的恐怖循環」。

 

成功的故事還有一個重點是常被忽略的,那就是個體差異跟時間差異。如果給你賈伯斯人生會遇到的事情一次,你覺得你會成為下一個賈伯斯嗎?我想很難。如果你被你自己一手培養的公司掃地出門,你大概率想的是怎麼報復。當他們邀請你回去拯救他們的時候,你很有可能會無視他們的呼救,甚至會吐口水嘲笑他們。或是你根本沒有關於電腦的知識,無法成立科技公司。這些都是個體差異造成的差距。

 

那時間差距呢?如果柯比早個200年出生,你覺得他會是個籃球明星嗎?還是在別人的農田裡當個奴隸?在200年前的美國可是沒有所謂的種族平等,更不要說有自己的籃球夢,連自由都沒有的地方,何談夢想。

 

成功背後需要很多的條件符合,而有些條件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勵志書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牽扯到商業。說到商業,你可能了解消費市場,供需法則告訴我們,買家喜歡什麼,賣家儘管賣,一定會有人買。書籍市場也是,如果需要勵志書的人很多,那賣方會盡量滿足這方面的需求,甚至書中的內容也會「量身訂製」,製作成消費者喜歡的樣子,也可以說消費者是客戶,書本市場再寫滿足客戶的故事。小蝦米戰勝大鯨魚、霸氣總裁愛上平凡女,這些關於逆轉或是以小搏大的故事我們都很愛,但這些不是現實中會發生的事情。

 

而且勵志書的內容是否真的關懷讀者,往往是次要的考量。勵志書的商業動機很容易使內容脫離真實需求,我們在閱讀這些內容的時候,應該注意書中的內容是不是符合現實,以及適不適合自己。

 

勵志書雖然提供正向的啟示,但我們應該保持理性思考,不被過度激進的勵志言論所左右。看待這類書籍時,我們應該謹慎挑選,並理性思考其中的內容,以建立更健康的心態和實際可行的目標。


《脫離框架-開始學習》: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uL6wZ-ZNfly5TM1Wgnhuwumzl2_b1Oc70MJZGRpR9S49iuQ/viewform

 

追蹤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hugo_readcoach

 

有什麼想問我的: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pgvAu5G0NYULqYGiqUMFc8s--J-7N1PqKmIYHxEMSWBgnRQ/viewform

 

我的Podcast連結:https://open.spotify.com/show/7L3LNZaHnjtfgdRHLCqBbh?si=5472f7583f4b4872

用知識改變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人,要學會了如何管理時間。家庭的期望、價值觀的差異和家庭事務,可能成為平衡之路上的阻撓。
錯誤往往是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所有的錯誤都是累積出來的。如果你在錯誤還沒有發生前就處理好,那錯誤往往不會發生。而小小的錯誤是從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中慢慢累積。
「活著」是我們的日常,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只要有份穩定的收入,要在台灣這塊地餓死,是非常困難的。 但有一種人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多半都是因為債務或是跟錢過不去,有的是玩投資開槓桿,也有的是開店借高利貸,一失敗,這筆龐大的負債不是我們這種市井小民能體會的,也很難體會為何他們會選擇輕生。
「我有很多朋友。」 以前,我覺得會說出這句話的人都是善於社交的,甚至會嫉妒說出這些話的人。當時的我算了一下,自己稱的上是朋友的人,大概一隻手就能數完。 有段日子因為覺得自己朋友很少而感到自卑,但我發覺是我設下的條件太嚴苛,有目標、幽默……等,擁有這些特質的人才會被我稱為朋友。
人是個很特別的生物,擁有自我,會進行思考,在深思熟慮後找出對策,最後是執行。 人也是同時擁有理性跟感性的生物,每次決策的背後都被這兩因素影響著,所以我們的決策同時存在理性以及感性。 有什麼方法可以避開合理化的行為? 投資過度單一,會有兩種結果,要不剛好中獎,或是全賠睡公園。 有選擇比任何事都重要。
教父系列在電影史上是為相當著名的作品,裡面有很多橋段很適合拿來思考,以下會有爆雷,還沒看的朋友可以先去看一下。 這部電影裡面有些概念對人生很有幫助,今天就來聊聊「大局觀」跟「尊重」。 以下會以維托代稱教父。 直覺來說,自己大兒子被暗算而亡,必定會以仇報仇,然而維托卻希望這事能停止,這是為什麼?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人,要學會了如何管理時間。家庭的期望、價值觀的差異和家庭事務,可能成為平衡之路上的阻撓。
錯誤往往是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所有的錯誤都是累積出來的。如果你在錯誤還沒有發生前就處理好,那錯誤往往不會發生。而小小的錯誤是從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中慢慢累積。
「活著」是我們的日常,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只要有份穩定的收入,要在台灣這塊地餓死,是非常困難的。 但有一種人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多半都是因為債務或是跟錢過不去,有的是玩投資開槓桿,也有的是開店借高利貸,一失敗,這筆龐大的負債不是我們這種市井小民能體會的,也很難體會為何他們會選擇輕生。
「我有很多朋友。」 以前,我覺得會說出這句話的人都是善於社交的,甚至會嫉妒說出這些話的人。當時的我算了一下,自己稱的上是朋友的人,大概一隻手就能數完。 有段日子因為覺得自己朋友很少而感到自卑,但我發覺是我設下的條件太嚴苛,有目標、幽默……等,擁有這些特質的人才會被我稱為朋友。
人是個很特別的生物,擁有自我,會進行思考,在深思熟慮後找出對策,最後是執行。 人也是同時擁有理性跟感性的生物,每次決策的背後都被這兩因素影響著,所以我們的決策同時存在理性以及感性。 有什麼方法可以避開合理化的行為? 投資過度單一,會有兩種結果,要不剛好中獎,或是全賠睡公園。 有選擇比任何事都重要。
教父系列在電影史上是為相當著名的作品,裡面有很多橋段很適合拿來思考,以下會有爆雷,還沒看的朋友可以先去看一下。 這部電影裡面有些概念對人生很有幫助,今天就來聊聊「大局觀」跟「尊重」。 以下會以維托代稱教父。 直覺來說,自己大兒子被暗算而亡,必定會以仇報仇,然而維托卻希望這事能停止,這是為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說到暴政,我們可以很容易指出幾個政權,也可以指出他們做了哪些事迫害無辜的人,但當我想到要怎麼定義「暴政」或「極權專制」,在制度上的說明詞彙就會在腦中形成模糊的概念,什麼也說不出來。我讀這本書主要是想更了解暴政具體會怎麼實踐,而我們該如何警惕,可以做些什麼。
Thumbnail
庫斯曼認為,藉著消費來填補自我的空洞,除了催生廣告業之外,也助長一種基於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的心理治療熱潮。自我心理學針對個人經驗、感受、需要進行研究。
Thumbnail
好人新譯出版泰戈爾詩集《吉檀迦利》(孟加拉語,直譯為「獻給神的讚歌」)是一本經典「聖道」詩集,全書以編號排序收錄103首散文詩,並附錄1921年泰戈爾的諾貝爾文學獎答謝詞、1912年葉慈為英譯本作的序,及1914年紀德為法譯本作的序,讀葉慈和紀德談泰戈爾,如同星空中最燦的星彼此輝映。 殉道式的美
Thumbnail
雖然我不吝於在網路上侃侃而談,始終把自己置於對各種專業領域中仍是有待成長,必須虛心受教的生手,面對從業人員或研究者,不僅是不敢當面交流,更別提以一名學習者角度提出疑惑,彷彿在學習場域中,慣性排除自己,以窺視之姿賞析一切的流動,只為了免於出洋相。
Thumbnail
這件事現在想想好像很奇葩,小學生耶,誰小學一直在那邊學勵志,邊看勵志書邊激勵自己,好吧,就是我。
Thumbnail
我看《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 》:貫徹減法思維,堅持做好自己 在出版市場上習慣勉勵讀者要戮力追求成功的氛圍裡,《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似乎是一本不大「政治正確」的書籍。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平時喜歡涉獵大量書籍,老實說這並不是一本新書,卻是一本讓我過目不忘的日文翻譯書。 我
Thumbnail
從小看了很多身障者的自傳都發現他們的故事非常的正面,但我時常想活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真的時時刻刻都充滿的正面能量嗎?這讓我在思考他們擁有正面能量的原因是什麼呢?
Thumbnail
作者:Pha (日本) 出版日期:2016/10 出版公司:時報文化 書摘作者:蔣竣植(CFP) 市面上一堆勵志書告訴我們人生該怎麼過,低迷的經濟與扭曲的社會氛圍搞得好像若不這樣做會被打入「人生失敗組」一樣。翻開書的第一頁就列出滿滿的「人生待辦事項」,看到時不覺笑了出來,原來我也是一般人罷了。
 艾爾文--著 這本書是在我大學時期看的第一本勵志書籍。 雖然是勵志書籍,但對那個時候的自己來說就好像看到了一本足以安慰以及淨化心靈的寶典。 因為那個時候我正處於人生中最崩潰的時期,面對教授的刁難,專題小組成員之間的不合群以及畢業門檻的壓力對我來說是排山倒海而來,已經完全沒有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去做
Thumbnail
<p>我覺得這些書沒什麼不好,但服用過度就有點像自我麻醉的嗎啡,兩腳不點地,飄飄浮浮的。這種「出國找自己」的主張,存在一個肉眼看不到的階級鴻溝。哪些人可以放下一切去壯遊,花光銀行戶頭的最後一塊錢再爬回國的??</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說到暴政,我們可以很容易指出幾個政權,也可以指出他們做了哪些事迫害無辜的人,但當我想到要怎麼定義「暴政」或「極權專制」,在制度上的說明詞彙就會在腦中形成模糊的概念,什麼也說不出來。我讀這本書主要是想更了解暴政具體會怎麼實踐,而我們該如何警惕,可以做些什麼。
Thumbnail
庫斯曼認為,藉著消費來填補自我的空洞,除了催生廣告業之外,也助長一種基於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的心理治療熱潮。自我心理學針對個人經驗、感受、需要進行研究。
Thumbnail
好人新譯出版泰戈爾詩集《吉檀迦利》(孟加拉語,直譯為「獻給神的讚歌」)是一本經典「聖道」詩集,全書以編號排序收錄103首散文詩,並附錄1921年泰戈爾的諾貝爾文學獎答謝詞、1912年葉慈為英譯本作的序,及1914年紀德為法譯本作的序,讀葉慈和紀德談泰戈爾,如同星空中最燦的星彼此輝映。 殉道式的美
Thumbnail
雖然我不吝於在網路上侃侃而談,始終把自己置於對各種專業領域中仍是有待成長,必須虛心受教的生手,面對從業人員或研究者,不僅是不敢當面交流,更別提以一名學習者角度提出疑惑,彷彿在學習場域中,慣性排除自己,以窺視之姿賞析一切的流動,只為了免於出洋相。
Thumbnail
這件事現在想想好像很奇葩,小學生耶,誰小學一直在那邊學勵志,邊看勵志書邊激勵自己,好吧,就是我。
Thumbnail
我看《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 》:貫徹減法思維,堅持做好自己 在出版市場上習慣勉勵讀者要戮力追求成功的氛圍裡,《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似乎是一本不大「政治正確」的書籍。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平時喜歡涉獵大量書籍,老實說這並不是一本新書,卻是一本讓我過目不忘的日文翻譯書。 我
Thumbnail
從小看了很多身障者的自傳都發現他們的故事非常的正面,但我時常想活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真的時時刻刻都充滿的正面能量嗎?這讓我在思考他們擁有正面能量的原因是什麼呢?
Thumbnail
作者:Pha (日本) 出版日期:2016/10 出版公司:時報文化 書摘作者:蔣竣植(CFP) 市面上一堆勵志書告訴我們人生該怎麼過,低迷的經濟與扭曲的社會氛圍搞得好像若不這樣做會被打入「人生失敗組」一樣。翻開書的第一頁就列出滿滿的「人生待辦事項」,看到時不覺笑了出來,原來我也是一般人罷了。
 艾爾文--著 這本書是在我大學時期看的第一本勵志書籍。 雖然是勵志書籍,但對那個時候的自己來說就好像看到了一本足以安慰以及淨化心靈的寶典。 因為那個時候我正處於人生中最崩潰的時期,面對教授的刁難,專題小組成員之間的不合群以及畢業門檻的壓力對我來說是排山倒海而來,已經完全沒有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去做
Thumbnail
<p>我覺得這些書沒什麼不好,但服用過度就有點像自我麻醉的嗎啡,兩腳不點地,飄飄浮浮的。這種「出國找自己」的主張,存在一個肉眼看不到的階級鴻溝。哪些人可以放下一切去壯遊,花光銀行戶頭的最後一塊錢再爬回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