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八年來,你過得好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聽了許多年輕人對政府的不滿, 回憶起自己二十多歲時正好遇到馬英九時代,除了到處參加抗議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學畢業前夕跟好友在校內散步聊未來。他說,希望畢業後可以拿到一份2萬6的薪水,我說,如果有2萬8就太好了。

那時,馬英九剛推出22K方案,根據主計處統計,那年20-24歲的受僱就業者,每個月收入只有2萬1千多,當時的勞委會主委王如玄針對年輕人低薪的回應是:「嫌兩萬二少?要是沒有這個方案,這些人可能一毛都沒有。」如果你覺得這句話聽起來很刺耳,我只能說,活在馬政府時代你大概會被刺到耳聾。

那時上街抗議的頻率,回想起來也是不可思議,日子大概就是在抗議跟籌備抗議之間渡過,柯文哲現在喊的「把國家還給人民」,我們2013年就喊過。我常想,如果自己晚生十年,青春在蔡英文執政的年代,我還會不會上街抗議?需不需要為了主權、環保、居住正義這些議題跟警察推擠、被水車攻擊?至少從現實來看,這些對抗並沒有發生,所以,我大概也不會花那麼多時間爬梳議題與歷史,只為了強調自己執行公民不服從的正當性。

那沒有這些經驗與知識的我,是不是也會變成一個無法論述,只會在網路上「好的投柯」的行屍走肉?

可能性好像也不低吧?畢竟年輕的我依然會有滿腔憤怒,雖然現在20-24歲的受僱就業者月收入來到2萬9,但時空背景已經跟過去完全不同了。我年輕時失業率是史上最高的6%,台灣產業沒有任何競爭力,只能依靠廉價代工,聯發科的營收只有現在的1/5,台積電只有1/8,當時放眼望去,同齡中幾乎沒有任何成功的人,社會上最好的職業叫公務員,每年有70萬人參加國家考試,比現在的兩倍還多。

所以我剛出社會的年代,是一個所有人都失敗的年代,因此也是台灣民主化後,社會反抗力道最強的年代,我們整個世代、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都同仇敵愾地反對國民黨與中國的經濟侵略。可是現在,即使台灣GDP屢創新高,但這些機會並沒有雨露均霑地分享到各行各業,也許正因如此,某些人的相對剝奪感更強烈,但這些人的數量、力道與正當性都不足以完成一場公民運動,最後只能在同樣缺乏論述的網紅率領下,到處「好的投柯、好的投柯」。

每每想到這裡,我就無法對時下年輕無知的柯粉有太多苛責。80年代的年輕人經歷了美麗島運動與解嚴,90年代經歷了野百合、第一次總統直選與台海飛彈危機,2000年代經歷了第一次政黨輪替、牽手護台灣與野草莓運動,2010年代包含太陽花運動在內,各地社運風起雲湧。這裡頭不乏民進黨的組織,但更多運動是來自是公民團體的自發性,雖然日子過得辛苦,但許許多多的台灣人,正是透過這樣一場又一場的公民運動,學習到如何建立一個良善的、彼此尊重的政治共同體。

但現在,街頭上只剩下謀求政治利益的帶貨網紅,以及為反對而反對的反對黨,過去的公民社會的理想性不復見,一整個世代反抗的政治論述被網路白蓮教取代。於是這幾年政治騙子橫行,從韓國瑜到柯文哲,政客學習網路行銷的分眾策略亂開支票,沒有讀過政治學的人,以為柯文哲那套亂七八糟的內閣制可行,沒讀過女性主義的人,幫柯文哲那一長串歧視女性的發言辯護,缺乏中心思想的人,還在喊不反服貿只反黑箱、彷彿只要有程序做什麼都可以。更多、更慘的是未經世事的人們,還在相信一個養農地違法收租炒地皮的候選人,會幫他們實踐居住正義,即便這人一下說台灣自住率太高不用打房注定失敗,一下說問題是房價而不該補貼購屋,而自己端出的政策牛肉又是提供9成房貸且政府吸收前三年利息,反正是分眾行銷,只要其中一條打動你,這些言論彼此矛盾又有誰在意。

11歐元的滷肉飯我拍得很醜但其實很好吃

11歐元的滷肉飯我拍得很醜但其實很好吃

「這八年來,你過得好嗎?」無論藍白最近都很愛這樣開頭,我個人是過得不錯,去年底去歐洲玩了一個月後,更是珍惜台灣的物價與生活品質(特別是在佛羅倫斯吃了一碗350的滷肉飯),但也更感受到在台灣人國際觀的不足,以及對文化、歷史的不重視,導致我們只能留下徒具形式的資產而無法學習到真正重要的內涵。

例如我們2013年在大埔喊「把國家還給人民」時,反對的是政府聯手財團變更地目來炒地皮,而今喊這個口號的人,自己就買農地炒地皮;就像「台灣民眾黨」直接抄襲自蔣渭水,柯文哲面對蔣渭水家屬跟基金會抗議也無動於衷;又像白紙運動代表中國在威權體制下,人民突破言論封鎖的意志,但民眾黨也可以直接拿來當告白阿伯使用。幾乎所有深刻的、具有特殊價值或精神意涵的東西,到了民眾黨手上都會變得粗俗不堪。這八年來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看柯文哲用個人崇拜摧毀了一個世代好好討論政治的能力,當我們失去了最基本的民主素養,要拿什麼對抗中國?是柯文哲的嘴砲?還是在國民黨過半的國會中強調程序正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昭-avatar-img
2024/01/09
看柯文哲用個人崇拜摧毀了一個世代好好討論政治的能力與其說他摧毀,應該是還有一個世代沒有辦法好好討論政治,受到邪教式洗腦之後完全沒有抵抗能力,無法看穿各種行騙式的說嘴之前以為韓粉之所以買單是因為那個族群的年代產生的種種結果,現在柯粉直接破除這種迷思
avatar-img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2024/05/24
現在有些人開始喊著要衝進立法院,其實從馬英九第二任期一直到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大叔阿姨們都是在街頭上學到何謂「公民不服從」,後來台北法院在太陽花一審無罪判決中,曾給出公民不服從的七大要件
Thumbnail
2024/05/24
現在有些人開始喊著要衝進立法院,其實從馬英九第二任期一直到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大叔阿姨們都是在街頭上學到何謂「公民不服從」,後來台北法院在太陽花一審無罪判決中,曾給出公民不服從的七大要件
Thumbnail
2024/01/16
根據台北市過去幾年的民調資料,柯文哲支持度最高的年齡層始終停留在20至29歲,他執政8年後,這些柯粉多數應該落在30至39歲,但這個年齡段柯文哲的支持度並沒有提升,而對柯文哲執政表現「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不分年齡皆大幅成長,顯示他始終只能吸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幾年後變成柯黑的機率很高。
Thumbnail
2024/01/16
根據台北市過去幾年的民調資料,柯文哲支持度最高的年齡層始終停留在20至29歲,他執政8年後,這些柯粉多數應該落在30至39歲,但這個年齡段柯文哲的支持度並沒有提升,而對柯文哲執政表現「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不分年齡皆大幅成長,顯示他始終只能吸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幾年後變成柯黑的機率很高。
Thumbnail
2024/01/12
志氣是恁共阮號的名,阮攏是驕傲的台灣囡仔。 過去兩週我問了幾乎身邊所有的年輕人,其中8成以上都是支持柯文哲,其中真正有政治熱情、深入了解過柯文哲的人不多,大部分人的理由還是藍綠都做過了,台灣也沒有什麼改變,那不如換人做做看。
Thumbnail
2024/01/12
志氣是恁共阮號的名,阮攏是驕傲的台灣囡仔。 過去兩週我問了幾乎身邊所有的年輕人,其中8成以上都是支持柯文哲,其中真正有政治熱情、深入了解過柯文哲的人不多,大部分人的理由還是藍綠都做過了,台灣也沒有什麼改變,那不如換人做做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低通膨環境將一去不復返的年代,要為退休理財做準備,需要哪些新的思維和方向? 回想我20幾歲才剛入社會當時,也才工作了幾個月的時間,在充滿壓力極想逃脫現實的當下,也曾幻想提早退休過著自在的生活,並立即進行退休金目標的試算。把Excel攤開來計算後,我猶記得當下算出來的數
Thumbnail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低通膨環境將一去不復返的年代,要為退休理財做準備,需要哪些新的思維和方向? 回想我20幾歲才剛入社會當時,也才工作了幾個月的時間,在充滿壓力極想逃脫現實的當下,也曾幻想提早退休過著自在的生活,並立即進行退休金目標的試算。把Excel攤開來計算後,我猶記得當下算出來的數
Thumbnail
三十九歲那年,離開工作了十多年的地方,放下一份穩定的薪水,投入相對不穩定的領域,可以說是人生中第一個最重大的決定。   猶記得學生時期,曾覺得在同一個崗位工作超過五年是很可怕的事,心想自己不可能,也不想如此。誰知,時間轉眼間就過去了。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在那個地方投注了十多年的青春歲月。
Thumbnail
三十九歲那年,離開工作了十多年的地方,放下一份穩定的薪水,投入相對不穩定的領域,可以說是人生中第一個最重大的決定。   猶記得學生時期,曾覺得在同一個崗位工作超過五年是很可怕的事,心想自己不可能,也不想如此。誰知,時間轉眼間就過去了。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在那個地方投注了十多年的青春歲月。
Thumbnail
那一天,她說他們已經在一起二十五年了,時間過得好快。 自從大學畢業後,作了他的業助後,歷經業務,再接生管、採購、HR、出納、會計,每次她作到無聊想離職,其他部門就會有人比她早離職或退休,然後她就去接了新的工作。
Thumbnail
那一天,她說他們已經在一起二十五年了,時間過得好快。 自從大學畢業後,作了他的業助後,歷經業務,再接生管、採購、HR、出納、會計,每次她作到無聊想離職,其他部門就會有人比她早離職或退休,然後她就去接了新的工作。
Thumbnail
原本以為職涯的目標設定是從工作的最終目標/成就來反推,舉例來說:希望做到某某職位、年薪突破多少錢、有個人代表作,又或者是把職種中的各種分支領域都摸透。 但我用了六年才發現,原來要先從自己最終想要、期待的生活出發,才有辦法去思考對於工作的期待,並且做到真正的以終為始。
Thumbnail
原本以為職涯的目標設定是從工作的最終目標/成就來反推,舉例來說:希望做到某某職位、年薪突破多少錢、有個人代表作,又或者是把職種中的各種分支領域都摸透。 但我用了六年才發現,原來要先從自己最終想要、期待的生活出發,才有辦法去思考對於工作的期待,並且做到真正的以終為始。
Thumbnail
又要到大學畢業季了,突然想到如果可以回到兩年前,我會跟那個青澀的自己說些什麼呢 🍏
Thumbnail
又要到大學畢業季了,突然想到如果可以回到兩年前,我會跟那個青澀的自己說些什麼呢 🍏
Thumbnail
 年輕世代有活力、有創意、有勇氣,希望被週遭親友肯定,卻也容易在找工作、換工作的過程中徬徨。想要追求高薪,期待在職場上成就一番事業,不如聰明運用政府資源,為年輕的自己闖出一番璀璨未來!
Thumbnail
 年輕世代有活力、有創意、有勇氣,希望被週遭親友肯定,卻也容易在找工作、換工作的過程中徬徨。想要追求高薪,期待在職場上成就一番事業,不如聰明運用政府資源,為年輕的自己闖出一番璀璨未來!
Thumbnail
只要你不是含著金湯匙來到人間,當你結束了學生生活邁入第二人生,那麼,恭喜你!該為慎重為自己舉行一個莊嚴簡單的儀式: 歡迎來到現實世界!
Thumbnail
只要你不是含著金湯匙來到人間,當你結束了學生生活邁入第二人生,那麼,恭喜你!該為慎重為自己舉行一個莊嚴簡單的儀式: 歡迎來到現實世界!
Thumbnail
最近聽了許多年輕人對政府的不滿, 回憶起自己二十多歲時正好遇到馬英九時代,除了到處參加抗議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學畢業前夕跟好友在校內散步聊未來。他說,希望畢業後可以拿到一份2萬6的薪水,我說,如果有2萬8就太好了。
Thumbnail
最近聽了許多年輕人對政府的不滿, 回憶起自己二十多歲時正好遇到馬英九時代,除了到處參加抗議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學畢業前夕跟好友在校內散步聊未來。他說,希望畢業後可以拿到一份2萬6的薪水,我說,如果有2萬8就太好了。
Thumbnail
對一個剛滿24歲的社會新鮮人來說,退休究竟與我何關? 三年前的冬天,漫步在校園中,時常感到無力與迷茫。當時的我對未來毫無規劃與想像,只覺前途一片黑暗,宛如冷冽的強風,試圖冰凍我虛空的軀殼......
Thumbnail
對一個剛滿24歲的社會新鮮人來說,退休究竟與我何關? 三年前的冬天,漫步在校園中,時常感到無力與迷茫。當時的我對未來毫無規劃與想像,只覺前途一片黑暗,宛如冷冽的強風,試圖冰凍我虛空的軀殼......
Thumbnail
我二十幾歲的後半,日子非常難熬。 原以為自己走向的是一片坦途,沒料到迎接我的是遍野荊棘。走過之後,雲淡風輕,理應沒什麼好再提的,個人的選擇也沒什麼參考價值,但實在回答過太多次他人問我如何跨領域轉職的事,決定寫下來回應這些好奇心。 猶記得高中時對星座和心理學感興趣,加上喜歡小孩,我填了所有師院的諮
Thumbnail
我二十幾歲的後半,日子非常難熬。 原以為自己走向的是一片坦途,沒料到迎接我的是遍野荊棘。走過之後,雲淡風輕,理應沒什麼好再提的,個人的選擇也沒什麼參考價值,但實在回答過太多次他人問我如何跨領域轉職的事,決定寫下來回應這些好奇心。 猶記得高中時對星座和心理學感興趣,加上喜歡小孩,我填了所有師院的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