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複利』知識寫作的兩個重要策略

更新於 2024/01/0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內容創作者可以幫讀者做到兩件事:「省時間」跟「殺時間」。

將原本複雜的概念簡單化,提供可以快速理解吸收的版本,就是在幫讀者省時間;我自己常做的閱讀心得或重點摘要等,都是在節省讀者 (包括我自己) 的時間。

當然,有時候看到一些書籍、文章或影片的內容,會跟自己的經驗產生共鳴,這時還會寫一些感想文,讓讀者可以同時看到書的摘要以及我的經驗分享。

另外,就是分享一些「一般人」比較少會去做的事,讓讀者消磨時間;例如我會寫一些自宅 DIY、加密貨幣或是運動健身的文章,讀者或許不需要會這些東西,但他們也樂於透過別人的經驗分享來了解中間過程的酸甜苦辣。

人都有一些八卦心理,喜歡窺視別人的生活,雖然對自身沒有太大幫助,但就是能從中得到樂趣。

然而,本書中有提到:「一個好的知識型寫作產品,更需要關注的是有沒有對讀者創造價值。」

一、ROA理論

這邊提到的是「ROA 理論」,ROA 代表三個要關注的面向,分別是讀者 (Reader) 是誰、寫作的目的 (Objective) 是什麼、期待能給他們什麼行動 (Action) 呼籲。

  • R 讀者:設想跟定位讀者的樣貌與閱讀的情境。
  • O 目的:想要傳達什麼重點,想要改變讀者什麼想法。
  • A 行動:期待讀者閱讀完文章後,有什麼具體行動。

這三點思考可讓我們知道寫作的脈絡。接下來我試著把這個模式套到一個文章主題:「運動對於減輕壓力的好處。

  • R 讀者:40 ~ 50歲的中年男子。
  • O 目的:讓中年人知道,運動過程中,大腦會分泌讓人感到快樂的多巴胺、血清素及腦內啡等化學物質,並可以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對人體的影響。常運動可以保持身心健康,避免生病。
  • A 行動:為了健康以及守護家庭的責任,減少加班的時間並想辦法每天運動。

定錨後,寫作的目的跟溝通對象就會變的具體而清晰起來,比起一開始單純想寫運動的好處,現在有了目標客群,這篇文章也會因此而更聚焦。

然後我們再搭配先前提到的五大寫作模式:脈絡、分析、翻案、經驗以及熱點等方式,發揮自己的創意混合搭配,就有機會寫出一篇知識好文。

二、OEC 法則

當文章框架確認後,接下來在撰寫過程中,我們可以使用另一個 「OEC 法則」,讓文章的內部結構更有邏輯性。

OEC 分別代表主張 (Opinion) 、論證 (Evidence) 以及結論 (Conclusion)。

從主張 → 論證 → 結論,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論述結構;這也是西方寫作的一個固定格式,大多數的西方商管或學術性書籍,都會先申明自己的論點,再用舉例去解釋該論點,最後下結論前後呼應。

OEC 的寫作風格是國外著作常見模式,因此當我們在閱讀時可以更快抓到它的要領,每一段落的第一句跟最後一句就已闡明它的意思,中間的論證可以快速帶過。

回想許多國外的翻譯書,確實都是用故事當例證去圍繞幾個想講述的道理。

我們可以從 OEC 的寫作風格再延伸出一篇文章寫作的結構:

  • O: 主題。
  • E: 論證 → 論點 → 解釋 → 案例 → 原因/結果 → 統計數據 → 引用。
  • C: 結論。

我嘗試把 OEC 結構套到「跨能致勝」一書中的題目:「專業人士會不會隨經驗增長,變得更在行?

  • 主旨:專業人士是否能隨著經驗增長,變得更專精?
  • 論證:
  1. 經驗是否帶來專精,完全視領域而定。
  2. 在照規則走、有界定範圍、結果立刻清楚可見、類似動作反覆出現的領域,如「高爾夫球」或「西洋棋」等,堪稱「和善」學習環境,可以「刻意練習」精益求精,進步可期。
  3. 在規則模糊不清,重複模式難以辨識,模式辨識不易達成,相應的結果無法即時顯現,也不明確,這就是不善學習的環境。
  4. 在最不善的例子中,經驗唯恐適得其反;專業消防員要是遇到新狀況,例如摩天大樓失火,他們多年來建立的平房救火直覺會突然變得無用武之地,更容易做出糟糕決定。
  5. 有具體的研究案例指出,專門的經驗有助於下棋、打牌和打高爾夫球,但無法提升對財金趨勢、政局發展、職員表現或病患狀況的預測準確度。
  • 結論:經驗多半未能提升能力,在眾多領域皆然;當領域涉及人類的行為,相同模式不會明確重複時,經驗和熟能生巧是兩回事。下棋、打牌和打高爾夫球不是通例,而是特例。
透過 ROA 跟 OEC 的模型套用後,我們已經可以得到一個很堅固的架構,再延伸每個論點後,就能輕易得到一篇上千字的知識型文章。

如果能夠再加上自己個人的經驗、觀察或感想,就能為這篇知識文章增添更多獨特性。

這樣模組化的思考方式,可以協助我們更有效率的產出。

我覺得寫「知識型文章」跟寫「學術論文」有雷同的地方,就是都有幾個固定的套路 (框架) 可以依循;先前在修學術論文寫作的課程時,老師就是在教我們熟悉論文寫作的框架跟模式,之後再由我們各自的專業去填其中的血與肉。

當然,這是因為學術論文本質上就是一種知識型文章,只不過它更嚴謹一些罷了,寫作模式當然也就大同小異。

像寫小說就跟知識型文章的寫作模式就不同,它們應該也有一些寫作框架可以套用,只是我沒有碰過而已。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虛構故事,我們得以暫時忘記活著的殘酷。賣火柴的小女孩燃盡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在死亡陰影中感受到溫暖。未來無非是死亡的延伸,現實並不比童話更仁慈,但在故事中,我們看見了比真實更真實的光芒。故事不是真相,卻教我們如何面對真相。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寫著自己故事的小女孩,藉由夢境短暫取暖,直到生命的火光熄滅。
當你習慣用這種方式寫作,那自然很難去想像它能夠走向訂閱制的模樣,因為你自己也心知肚明:到目前為止,你的每一篇品牌下的文章是斷裂的、鬆散的,沒有一致明確到可以讓讀者一眼看出「就是你」的主軸展演。那這種情況下還想去搞訂閱制根本是不可能的。
本篇文章介紹了麗薩·克龍的著作《你能寫出好故事》,她是一位知名的故事教練,透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成功故事的要素與寫作方法。文章詳述了吸引讀者的故事要素,包括情節、人物、挑戰和變化等,並強調了突出焦點及製造衝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它是每位寫作者不可或缺的創作指南。
回想起來,五年前剛剛使用方格子寫教學心得時,往往想到什麼點子寫什麼、遇到什麼教學狀況寫什麼……毫無組織架構可言。然而,隨著越寫越多,這些文章竟然漸漸在我眼前相連成幾條清晰的脈胳,每一條脈胳都是一個主題,每一、兩個主題似乎都有寫成一本書的價值。
Hi 我是 VK~ 去年底,看到專門在討論思考方式、決策,或是如何學得更好等主題的熱門網站 Farnam Street 創辦人 Shane Parrish 出了新書《Clear Thinking》。 身為他文章長期讀者的我,二話不說去找了這本新書來看,斷斷續續地看,直到最近才把這本《Clear
虛構故事,我們得以暫時忘記活著的殘酷。賣火柴的小女孩燃盡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在死亡陰影中感受到溫暖。未來無非是死亡的延伸,現實並不比童話更仁慈,但在故事中,我們看見了比真實更真實的光芒。故事不是真相,卻教我們如何面對真相。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寫著自己故事的小女孩,藉由夢境短暫取暖,直到生命的火光熄滅。
當你習慣用這種方式寫作,那自然很難去想像它能夠走向訂閱制的模樣,因為你自己也心知肚明:到目前為止,你的每一篇品牌下的文章是斷裂的、鬆散的,沒有一致明確到可以讓讀者一眼看出「就是你」的主軸展演。那這種情況下還想去搞訂閱制根本是不可能的。
本篇文章介紹了麗薩·克龍的著作《你能寫出好故事》,她是一位知名的故事教練,透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成功故事的要素與寫作方法。文章詳述了吸引讀者的故事要素,包括情節、人物、挑戰和變化等,並強調了突出焦點及製造衝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它是每位寫作者不可或缺的創作指南。
回想起來,五年前剛剛使用方格子寫教學心得時,往往想到什麼點子寫什麼、遇到什麼教學狀況寫什麼……毫無組織架構可言。然而,隨著越寫越多,這些文章竟然漸漸在我眼前相連成幾條清晰的脈胳,每一條脈胳都是一個主題,每一、兩個主題似乎都有寫成一本書的價值。
Hi 我是 VK~ 去年底,看到專門在討論思考方式、決策,或是如何學得更好等主題的熱門網站 Farnam Street 創辦人 Shane Parrish 出了新書《Clear Thinking》。 身為他文章長期讀者的我,二話不說去找了這本新書來看,斷斷續續地看,直到最近才把這本《Clear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