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個故事原本快被我忘了,但前陣子剛好跟(前)內部人在 LINE 上聊這間公司,想一想,還是在一個對每一方都相對安全的情況下,把這個故事講完。
噢對,都說是故事了,若有雷同應該就只是碰巧而已,跟我查證是沒意義的。
大概是幾個月前,跟著 IB 的同事到某產業園區的腹地內拜訪 B 公司,一間號稱做跟電商/MarTech 相關軟體的公司,至少去看公司前我在做 DD 的時候是這樣理解的。我還記得 IB 同事在去程的車上,跟我們推銷這間公司多好,最近接到某大公司的某某認證,主要投資人的經歷如何如何,然後創辦人有多行。
好喔。
老實說,有些這種比較資深的 banker 吹捧的案子我都自動覺得有鬼,要嘛被創辦人/投資人/介紹人的 charisma 唬,要嘛就是 banker 或更高層的老大想透過接這個案子,達成某些個人或部門的目的,又或者以上皆是。
當然不是所有資深的 banker 都這樣,公司內外都有很多讓我打從心裡超級尊敬的投行前輩,特別是最高階主管群內。只是確實有上述現象過去現在未來發生。
順帶一提,這也是我為什麼比較喜歡跟年輕的 banker 一起看公司的原因,因為還沒被體制給污染的他們,會在不斷的質疑、與我們這些 analyst 之間的辯證過程中,快速成長。
回歸正題。從事後來看,這是我陪訪多年的經驗中,數一數二覺得不爽的一次。
因為共計 2 小時左右的管理層訪談中,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在看創辦人學 2010 年代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那套方式表演,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我好幾次受不了、直接問問題打斷他的演出,最後三分之一因為有外商背景的經理人(注意,這是本故事的關鍵角色)跟我好好 Q&A,才讓當時想起身直接走人的自己好好坐下來。
來談談那 1 小時的「表演」吧。
創辦人先是把自己以前參加創業比賽得到第一名的事蹟吹捧了一遍,順便偷偷 diss 了一下差不多時期成立的、以前寫過的古亭 G 公司(到這段我已經開始皺眉頭,嘿我得承認我對 G 公司有不少好感),最後交代公司在 pivot 過程中的豐功偉業(?)。
我說,ok that’s great,但能不能談一下你們現在的主力產品在做什麼?TAM 怎麼估算?競爭對手有誰?為什麼能拿到某大公司的認證?還有你們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企業、你們的 end game 是什麼?
我原本把目光投向負責營運、產品和技術的幾位經理人,不過創辦人此時又再次奪回他的發言權,留下欲言又止的幾位。
創辦人開始在白板上畫圖解釋他們的產品,然後在未經我許可的情況下,開始拿我,對,代表券商出席的分析師,當成他介紹產品的範例,順便自認幽默地拿我來開玩笑,就算是其他經理人多次緩頰也絲毫不能阻止他。
應該是這個時候,我已經開始擺臭臉了,但我還是忍住不爽的情緒,針對他白板上的幾個東西開始發問,特別是問市場競爭相關的問題,然而只接收到更多的問題閃躲,還有更多拿我來當舉例的回應。
這時我有點忍不住了,說:
「不好意思噢,我想我們這個場合不是產品發佈會,也不是創業提案比賽現場,剛才問的問題能不能具體回答我們,以及我們背後代表的機構投資人社群?」
創辦人這時有點語塞,大概沒什麼人這樣跟他說話過吧,幾秒的尷尬時間後,前面提到外商背景的、專長於營運的經理人這時出面「解圍」。
我只能說他的出現,用 30 分鐘資訊量極高的對談,拯救了這次會議,我基本上從這位經理人身上,問到所有想問的問題。
順帶一提,在交談的過程中我也發現這位經理人,我大概快 10 年前有碰過,在我還是某公司的小小實習生時,他是隔壁部門常常一起開會的主管,當時就覺得他很會抓重點。訪談結束後我們相認(?)、閒聊了一下,也交換了 LINE。
回公司的路上 banker 同事問我的意見?我也老實交代我的看法:「產品未來發展仍有不少疑點」、「創辦人缺乏對產業競爭的深入理解」,但我也順便稱讚了一下那位經理人,「假如之後投資人要面對的是這位,應該是很有說服力的」,假如你們只是要一個不必包部位的案子,勉強可以。
「不過我的偏見啦,老闆有 2010 年代中系互聯網公司的表演欲,演到我身上,這讓我不是很舒服,呵呵。」
然後這個案子好像就沒有下文了,我不知道是我被對方討厭所以沒繼續找我看,還是 banker 同事們又看到了些什麼,anyway,這個案子也慢慢沉到我忙碌工作量的底層。
原本我的拜訪完的想法大概就停在上面的篇幅。
不過,去年底今年初的時間,意外再次接到那位經理人的 LINE。
其實那次會後對方也有問我說我的看法如何?但基於 banker & analyst 之間的職業道德防火牆,我沒有私底下跟他說什麼,只回答說看 IB 這邊有沒有後續的想法,我會跟 banker 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