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經營者(三十二)大事宜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併購這家公司時,交易內容已經協議附加一條款,就是前任總經理必須在換手之後任滿半年才可以離職。換句話說,這家公司會空出一個日常管理的“執行總裁”職缺。因此,除非是由我自己披掛上陣,或是對外招聘,否則,由內部擢升就成了唯一的選項。

為了安定軍心,我第一次召集大部份同仁的談話會時,就告訴大家,原任總經理會在半年後離開。在這半年期間,決策權由我個人和原任總經理一起擔綱,實際上是我來執行。對我而言,也算是實習的機會。

當然日常的運作還是由三人組成的CMT管理團隊負責,我和原任總經理不跟第一線同事做常態互動。我強調這一點的用意是,公開宣示公司對管理團隊的授權,也是具體落實公司日常運作的過渡安排。

總之,當時公司內部的最高"人資策略",就是從內部擢升一位執行總裁(Executive Officer)。由於歷史因素和現況考慮,我的遴選對象, 在很早期階段就已縮小範圍到僅限雪梨總公司的三位高階經理。

眾所周知,理想和現實不一定會同調的。若能順利從內部成功拔擢一位執行總裁,首先要面對的風險是,這一位新的公司領導要如何服眾?他又如何能有效帶領他的昔日同儕?此外,萬一其他兩位不服而求去,我又將如何收拾殘局?

事實上,他們三人的合作和互動經常夾雜著摩擦和爭執的成份,因為每位經理的功能迥異,但是公司行政系統自有其上下游的串聯關係,很多時候他們是不得不協調的,沒有誰聽誰的問題。

譬如,這公司對當地製造業是有提供二十四小時服務的項目。很多時候,像是空港或是海港物流中心,或是大報社印刷工廠那類大型的場域,半夜出了事故,合約客戶會呼叫我們待命的人車前往緊急處理。依合約規定,到場時,人手必須齊備,以確保天亮之前獲得解決。

這類突發狀況牽涉到營業銷售部門的專業回應,那也勢必影響到第二天工廠人力的調度,以及既有的生產計畫。然後,事件還會直接牽動人事部門,他們必須就成本的變動做出即時反應。

這種非例行性的事件,三個人都須直接介入,都有必要迅速協調出可行的做法,並對客戶做出回應。對我而言,我只須要第二天走進辦公室時,清楚載明結果的書面報告已經在我的桌上就行了。

這類事情在第一個半年,原任總經理還在時,他們還會習慣性的找到他,並即時獲得權威的奧援。我發現之後,直接告訴他們三人,再也不許讓原任總經理或我在過程裡介入。

我知道,他們的職能已經足夠處理了。若還有灰色地帶或權責不清的話,那就在沒事的時候,趕緊找出來,予以明確界定。若還是找不出來,再來找我處理。其實,這也是對他們考驗的一部份。

我知道,他們還不適應這樣的互動型態,難免還會面面相覷。我的用意就是要讓他們去鬥,就像學校裡的模擬考一樣,不考又怎能看出個別實力是到了哪裡。而那種外來的考驗正是最佳的考題。

由於以往他們的舊模式,遇到職權以外的事,或權責不分時,總有權威人士介入,立即理順。從客戶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也都很專業。這樣對公司轉成新型態的意圖會形成很大阻力,那更沒法取得我所想要的訓練結果。更何況,我要多點案例來‘’折騰‘’這三位,讓他們有多點機會犯錯,或是給自己的職場能力獲得更大的提升,來顯現自己強過他人。

對於這個關鍵的人事案,我自己沒有訂出確切的時間表,因為,若是在錯誤的時間點執行,很可能會是個致命的敗筆, 所謂「事緩則圓」是有其玄妙哲理的。這就像激流泛舟一樣,我會順流順勢而下,七折八轉幾次之後,勢必會看到新的情勢。若是理想的情勢出現了,那麼我的主觀決策就可以順勢而上,希望能避免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潛在高層人事風暴的出現。


avatar-img
193會員
278內容數
候鳥歸來,歷盡滄桑,回首憶往: [職海浮沉--雲層裡的風暴]早期職場點滴實錄。 [陪伴孩子的童年]放棄職涯升遷,陪伴孩子童年。 [隱形經營者]澳洲經商實錄。 [異樣思維的激盪]冷眼旁觀評論,針貶時弊。 [安立格散文集錦]天馬星空,文藝創作。 [短歌天涯路]心理,感知,哲學薈萃。 [獅子山下煙雲]香江記憶,回首前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立格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我的心目中,這家公司的重要資產分別是產品,服務,技術,商譽,還有最重要的,人力資源。 為了正確對待我所購得的人力資產,我很快的依照功能領域和個別的重要性,做出了分組歸類。他們大致分成: 一. 各州業務人員和常駐業務經理,也叫“State Manager” ,例如,墨爾本,伯斯,奧克蘭。雪梨則由
由於先前有過近十年的“隱形”生意經營模式經驗,如今在這盤自己擁有的法人實體,我仍然傾向於把自己在實體經營團隊裡完全的虛化,最好是趨近於“隱形”。這是我的目標,只是不知道會是中程的,還是會在遙遠的未來。 所謂的“隱形”,就是在公司人事結構和管治體系建構完成後,投資者不在公司的操作體系內擔任實際支薪職
同時接手紐澳兩家公司,是源自於一個願景,那也是策略執行的起點。思考的基調是,藉由公司本身橫跨紐澳兩地的自有通路優勢,期望逐步壯大原有的核心生意,有朝一日擁有自己可控的產品範圍,自創品牌,然後走出大洋洲市場。 因此,按照策略的執行,我應該是在第二階段完成之後,在最短的時間內併入全新的產品項目,讓產品
併購一盤生意,除了大集團有可能的“惡意併購”以外,一般都是圖一個成熟生意平台,來遂行更遠大的投資計畫。我手邊的這一攤就是希望通過併購;取得穩定的基礎,進一步轉型,再做後續的生意發展。 我其實是分幾個步驟在進行接手經營的計畫,首先,是人力資源的議題。再來是營運平台和生意流程,最後才是產品配套和生意發
直接和間接的各項公司管治措施,核心的目的是希望掌握生意的脈動,確定公司的經營現況,促進生意的進一步發展。但是所謂的脈動;全都是無形的,和無法觸摸的努力和變化,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看得出來,譬如業績數字的變化,客戶數量的增減,盈餘或是虧損等等。 所有專業經理人都知道,衡量經營績效最重要的KPI,
一個中型規模的公司;採用集體領導制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譬如,容易形成不同派系,公司資源分配可能不當,領導幹部可能推諉,決策品質可能不佳,也可能無法消弭潛在問題於萌發階段等等。簡單說,針對“必須”處理的所有作為;可能會有反應效能不足的狀況,更別說前瞻性的考量了。 眾所周知,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決定就能
在我的心目中,這家公司的重要資產分別是產品,服務,技術,商譽,還有最重要的,人力資源。 為了正確對待我所購得的人力資產,我很快的依照功能領域和個別的重要性,做出了分組歸類。他們大致分成: 一. 各州業務人員和常駐業務經理,也叫“State Manager” ,例如,墨爾本,伯斯,奧克蘭。雪梨則由
由於先前有過近十年的“隱形”生意經營模式經驗,如今在這盤自己擁有的法人實體,我仍然傾向於把自己在實體經營團隊裡完全的虛化,最好是趨近於“隱形”。這是我的目標,只是不知道會是中程的,還是會在遙遠的未來。 所謂的“隱形”,就是在公司人事結構和管治體系建構完成後,投資者不在公司的操作體系內擔任實際支薪職
同時接手紐澳兩家公司,是源自於一個願景,那也是策略執行的起點。思考的基調是,藉由公司本身橫跨紐澳兩地的自有通路優勢,期望逐步壯大原有的核心生意,有朝一日擁有自己可控的產品範圍,自創品牌,然後走出大洋洲市場。 因此,按照策略的執行,我應該是在第二階段完成之後,在最短的時間內併入全新的產品項目,讓產品
併購一盤生意,除了大集團有可能的“惡意併購”以外,一般都是圖一個成熟生意平台,來遂行更遠大的投資計畫。我手邊的這一攤就是希望通過併購;取得穩定的基礎,進一步轉型,再做後續的生意發展。 我其實是分幾個步驟在進行接手經營的計畫,首先,是人力資源的議題。再來是營運平台和生意流程,最後才是產品配套和生意發
直接和間接的各項公司管治措施,核心的目的是希望掌握生意的脈動,確定公司的經營現況,促進生意的進一步發展。但是所謂的脈動;全都是無形的,和無法觸摸的努力和變化,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看得出來,譬如業績數字的變化,客戶數量的增減,盈餘或是虧損等等。 所有專業經理人都知道,衡量經營績效最重要的KPI,
一個中型規模的公司;採用集體領導制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譬如,容易形成不同派系,公司資源分配可能不當,領導幹部可能推諉,決策品質可能不佳,也可能無法消弭潛在問題於萌發階段等等。簡單說,針對“必須”處理的所有作為;可能會有反應效能不足的狀況,更別說前瞻性的考量了。 眾所周知,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決定就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萬萬沒有想到,當初找工作時憑著一股傲氣,抱著「不做被取代性高的工作」這種中二的念頭來到這間公司的際遇,卻在這麼多年後成為讓我勇敢離職的另一塊墊腳石,幾年後回頭看看,我也徹底覺得這是個再正確不過的決定。但不得不說,這種事情還是需要運氣,所以我才會說總經理是我的貴人。
Thumbnail
故事就是這麼開始的... 「整個事業部被裁撤是總公司的決定,我們也只是配合…只是這事業部副總實在不好處理…」總經理進入開講模式。 「想當年喔,這個副總跟我同期進公司,在總公司也是經營了不少人脈,只不過後來我的能力經驗各方面勝出一籌…(以下省略自吹自擂三萬八千個字)」 莉莉安膽戰心驚
Thumbnail
如果公司有個內部規範流程,推行運轉也七八年以上,對於一個剛接此業務大概一年的人員,竟然可以在一年內被反應這樣流程有問題,希望可以有所調整,反應的單位來自於平行單位的非主管職。身為人事行政的自己,會如何處置呢? #管理辦法的修改流程 這個也許是表層最關鍵的部分,公司內部對於管理辦法的修
目前接下來的去向還沒有決定,先專心將後續交接的細節,鉅細靡遺的交給對方後,讓自己放幾天假在做規劃吧。
剛結束了我的GRTW,手要完全好還有一段路,但生活費可不能等好了才賺,只能還是努力克服,跟小主管商量了座位,其他的就靠自己稍作休息,活動筋骨了。 今天一早經理才踏入辦公室,就迫不及待跟我們說了人事變動的消息,她暫時要轉去接另一個快退休經理的位子,即將搬過來的另一組人馬與我們合併,其經理們也就接管了
如果可以,那時候的我當然希望,我們最好維持著「上班是同事,下班不認識」的關係
Thumbnail
大學畢業後的故事,挑選一份非常規的工作。從正式員工到年度簽約工作,挑戰自己的穩定性觀念。不確定未來,卻也見到另一種平衡和可能。焦慮不安,卻又充滿期待與挑戰。
Thumbnail
#離職程序 各公司所規範的人員離職程序可能有些不同,以過去的經驗來看,多半會是人員跟直屬主管提出離職,經過一些主管的基本了解,然後就會請人事提供離職申請單。又或是有的人員會直接找人事拿離職單,甚至自己從系統列印單據。 如果還沒有單位主管的確認,雖然離職的發起權在員工身上,通常還是會再
原本以為能夠平順的結束這份工作,而不出意外的話馬上就要出意外了,這句話又再一次靈驗了。
十多年前工作的時候,真的會連心底話也說出來,那時候還會覺得「有型」、具先見之明又夠坦誠、「進可攻退可守」、不怕給老闆辭退、不怕引人誤會,只是經歷了近十多年的工作,開始擔當起領袖的角色,開始知道這樣的言行舉止也會影響下屬的士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萬萬沒有想到,當初找工作時憑著一股傲氣,抱著「不做被取代性高的工作」這種中二的念頭來到這間公司的際遇,卻在這麼多年後成為讓我勇敢離職的另一塊墊腳石,幾年後回頭看看,我也徹底覺得這是個再正確不過的決定。但不得不說,這種事情還是需要運氣,所以我才會說總經理是我的貴人。
Thumbnail
故事就是這麼開始的... 「整個事業部被裁撤是總公司的決定,我們也只是配合…只是這事業部副總實在不好處理…」總經理進入開講模式。 「想當年喔,這個副總跟我同期進公司,在總公司也是經營了不少人脈,只不過後來我的能力經驗各方面勝出一籌…(以下省略自吹自擂三萬八千個字)」 莉莉安膽戰心驚
Thumbnail
如果公司有個內部規範流程,推行運轉也七八年以上,對於一個剛接此業務大概一年的人員,竟然可以在一年內被反應這樣流程有問題,希望可以有所調整,反應的單位來自於平行單位的非主管職。身為人事行政的自己,會如何處置呢? #管理辦法的修改流程 這個也許是表層最關鍵的部分,公司內部對於管理辦法的修
目前接下來的去向還沒有決定,先專心將後續交接的細節,鉅細靡遺的交給對方後,讓自己放幾天假在做規劃吧。
剛結束了我的GRTW,手要完全好還有一段路,但生活費可不能等好了才賺,只能還是努力克服,跟小主管商量了座位,其他的就靠自己稍作休息,活動筋骨了。 今天一早經理才踏入辦公室,就迫不及待跟我們說了人事變動的消息,她暫時要轉去接另一個快退休經理的位子,即將搬過來的另一組人馬與我們合併,其經理們也就接管了
如果可以,那時候的我當然希望,我們最好維持著「上班是同事,下班不認識」的關係
Thumbnail
大學畢業後的故事,挑選一份非常規的工作。從正式員工到年度簽約工作,挑戰自己的穩定性觀念。不確定未來,卻也見到另一種平衡和可能。焦慮不安,卻又充滿期待與挑戰。
Thumbnail
#離職程序 各公司所規範的人員離職程序可能有些不同,以過去的經驗來看,多半會是人員跟直屬主管提出離職,經過一些主管的基本了解,然後就會請人事提供離職申請單。又或是有的人員會直接找人事拿離職單,甚至自己從系統列印單據。 如果還沒有單位主管的確認,雖然離職的發起權在員工身上,通常還是會再
原本以為能夠平順的結束這份工作,而不出意外的話馬上就要出意外了,這句話又再一次靈驗了。
十多年前工作的時候,真的會連心底話也說出來,那時候還會覺得「有型」、具先見之明又夠坦誠、「進可攻退可守」、不怕給老闆辭退、不怕引人誤會,只是經歷了近十多年的工作,開始擔當起領袖的角色,開始知道這樣的言行舉止也會影響下屬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