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7 分鐘

身體與內心的聲音牴觸

人很奇妙,有時自己富有自知之明的覺得某件事不可行,或做了會遭受到他人的否定反對、事物環境的雙重打擊,事態會變得更加嚴重、無助於事,甚至導致自我身心靈矛盾加劇、問題更複雜難解,你還是這麼做了,而且還做得有聲有色、頗像樣的,好似自身內部有個源源不絕的驅動程式會自動安排自體付出實際行動與實施規劃的時程與內容政策,讓自己在不知不覺、沒有強烈意願或是基於自由意志的自主選擇之下,還是會努力的朝著連自己都不清楚知悉的目標邁進,而從頭到尾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如此努力,或不覺得自己努力(對於努力的定義因人而異,有些人認為努力即自己有意識的知道自己要什麼、要怎麼做,一步步穩定踏實的走向自己知道會有什麼結果的終點,循序漸進的意圖實現、進而實踐,最後抵達目的地,這才能稱為努力,而另一派人群則認為,只要在過程中有花費足夠一定量、或一定強度的心力與時間,有這樣勞心勞力甚至勞苦的過程的話,自己就是努力的),只知道自己正朝著一個不明、無可言喻的謎方向前行,真實內心深處的自己卻不斷停滯、踱步,頻頻不合時宜的自我叩問,「這樣做對嗎?但我偏偏不太喜歡、不那麼有意願」,深諳這樣做在道德上、價值觀上是不對的,並不符合自己所受過的教育、經歷過的家庭背景、學經歷等帶給自己的一切思想與素養,有悖於自己曾經接收過的思維形式與看待周遭人事物的方式與切入角度,從概念、認知上而言就是全然背道而馳的,然而此時的自己身體卻「義無反顧」的堅持執著於現在已經在做的事,既然頭都已經洗下去了、必定要有個交代才能喊卡,身體就會彷彿不聽大腦與心內的使喚般,一直我行我素的持續做著、努力耕耘著,但也不是不理睬內在的自己,從對於一項事情、計畫的重視程度與付出心神與時間的多寡有時候會突然停頓似的原地不動、不想再向上衝刺,甚至往下沉淪、倒退這個事實來看,就可輕易得知其實身體有時候也是會聽到(但並非主動聽取採納)內心的聲音,然後偶爾停下來讓自己深思,想想看是否這麼做是正走在正確的軌道上,是自己預期中事端發展的樣貌、自己是否願意做且知道結果與最終目標為何,抑或只是身體與意念的一廂情願,心中持近乎相反意見的兩造之間分歧、爭執不休,單純不做不爽的感覺操作,就只是想要擁有「正在做」若干事項的那份感覺而已,做得如何、完成度與效率等因素斷然棄絕、不管不顧,有時候人會在就算知道正在做的事且自己不想要使其發生但也無力無能阻止身體與外顯行為的情況下,索性做出錯誤的重大決定,因為已經看透、知曉內心的力量無法抵擋身體的外陳展現與實際作為,就乾脆放手一搏,選擇最激進、極端、可能會鑄下大錯而造成某些方面不可挽回的傷害的方式,來作為反制的手段,讓身體「嚇到」而再也不敢輕舉妄動或不聽內心的話擅自行動,然這樣的行為並非折衷方案,雖然有助於讓身體的行為與實踐重新歸回到自我內心的意願,使自己能控制自己做出想要完成且知道終點目標是什麼的事,但同時也會做出可能懊悔不已的決策,而且往往是重大、影響一生的抉擇,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彌補、付出代價,因此不如做出任何事之前,連初步構想與草創概念階段都還沒開始萌芽的時候,就深度審問自己的內心,是否真正有意願做且願意承擔所有正面及負面的後果,如果在不同時間段問自己這個問題三次,答案皆為「是的」,就可以實行、開始行動,否則就得稍微擱置暫緩,等到自己有充足意願了再行動,才能最大程度的規避過程中可能會有的力不從心或身體/內心的想法不一致,以盡可能快的速度達至目的。



字詞使用

任何形容事物的名詞、形容詞等詞彙因為或多或少都還有主觀的成分,必須因人而異的做出調整,即隨使用者的敘述背景、內容上下文,甚至作者本身的文采氣質、學經歷、性格、家庭教育等因素而擁有不盡相同的詮釋與解讀,因此才會有不論中文、英文,一個語詞、單字皆有不只一個意思,必定有多數個互相沒有關係、相近或同義詞來當作註釋,且還可能造成過度解釋而明明一簡單易懂的字詞卻因為想要明確詳細的說明闡釋,而愈發艱澀晦暗、模糊複雜,繞了好幾個彎最終回到一樣的地方,因此每個人對於一個詞彙的感覺,使用的方法、模式、時機、用途、目的都會隨著個人的背景知識、思想維度與各方面觀點概念而洗染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與想法,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公諸於世、任人詮釋的局面與自由環境,所以各語言字典裡的單字釋義並非就是容納了該詞藻的所有可能意思,將每個人的解釋方式與想像該字應該會是什麼意味的內容全都講到了,而是將其中高度交集、多數人不約而同都講過的、或就平均而言較為常見的幾個意思挪移抽取出來解釋,畢竟每個人針對一個字詞所衍生出的可能意思可以無限無垠、無邊無際,如同有一理論化的概念或一個事件的發生,若叫每個人說明、介紹到讓其他人懂,每個人一定都會使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說說看,雖然採用的語彙辭藻、句法文法、文字結構都不盡相同,甚至隨便抓兩個人所講的就無法一字一句的完全對上,因為文字的展演本就是因人而異,但大抵都還是在講同一個內容、同一件事實,且大家你我都知道彼此在講的是什麼東西,因為都不會差太遠,只要不要超過一定的範圍、因而偏離該字詞的本義與意境,有勾到邊就好,而這「自己的語言」就是珍貴的自我言論產出,個體的歷經體驗、思辨悟性、出身與各層級教育、人格氣質等外在大環境的影響牽制及內在本質的流動遷異都會或高或低程度的形塑每個人對於特定事物的說法,從而坦露出每個人對於某一事實或觀念的詮釋,因此觀看一條評論與意見不能光注重內文的筆調、文風、對於主題的洞察,更需要以諦觀的視角與切入點拉遠來看作者的背景與個人資訊,才能盡可能全面的、通盤的理解其含義,更有邏輯系統的串連整個脈絡,深入探析並知道為何他/她要這麼寫、是什麼原因與動機導致作者擁有這樣的想法,即便接收者自身不苟同於作者的想法,也要至少富有這樣的認知與(有的話最好)能力,才能進一步做回應、答覆(如果願意的話),建構討論對話的空間、溝通與各自交換意見的可能性,否則日後看到某人寫的、但自己不持有相同或相似之看法與站位的文章時,卻無從知悉該人寫這篇的背後因素、是什麼讓其輸出這樣的文句、為什麼那人要使用這個詞彙,什麼都沒搞清楚就開始毫無根據、沒頭緒且離題的謾罵批判,但自己對於批評的對象卻一無所知或只了解淺層碎片的小部分,這樣不但會自打嘴巴、自相矛盾,還可能沒有邏輯而容易被人抓到倒反、雙重標準的情況,無法達到顯示反對、不肯認的效果,也沒有說服力,更失去理智與有效內容,因此若先撇除內容的想法與觀點,單靠一段文字中若干字眼的使用就能觀察到作者的一些相關背景訊息,如素養層級、底蘊厚薄、外顯性格、給人的氣質修為、人品等,再來搜索其出身、家庭組成、受過的教育、經歷等塑造一個人的組織元素,仔細端詳即可把這些與所呈現的言辭都串起來,一切就都說得通了,好似發生得合情合理、一點也不意外了,只有抵達這種境界才算是真正理解作者使用這些字詞、產出這些文章的背後用意、緣故與動機,才能接著依照自己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意見以當作回覆、響應、反饋、留言,無論是認同或不認同、喜歡或是厭惡。



他人想法的參考價值

每個人的意見肯定有其參考價值的。肇因於每人的出身背景、家庭組成與各級教育、學經歷與天生性格氣質等內外因素混雜交織綜合起來,因而形塑出的對於若干主題的見解與觀點,必定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彼此想法交流、促成良性或惡性的互動,但重點並非在於這樣因為個人的各方面概觀與信念的衝突與分歧所建構出來的討論與激辯是否為良好的循環,抑或非理性情緒字眼的朽壞交惡的模式、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或撕破臉、互相視為敵對而無法從中得取另一種切入角度及以更全面概括的形式看待一項主題與內容,重點不一定得放置於此,更多時候人們更聚焦的是如何從一次又一次的互動與看法交換間,攫獲一些自己當下沒注意到、若不是對方有提出或講到可能這輩子再也不會想到那裡去或會接觸到的觀點,因為每人針對一件事實、理論概念的解讀與闡述方式必定有不盡相同,原因就在於每個人的各方面背景、素養有所不同,只要詮釋自由權一直都存在著,那麼人類之間的意見、評論就永遠不會相同,頂多大致重疊或高度重疊而已(但發生的機率極低,只可能是純粹巧合的概率問題、人們所使用的言語字詞剛好有重複的地方,或人群中每個人的文字詞彙使用、句法章法結構的習慣相似,而這種情況的緣故可能歸咎於那些人的生長環境、出身家庭、各層級教育、人格氣質、或經歷歷練等因素有類似甚至高度疊合之處),且可能點到的見解無邊無際無垠,只要不偏離主體就能無限開展內容,即使只是微小易懂的一點點想法且以一句話就能足以說白,或缺乏系統性規劃與鋪排的意念所形成的概念呈現,只要每個人的表述皆是基於當下在探討的那個主題,就可以無窮無盡的談論下去而沒有終點,因為世界中的事物無比浩瀚、探索不完,永遠有人們沒有注意到的點,只聽自己的意見永遠不夠,即便自己的見解多麼獨特、全方位、仔細精闢、隨時間遞移而不斷更新改變,也還是會有自己沒去想到的地方,而這時就必須參考或主動聆聽他人的想法集思廣益,以希望求得會讓自己意外驚喜、自己料想不到的切入點,拓展出愈趨全面、準確、多方蒐羅顧及、完全包納的觀點與論述,且從不將自己設限,並知道自己無論怎麼吸收、廣納都永遠匱乏,學習不是為了豐富填補自己的知識庫,而是為了認知自己有多不足,因此別人的意見或多或少都具備參考意義,值得自己採用、作為啟發性的觀點搜集,但建議不要照抄似的全部依樣重複,可以作為參考的依據與基底,但不能過高份量的抄襲或以他人的想法或展陳的作品為模板只是改動了表面的一些包裝形式或微小的變化、從概念上而言根本沒有差別,只是加入更多花俏的矯飾、修辭或同義字抽換,畢竟想法都是要源自自我內部心中或腦內的自然坦露與輸出,原汁原味原創,且需摻入自己主觀的想法與意識所形成的獨特概念觀點,才能稱為是「自己的」想法與洞見,若一味參照別人的意見而不問問自己的想法,產出的觀點絕非屬於上乘之作,更不是一個創新、突破的觀點,因為從一開始的切入角度就已經跟他人一樣了,甚至會由小結合成大的組織一個生態,或鏈結成一條愈來愈長的車廂列車,其中每個人的切入點都相似或相同,產出的想法也大同小異、幾乎一樣,這樣的問題確實存在於現在的情勢,尤其愈往現代走愈頻繁的出現,因為愈接近現在,人們會發現有愈來愈多的想法之前的人都用過、想過、講過、提出過了,自己不是沒有創意,而是大家所有想到的面向與切入點都已經存在、甚至被探討得有聲有色了,相同的觀點自己不敢再提出來,免得被說是抄襲、沒創意,而未來這樣的情狀只會愈來愈嚴重,但也不用太悲觀,或許創意與想法本就是一個迴圈,隨時間的流逝繞一圈人們的價值觀與想法又會回來、重複前幾年的樣貌,如何鑒於過去存在過但現在已經「退流行」的內容觀點,再加入當代元素與自我的認知特色,煥然一新成為屬於現代又有「復古」徵性的概念,既不陳舊迂腐也不會過於失去新意,具前瞻性、挑戰性與顛覆性,可能就是現在、乃至未來的全人類都需面臨、處理的課題。



自我賦予的創作價值

其實個人每天欲產出的論述的重要性與意義是不可量化的,即使可以從輸出的文本內容實際觀察其字數、使用的修辭或成語多寡、主題的立意明確度、分析理論的精準度、想法概念的創新度等綜合因素來決定每日的表述內容是否為有意義,但畢竟一項觀點的呈顯與展演是作者自我意識與認知的自然體現,流露出的是創作者本身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標準與看待事物、世界的方式,絕對是純然主觀、站在個體的立場與站位上的,沒有也不需要站在他人或多數接收者(讀者)的角度來解讀闡釋、評論敘述一個事物、將心比心,這樣就失去了創作的本質精神與展出的目的與用途,就是因為每個人的背景知識、素質涵養、各方觀點的樹立、所受之教育、性格風采等形塑個人的獨特性的元素不盡相同,個體的之間差別與殊異性永遠存在,所以每個人自然淌出的字句、言語、看法見解與切入點都會或多或少的不一樣,如此正常的表徵卻因為有些作者顧及接收者會看不懂或不同意所述內容,甚至為了討讀者歡心、想得到他們的支持與認同、甚至喜愛,而改變自己原本的文章內容,小至章法句法、標點符號、文字詞彙的使用與口吻筆調的細部局部調整或大改,大至整體文采、文風、思想與思考模式,所欲傳達的觀念一切都變了樣、走味了,原本可能突破顛覆、新穎另類的想法與切角,卻因為擔心發表後的迴響、反饋與接收情況而過度服膺大眾普遍對於創作的想像,甚至迎合市場,將社會集體共同建構的應有的創作模板直截套入自己的創作中,毫無參照探悉自身內心、諦觀覺察自我的信念與深層想法,一味使用大家看得懂、大致尚能接受且苟同、持類似或相同意見、甚至贊成欣賞的思維與觀點,甚至討好趨附、庸俗諂媚、順服奉承的「服務」接收者,了無新意又醜陋無比,再者文本內容的價值與意義之大小有些時候不需要倚靠接收者的反響與回饋才能奠定論述的地位與存在的必要性,因為每個人看到同一篇文章所產生的情緒、意見、觀感、反思必定會有所不同,更何況是以主觀內在想法為主導的創作,若要獲取絕大多數人的支持與認同一定十分困難、近乎不可能,自己的想法將會成熟為概念、最後藉系統化、邏輯化再形成獨一無二的理論,如果這個理論一經遞送後發現不是每個人或多數人都贊同肯認,那也是極為正常的,既然無論怎麼努力迎合都無法獲得高比例人群的全然同意,不妨就撇除一切外在的紛擾,不管外界任何聲音、也從不想著接收者是否接受,就從自我內部出發,探照內心真實的想法與意念,將其原始純粹、不混入任何雜質的自然野生坦露,即使接收方褒貶不一、反饋的字眼多麼難聽,文本創作的內容存在於世界上的價值與意義,全部都可以是創作者自己賦予的,只要問心無愧、對自己的創作負責並知道自己已經努力過(努力還原內心百分之百的想法並將其以文字輸出)、費盡心神與時間過,就能有自信、自傲的說自己的創作是值得存在的、值得發表的,不論是否得到多數人的讚賞、稱譽。每個人寫出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世間上的一塊塊珍寶、美玉,只要自己認可自己的文本,該文本就是成功的、值得分享的,不一定在大眾審美與普遍價值觀中不約而同的模糊標準下是最好的,但鐵定是夠獨特的、原創的,帶著濃厚作者個人色彩、自我風格、人格與意味的獨立作品。



一成不變的生活想像

也許日子會這樣一成不變的過下去的吧!自始至終我們對於生活的企求與嚮往,都是隨著時代、環境、人事物等背景變因所影響、甚至控制的,呈現出來的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就大抵皆是特定的樣子,就是這樣了、不會有不同的情況,若有那就是特例、個案,不屬於大眾且不值得探討,或不會有人追求的東西與大眾的路線分岔、乖離,若有的話,該人就會被很沒禮貌的冠上「另類」的標籤,一點都不了解的就直接以大眾流行(已經要變成習性、慣例、常態了,因為流行的事物可以有人不去追尋,僅是大多數人的趨赴、傾向,但若是習性就有一個模板須依循著照做,且每個人都被迫應該這麼做,否則將遭到輿論譴責、被邊緣疏離、社會性死亡)的名義來評價或談論某些沒有按照大家普遍想像與期望生活的人,只因為他們將每個人硬生生套入社會上每個階級、種族、性別、年齡的人們對於生活的想像與「應有」的追求之框架中,將每個只要是人的人們都制約束縛、綁架囿限在社會無形的範圍中,只能在此範圍內生活,有時候連孤僻、不合群都用上了,彷彿不合群是貶義詞、負面字眼,而合群才是現今社會中大家應該要有的行為、思想、概念與信仰,沒有按著社會大眾多數肯認贊同的路途來去走自己人生的人,就是不合群、叛逆造反、放肆不羈、態度惡劣,任何不照普通道路行走的人都被視為異端、出格脫軌,不正常、有問題的人類。每個人對於嚮往生活的幻想雛形可能因人而異,但大致對於理想生活的型態與樣貌整體來說是粗略相同的,對於想要的生活、滿分成功的人生渡過的形式都有著近乎一樣的圖像,因為我們都是社會化的人類,只要一經世俗的灌輸與洗禮,我們就可能看似自然、理所當然但其實十分彆扭沒必要的追求大眾共同想像出來的理想生活型態,而漸漸不去探照自我內在到底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變得一味尋討社會角色令人稱羨、被認為是完美成功的生活模式,而抵達了「成功」之後就自傲的向眾人宣導、鼓舞激勵,敘說自己過去是多麼努力、堅忍踏實,才有今天如此亮麗的生活,而一番肺腑感人的言詞傳遞給大眾,每個人被動心、被啟發,就更有意願、動力依循「成功人士」的腳步,追尋(複製)他們想要的、社會期待的生活,直到其中的一些人也「成功」,再行宣導倡揚,形成一種循環,每個人逐漸沒有自己的主見,對於生活(以及人生方方面面)的獨特觀點想法蕩然無存,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和大家都一樣,追求的、渴望的、奔去的生活型態與其他的每個人都一模一樣,大家往那方向衝跑,終點站都是在那裡,大家側身進入站點、魚貫湧入,過沒多久就全部擠在一起水泄不通,有人將其他人推下去、擠下去,好讓自己可以上位、享受自己的夢想生活,卡在大家共同認定的生活終點站,擁擠不堪、醜態畢露,毫無意識的集體奔赴某同一個方向,人們將有愈來愈高機率會成為單向度、扁平、失去自我精神的依附生物,在大眾的審視眼底下活過整生,安分的遵奉循守著大眾期待希冀、甚至強制要求擁有的千篇一律的人生藍圖「勇往直前」,但不是自己的,也沒有自己的,穩定而平庸,聽話但俗媚,也許我們的每個日子都已經被定型為那樣,與世界上所有人都一樣,從生到死從不更改,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早已被註定,且正是被我們自己註定。



行為的自我控制

現代人大家其實都是明眼人,知道什麼事情可為之,什麼事情不能做,只要不超過法律範疇與那條朦朧含糊、因人而異的道德底線,什麼事情只要不要太踰矩、跨過那社會上集體共同建構、不約而同的標準界線,其實都是有資格存在的,不會遭受太多質疑否定、唾罵譴責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事情有分輕重緩急,當然也會有分嚴重程度,是否在若干場合之下可以做或不可做,這無關乎家庭出身背景、各級教育、學經歷或所接觸到的人事物、歷練等等綜合因素,而是在於人性本來就是天生呈現這種樣子,是預設的條件值,無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人們都大概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存活應該要有的一些基本行為與外顯形式的展陳,即便每個國家的法律標準規範不一定,每個人群、甚至每一個獨立的個體之間的價值、世界、人生、道德觀等各方面的思想、思考模式都會有所不同,更別提性格、氣質等個人色彩的獨特性,我們不能控制每個人心中腦中所存持的想法與意識為何,但可以從每個人外在表現、行為舉止,大致八九不離十的了解本身的心中所思索、所感受、所領悟、所欲傳達,因此我們在外在環境之下力所能及的促使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好一點,其中能操控的變因就在於我們自己的行為,為了讓社會上對我們的評價褒大於貶、好多與壞(這是大家都傾向於希望、期待的結果),就會控制自己的行為要得體、要正式,要為人善良、要服膺規制、要順從系統,要不挑戰傳統、不跨越標準、不「出格脫軌」,我們畫地自限的將自己套入一個個社會框架當中自我縮束,而這個社會框架的存在,並不是統籌權威的上位者所制定頒布下來的、金字塔頂端人士為了穩定社會結構所樹立的,更多時候是大眾無意識之間留存、模糊建立起的,而一代傳一代,我們會不知道為什麼的就這樣乖乖遵守依循下去,沒有人(敢)疑惑或好奇這個時而不成文的規定的來源,以及其可行性、合理性,畢竟在我們之前的人都已經願意且看似自然的做出這樣的符合框架內的事了,我們豈能不去照做呢?這樣不就是一種叛逆違背、甚至乖戾悖離,阻礙社會發展的一大絆腳石、鍋中害群之馬的老鼠嗎?有什麼理由不聽話的尊崇呢?所以透過自我控制外在表現來不只遵守社會本規,也為了迎合大眾對於自己的社會角色的期待與想像,甚至討社會的普遍喜歡,而矯揉造作的演出不屬於真實自我風格人格的非自己樣貌,希望這樣能讓自己在外界眼裡是fit in的,不那麼孤僻、不合群,畢竟以上這些語彙詞藻是偏負面的貶義詞、不那麼好看,因為人性的驅使,在現代化的社會上生存的人物,每個人都嚮往自己各方面皆合宜、妥適,不只舉止儀態、動作行事,連氣質意味、神韻態勢也要是體面的、具普世性的、甚至流行性的,大家都能接受且看懂的表現形式,儘管內心有許多跌宕起伏的劇場搬演,腦中所想的內容與做出來的行為完全不扣合,儼然就是在假、在裝,都沒關係,社會上每個人都是表面人,只在乎、顯示出、看得懂表面淺層的東西,看待或自體表現人、事、物都是如此,而過於內在深入、真實原始、本來面貌的卻一點也不理會,也許會有人注意、正視,但也只是一閃即逝、瞥眼拂過而已,過一陣子還是會因為社會上的期待與限制,被左右影響、牽著走,而逐漸不那麼在意深層、內在卻無比真實的東西了,誰叫我們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呢?為了活下去每個人都彼此知道,我們都是不得不而假裝、刻意蒙蔽真實,但只要能活著、哪怕是垂死掙扎,對人類而言,要我們做什麼都好,但唯一不能做的,就是改變、控制人們的思想與信念,這是最後底線,也是顛覆、滾動社會的一大基石,也是煽扯社會組成與結構的重要關鍵元素。



過度解讀的解方

人們往往想在無意義、實在沒有特殊含義的言語或文本內容中,盡可能挖出一些額外的東西,硬要攫尋一定程度或一定量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即便文字或詞彙所組織成的論述之發出者、闡釋者本身沒有特別的其他意思,但接收者由於各方面的背景因素不同,接收到的訊息與感覺、思考維度永遠不會百分之百與創作者的想法與理念扣合,畢竟接收者接收、領悟的能力與模式不同,也不能強求他們必須要有同樣的觀看鑑賞創作的方式、程度或等級,我們亦不能要求每個接收者都須了解所有的意思與理念、概念,然後為了這個目的創作者極盡全力的灌輸所有自身想法與創作發想,而接收者就只能乖乖吸收消化、不能有自己的解讀,因為創作與表述概念的宗旨就是給予一個平台,讓創作者盡情抒發傳達的「同時」,任接收者憑自己主觀色彩的意見與切入點評論、感受與給出建議,無論每人在若干場合的身份為何,是創作者、接收者,抑或模糊分野的雙身份(即現在的時代大眾廣闊普遍倡揚的斜槓、多重身份,即同時可以是產輸作品與論述的創作者,也是給予評價、反饋迴響的接收者,這兩造之間已漸漸不那麼二分,身份的界線模糊、互相跨越),誰都不能干預左右任何人主觀意識的想法,也不能影響、甚至戕害任何人自主表達敘述自我觀點的詮釋自由與權利,因此整體而言就塑造了一種公共論壇、提供每個人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與看法的天地,縱使有些人針對一項創作或論斷、個人的概念理論體現與展演、或一個計畫的實踐過程之呈顯,有些許「過度解讀」的跡象與情況,創作者自身也不應該再多去解釋,向觀眾說明自己當初的發想與理念,因為作品已然展示在公眾面前,一旦作品完成、創作的進程結束,被放置在公領域供大家欣賞與評論時,創作者作為概念發起人、討論帶頭者,需知道自己將引爆一個交換、交流、交鋒的機會事件,事態或大或小、或嚴重或輕微而已,此時創作者就應該功成身退,在產製的歷程中將創作的基本概念與作者思想稍微提及,讓接收者被帶入創作者與創作內容的世界,接著就隨接收者個人的主觀想像了,雖然社會上有一套不約而同、集體建構的共同模組,大家的思想與觀點受該大環境影響而趨於一致,但更細部的價值觀、性格、覺察能力與觀覽角度等需要透過個體差異化的開拓時,對於一件展品的想法就會因人而異了,也唯有如此,洞見蔓延的可能性才可能無限,創作者才能發現原來一項計畫、論述、作品的力量能如此強大,大眾因為有無數的個人所組成,形成群體,而每個人的想法都不盡相同,將其堆疊累積,就造成了大眾公共討論對話的想法激盪與觀點開展的無限可能性,可以開展出無邊無際、隨人解讀但樣樣精彩的,繼而釐清自己的不足、不夠周全,原來自己想到的這麼少、切入的角度與顧及的方面如此狹窄,無法完整包納所有元素與其他人會注意重視而自己卻忽略的內容,唯有這樣,人的視野才會愈趨廣袤開朗,才能逐漸訓練多元兼容、聽取多方意見吸取養分,才能在最後輸出日益進步、引發更多迴響的創作,更重要的是盡量全方位兼顧、公平不偏頗,理性佈局、不側重於某一點,才能減少接收者因分析錯誤、過度解讀而出現誤會,甚至因此留下負面評價、認定該作品在他們心目中的觀感就是基於一開始的印象,藉由多元完整觀點的吸納與包容,產出的作品才能降低這種可惜情況發生的機率。



尊重的形式與方法

各種形式的展演與呈表都是創作者在若干創作的過程中,嘔心瀝血、極盡全部心力、精神與時間才形塑而成的作品,唯有將自己盡可能的「榨乾」,才能獲得最大聲的喝采與掌聲,享受高光榮耀時刻,因此對於創作者的基本尊重與體諒,是對每個人(無論是為閱聽人、讀者等接收者,還是本身就是創作人)而言應該保有秉持的心境與態勢,即使尊重一詞看似抽象、理論化的言語,也難以直觀的知悉作為尊重別人的人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行為與實踐,找不到一個可以直接與該詞彙連結扣合的動作與舉止,但這並不代表尊重他人、尤其創作者是一件極為困難艱澀的事,由於人們針對太過抽象的事物與詞藻的解讀方式不一,對於理論(而非實務上的技能)的理解能力參差不齊,各人所了解到的程度與深廣度相對迥異,因此何謂「尊重創作者」的外顯實踐,大家每個人之間都有不同的想法與見解觀點,任人解讀、理解模式因人而異,但這樣仍無法顯示尊重就是遙不可及、做起來吃力、容易力不從心的事,其實尊重是一種態度,不一定要透過多大、多的行為與做事的觸及程度來定義,只要當事人(被尊重的人)覺得自己的作品或人格有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與擁戴,讓自己可以自由無虞的繼續創作出自我內在的內容,輸出產製、流淌坦露出屬於自己價值/人生/世界觀的真正的創作,不需擔心是否「逾矩」、「出格」,或恐懼自己的產出不會收到來自外界迴響機制的正面回饋與褒獎評價,而不敢、不願或不能創作自己想創作的東西,綁手綁腳、在創作歷程中有所阻礙窒絆,甚至為了迎合市場、社會大眾對於若干主題的作品的期待希望而套入無形的框架模板,導致自己只能創作相關的題材,選擇特定形式的創作元素,不能自由的主宰創作內容的決斷權與詮釋權,而尊重創作者雖然沒有一套具體絕對的行為模式或引導手段、指南可以依循,一切都是需經過學習、時光歷練的累積與沉澱,才能逐漸訓練嫻熟、爐火純青,變得愈趨老練,尊重是雙方的、互相的,自己是否尊重別人的依據不在於過程中的行為多麼努力,在社交場合上多麼有禮貌、表現體面、顧及全局八面玲瓏、「無功勞也有苦勞」,一切皆需要倚恃被尊重的創作者本身是否歡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個人的質素、倫理觀或特定的創作行為與產出物被肯定、敬崇,亦即,尊重創作者與否並不是我們嘴上說說、甚至跨下海口,創作者就是被尊重的,而是創作者是否備感尊重,也許往後不能說「尊重創作者」了,應說「創作者被尊重了」,因為受尊重的主體是創作者,不是我們,句子結構中的主詞應為創作者,而創作者是否被尊重,皆以創作者方的實際感受與接收吸納到的觀感來判定,因此這也是尊重的實踐有些人會覺得很難做到的原因,因為每個創作者所感受到的不一定全然是自己希望他們感受到的,也不大可能完整的理解吸收自己傳達的所謂「尊重」的行為,畢竟尊重對於每個人來說定義不明確、模糊朦朧,只有與創作者之間足夠充分的協調溝通,雙方之間互相接受某種模式的人際相處、交集交流,才能最大效益的提升彼此的感受與創作者被感尊重的程度,促進良好互利、互助互惠的關係循環,由此可推知,當一個人或群體對於創作者給予足夠程度與量的尊重時,縱然傳遞的形式與具體行動不盡相同,但都是面向創作者輸送的一種關愛、體諒與理解,而此時當創作者自身感受到了這份溫情,大多數都會將此尊重的感覺反饋回去的,因為人性驅使的以眼還眼,獲得到了善意之後的個體會自然的將,否則會愧疚、良心過不去,而這樣的天性就會如同車輛緩緩加速時油箱慢慢升溫般,愈漸形成雙方互相尊重的優質關係,而且是愈來愈優良,互相維持尊重的關係愈來愈穩固堅韌,最後共同建構出無法言喻、一切都是一種感覺的絕佳默契,彼此不用明說就會理所當然的保持既有的尊重。



「成功」的定義

人們都希望自己能達到別人沒有辦法觸及、達至的位置,而為了達到這個位置,我們常常極盡所有心力、無所不用其極的汲汲營營追求,到頭來,往往卻還是發現自己沒有辦法跟上他人認為的那個「成功」的位置,因為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都有所不同,不能相提並論,也不能為了迎合滿足社會上普遍建構的大眾對於成功的定義與共同認知,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以及人生歷程,改去追求大家期望自己去追求的事物而忽略自我內心的想法與所嚮往的方向,只為了追求大眾認為的美好、地位,這些都完全比不過自己對於嚮往生活的企求與夢想的追尋,只有明白、釐清了自己所要面向、趨赴的目標,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當然這是廢言腐語、陳腔濫調,但如果不是這一個概念觀點用以作為支撐每個人的心、使其堅穩的鎮定劑,世界上也不會有如此多「成功人士」,他們在過程中是全然照著自己的內心想法、自我設立目標、擘劃分針策略,靠一己之力而「成功」的,不是一味跟隨社會的潮流脈動,趨炎附勢的諂媚奉承,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想要達到成功,必定要付出極大、極多的心神、氣力與時間,符合世俗架構模板當中所普遍想像的成功人士應該要有的辛勤歷程,而且這樣的進程或長或短,途中一定不乏許多力不從心、挫折失敗、想要放棄、一蹶不振、再次爬起、拚命俯衝、掙扎上游,最終抵達巔峰、臻至完熟境界,這樣典型玩不膩的狗血劇本不知道在每個人心中演練過多少遍,每個人都想像著在自己的生命裡擁有至少一個這樣的過程,搞得好似每個人都是被虐狂,但由於現代的觀念與時俱進,對於人生/價值/世界等視野與見解漸漸不同於以往,沒有人會干涉、阻礙或影響任何人心/腦中是怎麼想「成功」這件事的,因此就有許多詮釋闡述的空間與自由,導致了成功的定義與想像因人而異,而且會隨著社會、環境、時空、科技發展等背景因素,而形塑出大眾普遍對於成功的不同認知,就連成功這一詞本身就因為過於抽象、理論化,而擁有諸多矛盾、模糊甚至爭議的地方,肇因於每個人對於成功的解讀方式不盡相同,以及現代人認為根據某個人的具體作為以及實際的成就、得到什麼榮耀或富含多麼豐碩甜美的結果,來定義一個人是否成功,有些過於籠統,甚至想用一個形容詞就來概括某個人所有的成就與所做的事物,太過隨便,就光靠一個具體的作為與若干獎項的事實,就以一個人造的詞彙來臆斷、下定論,沒有考慮其他方面,完整包納整理,亦即並非某一個人在某個領域上的成就與擁有具體的行動,獲得大家認可讚賞,就能說他是「成功」的,因為只能代表他在這一方面的成績是出色、有目共睹的,但用「成功的人」來形容他就有些以偏概全,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對於成功的定義,但定義完之後(畢竟成功是一個正面的詞彙是大家都想要抵達的目標與最終成果),就必須朝著自己定義的這個成功大步向前邁進,制定詳細、明確的具體計劃與實踐活動,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穩定的向前,最終達到自我的成功,因為成功不需要由大眾或別人來論定,自己問心無愧、完成實現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境況最重要,不必囿限於成功的特定樣態與形貌。成功一詞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大眾對於人類所能達到的成就境界可以到多高的好奇與想像。一個過於廣袤遼闊、無邊無際的泛指字詞,是不可能不容許每個人自行感受體悟、設立規則以便自己服膺或達成,並賦予價值與含意、涵義的,一切都是各說各話、各憑本事、自我定義。世界上沒有誰是應該要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習慣遵從順服於社會角色帶給我們的應該要有的人生路程與軌跡,是因為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想追求永恆的穩定平靜、無波無瀾,就這樣安然祥和的渡過每一個一生,但那是給不知道自己人生方向目標的人一個相對安全保險的方法,依樣照做即可,如果自己的內心有一個堅定的目的地,且內在一直有源源不絕的動力蠢蠢欲動,驅使著自己儘管在各種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仍會不知不覺的朝著該方向緩緩邁前,就顯示了自己可以且想要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是不受社會大眾期待的人生路徑控制束縛自己的體質,此時就只剩下自己的獨立決定與自主選擇所帶來的只有自己能夠且需要承擔的結局與後果了。



天生賦予的長篇大論能力

世界上的每個人其實都具備一定程度或量的長篇大論言說能力,無論是以講話、筆寫、書畫或打字等各種形式表達傳遞,只要使用的是屬於自己的語言、語彙、語境,採用自我構築且慣習的常用字詞、辭藻、文句、章法,就可以算是擁有這樣的一種人性天生的能力,不一定是純然廢話、陳腔濫調,無用無意義、眾所皆知的無聊碎片語詞堆砌或心靈雞湯的無限產出,但必定會多多少少有意無意的自然的帶入自己內心的想法、主觀見解,與自己獨特、每個人都有所迥異的性格、氣質、文采,甚至價值觀等先設概念、學經歷、家庭出身等背景因素有關,讓接收者一看、聽到某種形式的言語抒展及文字呈顯就知道是誰寫、說的,因為文筆、言說若是依照自己的內在想法與意見,輸出的內容就會是屬於自己的,只要是忠於自己原創原汁原味的且自己認可苟同自己的創作或論述,就是全然獨特的存在,沒有任何人能取代、複製得來,獨一無二、不會有其他人了的味道屆時就會油然而生,使熟悉自己的人們不用懷疑揣測就知道是誰的論述,而每個人長篇大論的這個天賦會運用在不同的方面或地方,不一定所有人都時常口沫橫飛的在若干平台上透過某種管道一直說、一直說,沒有間斷的絮絮叨叨、細言軟語卻細水長流的永遠不會乾枯竭燥,但也許會在某種另外另類的、不太那麼為人所知的其他相對冷門、罕見、不受到足夠高度的關注與大眾的重視聚焦、甚至邊緣的平台上,肆意揮灑自己的「長篇大論」,發表瑣碎細長的言語、看似廢話卻字字富含自己獨特的文字味蕾,而施展碎言細語、將一個就算是簡單的概念觀點語句拖很長,以短篇小說的字數闡述敘明一個相對單純、明明可以用相對簡練扼要的文字即能完整說白的觀念理論,將事情想得過於複雜、自己刻意附加額外的應該考慮的層面,硬要說得十分艱澀難懂,一個單純的概念被每個人已經成為習慣了的牽東扯西,拉入許多無直接相關的方面與之比擬或借喻,盡可能的添增豐富的言語色彩,或使用大量的修辭、潤飾包裝,好好的一個以一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想法被人類特有的畸形負面、無助於事端正向發展的這種能力扭曲了原本的意思,甚至同一個基礎簡單的想法許多人都曾想到過,卻因為繁密的長篇大論訴諸於文字(人們往往會因為沒有將語句篇幅拉長、字詞用得很艱澀進階、感覺在硬湊,而感到罪惡感重、甚至愧疚懊悔,因為在人們的認知範圍中,好似一定要使用晦澀難懂的文字或將話語字數增多,長篇大論的樣子才是專業深入、知識厚實的體現,才能符合當下的年齡,顯示自己很有深度、有歷練、有智慧,即便實在不需要,即便只是簡單易懂的概念,一句話、淺白的幾個字一點就通),過當的修飾、無用的拖長、揉合其他方面整個糊成一塊敘述,而擁有千百萬種不同的說法與文章結構,但其實除去閒雜人等的修飾、牽拖、加長,大家在說的皆是同一個概念,這樣會導致觀念無法有效傳達、難以有效吸收,各說各話的好處是可以開展對話討論的無限可能性,但同時也會因為人天生的長篇大論技巧而讓許多能用兩三句話就解決的道理變得繁複,只剩無謂的冗言絮語跟一堆贅詞,甚至因沒有統一說法而造成每個人針對統一個概念的表述內容不一致,缺乏系統性、統一說法的理論化進程,幸好現在愈來愈多的論述已經建立了適當可行的理論系統,因為每個人所欲表達的具體內容不一而造成同一概念有諸多不同的說法的情況已漸趨減少,也許這種天性不該稱為天賦(因為天賦是上天給予的禮物,是可以施展炫耀的良性技能),而是一種樣式因人而異所以態貌形形色色卻呈現一致的偏差的先天性人類普遍缺陷,但雖是缺陷、不好的能力,也不需太悲觀的認定我們無力改變、突圍現況,或許能藉由自體的後天努力與有意識的改善來削弱這種能力的操使,在輸出概念時,隨時注意文字是否精煉、是否參雜過多的廢話,想要表明的事物說完了就收手停止,不要只為了加長文章而又多生出幾個字、看自己能撐到哪裡,這樣一點意義也沒有。



性格挪用與展演

我不會「形容」每個人,若要我描述一些自己的主觀觀感、印象或對於某人的背景訊息以讓人快速了解、切入某個人的淺層屬性,我做不到、更不願意做,或許可以做得到,但我也會表現得十分拙劣、憨慢,因為我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特且不可被複製取代模仿、甚至闡釋描繪的,而且每個活著的人類皆是具有多面向、多性格的,是靈活變化、隨時抽換、跟著情境適時做滾動的物種,因此人們都是如水一般的隨著周圍的環境與人事物之嬗移遞遷,而造成個體自然的在各類方面上有所迥異,舉例來說,每個人在每一種場合、社會環境與可能會遇到的人之下所外張展顯出來的行為模式與性格、氣質、思想等絕對不同,但沒有一個條件下的自己是全然、純粹真實的自己,我們常常以為每個人的獨特性格只有一種或少數種,只有表現出那一(或兩三)種性格氣質才是在做自己,因為那才是真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鑽石般寶珍的性格這點是沒錯的,但大眾普遍共同的謬誤就在於,其實每個人在各種場合、與邂逅或見面的不同的人互動相處、交際組流,都是在呈現自己的性格,那八百萬種外顯形式的個性展演與想法構建及產出、氣質與個人風格的坦露訴諸,都是屬於自己的,都是形塑自己成為一完整的人的一部分,沒有一種表現形式是能被抽離開來獨立探討談論的,因為全部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多種性格交雜混在一起在同一個人的身上表現出來,都是互相攸關、完全符合因果論、合乎人類天性自然的,亦即每個人在某特定的一個人(群)面前展現出的個人特質與性格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或呈現的不是某一方面、某一種的自己,每一種「自己」都是真實的自己,只是會隨著環境的遞延、碰觸到的人事物而抽換成另一個自己的樣態,但所有展陳的狀態與形貌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只是依照各種內在或外界的因素而隨時轉換、調整成適應當下時、空的人格,選擇出適合若干情境、場合的性格與氣質、再來是行為動作、言語舉止,甚至不能說是「改變」自己的性格去服膺當下的環境場合,而是「抽換」,因為這些不同的自我在某些程度上都是相對真實的自我,只是自身拿出來展現、操使運用的頻率、時長、程度與嫻熟度多寡不盡相同而已,而這些不同性格的選擇與交換的整個過程都是基於人性自然的外顯行為模式的,甚至是已經形成習慣了的,往往在人成長歷程中無意識間就習得通悉並會有彈性的使用多種不同性格以吻合當前的情景,人具有無限可能,無論是各領域內專業知識或技能的學習能力、做事辦理的能力、人情世事的處置能力,還有性格、氣質展現的抽換能力,都是可以經由訓練、經驗、時間的累積與不斷接觸,而愈加靈活、多方面,才是立體鮮活的完人,具有如球體一般面面兼具、完整而無所不包納,人可以具備無限多種性格與呈顯形式,只是在於自己願不願意學習擁有它們,並且能根據所在所處的位置、全局的情勢、事端與事物型態作滾動式的調整與行為及言語輸出,一開始操持自己不那麼常拿出來表現、運用的性格時,可能會卡卡不自然、彆扭不順遂,甚至讓他人懷疑這到底是不是你的個性,但久而久之隨著與該性格的自己相處的時間愈長,就愈會掌握該性格的操使展現的眉角,漸漸的自己就能理所當然的表顯出適應情境的不同自我性質,最終將此性格納入真實的自我中,應該說其實所有已存在的人類性格都是所有人的真實自我了,每個人的性格都是無上限、無數種的,所有可用詞彙形容的人類性格都是每個真我的一部分,只是每個人都會天生的做出相應的取捨,或拿捏比例,讓某些性格長期以來表現得更突出、頻繁,而其他性格被「冷落」似的不操使不展現或沒那麼頻繁,若能將某些性格找到,從內在海量的自我人格庫中挖出來運用、透過外顯形式表現出來,並常常進行這樣的演練,就能愈趨成為一個完熟的全人,回到我為何不願形容一個人,也許就是因為各語言中的所有形容詞都是人造、自行發明的產物,只為了符合個人主觀意識色彩而生的字詞,沒有辦法全面客觀的剖析敘述一個人,因為每個人每種性格都會有,每種性格都是一部分的自己,或多或少而已,如果真要形容的話,是永遠形容不完的,因為形容詞的數量已然太多太廣、數不清。



為了不無聊的探索

每當自己歷經一陣子的無聊之後,往往會想去追尋、探索一些令人感到新奇、興奮的事物,光用想的整個身心靈的動力就又重燃復甦,原本提不起勁、百無聊賴的心態心境,一瞬間被激起活化,即便是進行一些毫無意義、無助於實際事端發展,也看似幻想、不切實際、摸不著邊的一些無謂的探索,自己心裡也會或多或少的感到一些滋潤、被開發、被刺激,而感到精神振奮,不再那麼死氣沉沉,因為我們都需要一些調味劑,在我們一成不變、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我們能渴望精彩繽紛的濃縮精華人生,但我們卻不能追求、或實現那種無時無刻都是高峰精彩的人生,因此我們就只能接受並知悉,在高峰密集的精彩過後必定會需要經歷一個無聊平淡、索然無味的階段,這個階段可長可短,程度、頻率也不一,但是我們還是能期盼在這段過程結束之後,會有更新的令人期待欣喜的一段時光來臨,而這段時光就是自己自發性自願主動去探索的俗稱的夢想,抑或是階段性、針對性的目標實踐,儘管這樣的探索對於整體某個人的一生而言,是如此微不足道,沒有力道也缺乏說服力能夠影響改變、甚至顛覆抽換我們當今的生活型態與風格,因為這樣的探索、體驗、經歷是非常渺小的,在整個人生當中扮演的是甘草人物、支線旁分的客串角色,說不定過了幾個月、甚至幾天之後,自己也忘記了曾經經歷、體驗、執行過若干事的這個事實,雖然如此瑣碎細微,但是這些事情的進行還是帶給我們當下的一種歡愉,以及感官上、心靈上、精神上的刺激和富足,使我們的生活不再那麼無聊、無趣、無味,在寡淡到沒辦法忍受的情況之下,即時給予人們調味料,讓我們至少內心還會有一絲絲的鮮活狀態可以施展,不會像一個活死人一樣槁木死灰,人生沒有動力目標,沒有夢想憧憬,沒有錨點方向,縱使這樣的追求與想像是空泛而不切實際的、天馬星空的,甚至是對於現況生活的境態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幫助與改善更動的,我們還是得要珍惜,並且感謝此階段的存在,因為這是我們身體內部自動、自主、自然的調控系統,人類無論從外顯形式或內在結構的表現上來看,都是希冀、企求且趨向於一貫的穩定狀態的,無論是個人生活樣貌還是世俗定義的各項價值之穩定,因此當生活長時間以來過於無聊、平淡無味時,自己的身體就會進行一系列的調整與適應,無論是藉由自己行為上主動的各方探索找尋、自願投入浸潤於新奇玩味的體驗之中,或單純腦內不切實際的夢想幻象,都是人們自體內部的調整系統操持的行為與思想狀態,促使我們在面對一成不變的清淡生活時,增添一些風味,刺激我們的心理,不會讓自己消失沉淪在過於沒滋沒味、久了會麻木不仁或感知癱瘓、甚至悶出憂鬱情緒、病灶的有害狀態之中,其實我們身體是聰明的、是充滿保護機制的,也許也不用太擔心是否在沒有安排精彩的接續的生活當中,會不會因為太過無聊而有一些負面情緒,或受不了而開始縱慾,因為人類的身體都是傾向穩定的狀態,當生活的境態太過偏離跑向某一邊極端時,身體即會散發警訊,有可能是感受到無聊的身心感覺,有可能直接因為保護機制的驅動而開始尋找「樂子」,探索有趣的事物、一頭栽進埋入新穎的體驗之中,或者一股熱的沉溺在幻想想像當中,試圖將狀態從極端拉回來平衡位置,身體就會像這樣隨時評估自我的所處狀態,並且審視自己的身心靈是否在不高也不低、不過於精彩/無聊的情況之下,並且因應情勢即時的做調整或拖拽拉移,使自身狀態片刻不離中央、中庸,如同天秤一樣裁量、忖度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此當我們開始尋找一些平常不會接觸到的新事物,或陷入沉思、夢一般的無限想像時,不要試著阻擋、掐斷這樣的想法,反而應該自然的保留它們,並且問問自己是否正處於無聊的生活狀態當中,如果答案為是,就應該繼續探索、繼續做夢、繼續體驗,因為這樣才會讓自己一生的生活更平均分攤的精彩豐富。



相反的性格其實不完全相反

人性永遠是矛盾的,我們常常在穩定與不穩定、不切實際與注重具體事實等兩個相反的想法之間相互拉扯、牽制,往往令人感覺奇怪的是,人性與自體趨向的美好狀態是穩定、平緩的,我們卻有時候嚮往跌宕起伏劇烈的生活,陷入大起大落才精彩、才不枉此生的謬思中,而我們雖常常要求盼望自己注重實體的事實、世界上實際存在的事物,不太過沉溺於抽象的理論概念,但在夜深人靜時又不知不覺天馬行空的幻想起來,或其實也蠻享受在鑽研理論與抽象思考的進程中,這些兩種性格的對立著實令人頭疼,兩方勢力相當,誰都不讓誰,在我們的心、腦中佔據了很大的空間,時不時就在人們體內進行爭奪戰役,絲毫無喘息、停戰或者分出誰輸誰贏的空間與機會,永遠在雙方交鋒,每個人表現出來的外顯形式,極大程度都是人類心中內部主觀的意見與觀點交織而成、選擇性展示呈現的內容,或多或少,外在的行為舉止、動作表情等都和內在的我們息息相關,縱使人們能假裝自己是另一種性格的人,找一個與真實的自我全然無關或多方面相反的人物角色及氣質性格,來作為搬演、顯露的方式,但一個不注意、不小心之間,還是會無意識的冒出自己原本真實的性格氣質、屬於自己的言行舉止,也就是源自於內在的各方觀點、想法意識的自然產輸,真實的自己是騙不了人的,即便我們怎麼努力、有意識的去抹蓋藏匿、掩蔽偽裝、甚至修正矯飾這些「真我」,還是無法抵擋屬於自己的、本應展現的獨特光芒,認知到這一個不變的事實之後,人們就會開始除了接受之外,制定相應的應變措施方針、實踐政策,如何適應、協調以達到最完美、良好的狀態也是一大課題,亦是人類需要不斷去訓練、學習、精益求精、達至嫻熟的能力之一,這樣一期調控適應表現的過渡階段當中,不免俗的會經歷一段兩造極端間的彼此互相拉扯激盪,如同有一個人拉著自己的右手、另一個人拉著左手,同時用力往左邊及右邊拉開,這樣的撕裂感常常會使個體身心俱疲、力不從心,感覺兩邊不是人,自己到底是屬於哪一邊、要扮演若干角色的矛盾衝突與難以抉擇,好似選擇哪一邊都是不對的,都是不屬於自己真實情況、狀態的,因為好像自己兩邊的性格都有沾到一些,都有一定的程度、比例,不能為了追求其一而捨棄另外一個,因為兩者看似極端相反的表現形式與行為模式,其實整體而言都是自我的一部分,也是形塑本人、獨一無二的自己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不能「忘恩負義」的將其中一種拋喪,並且擁戴、認為自己只持有一種人格或行為模式,這樣不但會無法尋得真實的自我,更會因為為了服膺其中某一種、自己當初選擇的唯一的性格,而假裝、改變自己,展演出不屬於自己的表現形式與氣質風格,只為了吻合當初選擇的單一的那個性格,這樣在活的就不是自己的人生,也不是在做自己,其實每個人每種性格都有納入一定範圍的人格比重當中,並不能決斷、二分法的用三言兩語簡單說明一個人的性格,人的性格永遠是多層次的、複雜繁瑣的,且會隨著時空背景、社會環境而不斷改動遞嬗,因為其實每個人都會佔有一定比例的這些矛盾衝突的人格形態,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能化約、直接忽略省卻,也許自身會感到困惑、狐疑,為什麼自己同時會持有兩個相反的人格特質?常常發現自己困在兩者極端之間相互來回拉扯、羈絆,其實這些叩問與質疑,都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自我探索歷程當中的一環,因為唯有接納各方面可能的自我,才能完整、立體、全方位的探透剖析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一個「我」。



過往經歷的懷想與思想傳輸

人都是念舊的、重過去曾經的感情的,會時時翻閱、回首溯及過往曾經經歷的事物,並且回憶緬懷,將這份曾經感受過的感受傳遞給周遭的其他人,試圖洗染對方的思想與意識。

例如長輩曾經經歷過的事物,在屬於他們的那個年代歷經過的只存在於他們那個年代,但現已不復存在的體驗與階段性經歷,因為他們曾經感受過、體驗過,因此就會帶著那個時代、也許放置在現代的情境與社會環境下已經陳舊迂腐、不敷使用的思想與內在信念,將這份感覺傳授給下一代的人,這是屬於他們那個時期的獨有懷想,乍看之下是他們對說話直指的對象的規勸誡言、教導訓誨,但其實是藉此機會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那段光陰日子也許是痛苦、不自由、封閉幽暗的,但當回頭盼顧當時的自己時,還是如此的值得回憶、追索,只要是想起來會會心一笑的、有紀念價值的過去經歷,對人們來說就是美好的時光,即便當時的自己多麼狼狽困窘、醜陋委屈,「過去的就是過去了」,現今想想還是不枉、還是值得不白費,因為偶而回顧還是會感恩當時的自己有過一段這樣的經歷,能讓自己(自我說服自己)更成熟、健康、穩重(等等各種正向形容詞),對他們來說,該段經歷與體驗是如此獨特、佔有一席之地、有意義,往後想起來還是那麼有滋味,此時他們就會保留著(其實從來不曾改變過)當時或他們還年輕時的思想、感受、語境、語言(字眼、語句、詞彙、文法、句法組織等)使用習慣、概念、意識與認知來傳輸見解,表達自己看似頭頭是道、理所當然的想法與觀點,當然就字面上來看是廢話般的沒錯的、絕對正確的,但整體而言,若探究其思想內涵及結論性的建議與要求就會發現,這些自圓其說的話語內容中有幾處是不符合當下環境與現代的時空背景的,即使將一個個概念、一句句話單獨拆開分解來看是說得通的,但合起來就還是有點奇怪、不合時宜,儼然不屬於如今的人的思想與觀念,但這又不像是如民初時期的「舊思想」般如此經典、值得回味,有點參雜了現代元素、整體基調卻還是過去3、40年前的色彩的四不像思想產物,就是一個不太合適、但洗腦度又極強的存在,頑強的縈繞在空氣四處瀰漫拓散,即便遭反制或質疑仍舊硬撐不服輸,讓人容易被影響,如果那個人沒有足夠堅定持重的信念與相信自己操持的觀念是正確、永遠成立的、不飄移,就會被牽著走。

而這些活在自己青壯年所處的世代的頭腦簡單者為了引起說話對象的共鳴,利用形容詞居多的泛道德思維語言,試圖以道德感建立共感、解決有人不贊同某人意見的情況(which根本不需要解決),堅信以他們自認為的思想與概念灌輸就能進而化解問題、衝突與矛盾(問題本就存在,無論怎麼試圖解決、使消失、規避處理)、享受生活、讓自己「快樂」一點,希冀透過自己口沫橫飛的訴說能讓對方改變原來的想法、投靠或依憑他們的概念並照做,這樣就能更「快活、舒適」,一切是如此簡單、輕鬆無負擔,他們習慣使用具有(有可能是自帶、也可能是他們自己賦予的)正面或負面的形容詞詞藻來建立集體共同的事物標準,以這同一個標準來看待事物、衡量裁示任何事物的屬性,將所有事實都冠上正面或負面的主觀(但不個人)評價,頓時使每個事物「鮮活、有趣」起來,因為每個事物都有了形容詞的加註、道德標準的給分,什麼事可做、不可做,什麼事是正確的或不正確的,此時一目了然都有了「答案」,甚至黑就是不好、白就是好、沒有灰,一個簡單粗暴、逼近二分法的標準界定與規範框線,放諸四海皆通、普世皆然,這樣就不會有雙標或不公平的景象出現了,不是很完美嗎?

他們多數是經歷過解嚴前臺灣的人群,持著威權體制的懷舊與一切和諧安穩的社會想像(幻想),想要原封不動的將此想像套入現代的時空環境中,而尚未發現行不通,也許並非他們的思想守舊落伍、跟不上時代,而是他們選擇活在,屬於他們「最美」的年代。



思想跟著時間一起進化

那些為了安撫、慰勞人所說的「一切都是簡單的」、「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那些話語,都只不過是人工製造、為了某些特定目的所產出的非真實語言,事實上,一切的事物都是多層次、多面向的,不能單一的把一件事情獨立拆解、化約分開來看,所有的事物都是黏在一起、互相攸關、牽制羈絆的,隨著世態、時間、人事物、環境等背景因素與因果律跟著一起變遷,因此時間在走、社會環境與時空背景在改變,人的心態、思想、意識、認知、概念等各種存在於當下、吻合服膺於該時代而成立存持的各種面向之事物也都應該會跟著改變,就像水一般,無時無刻不在流動、不在改變,上一秒與下一秒的差別就是時間,對於下一秒的人來說,上一秒就是過去,過去的事物就是過去的、不符合現在的,現代人就是應該要擁有屬於現在的思想概念,然而由於某些人特定的族群無法跟進,或者因為身體、心智、認知等各種因素而將自己留在自身曾經活過、經歷過的那個年已成過去的年代,將思想停駐於過往某段時期的歲月光陰,擺在現代來看就是不合時宜,但由於這群人的組成與共同理念者人數龐大、力量強勁,他們自成了一個觀念體系、一個理論制度,一個集體、一致性相仿的懷舊回憶,好讓他們隨時可以跳進這個他們設立的框架範疇當中自得其樂,徜徉享受在他們所建構的社會和諧與安定平穩中,當然他們的存在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也不能說明或斷言他們的思想會阻礙、捆綁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空間、對話的可能性與討論交流的契機,畢竟只要一群人的思想、信念永遠前瞻著未來,保持開放、多元包納與無限可能的心態,不斷拓創向前,那麼時間在走、社會環境與人事物就會跟著一起進步、一起蛻變,至於他們的思想意識與自造的語境、語彙、語言的存在,其實也是一種不同意見的交換與激盪,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不同意見或思想的人群之間的對立衝突實屬常見,幾乎是「沒有才不正常」的程度了,多元兼容與接納並非指我們只能接受、包容那些我們苟同、贊成其思想觀點的人(群),應該是接納所有的人(群),即便他們與我們的思想不一致、或完全相悖、或有矛盾之處,我們也應該吸納參考他們的論述與想法,看看在世界的另一端或是同一端,其實也有人是這麼想的,看多了之後就不覺奇怪了,更能延緩、減少因不肯認他人的意見就開始進行抵制、反對、全然的否定的情況發生,一種米養百樣人,什麼千奇百怪、各式各樣的人都有,要維持社會真正的和諧融洽、而不僅僅是幻想或烏托邦式的美好想像,要靠的就是全民廣泛的接納、寬容、刺激對話、理性溝通,將關係事物拉入一起談,不能單就一個事件就馬上下定論,甚至欲用道德感來解決所有社會可能出現的問題,使用人類自己賦予正面或負面意義的形容詞來評論某個人、事、物的屬性,這樣是偏頗不完整的、有失全局的,社會會出現問題,絕對不是一兩天或由單一的事件、一個單線走向的事端發展所釀成的,也許就算不用道德觀也解決不了,這就是為何社會會如此複雜的緣故,因為絕對不能單純輕鬆的將一個事物歸咎於一句話就能結束的若干原因、「一切都是由於某人...」,或將錯誤推向人性、命運、甚至上天的捉弄與安排,絕對不可能這麼簡單就得以解決,此時人們就會發現其實那些「一切都是簡單的」、「別想得太複雜」、「一切都會變好的」等正向能量心靈激勵語錄,有些是功利的、誤導的、矯揉造作但卻不符合事實的,若出現弊端或問題了就扁平的歸罪於某個單一原因或某人某事物「有錯、有罪」,如同警察辦案為了快速有個交代而逼供某個嫌疑人,完全不顧冤情無法伸張、沒有犯罪的人卻遭社會輿論撻伐等不公,隨便的使其成為了加害者,然後結案、升遷,這種為了下定論而下定論的定論實在是有點不理性,甚至幼態、天真,社會會出現問題絕對不能將錯誤推搡至某個人身上,甚至社會上每個人其實都沒有錯(若站在個人的利益觀點、以自我為出發點的立場來看),只能說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責任,有責任進行積極的改變隨著時代的遞移流轉謝謝注意自己的思想是否走在最前端是否保持著最開放公平多元的心態寬厚的接納(但不一定要採取)任何見解才能讓自己每時每刻都在蛻變。



習慣的誤解與實踐

一個人所累積形成的個人習慣必須要經過頻繁不斷的接觸、甚至訓練至嫻熟境界,日積月累、聚沙成塔,才能成為個體在無意識之間就能做出的事情,才能被稱為習慣,宜經過一段有認知、有意識的察覺自己在做什麼的操作之後,因為高頻率的不斷接觸該領域的操作,熟能生巧、不斷累積自己的熟悉指數,直到自身逐漸可以不知不覺的就做出以往需要有意識、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認知才能做的事情,此時自己就已經養成了習慣(或慣習),習慣的形塑並非一、兩天就能鑄成,甚至長期以來都在接觸、訓練也不一定能達到熟悉的地步,成為真正的慣習,也許每一次在做該事時還是會感到彆扭、卡卡不順手,還是必須要有大腦的認知介入、知道(而且是知道自己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為何,才能順利完成,然而習慣一旦養成後,即不需要藉由大腦干預、內心動力驅使,自己的身體就會發出一些訊息,敦促、致使自己做出一般人無法如此順利做到的事,因為此時動作行為已太過熟悉,不需要大腦的思索忖度、意識的存在與涉及、甚至內在的態勢與心境,因為已經成了習慣性動作,因此身體就會好似自己有了生命一樣做出熟悉的動作、行為舉止,有時回頭看,還會驚訝於自己怎麼順順的就做了這麼多,而自己在過程中卻渾然不知,甚至好像中邪或夢遊一樣無意識的做出了許多自己平常就會做、還十分熟稔的事,習慣應該是如此的自然、不假思索,並非在有大腦控制、介入思緒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事,許多人設立擘劃的每日必做待辦清單中的事項,雖然事物繁雜瑣碎、甚至有些小事微不足道、不做也沒關係(卻還是列入每日待辦清單當中),但每個人卻還是都會照做,乖乖的根據步驟依序完成,絲毫不敢逾矩或有不遵守事情處理先後順序規則的心態與實際行為,畢竟這是自己規範、設定的計畫與規律事項,現今受到社會上大眾共同對於「自律」與「身心靈健康的生活」的想像,許多人都認為設立一個每日待辦清單,並且乖乖的依樣照做,就是叫做自律,甚至能使其成為習慣,讓自己通往時間管理大師的終極成功目標,或逼自己每天一定要運動幾分鐘,重訓、慢跑等等各種大眾推崇的「流行」運動方式,就叫做自律、規律健康的生活,他們以為只要遵循自己設立的規劃事項,時間到了就應該要做什麼事,長久這樣過下來,就可能成為習慣,甚至讓自己的生活規律、自在又健康,即使這些事項其中有某些根本雜碎細微、無助益於個人的身心靈成長、事業成就及生活品質,還是要照做,因為這樣才能叫做自律、規律,其實自律的定義已經被現在許多社群媒體或輿論大眾混淆誤解,撇除掉跟風,許多人認為的自律、規律太過單面向、淺層表象、扁平又只注意象徵性物件,只不過是將一件件事情堆疊在一起,說服、限制、逼迫自己每天都一定要做到這些事,才善罷甘休、心滿意足,不至於有罪惡感或愧疚、力不從心,這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心態的建立與轉移而已,這種對於自律的謬論與錯誤思維,繼而影響大眾對於習慣的看法見解、觀點與解讀模式,認為每天做同樣的那些事,長時間攢累就會成為習慣,但其實習慣的定義有兩種,其一為是自體適應了某環境或事情的操持(某人習慣了做什麼事或習慣了在哪裡生活,但不在我討論範圍內),另外一種概念是人當一件事情接觸的頻率夠多、程度夠強,久而久之自己就會無意識的操作,不需要大腦認知、心態干擾、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什麼事物、做到哪裡,身體就會無意識做出平常都會做的事情,就代表已形成習慣,畢竟需要大腦介入才能做的事往往都是新穎、陌生的,以往沒有做過、身體感到不熟悉的才會需要大腦指導引領、告訴身體要有什麼動作,而習慣行為則不需要,但許多人認知中的自律,其事物的處理與活動實踐縱使也是長期照做、高度接觸,但其實還是有意識的操作,刻意安排時程與做事的項目,大腦意識無法真正「放下」、交由身體自己操使,也許若失去大腦操控與意識的主宰,自己根本就不會做那些事項,因為他們的自律只不過是自我束縛、自我規約,大腦要求自己在若干時間若干地方須做出某件事,不太可能成為真正的習慣。



做事過程的步驟自動省略&身體作為一平衡機器

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其實多多少少都會省略決定的階段,那些片刻分秒的抉擇與選定,其實都在一瞬之間就已經毫無意識的過去了,因為受社會化、教育及家庭的影響,我們不知不覺會被周遭的社會環境、人事物所洗染,浸潤在情境中而不覺得自己身在何處(亦即沒有意識、無法察覺到自己正在位於何方,是在若干環境之下才有這樣的思想與行為),並且習慣於當下所擁有的事物,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在做任何事情時,只要不是太陌生、不熟悉、沒有接觸過的新奇事務,其實都會自動性的省略許多進程或步驟,但這並不是忽略它們,因為這些過程還是有做,只是在非常快的時間內就被解決、就已經度過,甚至內化於心、與身體合而為一,這些動作行為除了能被稱為習慣之外,也能歸究於個人處在一個環境之內活得夠久就愈加熟悉、愈能掌握全局、讓自己如意得水的能力,大家都曾經有這麼一個經驗,剛開始入職、在一間公司上班,起初一定會感到陌生、不順遂,因為環境與人事物都不甚熟稔,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什麼事情都是新鮮、遙遠的,必須慢慢接觸,透過訓練、學習一步一步提升自我能力,剛踏入一個新的環境,初來乍到必定會面臨許多不順利,因為沒有接觸過所以顯得生硬,大腦必須不斷介入身體的動作、操控行為,同時有意識的觀察自己身體每分每秒在做什麼,因此極度耗費心神與精力,但隨著與周遭的人混熟了、工作做久了,逐漸找到訣竅或已經適應了這樣的上班模式,自身除了做事的效率會更快速、實際操作時更柔和優雅之外,可能連本身都沒注意到,自己會進而自動性的省卻許多中途的過程與做事時可能出現的瑣碎接點事物,這些事物可能是可以快速帶過、不需要特別琢磨、吃力或花時間處理的,但在一開始投身於環境中甫接觸時,總是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處理這些瑣碎事物,所以就讓整體做事的樣貌形態上看起來非常生疏僵硬、卡卡又沒效率,自己做完又很疲累沉重、無力感盡顯,其實那些非必要的動作行為是可以省去的,使獨立的事務和事務之間更完整緊密的黏貼、合在一起,一氣呵成的一口氣處理完畢,減少途中的斷點與雜碎煩事,讓整體的動作看起來更流利順暢,讓做事更有效率,能拿到更多自我時間掌控與操制的能力,將事務處理的主導權逐漸放置於自己身上,然而,因為每個人一出生什麼都不會,任何事物都要重新從零開始奠基打底、學習訓練,最後才能達至嫻熟、甚至內化於心、身體跟外界合一,無我的境界與心流狀態,我們會走路、吃東西是因為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不斷的接觸,久了就會習慣,並成為不假思索、不需要大腦干預監控就能自行操作的事,我們如今能流暢無阻的進行許多在我們現在看來正常簡單、囊中取物的事,是由於以往的努力與不斷頻繁的接觸所導致的,可以將新入一個環境學習當作是嬰兒學走路或吞嚥,什麼都是陌生新穎的,什麼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但久而久之,自己慢慢熟悉之後,身體就會因為適應於每次執行事務時所要承受的負荷,而漸漸省略許多不必要的過程,或將這些過程以非常快速的方式處理,就當作是有做過,我們會覺得理所當然,那都是因為我們身體已經自動省略,並簡化那些一開始概念與基礎理論上的繁瑣算式,就如同數學算式算久了,就會毋庸置疑的直接兩三行就算出答案,但是對於剛學的人來說,需要花好幾十行,一步步緩慢推導算出來,因此我們必須「飲水思源」的珍惜我們如今對於某事物操作進行的順遂與高效率,這些都是過去自己曾經經歷的生硬、因不熟該事物而造成整體動作慢而不自然,或多了許多「空氣步驟」與浪費掉的時間與精神所換來的。

人的身體真是一個魔術師般的存在,非常奇妙,當個體的狀態隨著時間不斷趨向光譜的某一個極端,或朝向非良性循環(自身狀態的不穩定性隨著等速的時間流動而指數增長)時,身體就會自動朝相反的另一端前進,或阻斷循環的圓繞、阻止自己陷入漩渦之中(如掉入無底深淵中沉陷愈久愈救不起來),而且不需要自己想到、有意識的採取行動作為去預防避免或阻擋其發生,也不需要大腦操控主宰,自己的身體就會像是一個自體平衡機器,除了保護機制之外,也會時刻緊盯、追蹤監視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身心靈狀態,以便即時調整、拉回平衡穩定的位置。



字詞豐富度的短期限制

當自己習慣於某種特定的論述模式以及文法結構、語言方式,就會不知不覺得將自己困在這種模板框架中,無法多元化的順勢開發出更多彩繽紛、與眾不同的文筆風格與論述方式,也許換一種方法(甚至細到抽換詞彙字眼、句法章節),能讓整體內容看起來更加與以往不同,由於短時間內無法做大幅度劇烈的變換與輸出模式的轉動,又加上要求自己每日高頻率的產出文本,就更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多方、全面、顧及大局而不偏頗的吸收接納、包容搜羅各種與自己不同的語境/語彙/語言,文字的多樣性是必須透過時間的流動、光陰的遞嬗遷移,而漸漸緩慢的發展進程,無法在短期內就立即見效,若希望自己在短時間內就培養出擁有累積成的海量詞藻庫,好讓自己隨時都可拿取在若干時刻想要的語詞,並且運用在文本表述當中,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的大腦無論再怎麼狀態良好、開發完善,都不可能將世界上所有可用的文字或詞彙淋漓盡致、挖鑿竭盡的想到,並非腦容量有限、聰明才智程度甚至智商高低的緣故所導致,這是人的天性、本來就是每個人皆然,人類在某特定時間範圍內能想到的所有字詞本來就有限,雖然中文詞語中互為同義字/詞者非常多、近乎無限數不清,但正常人的腦袋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全部都想得到,並採用挪至文本內容,即便個體再怎麼努力拚命的挖掘自己在當下現今所擁有的語料庫中的文字,所能攫尋的也就只有那幾個滾來滾去而已,不會再出現有創意或新穎的沒有見過的文字,一切都是熟悉的、以往曾經用過的文字群,存放於目前腦中商品櫃的最前端、大方公開、最顯眼耀目的架上,且隨時可以拿來使用,甚至有時候自己還會因為這些同義字們沒有在同一個內容中全部被用上、被推上文字展演平台,而感到力不從心、愧疚懊悔、甚至憤恨生氣,然而這些情緒的衝出,都是自己造成的,也是人腦自然的行為與狀態表現,並不能怪罪於誰,更不需要埋怨自己的能力不足、程度不好,才無法創作出詞藻富饒華麗、文法靈活多樣的內容,因為在短時間內要做到這些幾乎不可能,如果逼迫自己在每日的輸出中都一定要符合這些條件,那就等同於將自己的腦中所能使用的語詞榨乾,馬上就消耗殆盡了,甚至淪於矯揉造作,為了文詞的華麗與新奇,而不管不顧才最重要的自我主觀的想法觀念、意見、評論與建議,本末倒置。因此,若觀看每日(也不一定每天,只要是在某特定時間段內高頻率的展顯自己的文本或創作內容就算)產出語錄或短篇散文的文字工作者今天與昨天所產出的內容,其用字、修辭、文章結構、概念意識,甚至觀點、見解想法其實都大同小異,因為人是緩慢進化的,而且最深層、內在的自己是趨向穩定的,真切的希冀自己找到一個模式後就永遠不變,因此往往無法在短時間內就產出與不久的過去變卦如此劇烈、差很多的想法與文字輸出,稍微細緻的端詳探析,就會發現在短期之內,人們都會被自己的語境、文字限縮箝制,因此有些文字工作者選擇休息停筆一段時間,或有連續一陣子的作品空白期與斷層,就是為了儲備文字多樣性的養份而刻意留白,再隨著時間、環境人事物與自身遭遇、經歷的變化而自然的坦露出逐漸更變的文字樣貌與型態,並且在再次產出文本創作內容時,能讓接受者耳目一新,讓他們感受到創作者的轉變與進展,畢竟文字的抽換、用字遣詞、口吻語氣、文采筆調、章式結構等形式上的蛻換改變,是需要時間的淬鍊與陳釀的,需要歷練、學經歷與親身體驗的洗刷與冶製,以及認知上的愈漸成熟、嫻雅,有邏輯、系統性的建構屬於自己的想法理論,隨著年月歲數的增長,創作與表達的能力會漸趨完整多元、豐富精準、縝密嚴謹,最終達至除非到了那個年齡否則一般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因此在輸出文本的同時,心態要調正,勿急忙、勿沒耐心或汲汲營營、迫切的追求文字的多樣性,約束自己在短時間內就必須擁有廣袤遼闊的字詞可供使用,進而絞盡腦汁,只為了想出更多的同義字詞,一切都必須靠時間的慢慢攢積,才能日益擴撐、龐大自己的語詞倉庫,隨著人類自然天性的進化與拓展,成為具備豐厚字詞與完熟結構的獨樹一格的文字創作者。



自身努力付出與追求報酬

當某人願意採取適時行動時,就代表該人對於自己正在操作執行的這件事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在乎與關注的,即便結果成效也不一定最好或至少是理想的,因為沒有熱度與注意的事情個人才不會有所行為,唯有自己在乎、重視甚至將其擺在第一順位、人生中心的事物才會去做,否則若不是自己所看重,且不說不會考慮努力,就連「做」的動力與意願都不會有,顯得格外被動消極、永遠不為所動,反之,當自己認定某事是「要緊事」、攸關自己的人生或整個生命的境況,甚至將其視為現階段生活的重心極力細緻悉心的對待,就會自動、自然的有所相應的對結果是正向的作為,使正在操持的事情順利穩定進行,無所不用其極的試圖讓事態往自己理想的美好結果趨赴,靠自己的意志、信念與直覺讓自己的實體邁向自我定義的成功,而為了這個成功,身體內部會有一種源源不絕、自己反而沒察覺到的驅使燃油,支撐著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付出努力,為了讓辛勤耕耘的痕跡不會白費,自己會也沒有刻意掙扎、有認知的追求卻「身體很誠實」的去主動(但通常自己不會這樣認為)爭取自己的權益與應得的福利或成就,身體自動調和平衡系統會在此時起了作用、派上用場,使自己在除了拚命努力之外,過程中也會隨時注意外界的反應與回饋,若大環境的反饋景況針對自己的努力付出與自己的起初想像有出入,或接收方有過於不合理的對待自己的情事之時,自己就會好似腎上腺素激增,人性中利益導向的部分飛速大量衝出,為自己「討一個公道」,因為自己縱使沒有深度的認知或強烈的感受,還是會隨著外在環境的接收情況自動反應出具對話性、互動性的情緒與自我權利爭取,當下會覺得自己都已經這麼竭盡全力了,若沒有得到相應對等、公平同樣的報酬與甜頭,那豈不是太令人憤恨不平又心不甘情不願,且會致使自己此後不再付出努力、偏差的認為反正也不會得到什麼理想成果?這些OS不一定會在心中浮現,或在平常的講話聊天、心情書寫的言語中作為徵象袒露出來,甚至自己不想承認、想掩埋藏匿這樣的看似奸詐自私的想法,但由於本人的自體協調系統介入,彷彿車道偏離警示系統般引導或操控身體做出會使身心靈狀態拉回穩定平衡的相關行為,就會在實際行為上藉由身體的動作舉止展陳、體現,這也是身體誠實的原因與涵義,人們天生具有的自體協調機制會自然野生的隨著時光年歲而逐漸發展完熟、成長茁壯,接著在各人生階段適應的盡可能將自己的身心靈狀態傾向於平衡、相反的兩邊力道調整修正至幾乎相對而言相同,終極目標即是讓自己「好過一點」,畢竟人類向來想像的美好生活形貌都是身心靈狀態良好無虞且永遠穩定的、不遭受過多的苦難痛楚的,因此事物本身並不存在重要性的互相排名、評比,沒有一件事是絕對重要或不重要的,一切都是個體自我意識色彩的看法與切入事物的點線面,端看自己視觀的心態與感知,自身如何看待某事物,用若干方式、方面、角度認為這件事應該對自己來說是重要或不重要的、緊急或不緊急的,是非常私人、主觀、因人而異的,人都是為了自己利益與生活的良性發展著想的,無論在外顯形式上多麼呈現得利他主義,每人的心底最深層、內在的自我聲音都還是趨向於自己的感受、意識、想法認知與觀點意見優先,這是天性而並非弊端、通病,不應以此為恥或羞愧,甚至欲找尋某種道德正確的替代方式來掩飾明明是正常的天然人性展示,這不但沒必要、沒有用,更可能遮蔽了真實自我的成分與獨特個人風格,得不償失。



限制與自由的拉扯矛盾&領域幻想

(2/19.2024)

果然人還是需要被限制的,因為如果過份自由、選擇太多,就會迷失在人生的浩瀚汪洋中。

我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有人給我全方位的指引、操控,讓我得以乖乖依循照做、套入即可,沒有任何選擇權與另尋他法的空間,另一方面又期盼自己能在無限無垠、無邊無際的可能性中尋求自我歸依的方向,自由馳騁探索這探索不完的世界事物。

我是瘋狂的,就因為一些細碎雜鎖的小事不合我意,就要抓狂、另闢蹊徑(且一定都是邪門歪道、非正常人會選擇的旁門左道),只為了事事都順我的意,只要有任何一項自我規定的條件沒有符合、沒有達標,即便是細到稍微改變一下自己,甚至不用委屈,就稍微忍一下、撐一下就可以度過去的那一種小事也不行,就應該要被踢出、剔除,因為什麼事情都要在我的掌控之內,都要是已存在、已知並且知道自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才能選擇並做,這種完美主義的弊病與副作用在我身上可以說是完整典型的體現,展露無遺。如此嚴格的標準,當然不會有任何事情是合我的意的,而當這樣的「常態」發生時自己就會好似免疫了一樣,有可能是自己平衡系統機制的開啟與介入,而出現的另闢蹊徑,就只為了尋找、試圖選擇與自己最相關、最符合、最順我的意而且是最輕鬆容易就能做得好的事情來做,而這通常都是在我所及的能力之下的,亦即該事完成的難度標準在我來說十分初階,連適合自己的能力的事務都不算了,更遑論挑戰性。我正在向下沉淪、標準下放卻不願整個鬆懈下來(即使那件事我只要花費50%的氣力就能做到,但是為了追求完美、做到最好,我還是用了我100%的心神去盡力拚命的完成),如果沒有這樣的一件事物產生讓我去做、去選擇的話,就會陷入無窮盡的歇斯底里的幻想,這樣的想像讓我在領域與事物之間來回反覆跳躍,跳來跳去,就像個無頭蒼蠅一樣,每次都是點蜻蜓點水的理解淺層表面,但如果深入,卻不敢、不願、認為自己不能而不做了,接著逃離,然後再去想像自己身處在另外一個看似更適合自己、自己做起來會更輕鬆容易的領域,在那邊可以享受著快樂的芬芳,一切事情都非常簡單,直到被該領域的現實所打壓、知道實情,又不敢、又逃避,又開始想像自己第N個領域可以純然快樂......完全就是在一個封閉的惡性循環中愈轉愈快、愈繞愈小圈,沒地方都一定是有不安全的部分,一遇到自己不想要的那個部分就會想要逃離不知道要跑去哪裡所以就隨便搜索領域,發現某個領域好像「很輕鬆」,就將對於該領域淺薄主觀的皮毛印象套入在自己美好的幻想當中,自我安慰、讓自己心裡好過一點,然後終於鼓起勇氣自願主動的選擇、進入,直到真正踏入領域中,遇到自己不順眼的事或認為自己可能做不好(而不是做不到),就索性放棄不顧,再去尋找其他方向,「反正人生的路千百萬條,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就是靠著這份自我說服當作信念來支撐、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縱使已經「高齡」,仍在探索,仍在方向不明,仍在夢想,仍在迷失瞎忙。



隔一層心思

每次的選擇與放棄,都是對自我目標期許的渴望與追求,唯有自己明知、深知方向目標在哪,才能具體明確、有效率的朝著這個目的地前進,即便知道自己付出了全力,也不一定能夠100%達到理想中完美的結果,一切除了自身的選擇、努力之外,還需要靠環境的驅使、天時地利人和,才締造得出的各種因為因果律而註定、鑄成的結局,其中不乏運氣、時空背景、趨勢流變、個人心態的調適,以及被思想忖度所影響宰制的外顯形式與作為,尤其是個人的心思,往往一件事起初其本質是如此的透明純淨、容易看透也容易做到,但卻因為自身過多非必要多餘、為了完美或自以為面面俱到、未雨綢繆、最壞的打算的各式揣測、擬想,多了許多思考的空間,明明一件事可以單純的不帶任何想法雜質、甚至什麼都可以不用想的去做,就可以做完、做到、甚至做好,但卻因為自我意識與想像過於龐大強烈、佔體過重、喧賓奪主,導致事情都還沒做,就因為個體過度揣想、預測、悲觀認為,而不敢、不願、認為自己不能做,遲遲不下手行動,永遠有一層心思如不透明的薄紗一般擋在前面,無法將事物看得透徹、或乾脆一點的實踐,當然就什麼事都做不順,好像做什麼都不行、都不好,還永遠帶著自己主觀粗略、淺層表象的思考模式與想法觀點,以為遵循依照著習慣就能熟能生巧、逐漸完熟,思緒永久性的佔據了全部,包含身體、心態,擋礙了行動本身,腦中無限循環著鬼打牆的思考路徑與迴圈,愈繞愈小圈、愈轉愈快速,到最後,才是正確的、應有的思考推論與邏輯性卻麻痺了、退化了,如果沒有現實趕快來壓迫、逼近,自己可能永遠不會覺醒,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不斷做著簡單的事,還由於完美主義作祟,而欲把這些事做到最好,若結果不盡理想、不如我意,還會愧疚羞恥、怪罪自己「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將自己貶低到最矮的位置,再期望自己緩緩爬起來、愈趨升高,彷如大眾共同印象中的成功人士必要的心路歷程,這樣自求戲劇性的人生,真的有必要嗎?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進程大多數都如此跌宕起伏、狗血劇情嗎?為何要逼迫自己、刻意讓自己成為人生如戲的代表?為何要讓自己的心態、思緒如此佔滿全身,以至於力不從心、無法付諸實際行動?為何要將自己活得如此疲累呢?我們常常將事物複雜化,因為我們不相信本質簡單的事物真的存在,我們會有罪惡感、愧疚心,如果認為某件事是簡單的,並且不帶任何心思、想法去做,我們會沒有成就感、甚至會愧對自己的良心,如果認為這個世界是簡單的,而不是多面向、層次的,我們不相信這個世界就只有這樣,且可以毫無想法、純然的活著而沒有任何自我意識的心態介入,也許我們如今會將自己搞得渾身是傷、倦怠乏力,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個世界是複雜的,世界當然有些部分是複雜的,但如果只聚焦於複雜的部分,過於鑽牛角尖、琢磨重視,就會使自己身心靈憔悴或憤世忌俗,無法真正將焦點放在自己的規劃與目標追求上,為了讓自己快樂一點、好過一點,並非應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扁平化、單向度化,而是將更多的心思放在相對不複雜的事物上,這樣自己的心思才不會陷入亂如麻的捆綁中被控制,既不自由又容易癱瘓、疲軟,更重要的是,不會因為自設的憂愁而防阻行動、導致整體效率低下。



適應艱難的過渡時期

當自己找不到內容能輸出文本時,就會自顧自的、有點我行我素的帶入自己的感想與主觀意識,進行一系列的擴撐、拉長,有時是只為了文章內容的豐富性、作品的多產性,有時只不過是一種「癮頭」,一種心態上的無法接受、自體無法改變某些特定的規律或已經適應操持的事務,面對即將到來的要求自己脫軌、逃出舒適圈或每日規律生活型態的事物時,因為自身無法或難以抽離已然定型的習慣,就會變得固執強硬、彆扭,而當環境逼迫、驅使自己必須更換、靈活的變動自己當下的生活情形而不得不有所跳脫與改變時,往往囿於不甚熟悉、過於陌生牽強而讓自己覺得做起來很難(其實對過去某段時期階段的自己而言並不困難,只是久沒碰了就會生疏僵硬、忘卻淡化),起初甫再次接觸時顯得格外吃力、付出了一切努力、心神後還會擔心自己無法得到相應應得的結果(而這會多多少少影響最終的結果,導致更不理想或效率低下),有時脫離已經成為慣習的作息規律、時間規劃、安排擘制等生活狀態,身心靈一開始都會無法適應,坐久的已經深陷下去、凹進去的沙發座位,當人一站起來時當然需要花費一段時間才能緩緩「復原」成原本的形狀,而這段過渡期個體會有的正常的一連串自我質疑、叩問、否定、逃避、游移不定,甚至幾度想退回至原來的模式、情境,躲進歸回自己的舒適圈或習慣舒服的環境,或已經這麼做了,都是出於自然的人性本質與其衍生的思想、感受、情緒、舉止行為等內在及外部的形式,日子相對難熬沒錯,但終究會過去、會習慣的,個人也會自動找尋出方式幫助自己適應,逐漸愈來愈舒適(並非意指身心上的舒坦與安好,而是謂生活各方狀態的合宜與和平,亦能指事務處理的嫻熟與操作上的趨向順利),型態轉變的磨合期肇始會不免俗的遭遇若干不知所云、手足無措、迷失的情況,因為任何事情才剛起頭、草創,粗略概論、淺層皮毛的稍微了解,快速浮過飛越所有的內容,還沒有深度探析或適應浸入的機會與時間,不知道自己此時此刻要做什麼、應該有什麼行動,而且一下接收過於龐大廣袤、占比過重的體系或系統架構,一般普通人都會招架不住,又同時緊張擔憂自己如果不做點什麼,好像就顯得自己沒用,因此欲平均分攤一些未來可能會付出的努力與工作,好讓自己將來真正面對時能輕鬆一點,不會屆時把所有事務堆疊在一起短時間內要完成而壓垮自己,如果沒有做一些工作(即便少量簡單、硬生出工事來做也好),甚至會有罪惡感、愧疚羞恥心產生,接著開始悲觀自卑的否認自己所有做事的能力,認為自己無法真正實踐改變既有的生活型態到另一個環境中生存,自暴自棄的選擇回到原本的領域繼續規律的活著,針對某些自己規定每日必做的事情甚至脅迫自己不能有所改變、不能因為生活型態因環境而被改變而有更動的空間,就是不做不行,只要一個每日規律養成了,自己就會制約、束縛自己時刻都不能改變或有改變的動機,縱使現況條件不允許、周遭環境與人事物的外部因素已經無法讓這些規律工事順利進行,縱使這些事情看似不合理、瑣碎細小、不做也沒關係,甚至沒有意義、對自己個人成長與發展毫無助益或良善效果,自己還是要求自己每天一定都要做到,到最後就只是求心態上的滿足、做心安而已,做得好不好、有沒有意義、幫助等比較需要考量的實際層面反而顯得微不足道,這是在轉換生活形態的過渡期時會有的狀況,不需要規避這樣的拉扯、矛盾,這樣這些可能的情況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為我有度過這段艱苦時期,才能迎來嶄新的生命階段,就像被久坐過後的沙發重新膨脹、恢復本原狀態一樣。



付出努力的時空自由性

每個人都可以在每時每刻、每地方每位置付出努力,這份努力不一定是身體上的勞動、吃力、辛勤,花費大量的精力、氣力、心力或精神全神貫注的專投入在一件事上心無旁鶩,也可能意指自體自發性的針對一項事務所付出的心思與在乎程度,因為自由意志的天性與動力驅使,我們人類得以依循自己的想法信念、意識認知、概念觀點來做出任何事,或有任何的外顯行為舉動、內在的情思流溢與主觀見解,我們可以自由活動、自由付出努力,在自己想要努力時努力、在自己想付出努力的地方努力,因為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具有主體性的獨立個體,只要不違反法律、社會良知或大眾世俗所界定的一些共同集體肯認協定、不約而同且不成章文的無形制約、框架與規束範疇,只要基本的行為善惡、好壞、正確錯誤與否能弄清楚,並且不過於出格、脫軌、失序,基本上自己想做什麼皆行、都可以去做,而其他人事物不能、也沒有權利對你有所針對性的阻撓擋礙、否定反對或攔截箝制,如果每個人都至少能有這種淺層的觀念,社會也許就會變得更和諧安定、和平自由,每個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為了其他人事物或受到周遭環境、社會、文化等影響,而進行、從事自己不太樂意、不太在乎、不太想為此付出努力的領域事物,至於每個人都須完成、一定要做到的那些事物,就低空飛過、有做到即可,不用非常吃力的硬撐著做到完美,真正要努力、付出心思之處應該放在自己有興趣、有熱情、且甘願也欲求奉獻自己的生命、貫穿整個人生進程都浸入的領域及特定行業工事,其他的部分就當作自己是有義務要做這些瑣碎事物,形式上交代一下、有做完就好,甚至不需要運用極小極大策略,使用一些小聰明、花最小的力氣獲得最大最多的成就結果,只需要按部就班的乖乖遵守、根據指示及規定,執行自己的本份,最後一步一步的慢慢完成,不需要有任何創舉般的追求卓越行為與心境,隨著大眾路線,大家普遍平均在做什麼,就乖乖照做,不能有太多的自我想法或想要追求完美的心態,雖然這樣很是現實、目標導向、事務完成導向,但如果什麼事都求好心切的想要做到完美,最終只會兩頭空,並因為全將生活中心擺在一個事物主題上而當這件做得不好或結果不佳時就灰頭土臉、垂頭喪氣,力不從心的情況漸趨增加就算了,還可能導致最終結果不盡理想,就像非常重視比賽結果與名次成績、每天苦苦練習就只為了那一天的賽程的籃球隊員,最終比賽當天突然無來由的表現失常、狀態不佳(明明平常訓練表現都還不錯)一樣,愈在乎的事,自己就愈會要求自己(已經不是「想要」了)做得更好,愈要求自己,就將自己逼得愈緊,一點點細微的瑕不掩瑜的小失誤不僅不放過,還會被無限放大、挫折感暴增,愈想做得更好,就愈可能做不好,這已經無關操作、處理的嫻熟度或技術上、能力上的程度品質好壞了,完全就是自己的心態在作祟,儘管是平常十分熟練的球員,面對重大的比賽關卡時還是會表現異常的不佳,因為心中一直告訴自己要做得完美、要做到最好,身體所承受的壓力過大,就會失常、失序、失態,這是人性所擁有的反彈機制,一切都是正常運作,因此面對自己非常重視在乎的事務時,也許不要將其看得太重,把自己逼到極限,小力一點、鬆弛一點,思緒、意識的介入比例不要過重,甚至不要做過多的揣想、預測或模擬,反而有時候會迎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自卑怠惰、無力深入、永遠匆促

我們人類都是追求安穩和定的,即使嘴巴上不承認、自己心中並沒有這麼認為,身體還是很誠實的會有許多相關各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措施與機制,幫助自己趨向穩定、永恆不變的狀態,以企求身心靈的祥和、不輕易變動,如果因為周遭環境、人事物、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了自己的生活狀態,甚至打亂作息、破壞既有已經習慣的規律與生活/做事形態,自體隨即會因為不適應、天生不喜歡如此變動性大又充滿了不確定、過於開放自由的事物領域,而開始逃離、躲避、閃退,甚至怠惰、無力、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都不太願意,將能力標準無限下修、看低貶視自己、認為自己不適合或沒有能力做到這些,而尋求更簡單輕鬆的事物來進行從事,將自己放置在明明不太相應、比自己低階的環境中,向下兼容、沉淪,接著因為方向目標也不明確切要、不斷更動抽換,因此做若干事物都缺乏耐性,想趕快做完、好進入下一個進程階段而不顧品質,或充滿遐思幻想,想像自己在另外一個領域上,可以美好充分、快樂熱情的發揮自己的所能與個性,享受馳騁在該領域中的事物內,直到現實再次降臨、自己不得不去面對時,才驚覺不妥當、不適合、悲觀的認為超乎自己的能力、自己會做不來,而後又再次規避、躲回習慣或舒適圈,做著自己已然成為每日規律的事,不願接受事實、操持該做的本分事物或為了環境而讓自身適應、改變修整,永遠在計劃、物色有什麼更好的方式與手段,能讓自己更輕鬆、更不費力的達到最好的最終目的地,縱使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方向在何方,對於未來一切都是朦朧模糊、模擬兩可的,好像什麼都可行、但又什麼都不可以,想法不斷變動,沒有定下來、靜下來、平穩安然的一秒鐘,只有間歇式、但源源不絕的衝動、幻想、負面的自以為,急急忙忙的做事卻不知道要趕著做什麼或奔向哪裡,永遠以目標結果、最終利益為導向(即便沒有精準具體的目標),只想著「完成」這件事,無法、也不會讓自己享受過程,漸漸的成為了那個連自己也會討厭的人,不知道自己現正在做的事有沒有熱情,好像什麼領域都可以從事、什麼事物都有那麼一點點興趣,但如果要久做、長期規劃準備或深入鑽研探討,就沒辦法堅持下去,所有事物都是淺嚐即止、了解淺層表面的知識或技能,種種的體驗而已,遭遇、經歷過一下下、一段短時間後就停,然後繼續探索、踏入新的領域環境之中,無法安定下來深耕,一直急躁著、想要完成什麼,到最後幾乎所有完成的事都會被自己消滅放棄、剷除刪減,因為當下所要求的並不是事物的完成或從中習得的內容,而是心態上的滿足而已,光完成時的那份瞬時的成就感就足以支撐自己持續「多元」、多方探索,讓自己什麼都會、卻什麼也不會,什麼都嘗試過、但都僅僅是體驗,曾未擁有一個決定性最終的方向站點以及一生欲投入奉獻的領域,在變換的風暴中成長(也算不上成長,就只是不斷的進化),心中想要穩定規律的生活形式,卻矛盾的好似自討苦吃的求之不得,永遠在質疑、否定自己所謂「規律」是否能執行一輩子,因為有了「人生必須隨時間與歲月不斷變化、跟進、改善」的荒謬思想與不知從哪來的概念觀點,使自己永遠在自我逼迫進步、蛻換,又礙於找不到變化的理由與管道,所以就只能在不同領域的環境中不斷侵門踏戶的串門子,永遠在親身體驗每個「國家」的環境情景,卻只短暫停留,永遠在路上,永遠在旅行,沒有一個自己的家,車子高速行駛著,偶爾停下來欣賞風景,體驗當地的文化、人事物、氛圍或得到啟發、學習新事物,但過沒多久就「必須」離開,前往下一個漫無目的的目的地,沒有歸處彼岸,沒有定居,沒有平息,沒有自己的返途。

Always in a hurry and never settle down to do things associated to particular, specific tasks of a field.



被思緒過度佔據的心態

我是否將自己放置在過於壓力大的環境之中呢?我是否刻意帶給自己過重的負擔與承受?一件事物可以抓得緊、抓得牢、永不放手,到最後就會是你的,就可以將它放入囊中,但如果握得太緊、完全沒有一分一秒鬆弛或適時的輕輕放開,隨時處於急忙迫切、緊繃紛亂的狀態,每個握住的事,就像水球一樣,將其握緊一點,可以100%的確定它不會從你手上滑落而失去它,但如果過得太緊,就會破掉、裡面的水全部溢出來、爆出來,不僅無法得到想要的一切,還可能弄得全身濕、狼狽不堪,因此如何操持一件事物既不太過用力、也不過份放鬆,導致最後的結果朝向穩定美好的發展、擁有理想的成果,是每個人在若干人生階段從事任何領域中的工事時,必須十分注意、訓練、透過時間適應、經驗累積、習慣、接觸、學習等等冶煉成的能力之一,必須認清、深諳在當下自己現在必須、應該做什麼或不應該、不必要做什麼,確切具體、明晰透徹的理解這些原則與概念之後,就可以進而採取實踐相關行動、舉止行為,讓自體穩定成長,在任何領域上都能感受到自己正在進步,並且朝欲求的目標方向一步步邁進,且過程中不急不忙、不慌不徐,除了思想上、認知意識上與行為上需要努力的進化、精進之外,心態上的起伏或平定,亦是值得深究訓練的一部分,尤其一件事能不能成功、達到自己的理想境界,靠的並不是自身多麼努力辛苦、能力程度上多麼佔有優勢、略勝一籌,而是在心境的形態上保持著什麼想法,有什麼主觀的、大腦介入的意見觀點,因而影響了自己的外顯行為與呈表展現,人的直覺有時候是十分準確的,而且是可笑、諷刺、殘忍的精準,因此心中有什麼任何意念、心思、情緒、感受,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自己的言行,無論如何矯飾的偽裝、搬演,挪用各種面具遮蔽自己本身的思考、認知模式,有些時候還是藏不住、演不下去的,尤其當自己面臨或遭遇到現實的冷酷打擊,自己不得不去接受環境的染鍊洗刷,自己一定要去適應相對困難痛苦的生活形況,抑或者自己游移不決、肇因於方向目標不明確而無法定下心來專注認真的投入耕耘某領域的事物時,就會進行一連串為期或長或短的自我質疑、自慚形穢、不知所措、忐忑不安、胡思亂想、跼蹐庸碌、煩惱匆促,這陣子的箇中滋味唯有自己能親身經歷、體驗體悟體會,甚至極有可能因此而做出錯誤的重大決定,選擇自己未來可能會後悔懊恨、但仍舊選擇了(只為了當下心情上的發洩紓解與一頭熱的情緒下就衝動、甚至無意識的就完成了)的行動,鑄成了荒謬的結局,且需根據自己「中毒」的程度來區別判斷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緩慢愈趨消退,一切都必須要靠自己的堅持與毅力,更重要的是自己心態上的調適與正面思考,不再悲觀負面或複雜化事務,過多的顧慮與自以為做不好,就等於是為自己接下來的路上,丟去一顆顆石頭,且石子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直到自己無法順利平坦的走過去,因為這些自設的阻礙已經擋撓了自己的去路,在真正付出行動前已經隔了太多層心思,以致真正需要花精神與氣力在於的實際行為時,即會顯得力不從心、有氣無力、提不起勁,到最後永遠就只能做著簡單的、不符合自己能力、顯然過於低階的事物,還想做到完美,得失心過重而凡事錙銖必較、利益與結果導向,又不敢做稍微難一點的事,因為覺得會做不來、做不好,因為身體從不知何時起就要求自己,一旦決定做了就要做到最好,否則就選擇不做,永遠在選擇有難易度之別的兩種事物的暈眩中,思緒喧賓奪主、心思比身體動作更出力、用功,至最終的疲累,「充實」的度過每一天。



狀態改換

人都需要經過一些身心上的痛苦才能更堅強或蛻變進化的,即使不想承認、不想接受這種事實,人類都是某種程度上的「被虐狂」,經過或大或小的創傷或生病,造成某時期階段的脆弱、變化,以作為成長、自我改動的養分與刺激物,讓自己能在浩瀚無界的狀態可能性中抽換,盡可能使自己體驗經歷到一些攻擊、潰打,才能激勵身體的動機、如加滿燃油般填充能量,好讓自己更有氣力與能耐抵禦、應付世界上更多更嚴重、更重大的壓力與環境洗煉,唯有強大自己的身心與「抵抗力」,才可以提供自己能量與足夠的心力,處理看似棘手雜瑣、困難繁複的事物,隨時有能力更換、改變自己以適應各種環境、周遭人事物、社會與文化的要求條件下的狀態,讓自己在可能會面對的形形色色的領域、他人的安排擘劃時不會不知所措,或臨時修正不過來而無法適應習慣、最終放棄退出,使自身的勇氣毅力與意識認知日益愈趨強大,才能百毒不侵,在乖乖處理操持事務的同時也具備自己獨特的行事風格與見解想法,不過於順服無主見,也不過於無理叛逆,且知道自己要什麼以及怎麼得到、達成,目標也許不用太明確精準、毋庸置疑,但要有個粗略的、領航的基本方向,即便遙遠難及又模糊朦朧、隨時變動,也要清楚自己該如何自設進程、計畫策略然後緩緩向前直線邁進,不求沒有任何一步走得浪費、繞彎路,但至少知道自己最終可能會有若干結果,而為了這個結果自己應該有什麼實踐行動,並自我認定每一個選擇與作為都是值得的,即便不是朝著目的地筆直鎖定前進,但也是有價值意義的、不枉此行的,抵達終點的形式、管道方法、路途蹊徑因人而異,所以有百百種彼此不同、互相沒有好壞評分的方式可以到達,永遠不需要急著或夢想著將所有管道、方式都嘗試過,每一條路都走過、世間每一個事物皆親身體驗過、每一件事都做過,因為不可能,無論再怎麼努力辛勤、心力的做事,都無法將所有狀態都經驗過、輾過,又不是像收集郵票一樣積愈多成就值愈高,這一切只有自己的選擇與因為該選擇而導致的過程與結局,也許有人針對同一個目標有意無意走了兩條(或以上)路,但這仍不衝突、不妨礙他們在未來的人生歷程中繼續儲備能量奔往更遼闊宏大的目的所選擇的途徑與以往的不一樣或一樣,因為每個人在任何時間地點所選擇的要做的事物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相同,縱使是同一人在不同時間軸、不同生命期間所決定下注的大小選擇,都會是不一樣的,都可能會擁有天差地別的特徵屬性、性格氣質,因為人、事物永遠在變,身體生理上、心境靈魂上、精神思緒上都有可能變幻無常(無常就是平常),只是更換的速度在不同人之間、方面層次與項目之間不一定而已,但整個世界每分每秒都在變、自什麼面向來看都普世皆通,儘管在外顯世界的表層態貌下看起來都差不多且具有趨同性、共通性、一致性,但以相對微觀的細分局部視角覺察,就會發現有諸多異質性與個體獨特性的可能,因此對事物保持開放,不死硬僵化、不調適困難,永遠抱有彈性、靈活的適時調整自體狀態,強大自己的各方面耐受力,才不會「入不敷出」、沒有足夠豐沛的內含可以將自己不斷擴撐,才能柔軟的隨環境與當下所須持有的狀態發揮自己的能力,激活、逼出最巔峰的自己,並最後達到理想之境。



自由中的嚮往不自由

我憂鬱,但憂鬱的原因不是現正所操持的事物過於繁雜瑣複、晦澀艱難而造成的無法應付,而是「太自由」,亦即整個環境給予我過大的創作空間與論述、詮釋的可能,以至於我不知道要說什麼、寫什麼、創作什麼,沒有明確具體的指引或導入,甚至連基本的規限標準、範疇劃定與章法要求都缺乏或薄弱,我不奢望、渴求手把手的教學與全面引導,但至少主題化、標準化的規章與安排要有,即便是朦朧模糊、止於言談而一點都不確切細節、具實踐施行之可行性的,無限開張、無垠的拓發擴展,只要做得到,內容可以延伸至遼遠境地、無邊無際,這樣的無限散開表面上看來說好聽點是自由、無拘束,但其實實際做起來只會發現自己落在一個尷尬的處境,即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漫無目的而迷失方向,進而感到徬徨無措、緊張忐忑又頻繁掛心,時不時就會想到、認為自己到現在都還沒有所行動太懶惰、太荒廢了(悲觀自卑的自我質疑否定與慚愧罪惡感亦是此過程中的「必要」階段),這也不是肇因於那句千古老句「萬事起頭難」的緣故,也不能單純用不想做來作為解釋,而是因為太自由、無界線,一下子能做的內容、可講的東西太多了,範圍太大的創作反而有時會陷入茫然,沒有分類、歸屬、畫限與制約,創作者們就會彷如柔嫩的水,若頓時間盛裝的瓶杯消失不見,水就會塌軟、四散、毫無秩序,一旦人在某進程中在特定場域沒有相關的基本束縛與標準可依循(我們人類真的有被虐屬性,非得要自己被限制在一個特定的主題或有一個公版模組的流水線標準可遵從、並非參考,只要依樣服膺、套入就好,才會心安、舒服並覺得適應、是安全的狀態,認為那才是做事習慣的樣貌與模式),就會像那水一樣不知道我應該在哪裡、應該做什麼,時時刻刻在乎注意、uptight,也無法、無力真正有所作為或真的動手實踐了,但「一定要做些什麼」的惱人思緒與遐思謬想就會惹得當事人心神不寧,片刻無法放鬆,即使被提供極大空間的創作自由與敘述形式的不侷限性,怎麼做出自己的風格、或如何盡可能的吻合沒有或模糊的所謂「標準」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遲遲沒有下手因素就在於此,因為沒有主題上的限制,相關規定與章程的標準也有說等於沒說,因此自己就會感受到一陣子窒息胸悶式的不知所措、再來憂愁、再來痛苦,擔心因為沒有主題、內容上的限制,就無法將自己想說的、有興趣的全部講到,就算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很少,也不能確定、保證是否能使用到全部相關的語彙、字詞,將該主題完整多元的面面俱到、兼容包納,要說的東西太多(並非太難說),無法藉由一種單面向的呈表展演全然顯示出來,既然永遠做不完,那就都不要做,或先不要做,等到事到關頭、迫在眉睫的景況,再來投入操作、真正做,心裡也許會較為平衡一點,也比較會有方向一點,因為屆時整個心神、思想就都會隨環境洗染而浸潤在待命的狀態裡,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要逼自己知道,沒有不知所措所以無能無為的時間了,而這「等待」過程中的緊張擔憂則就讓它存在吧!因為是不可避免的、趕也趕不走,乾脆與這樣的情緒共處、嘗試與之調和,至於這種因為沒有自我目標或標準不明晰而造成的個體惴惴不安的情緒,什麼時候才能解脫,就需要看個人的造化、經驗、認知意識與心性了。



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勢

得過且過其實並不是一種消極被動的生活型態與思想模式,而是一種活在當下、跟隨周遭大環境與人事物變遷而影響自我的一種隨遇而安的態度,是一種隨緣不強求、自然不刻意的思維,其實人活著的方式與姿勢有很多種,全然就在於自己個人的選擇和決定,有些人時常規劃自身的未來歷程,連局部的枝微末節也不馬虎,時時刻刻刁鑽的細琢計畫著未來所有可能會發生的事物,並且給予最自認為精準的預測,好讓自己在未來能夠「好過一點」,一切都替未來做準備、做打算,甚至將所有可能的發生、必然的發生根據項目與層級方面一一列舉,從最好到最壞、從粗略淺象到綿密細緻,都在自己的計畫與計算中,搞得自己疲累倦怠、乏力麻痺,甚至最後自暴自棄、索性將自己的未來放置一旁不顧,荒廢墮落、沉淪陷溺,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有些人則是完全相反,視當下的情況與環境的狀態而定、而改變自己的心情與做事的模式風格,沒有一個固定僵化、不容改易的模板,以及已經規劃好、就只要照做的對於若干事項操持的概念與套組,都是如水一樣可以變動、無限延伸衍序、無垠可能,具有彈性靈活適時更換能力的,不將自己設限,認為生活有千百種型態與方式,並不用狹窄短隘的侷限、約束自己只能擁有特定一種做事或生活的方式,因著社會環境與周遭人事物的型態調整、跟進自己的身心靈狀態與模式,讓自己永遠適應於當下的情景之內,不強出頭、不求出色、不特立獨行,將自我化溶於群體之中,無我境界。就是由於這種生活形式是如此看似無為,因此對那些會做長遠規劃、人生盤算策略的人們而言,就是一群得過且過(負面貶抑詞)的人,只在乎當下的心情、思想、外顯行為是否有符合所處的情境,是否時時依憑環境的遷移、遞演而變動真實的自己,無框架邊際的、柔軟敏捷的抽換扯動自體內心與外在的觀點見解,當今的環境之下適合做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雖然這樣有點跟隨趨附、庸俗普通,但有時候這種生活模式,才會讓自己最快樂、最毋須擔心,但也不是失去自知之明、愚蠢似的無憂無慮、或無意識的一味快樂,反而是更深、更進階的認知與理解:深諳現實中的煩惱太多、已然數不清,既然無法將所有的煩惱都煩惱過一遍,那就乾脆不要煩惱,讓自己快樂一點,既然再怎麼麼擔心、勞費,再怎麼計畫、規避、預防,都無法跟得上變化與因果律的導致,那就不如跟隨著環境,如水一般的順流淌動,可以有自己對未來的徬徨不安、對事務的掌控操制、對事態發展的揣想推敲,但不存有太多的自我想法與過多不一定必要的繁雜如麻的思緒,過多的大腦介入只會讓自己活得更不開心,情緒會影響思考、實際行動與實踐表現,就如同心理會影響生理一樣,內外的所有一切都會環環相扣、奔向同一個目的地,那就是結果、destiny,人類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未來的形貌,但能活在現在、也只能活在現在,既然我們無法持有對於未來事端發展的百分之百的決斷權,那就活在當下的情境中,並且隨著接下來的所有變動而變動自己,也許才會更舒心、自在,剛開始施行起來一定會感到十分困難、艱澀,但我相信隨著時間的累積與經驗的支撐,自己一定會愈來愈熟練、習慣,繼而走向一個正面的穩定進程。



緊張看待

面對事務的處理時,可以讓自己更鬆弛一點,不用過於刻意、緊繃、緊張,時時刻刻緊逼、脅迫自己一定要在若干時刻完成哪些事物,做好緊密綿緻、追求細節的局部時間安排與規劃,讓自己一刻都不得喘息,這樣並不會「壓力促使成長」,反而本末倒置,將自己放在一個危險疲勞的狀態,對身心靈的情形景況負面的影響一定都會比正向的,量更多、程度更大、還要嚴重,然而,有時候會這樣逼迫自己,並不是出於自願主動、或本身被虐屬性,而是受社會環境、周遭人事物等情事所逼,不得不採取這種行動,自己也想逃離規避這樣的風險與身心靈狀態的危機,但就是行袂開跤,「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既然已經當初選擇了這樣的環境與領域,就得要預知、料想到會有如今這樣的結果與狀態,並且接受自己就是會在某個階段不免俗的產生緊張、緊湊的心態與狀態,此時個體會有巨大的後悔與愧疚感,總之就是渾身不對勁,又說不出來哪裡不舒服、哪個身軀部位微恙,自己身體已經沒有辦法應付過來了,還要面對心靈上的不平衡,同時又找不到方法可以調適,好似人生沒有轉機,一路駛向黑暗,但其實也不一定是如此,任何事端的發展走向都可能因為個人心態的轉換與行為的調整,而有所正向或負向的改變更動與抽換轉向,事務本身並沒有好與壞的區別,任何事物都沒有可以用形容詞表達的特徵屬性,就只是一件件純然的事實擺在自己面前,要怎麼解讀、看待,賦予怎樣的價值與意義、感受與關係,就完全是靠個體自己的心境與主觀想法了,因此人生的路是可以自己走出來的,雖然就是老生常談、陳腔濫調,但有時候,改變心就可以改變整個人、整個身體、整件事,一個人對事物的視為再再決定了自己往後會用什麼態勢繼續發展、人生故事,所有事物會好會壞、是正向還是負面,皆是我們人類自己賦予的,一件事情可以是壞的,當然也可以是好的,就完全在於自己怎麼看、往哪裡看、看了多少,當然以好壞作為評價、面對各種事物的詮釋方式,太過於籠統、片面,每件事都能有好與壞的成分在裡頭,只是比例上的差別與自己能否看清其中的好與壞、分別看到了多少、將什麼看得特別重,這些都要在考量的因素之內,不能單靠一個人、一句話、一種瞬時間的想法,而獨斷的決裁這件事情的徵性與特色,以及應該如何處理、操持、實踐施行,因此將全部各方面層級的元素都納入考量,就會發現整件事、甚至每個事都是複雜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會將自己繃得這麼緊、無法喘息的原因,事情可以是複雜的、好與壞都有的,但也不能將每件事都看作難解的數學題一樣沒有出口,這樣子會將自己封閉、迂迴,陷入惡性循環走不出來,進而愈來愈焦慮急躁、擔憂不安、忐忑鬱悶。



硬撐的後果

即便遭逢事務處理上的不順、許多近況的不如其意,終究不改其志,對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與夢想、欲企求的方向依然不會放棄,堅持尋找另一種管道方式、捷徑路途,縱使遇到許多現實面的打擊與環境的時不我與,導致內在的力不從心,身體的疲累倦怠、孱弱羸軟,如橡皮筋被拉久了會彈性疲乏,但仍然矜持到最後一刻,如瞪羚一般有耐力、毅力,這樣的精神值得敬佩,但個人若堅撐過度了,就會導致身心靈的長久受傷,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而自己卻渾然不知曉,直到事情結束了,不再需要如此用力打拚、秉持硬撐的處理事物了,一切都雲淡風輕了、身心靈鬆懈了,身體心裡的病灶就會隨之而來,因為個體在一個狀態不斷保持著、撐住,當下可能不會覺得什麼,就是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型態與思想、行為模式,但只要這樣的狀態被鬆綁了,自我不需要再如此硬撐、頓時鬆懈了,就會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現在應該做什麼、應該要有什麼的想法,而開始產生身體或心理上的負面效應,傷早已存在,但只是在事情全部都結束之後才有症狀,就如同肝癌一般,患病時自體通常毫無知覺,一如往常的過日子,直至自己身體微恙、發現不太對勁,才發現一切都太遲,因為已經到末期,接下來就是一連串極速轉劇的病體所帶來的身心痛楚,如果一個人太過執著於完美,在一個週期、階段身體過於硬撐、毫不妥協,直到事物到手或結束,擺明已經超過了負荷,卻自認為習慣就好,以為自己可以適應這樣的身體情況,「可以過得去」,將自己逼到極限,終於好不容易事情過去了,狀態可以不用如此緊繃了,一切都鬆弛了之後,過程累積的所有身心靈的負面反應才正要發酵、闡揮,將過去經歷的努力過頭、用力過猛收所導致的身體戕害與心理病癥一一「報復」討回來,此時就會出現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苦痛或各方面無法協調,所有生病時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在短時間內全部向自己衝過來、輾壓自身,直到無法喘息、無法負荷,才知道過去的自己是多麼「厲害」,能夠堅持一段這麼長的時間身體還不會出惡性反應,凡事當一切結束了,自己不需要時時緊繃、注意自己的行為思考了,最純粹、最鬆弛的狀態時,才會脆弱的一碰到就痛,在努力打拼、意志硬撐的過程中,反而百毒不侵,身體的短暫強健會讓自己像超人一樣什麼事都能做、在什麼時間做能做,然而這種事實就代表我們一直得要維持在努力矜撐的狀態、絲毫不行懈怠或讓所操持的事情結束嗎?難道我們就永遠不能讓某個特定的人生時期結束以進入下一個階段,在期間段點的轉換與抽變之下不斷過渡到另一個全新的人生景況?人類的生命難道得要一直存在於同一階段狀態平穩持行,才不會因為狀態一下緊繃一下鬆弛而導致身體不斷出狀況嗎?其實不然,人們之所以會有許多身體反應,就是因為在階段的不斷抽換與變動之下所形成,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不應該被抑制、規避、壓縮,且應該誠實真切的面對自己身體在每分每秒的狀況,適時讓自己稍微休息、喘氣,並體察觀視自己當下的身體與心理狀態是否在一個安穩健康的境地,若是,則繼續前行、繼續努力,一切必須在大腦有意識的掌控之下,一切都在身心靈許可容允的狀態範圍之內,隨時審度、盡可能不讓自己太過硬撐,才是最有效的活著的方式。

房間1 - 文明思維:探討現代都市人的思維邏輯、生活方式,內含主觀評論、犀利批判的成分,請斟酌吸收思量。 房間2 - 命運說:自我對人生的體悟,隨筆記事、心情實錄。 房間3 - Kentzeur 文章選集 (2022/4/25~ ):集結Kenteur 2022/4/25至今的詩、評論、札記選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常瑣碎小想法也很重要 人們往往都想將自己最精華、最濃縮的內容產出
直覺不騙人 有時候人的直覺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沒有所謂的對錯
怎活? Be happier, slower and simpler
日常瑣碎小想法也很重要 人們往往都想將自己最精華、最濃縮的內容產出
直覺不騙人 有時候人的直覺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沒有所謂的對錯
怎活? Be happier, slower and simpler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Thumbnail
做自己當下想做的事情,盡全力的做、投入所有精神、運用所有能使用的時間,身體會告訴自己喜不喜歡,也會更認識純粹的自己。
改變,之所以能夠發生,在於行動力, 想要變得更好,想要愛自己,想要擁有平衡健康的關係,就要付諸行動, 是你去做了,會感覺很好,你不會批判自己做不到或做不好, 因為你不是空想,是實際去體驗與嘗試,而你對這樣的自己很滿意。
其實人生有一個部分「不那麼好」也沒有關係,人不是超人,總有些事情做不到,但是「做不到」其實也沒有那麼糟。
Thumbnail
你的規劃裡從來沒有自己,只是把自己規劃給這個社會而已;努力的很好,不要再努力了。
Thumbnail
意志力的鍛煉如同一場漫長的旅程,而了解自己可能面臨的情況則是踏上這旅程的第一步。回顧生活中的點滴,我們或許會驚覺自己曾在某些情況下作出無法解決問題的衝動行為。這些情況可能來自外在的壓力,也可能源自內在的情緒波動…
Thumbnail
「從自己想做的開始好好做, 不想做的先暫時不做 沒體力但想做的,睡飽再做 勉強的不做,不勉強的稍微做」 這將是我未來在做每件事的核心判斷 我是一個需要依靠過程中滿足感 去感覺這件事 是否真的是我需要努力奮鬥的人 每個人依循的動力不同 你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策略 這樣才能走
追求自我成長、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的人都是努力的人,但是最怕的就是輸在「只知道努力」。 無效努力帶來的挫折感會讓人產生不如躺平的想法,畢竟如果結果一樣,為什麼還要努力。人生庸庸碌碌不可怕,可怕的是努力的要死卻還是庸庸碌碌。 不過想要實現夢想,努力還是必須的,而我們要做的是拒絕無效努力,學習有效努力
有時候 努力反而會讓人變焦慮 因為唯有在努力的狀態中 才會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足 才會後悔自己錯過多少 一個人正在奔跑的人 周圍也會有奔跑的人 所以才能看出自己的快慢 然而 在成為更好的自己之前 人總是要越過許多坎 這是成長的必經過程 我們需要不斷跟過去的自己衝撞 又持續跟未來的自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Thumbnail
做自己當下想做的事情,盡全力的做、投入所有精神、運用所有能使用的時間,身體會告訴自己喜不喜歡,也會更認識純粹的自己。
改變,之所以能夠發生,在於行動力, 想要變得更好,想要愛自己,想要擁有平衡健康的關係,就要付諸行動, 是你去做了,會感覺很好,你不會批判自己做不到或做不好, 因為你不是空想,是實際去體驗與嘗試,而你對這樣的自己很滿意。
其實人生有一個部分「不那麼好」也沒有關係,人不是超人,總有些事情做不到,但是「做不到」其實也沒有那麼糟。
Thumbnail
你的規劃裡從來沒有自己,只是把自己規劃給這個社會而已;努力的很好,不要再努力了。
Thumbnail
意志力的鍛煉如同一場漫長的旅程,而了解自己可能面臨的情況則是踏上這旅程的第一步。回顧生活中的點滴,我們或許會驚覺自己曾在某些情況下作出無法解決問題的衝動行為。這些情況可能來自外在的壓力,也可能源自內在的情緒波動…
Thumbnail
「從自己想做的開始好好做, 不想做的先暫時不做 沒體力但想做的,睡飽再做 勉強的不做,不勉強的稍微做」 這將是我未來在做每件事的核心判斷 我是一個需要依靠過程中滿足感 去感覺這件事 是否真的是我需要努力奮鬥的人 每個人依循的動力不同 你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策略 這樣才能走
追求自我成長、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的人都是努力的人,但是最怕的就是輸在「只知道努力」。 無效努力帶來的挫折感會讓人產生不如躺平的想法,畢竟如果結果一樣,為什麼還要努力。人生庸庸碌碌不可怕,可怕的是努力的要死卻還是庸庸碌碌。 不過想要實現夢想,努力還是必須的,而我們要做的是拒絕無效努力,學習有效努力
有時候 努力反而會讓人變焦慮 因為唯有在努力的狀態中 才會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足 才會後悔自己錯過多少 一個人正在奔跑的人 周圍也會有奔跑的人 所以才能看出自己的快慢 然而 在成為更好的自己之前 人總是要越過許多坎 這是成長的必經過程 我們需要不斷跟過去的自己衝撞 又持續跟未來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