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445注音-注音是中文閱讀的必要工具嗎?
付費限定

445注音-注音是中文閱讀的必要工具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寫于2024.01.25

疑似是特殊需求的學生

小語是一年級導師推薦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雖然沒有做過鑑定,但是很多症狀都疑似是特殊需求的學生,其中國語文的程度落後最多,注意力也有問題,短期記憶也有困難,但口語能力很好,很多話。

聽音辨字的能力不好

在導師的推薦表中說明小語的國語文落後同學很多,其中我最感到興趣的就是注音的拼讀非常慢,聽音辨字的能力很不好,因此可以看得出來小語在學習注音符號時就出現很明顯的困難,原因就出在聽音辨字的能力不好,因此對於注音符號的拼音文字學習就會出現困難,連帶的將來學習英文也很容易出現困難,因為英文的文字結構也是拼音文字,但是中文字的學習就不一定會出現困難,因為中文字的結構並不是單純的拼音結構,而時至少具有圖像結構與拼音結構兩種以上的結構,因此有些孩子在學習注音有很明顯困難,但學習中文認字卻可能沒有問題,這個原因主要是因為文字結構不同的關係。而聽音辨字能不不好最直接影響的就是拼音文字的學習,因此有些孩子可能學習注音學很久(超過半年以上)都學不好,但是卻可以直接認字,這樣的狀況也會讓很多大人不解。


白鷺鷥與魚群

白鷺鷥與魚群


清朝以前的中國人是如何學習閱讀

但是,從古代中國人學中文閱讀的學習歷程來說明或許大家就比較能夠理解,古時候的中國人並沒有注音(注音其實是台灣獨有的輔助閱讀系統,而且是在二次大戰之後才在台灣發明的,中國大陸與香港都沒有),那麼清朝以前的中國人是如何學習閱讀的呢?想必大家都聽過清朝以前的私塾是大部分讀書人學習中文認字與閱讀的管道,在私塾中,您知道啟蒙學生的前三本課本是甚麼呢?這三本書你現在可能說不出來,但是,說出來您一定聽過,那就是所謂的「三百千」,所謂的「三百千」是三本書,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本書。

國小三年級或四年級之後才能開始閱讀

在都認得這三本書上的字之後就具備了中文閱讀的能力,這是清朝以前的中國人學習閱讀的方法,但這個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可能需要兩三年才行,這樣的時間實在太久了,想像一下如果現在的小朋友要到國小三年級或四年級之後才能開始閱讀,那麼是不是很浪費時間呢?因此後來才發明注音符號來協助小學生可以很快(注音符號學十週)就進入閱讀,不需要先學習認字兩三年之後才能開始閱讀。

被創造出來與存在的意義

從這個歷史就可以知道注音符號並不是學習中文認字與閱讀唯一與必備的工具,所以注音符號之所以被創造出來與存在的意義,其實是幫助孩子可以更快的進入中文閱讀的工具。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如果這個幫助更快進入中文閱讀的工具不再具備更快進入中文閱讀的功能時,那麼這個工具存在的意義還有多高,是不是還要堅持一定要學會才行呢?這是很多學習障礙的家長與老師的盲點,以為中文閱讀一定先學會注音符號才行。

其他地方的中文會標注音嗎

可是誰可以告訴我除了小學三年級以下的課本有注音之外,其他地方的中文會標注音嗎?答案是不會,所以孩子長大之後其實是不太會用到注音的,因此注音的學習並不是中文閱讀的必要條件,當然也不是說注音都不用學,學得會當然最好,但學不會也不要以為就不能閱讀了。而是當我們在教孩子學習注音時(懂學習障礙的醫師建議學習注音最多不要超過兩年),尤其是學習障礙的孩子學習注音有很明顯的困難時,注音學超過半年依舊不熟或不會時,就要有意識地知道注音可能無法幫助這樣的孩子學習中文閱讀,因此要考慮直接認國字,而不要死守著注音符號而忘了可以直接認字的方法,否則孩子可能就會耽誤更多時間。 

所以,您現在還認為注音是中文閱讀的必要工具嗎?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31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一位社工督導100個從事社工的理由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內容總結
書籍
5
/5
avatar-img
吳文炎的沙龍
72會員
200內容數
社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主任/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認證社工督導。社福界資深熟男,重度工作狂,喜歡自嘲有過動症,坐不住辦公桌。喜歡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問題,希望用故事讓社會大眾更容易認識社會工作,也希望這些社會工作的故事可以鼓舞需要被協助的個案與社工,努力在社福界裡不斷尋找新世界與新視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吳文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觀察課後照顧班中一位特殊需求學生,他的行為舉止形同一般孩童,但在闖禍後的反應顯示了社交技巧不足。該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時,難以恰當地表達悔意及補救方式。透過適當的引導,可幫助他學習處理社交技巧。特殊需求課後照顧班面臨財務壓力,呼籲大眾支持及捐款。
這篇文章描述了小開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媽媽面對孩子特殊需求時的考量與擔憂。媽媽猶豫是否讓孩子接受醫院檢查與鑑定,擔心會給孩子貼標籤,造成家庭與孩子的困擾,也會影響至未來的一系列問題。作者提供了一些潛在的解決方案以及應對這種情況的方法,即使不鑑定依然可以從其他方式去了解與幫助孩子。
一篇關於特殊需求兒童家長的心路歷程,透過一個家長的故事,敘述一位特殊需求孩子成長過程如何在學校生活和家庭環境面對諸多困境,且描述了他們經歷的遺憾與愧疚,並講述一位母親如何以另類的方式來化解內心的遺憾與愧疚,以及希望能為其他家庭帶來改變與機會。
寫于2024.01.16 參觀他們成立的社會企業 2023年12月初的週四上午,我開著車到了許久沒有造訪的台南市以恩關懷協會,上次造訪已經是六年前的事情了,協會搬了新家,我還是第一次造訪。這次主要是來謝謝秀蘭秘書長的捐款贊助特殊需求課後照顧班的籌備經費,課輔班孩子的零錢捐與秀蘭秘書長個人的捐款對
本文介紹瞭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以及透過孩子的幫助他人來提升自我概念和自信心。同時,提及了以恩關懷協會的課輔班以及他們的零錢捐計畫,對照顧班的籌款所起的幫助和意義。
今年12月初,我得以與來自新北市新店區的教友見面,並談論特殊需求孩子以及他們的困難與需求。許多人認識這些孩子的困難,並認為社會應該協助這些孩子。有位姐妹讓我驚訝地說出了「如果我可以提早認識你50年該多好?」這句話。她的故事顯示了對特殊需求孩子的理解與協助的重要性。
觀察課後照顧班中一位特殊需求學生,他的行為舉止形同一般孩童,但在闖禍後的反應顯示了社交技巧不足。該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時,難以恰當地表達悔意及補救方式。透過適當的引導,可幫助他學習處理社交技巧。特殊需求課後照顧班面臨財務壓力,呼籲大眾支持及捐款。
這篇文章描述了小開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媽媽面對孩子特殊需求時的考量與擔憂。媽媽猶豫是否讓孩子接受醫院檢查與鑑定,擔心會給孩子貼標籤,造成家庭與孩子的困擾,也會影響至未來的一系列問題。作者提供了一些潛在的解決方案以及應對這種情況的方法,即使不鑑定依然可以從其他方式去了解與幫助孩子。
一篇關於特殊需求兒童家長的心路歷程,透過一個家長的故事,敘述一位特殊需求孩子成長過程如何在學校生活和家庭環境面對諸多困境,且描述了他們經歷的遺憾與愧疚,並講述一位母親如何以另類的方式來化解內心的遺憾與愧疚,以及希望能為其他家庭帶來改變與機會。
寫于2024.01.16 參觀他們成立的社會企業 2023年12月初的週四上午,我開著車到了許久沒有造訪的台南市以恩關懷協會,上次造訪已經是六年前的事情了,協會搬了新家,我還是第一次造訪。這次主要是來謝謝秀蘭秘書長的捐款贊助特殊需求課後照顧班的籌備經費,課輔班孩子的零錢捐與秀蘭秘書長個人的捐款對
本文介紹瞭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以及透過孩子的幫助他人來提升自我概念和自信心。同時,提及了以恩關懷協會的課輔班以及他們的零錢捐計畫,對照顧班的籌款所起的幫助和意義。
今年12月初,我得以與來自新北市新店區的教友見面,並談論特殊需求孩子以及他們的困難與需求。許多人認識這些孩子的困難,並認為社會應該協助這些孩子。有位姐妹讓我驚訝地說出了「如果我可以提早認識你50年該多好?」這句話。她的故事顯示了對特殊需求孩子的理解與協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