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可憐的東西》:尼采式的解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可憐的東西》由尤格藍西莫執導,艾瑪史東主演。電影中有兩種主要的影像風格:一是「由遠拉近」的鏡頭,二是「窺視」的鏡頭。這篇文章將從這兩種風格切入,談電影中探究精神的轉變、窺視關係的轉變,以及電影如何把「人與神」和「女與男」的論題做出巧妙的交織,最後卻做出不對稱的處理,對此我將提供尼采式的解讀。

《可憐的東西》宣傳海報

《可憐的東西》宣傳海報

探究的精神

在電影開頭,鏡頭由下而上看著身著藍衣的艾瑪史東,接著緩緩拉近,之後緩緩拉遠。這種運鏡模式隨後在電影中反覆出現,塑造出一種風格。特別是拉近的鏡頭,它經常被用來引導觀眾進入情境:先遠觀全景,再針對所欲強調的重點予以拉近,以呈現出不尋常處。至於拉遠的鏡頭,則是用來緩和場面,例如緩和血腥的場景:可怕的換腦場景、以及將軍看著自己腳掌淌血的主觀鏡頭都是採用由近拉遠,使得血腥的場景不會讓人太不舒適。

電影的風格有可能只是風格,也可能和敘事交織。在《可憐的東西》中,我認為拉近的鏡頭可以代表探究的精神。電影的故事始於一個形上學猜想:如果把嬰兒的大腦放進成人的身體,會發生什麼事?嬰兒代表純真,成人代表慾望,這兩者的衝突使得故事沒有停留在人格同一性的形上學爭論,而是走入現實世界去探究各式各樣的感官經驗。於是,長年生活在宅邸內的貝拉終究想要出外探險,離開「上帝」為她設計的伊甸園,電影的畫面也逐漸由黑白轉為彩色。這個安排使人聯想到「黑白瑪麗」這個哲學上著名的思想實驗。

貝拉不斷向外探究,終究要回頭探問自己是誰。當貝拉回到伊甸園,面對垂死的「上帝」,終於問起有關自己的問題。在此之前,貝拉的探究都是向外的,並且是透過感官經驗來達成,而這次她的探究朝向自己,並且是透過知性認識來達成。當「上帝」說出「妳就是妳的嬰兒,妳也是妳的母親」,他所指涉的彷彿不只是故事劇情,而是某種普世真理: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嬰兒,也有母親。在此我想到尼采:「精神三變」的第三階段就是嬰兒,代表開創的力量。也許故事的作者並無意引用尼采,但故事中的嬰兒確實代表開創的力量,特別是破壞之後的創造,而看到最後,也有其他線索讓我覺得整部電影看起來很尼采。


誰在窺視誰?

電影中的第二個風格,便是不時出現的窺視鏡頭:場景被擠壓在圓形的畫面中,彷彿有人正從圓孔偷窺劇中角色。這個風格在敘事上令人費解,因為電影自始都沒有呈現出有誰在偷窺,故事似乎沒有這個部分。

這個風格的意涵相當隱晦,也或許它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涵。但它帶給我的感受是特別的,因為它似乎錯置了窺視的關係。在電影中,在窺探世界的人是貝拉:她的冒險不過是以個人的經驗來試圖理解無邊的世界,這歸根究柢不是通盤的理解,而是一種窺探。然而,電影卻以窺視的鏡頭來窺探貝拉,這使得窺視者成為被窺視者,是一種錯置。

是誰在窺視貝拉?有兩種可能的解釋。最直接的解釋是銀幕前的觀眾:觀眾窺視貝拉,就如同貝拉窺視世界,自以為看見了宇宙,其實只看見了塵埃。但我偏好比較複雜的解釋:是神在窺視貝拉。神需要窺視?祂難道不是全知全能的嗎?我認為這部電影中的神不是全知全能的:貝拉稱創造她的博士為「上帝」,但這個「上帝」對於貝拉的離開無能為力,或者說是不捨中帶著祝福;而貝拉所看見的世界充滿苦難、不平等與壓迫,真正的上帝難道不知道、或是無力改變嗎?

窺視代表能力的缺乏。帶領貝拉去看貧民窟的哈利說:「哲學是在浪費時間,它用思考來使人們忽略自身是野獸的事實。」他認為我們可以掌握知識,卻沒辦法改善世界,因為事實就是世界如此黑暗,不容改變。貝拉認為哈利過於悲觀,她不只想認識世界,也想改善世界。然而,事實可能比哈利說的還更糟:貝拉可能不只無法改善世界,也無法全面地認識世界,她所做的不過是在窺探。老鴇譏笑貝拉是理想主義者,看似是燕雀不知鴻鵠之志,但別忘了在貝拉實現經濟自主的同時,老鴇也在利用貝拉的理想來進行性剝削,她的理想在社會底層是軟弱無力的。如果連號稱全知全能的神都只能做到窺視,那麼貝拉的知識與能力不足也就更情有可原吧。


人與神、女與男

電影巧妙地結合「人與神」和「女與男」的論題。這需要從博士這個角色談起:貝拉稱他為「上帝」,而他同時也是男性。故事起初像是博士把貝拉當成情婦,但後來我們知道博士性無能,而且對貝拉的父愛多過男女之愛,但這並沒有免除貝拉被男性支配的命運:從貝拉跟著律師私奔開始,到後來流落到青樓,甚至到被將軍接回去當夫人,她都在被男性支配。支配的方式從性能力、金錢、甚至是直接掏出槍、計畫進行割禮手術,這些情節無不顯示出現代社會支配女性的手段之多元,不亞於古代神話中神對人的支配。

貝拉在反抗天父的同時也在反抗父權,這使得天父和父權的問題看似獲得同等的處理,實則不然。自從貝拉離開宅邸後,「上帝」再也沒有干涉她的生活。前面提到博士是不捨中帶著祝福,也提到博士對貝拉的父愛。結合而言,博士當然是不希望貝拉離開,但基於對貝拉的愛也會順從她的意志,讓她踏上旅程。對此,讀過神學的人應該都會想到上帝創造出了自己搬不動的石頭,那就是人:基於對人的愛,神給予人自由意志,但也因為自由意志,使得神無法完全掌控人。這也解釋了惡的成因:惡不來自於神的創造,而來自於神給予人的自由意志。因此,神其實沒有支配貝拉的生活,也無意造成世間的苦難。

博士不只沒有支配貝拉,最後還與貝拉達成和解。當貝拉知道博士是如何把自己創造出來,她雖然不滿,卻說:「因為我感覺到人生很美好,所以我原諒你。」這代表人與神的和解:雖然生命充滿缺陷,世間充滿苦難,但我體會到的人生是美好的,所以我原諒你的袖手旁觀。

相較於對於神的原諒與和解,貝拉對於男性的態度是以對抗為主,這點在律師和將軍身上最為明顯。律師得知貝拉下海賺錢就崩潰痛哭,彷彿他對於貝拉肉體的獨佔受到了威脅;將軍也難以接受貝拉曾經下海賺錢,但他採取的手段更具侵略性:他舉槍威脅貝拉服從,並計畫讓她接受割禮手術,而他性別歧視的發言宛如種族主義的翻版,凸顯出女性與父權的對立關係。最終,貝拉不只是逃離將軍,更是用「上帝」創造自己的方式把將軍改造為溫馴的羊。這代表貝拉最終成為了支配者,以征服的方式「改善」了世界。


綜上,電影處理「人與神」和「女與男」的方式是不對稱的:人與神達成了和解,而女性征服了父權。這樣的不對稱至少有兩種解讀方式。第一是它符合某種主流價值觀:對於廣大的基督徒觀眾而言,神並沒有錯,而苦難是自由意志下的必然結果;對於注重平等的觀眾而言,父權支配是不正確或不合理的。因此,神應該受到諒解,而父權應該受到改善。

第一種解讀或許能為電影帶來票房,但我認為第二種解讀更有意思,也就是我所說的「尼采式的解讀」。雖然尼采的性別觀點飽受批評,但「上帝已死,應當由人自己創造價值」完全是尼采的觀點,所以我說這是尼采式的,是進行過手術的尼采觀點。在電影中,被稱為上帝的博士從最初允許貝拉離開,到最後真的走向死亡,都反映出「上帝已死」的人類處境:由上帝所制定的價值觀已經不適用了,人類就像新生的嬰兒,應當自己去創造價值。

威廉白瑞德在《非理性的人》當中指出:對於尼采而言,為了取代上帝所建立的價值,現代人所建立的價值是「權力」。在電影中,貝拉對於父權的對抗不像是自由主義式的,而像是出於權力意志,也就是「追求意志的意志」:她從沒談過正義,而是始終在追求自由,追求能貫徹自身意志的意志。因此,貝拉處理將軍的方式是把他變成溫馴的羊,由被支配者成為支配者,以貫徹自身的意志。這是女性對父權的勝利,也是受壓迫者對壓迫者的勝利,也是人對神的勝利。

這個充滿力量的結尾看似振奮人心,卻也隱藏著危險。畢竟,就像尼采在《善惡的彼岸》當中所說: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凝視著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內容總結
可憐的東西
5
/5
電影書籍哲學評論,試著在荒蕪的生活中種出點什麼。完整文章放在方格子,臉書和IG分享片段的文字。合作請私訊臉書或IG。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桑德爾《成功的反思》解析才德至上論的問題,並試著提出更理想的理論。上篇談到平等自由主義在經濟層面解決了才德至上論的問題,因為它透過重分配制度來讓運氣較佳者補償運氣較差者。然而,這套制度下的窮人依然痛苦,富人依然傲慢,平等自由主義哪裡出了問題?這是桑德爾這本書最核心的洞見,這篇文章將討論這個問題。
《東尼瀧谷》的敘事層層堆疊。前半段內斂得使人昏昏欲睡,直到東尼要求久子穿上妻子的衣服,衝突感才爆發出來:面對陌生女子的死,還有她留下來的滿屋子衣服,為什麼而哭呢?這部電影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同名短篇小說,收錄在《萊辛頓的幽靈》,由市川準執導,坂本龍一配樂,被視為最成功的村上春樹改編電影之一。
4/5東尼瀧谷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從反菁英的民怨現象切入:「向上流動」曾經是有力的政治口號,為何如今無法消除民怨?問題是出在這套觀念沒有被好好落實嗎?還是這套有關成功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有說服力,遠勝桑德爾先前的任何作品,而後段雖有不足之處,卻也留下許多值得發展的理論方向。
庵野秀明的《正宗哥吉拉》將於12月31日從Netflix下線。這位以《新世紀福音戰士》聞名的導演會拍出怎樣的哥吉拉?本片沒有巨大機器人,但哥吉拉如同使徒般強悍,無力的人類只有兩種選擇:核子彈或大政府。本片是1962年《金剛對哥吉拉》後票房最佳的哥吉拉,也囊括了多項學院大獎,是商業與風格兼具的電影。
昆汀塔倫提諾2016年的《八惡人》將於12月31日從Netflix下線。昆汀的電影以暴力美學著稱,這部電影的前半段讓人以為它是例外,後半段果然大開殺戒,血肉橫飛,提醒觀眾這是部不折不扣的黑色電影。在暴力的風格以外,這部電影穿插罪與罰的主題,探討罪惡,也探討刑罰與正義。
《藥命效應》再度於Netflix上線。所謂「整合大腦功能的聰明藥」只是一個引子,它引平凡人去窺探成功者的世界。在科幻電影的包裝背後,電影的基調還是成功、慾望與死亡:從落魄作家變成華爾街巨頭需要付出多少代價?為何人生最巔峰的時候經常是最接近死亡的時候?依靠藥物或天才所獲得的成功,真的是屬於我的成功嗎?
桑德爾《成功的反思》解析才德至上論的問題,並試著提出更理想的理論。上篇談到平等自由主義在經濟層面解決了才德至上論的問題,因為它透過重分配制度來讓運氣較佳者補償運氣較差者。然而,這套制度下的窮人依然痛苦,富人依然傲慢,平等自由主義哪裡出了問題?這是桑德爾這本書最核心的洞見,這篇文章將討論這個問題。
《東尼瀧谷》的敘事層層堆疊。前半段內斂得使人昏昏欲睡,直到東尼要求久子穿上妻子的衣服,衝突感才爆發出來:面對陌生女子的死,還有她留下來的滿屋子衣服,為什麼而哭呢?這部電影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同名短篇小說,收錄在《萊辛頓的幽靈》,由市川準執導,坂本龍一配樂,被視為最成功的村上春樹改編電影之一。
4/5東尼瀧谷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從反菁英的民怨現象切入:「向上流動」曾經是有力的政治口號,為何如今無法消除民怨?問題是出在這套觀念沒有被好好落實嗎?還是這套有關成功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有說服力,遠勝桑德爾先前的任何作品,而後段雖有不足之處,卻也留下許多值得發展的理論方向。
庵野秀明的《正宗哥吉拉》將於12月31日從Netflix下線。這位以《新世紀福音戰士》聞名的導演會拍出怎樣的哥吉拉?本片沒有巨大機器人,但哥吉拉如同使徒般強悍,無力的人類只有兩種選擇:核子彈或大政府。本片是1962年《金剛對哥吉拉》後票房最佳的哥吉拉,也囊括了多項學院大獎,是商業與風格兼具的電影。
昆汀塔倫提諾2016年的《八惡人》將於12月31日從Netflix下線。昆汀的電影以暴力美學著稱,這部電影的前半段讓人以為它是例外,後半段果然大開殺戒,血肉橫飛,提醒觀眾這是部不折不扣的黑色電影。在暴力的風格以外,這部電影穿插罪與罰的主題,探討罪惡,也探討刑罰與正義。
《藥命效應》再度於Netflix上線。所謂「整合大腦功能的聰明藥」只是一個引子,它引平凡人去窺探成功者的世界。在科幻電影的包裝背後,電影的基調還是成功、慾望與死亡:從落魄作家變成華爾街巨頭需要付出多少代價?為何人生最巔峰的時候經常是最接近死亡的時候?依靠藥物或天才所獲得的成功,真的是屬於我的成功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如看片前聽了很多次的比喻,《可憐的東西》就像是劇本更好一點的《芭比》,都是描繪一個「天真」的女孩去探索異世界,一路上發掘女性的自我,得到性/別的啟蒙與認知,辯證人與他人(與非人)的形象投射,更讓層層的父權桎梏顯形。
Thumbnail
貝拉踏出豪宅後的日子,才真正見到世上的真實樣貌,她感受自由與解放,也同時因看見受困苦難的奴隸而傷悲,助人之心油然而生,這是使她從「科學怪人」漸漸成為「女人」的過程。而當貝拉意識到性工作一職能帶來財富,她毫無猶豫地爭取成為青樓紅牌,只為自力更生,不再仰賴男人──這才終究讓她成為一個自由人。
Thumbnail
與一生的摯愛天人永隔後,世界上還有什麼是值得留戀的? 故事開始於主角奧托在一間賣場購買繩索,準備回到家中上吊結束生命。妻子的離世以及工作的退位使奧托面臨人生的轉捩點,失去生活重心的他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並認為離開這個世界或許是現階段最好的選擇,於是他開始縝密地計畫著如何離開人世。
Thumbnail
上週很應景地看了《萬聖劫》,抱著欣賞B級恐怖片的心情走進戲院,沒想到畫面和音效都超出預期的「精緻」,連場景都搬進了遊樂園,可見劇組的野心有多麼宏大。然而就算特效再怎麼專業,在恐怖片充斥的這個時代,觀眾更在意的是鏡頭、以及演員所創造出來的空間和情緒,可惜《萬聖劫》並沒有好好地把握這次的場地優勢,以扁平
Thumbnail
現實生活的瑣事也曾迫使你擱置儲藏於心中許久的冒險計畫嗎? 熱愛冒險的卡爾及艾莉這對夫妻一生最大的夢想——追隨他們的偶像探險家查理斯去到鮮為人知的懸崖峭壁,蓋一間屬於兩人的小屋,在一個充滿未知的環境裡生活。可迫於現實,他們所儲蓄的冒險基金總是一再地用於別處,晃眼而過兩人都已年邁。
Thumbnail
疾病纏身等待死亡的日子裡,自己不復存在的世界會如何運行? 同樣經歷著癌症病痛的Hazel及Gus,一個擔心死後身邊親友的生活會如何受到影響、一個渴望自己不被世界遺忘。本故事敘述兩位對於死亡有截然不同認知的男孩女孩,在彼此的陪伴之下共同成長並相互治癒的過程。
Thumbnail
mm 【劇情介紹】 「故事緩緩地開始,又緩緩地結束了,絕對沒有句號,就好像才剛剛開始。」 【影評與觀後感】 「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可以陪你笑、陪你哭、陪你追男友,甚至可以為了你而放棄他,如果有你一定是幸福的。」 「當兩個人彼此豐富對方的生命,我們稱之為愛情;但是雙方想要毀滅對方,就成了戰爭。」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鈦,重量輕、強度高、耐酸鹼和極端溫度,而且對人來說,無毒、相容,相當適合植入體內當成「義體」。引發各界議論的法國片《鈦》,以這同名金屬為核心、以安上義體的半生化人為主角,迴旋出一部熔煉恐怖、科幻、異色於一爐,「人車戀」與「生化寶寶」並陳的驚世故事!
Thumbnail
《用甜酒漱口》是以日子為最小單位,日記本般、平淡而美麗的電影。而曾想當諧星的導演大九明子,運用了幽默感,讓日常不失歡樂。同時,也讓人重新去審視自己的日常。
Thumbnail
觀眾在被娛樂的同時,還能感動又惆悵、一路邊哭邊笑的原因,要歸因於編劇與導演處理幾位重要元老角色的慎重及尊重,以及投注的深厚情感。安排他們在勝利機會渺茫的終局之戰,對抗似乎已寫定的天命,使這些英雄更接近無奈無助的凡人,產生的勇氣也更為偉大——他們挺身而出並非對自己有任何信心,而是「非如此不可」的決心。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如看片前聽了很多次的比喻,《可憐的東西》就像是劇本更好一點的《芭比》,都是描繪一個「天真」的女孩去探索異世界,一路上發掘女性的自我,得到性/別的啟蒙與認知,辯證人與他人(與非人)的形象投射,更讓層層的父權桎梏顯形。
Thumbnail
貝拉踏出豪宅後的日子,才真正見到世上的真實樣貌,她感受自由與解放,也同時因看見受困苦難的奴隸而傷悲,助人之心油然而生,這是使她從「科學怪人」漸漸成為「女人」的過程。而當貝拉意識到性工作一職能帶來財富,她毫無猶豫地爭取成為青樓紅牌,只為自力更生,不再仰賴男人──這才終究讓她成為一個自由人。
Thumbnail
與一生的摯愛天人永隔後,世界上還有什麼是值得留戀的? 故事開始於主角奧托在一間賣場購買繩索,準備回到家中上吊結束生命。妻子的離世以及工作的退位使奧托面臨人生的轉捩點,失去生活重心的他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並認為離開這個世界或許是現階段最好的選擇,於是他開始縝密地計畫著如何離開人世。
Thumbnail
上週很應景地看了《萬聖劫》,抱著欣賞B級恐怖片的心情走進戲院,沒想到畫面和音效都超出預期的「精緻」,連場景都搬進了遊樂園,可見劇組的野心有多麼宏大。然而就算特效再怎麼專業,在恐怖片充斥的這個時代,觀眾更在意的是鏡頭、以及演員所創造出來的空間和情緒,可惜《萬聖劫》並沒有好好地把握這次的場地優勢,以扁平
Thumbnail
現實生活的瑣事也曾迫使你擱置儲藏於心中許久的冒險計畫嗎? 熱愛冒險的卡爾及艾莉這對夫妻一生最大的夢想——追隨他們的偶像探險家查理斯去到鮮為人知的懸崖峭壁,蓋一間屬於兩人的小屋,在一個充滿未知的環境裡生活。可迫於現實,他們所儲蓄的冒險基金總是一再地用於別處,晃眼而過兩人都已年邁。
Thumbnail
疾病纏身等待死亡的日子裡,自己不復存在的世界會如何運行? 同樣經歷著癌症病痛的Hazel及Gus,一個擔心死後身邊親友的生活會如何受到影響、一個渴望自己不被世界遺忘。本故事敘述兩位對於死亡有截然不同認知的男孩女孩,在彼此的陪伴之下共同成長並相互治癒的過程。
Thumbnail
mm 【劇情介紹】 「故事緩緩地開始,又緩緩地結束了,絕對沒有句號,就好像才剛剛開始。」 【影評與觀後感】 「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可以陪你笑、陪你哭、陪你追男友,甚至可以為了你而放棄他,如果有你一定是幸福的。」 「當兩個人彼此豐富對方的生命,我們稱之為愛情;但是雙方想要毀滅對方,就成了戰爭。」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鈦,重量輕、強度高、耐酸鹼和極端溫度,而且對人來說,無毒、相容,相當適合植入體內當成「義體」。引發各界議論的法國片《鈦》,以這同名金屬為核心、以安上義體的半生化人為主角,迴旋出一部熔煉恐怖、科幻、異色於一爐,「人車戀」與「生化寶寶」並陳的驚世故事!
Thumbnail
《用甜酒漱口》是以日子為最小單位,日記本般、平淡而美麗的電影。而曾想當諧星的導演大九明子,運用了幽默感,讓日常不失歡樂。同時,也讓人重新去審視自己的日常。
Thumbnail
觀眾在被娛樂的同時,還能感動又惆悵、一路邊哭邊笑的原因,要歸因於編劇與導演處理幾位重要元老角色的慎重及尊重,以及投注的深厚情感。安排他們在勝利機會渺茫的終局之戰,對抗似乎已寫定的天命,使這些英雄更接近無奈無助的凡人,產生的勇氣也更為偉大——他們挺身而出並非對自己有任何信心,而是「非如此不可」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