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洛伊德之後談「更好的生活方式」:讀《兩種上帝:我們該信什麼,該怎麼活?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文學家路易斯的終極辯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首刊於開根好,特此致謝

如果有一天佛洛伊德和C.S.路易斯相遇,坐在客廳而不是診療室的椅子上聊天,辯論。那時,他們會怎麼樣?他們會改變心意嗎?

主題:佛洛伊德與C.S.路易斯可能的辯論

我們不會知道這個答案。因為,佛洛伊德和路易斯生活的時代雖然有所重疊,但兩人卻相錯而過;當路易斯正值壯年,意氣風發,在英國文學圈緩緩升起時,佛洛伊德早已垂垂老矣。如果廣泛一點的說,我們也可以說已經看到了C.S.路易斯與佛洛伊德之間的「辯論」;只不過,我們卻完全聽不見佛洛伊德的答話。C.S.路易斯許多討論思想的文字,主要是在佛洛伊德以他劃時代的心理學理論成名之後,才書寫出來的。或者說,是C.S.路易斯讀了佛洛伊德這位了解人性的「前輩」的著作之後,再單方面的批評他。歷史是一條單行道;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只能聽見「後來者」C.S.路易斯的聲音,卻聽不見佛洛伊德對C.S.路易斯的反擊。這樣的所謂「辯論」怎麼會有意思呢?

這樣的說法看似言之成理,只不過,只要有人能夠藉著佛洛伊德與C.S.路易斯之間的「論辯」的這個主題,寫出一本精彩的、讓我們更了解人性、幫助我們學習讓生活過得更好的書,就足以駁斥以上的論斷。精神醫學教授阿曼德.尼科利(Armand M. Nicholi, Jr.)所寫的《兩種上帝:我們該信什麼,該怎麼活?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文學家路易斯的終極辯論》,正是一本這樣的著作。

閱讀:在佛洛伊德與C.S.路易斯之間探索「人性」

我們在前面提到:C.S.路易斯生活在佛洛伊德「之後」,所以在這一場所謂「論辯」中佔盡便宜;反正佛洛伊德無法答話(或是沒有年輕時的精力來答話),那麼,我們要怎麼批評佛洛伊德,或是推出比他更好的論點,看起來都非常的順當。不過,從另一個方面看,其實這個「之後」也裨益了我們讀者。

本書作者尼科利是精神醫學教授,可以說,在他求學的那個年代(尼科利生活於1927-2017),佛洛伊德所寫的這些著作,可能就佔了精神醫學領域(理論性)研究的絕大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尼科利和C.S.路易斯都是佛洛伊德的「讀者」。那麼,如果像他這樣一位(精神醫學)專業的讀者,也認為C.S.路易斯對佛洛伊德的批評是有道理的,或至少是值得參考的,似乎便是在告訴我們:可以更重視C.S.路易斯這位文學家(「業餘」的心理學家?)對「人」的論點。不要太快的就說:啊,C.S.路易斯對心理學沒有專業啊,我們不必在乎他對「人性」怎麼想。但其實:或許C.S.路易斯對「人」的心理分析是很值得我們反覆思量的。

另一點佛洛伊德對尼科利的影響,可以從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們該怎麼活」明顯的看出:第二部分共有五章,章節的標題分別是「快樂」、「性」、「愛」、「苦」、與「死亡」。對心理學有一點薰陶的讀者,很快的就能發現這種對人類的發展歷程的分析,是來自佛洛伊德的論點:根據佛洛伊德,人的生命是一種追求快樂的動力;而在人非常小的時候(佛洛伊德說「出生不久之後」),對快樂的追求,就以性欲的方式開始表現;再成長到人擁有理性能力之後,則可能將「性欲」提升(佛洛伊德稱之為「昇華」)為「愛」。而痛苦與死亡,則是任何活著的人都避免不了、必須試著處理的兩大課題。

我們須要注意的是:路易斯雖然反駁了佛洛伊德的一些主張,可是他並不是全盤的反對佛洛伊德說的所有有道理的內容。C.S.路易斯說:「精神分析本身,除了佛洛伊德等人加諸其上的哲學思維,卻一點矛盾也沒有……更何況,如果每個人都對精神分析有一點了解,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那麼,C.S.路易斯要從佛洛伊德的心理學中分離出來的內容是什麼呢,要保留的又是什麼呢?路易斯對一個心理健全的、整全的「人」,應該怎麼生活的正面主張,又是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C.S.路易斯的主張散落於許多不同的文章中,而且他寫書大多是寫給每一個人(而不是專門為了研究心理學的人寫的)閱讀的,所以他的論點就未必是那麼的清晰可見。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本書《兩種上帝》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藉著佛洛伊德心理學的框架,讓C.S.路易斯對人「應當怎麼活更好」的正面心理學主張,化隱為顯的浮現出來。

苦難問題、道德論據與上帝存在/不存在?:人對世界與生命的終極解釋

說了這麼多,好像都在談論關於「人」的心理學;但本書明明叫做《兩種上帝》。那麼「上帝」呢?我為什麼沒有說明上帝在本書中的意義?但其實,對於佛洛伊德和C.S.路易斯來說,我們只能透過「人」的生活去了解上帝。如果上帝真的存在(或真的不存在),可是祂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如何能了解祂呢?看來,還是只能從我們自己的生活出發,來尋找上帝可能的痕跡。

所以,「人」也正是C.S.路易斯和佛洛依德激烈交火的地方:特別是關於人生命中最無法避免的「痛苦」與「道德」的問題。對佛洛伊德來說:這世上有這麼多的「痛苦」,所以根本不可能會有什麼上帝存在;而路易斯則寫了一整本《痛苦的奧祕》,來嘗試把痛苦與上帝兩方的存在調和起來。

而對於人們常常都感到不自在、卻往往難以完全無視的良心譴責,佛洛伊德則認為這只不過是生活習慣和社會利益的產物罷了,他比喻說:道德法則就好像是「交通規則」一樣。但C.S.路易斯卻說:道德法則讓我們知道,世界中這些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是有獨立的價值的。但是我怎麼知道世間萬物是有價值的呢?如果唯物世界觀是真的,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只不過是原子(或更小的粒子/能量)永不停止的、機械式的排列組合;那「誰」來告訴我們萬物的價值呢?「原子」能告訴我們萬物是有價值的嗎?C.S.路易斯主張:一個非信徒所不認識的「上帝」的存在,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之所以會有道德法則的最好的解釋。

結語

這兩人對「上帝」一詞的態度如此不同,其實,同時也就是來自於他們對「人」的整體構想之間的差異。不過,更多、更有趣、貼近我們生活的論辯內容,就必須由讀者親自打開本書,親自體會一下在他們激烈對立的說法中,哪些內容才是我們「更好的活法」了。

圖片來自Unsplash,由Alexander Pemberton提供,特此致謝

2024/01/23

avatar-img
68會員
143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年又過去了。我們用豐盛的食物、簡單的筵席和延續的期待,來開始新的一年。
萊瑟姆深知:那個鼓勵人們去「閱讀」的理由(或者講得更廣泛一點,那個讓人們願意去瞭解的理由),往往不是因為這些內容是「重要」的、是影響力巨大的等等,而是這本書喚起了閱讀者切身的經歷,在書與人之間建立了一種深深的「個人關係」。
我很想念那段在學校裡的日子:有你,有我,有人們,有朋友,許多人坐下來一起討論事情。
結合「哲學」與「自然科學」兩種思考方式,應當可以幫助我們更完整、更持平的認識眼前的這個世界,以及增進我們對個別現象的瞭解。
薩依德的《文化與帝國主義》,是一本細膩的蒐集、解讀許多資料的著作,對於「文化」與「政治」的關係,以及從十八世紀「小說興起」時代持續到現代的「帝國主義」的構造,帶來了非常豐富的啟發。
原來,畢業之前在大學裡面忙著讀嚴肅的、須要專注理解的書籍的我,也在依賴這樣的忙碌,來調節自己的生活。一旦離開了那樣的生活和環境,我的疲憊很快就反噬了我。
一年又過去了。我們用豐盛的食物、簡單的筵席和延續的期待,來開始新的一年。
萊瑟姆深知:那個鼓勵人們去「閱讀」的理由(或者講得更廣泛一點,那個讓人們願意去瞭解的理由),往往不是因為這些內容是「重要」的、是影響力巨大的等等,而是這本書喚起了閱讀者切身的經歷,在書與人之間建立了一種深深的「個人關係」。
我很想念那段在學校裡的日子:有你,有我,有人們,有朋友,許多人坐下來一起討論事情。
結合「哲學」與「自然科學」兩種思考方式,應當可以幫助我們更完整、更持平的認識眼前的這個世界,以及增進我們對個別現象的瞭解。
薩依德的《文化與帝國主義》,是一本細膩的蒐集、解讀許多資料的著作,對於「文化」與「政治」的關係,以及從十八世紀「小說興起」時代持續到現代的「帝國主義」的構造,帶來了非常豐富的啟發。
原來,畢業之前在大學裡面忙著讀嚴肅的、須要專注理解的書籍的我,也在依賴這樣的忙碌,來調節自己的生活。一旦離開了那樣的生活和環境,我的疲憊很快就反噬了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書介紹的是自我分析, 作者是一位精神分析師,文中分析了各種情緒反應,讓讀者理解在某種情況下我們勢必會出現的某種反應,有些情緒是從小在家庭中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有些情況會讓我們有移情作用。解剖自我的內心,了解是什麼原因會驅使我們做某些行動。
Thumbnail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兩千多年前,若是受迫魯昭公而選擇讓自己以死明志?世上還會有孔夫子嗎......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Thumbnail
  一個午後,我翻看《佛洛伊德也會說錯話ー精神分析英倫隨筆》(樊雪梅,2013)打起盹。夢裡,我穿著西裝褲及一雙黑色高跟鞋......
Thumbnail
佛洛姆在《To Have or To Be》一書中深入探討了「擁有模式」和「存在模式」之間的區別,並指出我們所選擇的模式也會展現在語言的使用上。這篇文章將探討語言如何反映我們的生活模式,並談及完形治療如何從當事人的語句看出端倪、協助當事人通過改變語言來促進自我覺察和內在整合。
Thumbnail
探討慾望本質,思考慾望在人類行為中的角色和影響。 5月6日為佛洛伊德的生日,在慾望深處與佛洛伊德相會,僅以此篇作為紀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姆的心理學如何與現代社會對話,幫助我們解開人類心理的謎團,重新認識自我。從他的批判對現代社會的觀察,到對個體心理問題的釐清,佛洛姆的著作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五百年來第一人克里希那穆提與當代引領思潮者的對話錄。 J. Krishnamurti等 著 繆妙坊 譯 故因夢 審訂 1998 方智出版 ❍ ❍ ❍ ❍ ❍❍ ❍ ❍ ❍ ❍❍ ❍ 你是否在闡述佛陀的教義? 瓦爾波拉•拉胡拉 國際佛教權威,「大英百科全書•佛陀篇」作者。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書介紹的是自我分析, 作者是一位精神分析師,文中分析了各種情緒反應,讓讀者理解在某種情況下我們勢必會出現的某種反應,有些情緒是從小在家庭中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有些情況會讓我們有移情作用。解剖自我的內心,了解是什麼原因會驅使我們做某些行動。
Thumbnail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兩千多年前,若是受迫魯昭公而選擇讓自己以死明志?世上還會有孔夫子嗎......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Thumbnail
  一個午後,我翻看《佛洛伊德也會說錯話ー精神分析英倫隨筆》(樊雪梅,2013)打起盹。夢裡,我穿著西裝褲及一雙黑色高跟鞋......
Thumbnail
佛洛姆在《To Have or To Be》一書中深入探討了「擁有模式」和「存在模式」之間的區別,並指出我們所選擇的模式也會展現在語言的使用上。這篇文章將探討語言如何反映我們的生活模式,並談及完形治療如何從當事人的語句看出端倪、協助當事人通過改變語言來促進自我覺察和內在整合。
Thumbnail
探討慾望本質,思考慾望在人類行為中的角色和影響。 5月6日為佛洛伊德的生日,在慾望深處與佛洛伊德相會,僅以此篇作為紀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姆的心理學如何與現代社會對話,幫助我們解開人類心理的謎團,重新認識自我。從他的批判對現代社會的觀察,到對個體心理問題的釐清,佛洛姆的著作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五百年來第一人克里希那穆提與當代引領思潮者的對話錄。 J. Krishnamurti等 著 繆妙坊 譯 故因夢 審訂 1998 方智出版 ❍ ❍ ❍ ❍ ❍❍ ❍ ❍ ❍ ❍❍ ❍ 你是否在闡述佛陀的教義? 瓦爾波拉•拉胡拉 國際佛教權威,「大英百科全書•佛陀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