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弄假直到成真
有一陣子我覺得這句話是所有在道路上掙扎之人的最好救贖。
對我來說,這句話體現的是吸引力法則的運用、有志者事竟成的鼓舞:即便你現在還沒有那個實力,但你在內心建立自信,你假裝你已經在那個位置,而你也把自己的技能心智都提升到對應水準,最後努力不懈地從 fake it 到真正 make it 。
這句話彷彿在說:你現在辦不到,沒關係,先切換成那個心態與覺悟,接著只要不懈努力就可以。但當我分享這句話到個人臉書上時卻掀起一陣論戰。
正方意見者就如上所述的,他們覺得這是激勵自己到 can make it 的燃料。
反方意見者則表示這只是騙術。
兩種意見我覺得都對,是會培養出騙子或讓人提升,這取決於一個小細節:「決心」。
一件事要成功有幾個因素:機運(不可控)、軟實力(可控)、硬實力(可控)。通常是機運到了才會有要不要 Fake it 去抓住機運的問題。
把這句話當燃料的人抓到機運後必定不會懈怠,而是會更努力追求成長到可以將這個機運經營成一段美好的旅程,最後他長成了目標中的樣子。
而沒有對應決心的人,一開始就只想快速收割好處。這種心態別說決心了,連抓到機運後的演出都很短暫。他們很像在投資,一拿到自己要的東西就迅速了結交易走人。這種只追求短期利益的操作當然會留下受害者。
不過對我來說,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的心態還是挺受用的。
如前面提到的,它對我來說就像一種「吸引力法則」的運用。吸引力法則也是提醒人心態上要變得像是已經擁有某樣東西,用正面的意志力和情緒力量來提升運氣和實現目標。當心態準備好,就是提升軟硬實力的時候了。
軟實力可以立即改變,假設你以前只是負責執行的基層員工,但當你升到主管職,就要意識到自己得顧全大局,提醒自己要時時以群體為單位思考,並且適時捨棄過於枝微末節的小地方。這一開始會有些不習慣,但是相對好上手的。
硬實力則真的需要時間苦工累積,必定會用到你的私人時間,我的作法是盡可能地運用零碎時間,縮短從 fake 到 make 的過程。譬如最近接到要用英文溝通的國外案子,為了趕快提升自己的英文實力,我把所有私人閱讀材料都轉成英文,上下班也必聽英文 podcast。雖然腦袋時時刻刻都要運轉思考的日子有點累,不過既然我要乘著機運飛翔,那對應的義務責任也是我需要認份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