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第一線教師,怎麼可以不參一腳呢?(轉肩膀手腕腳踝)
-
那則貼文很明顯是補習班為了招生而寫,至於內容的語氣是否妥切、符號運用是否適宜,不在這篇的討論範疇中。
-
昨天(2024/2/20)一看到文章的時候,腦中立刻跳出來的想法不是這一定是有兩派論戰的啊,而是藍佩嘉《拚教養》以及podcast上的專訪。
首先要敘明的事情是:教養跟教育的內涵並不完全一樣。一般認為教育的專業度比較高,通常發生在學校場域;教養意同家庭教育,來自於家庭中長輩的身教與言教。
-
在看到這樣密集的行程表時,我們會發現很多人的第一直覺是「孩子的身心靈受損了!」誠然,按照《兒少法》與《兒童權利公約》的條文,我們必須在相關研究日益專業的前提下,儘可能地保守著孩童的一切。
為此,檯面上的聲音多半是自己曾經的負面經驗,並以此為基礎,有時結合學理研究,直指對方教育上的壓迫以及缺失。教育跟教養之間的界線因此模糊,我覺得這很大一部分源自於每個人都受過學校教育,有著共同的教育經驗,可以對教育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好像是很多人極力避免的資格論,但實際上就是如此。
教育跟教養向度當然一樣,面對的都是孩子,可內容著實不一樣。教育需要專業,教養只需自己的經驗。
-
我們或許都有一個印象:小時候父母工作忙碌,根本沒時間管小孩,我們都是在「野放」的狀態下長大的。可哪個時代的父母不忙碌呢?藍佩嘉指出,現代父母的親職焦慮越來越明顯,其中的成因自然複雜,但因著資訊便利、最為顯而易見的一個成因是「大家都可以對我的教養方式指手畫腳」,而這些指手畫腳來自於「我們希望成為與上一代大不相同的父母」。
不管是上一代野放孩子的父母,還是上一代控制欲強烈的父母。
-
每當有類似的教養文出現的時候,我想我們都會認同,底下的留言討論,多半集中在陳述自己的創傷經驗,再對當事人提出不應該這樣做的理由。
可我想問的是,這樣做的用意是什麼?是希望家長用好的對的方式養育孩子,還是希望自己的創傷經驗被撫平?一定是前者吧,可沒有人喜歡被指責,尤其是被陌生人指責。所以當家長被網路上的言論千夫所指時,還會接受這些意見嗎?
我想答案呼之欲出了:當我們想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同時也希望有人能懂自己的創傷經驗。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我認為只有一件事:我們應該要再三確認,自己留言的目的究竟是為了那孩子,還是自己?
只要問清楚自己了這件事,那麼接下來的做法便相當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