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LAG──從林榮三散文獎小聊散文/小說/真實/虛構/非虛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現代文學有戲劇、詩、小說、散文四大文學體裁。因為形式結構的關係,小說和散文會放在一起討論,尤其關於「真實」和「虛構」的問題。這樣說就有點有趣,難道戲劇和詩就沒有「真實」和「虛構」的問題嗎?顯然不是。戲劇和詩在處理歷史、紀實之類題材時,也會遇到有沒有符合「史實」的批評,太多了,像前幾年的斯卡羅、流麻溝、今年的拿破崙等等。但是處理歷史和現實本身的問題,和史觀、敘事角度、史料解讀等等相關,小說和散文遇到歷史或紀實題材也會如此,學術遇到歷史也會有這個困境,所以後來才有新歷史主義....Blablablalba。

對立「真實」和「虛構」其實也不甚精準,因為書寫/敘述應該視為一種創造,從無到有的創造便應視為虛構。史實是現實,基於史實的書寫即是虛構;現實是現實,記錄現實的書寫也是虛構。虛構本身無涉「真實」或「虛假」。小說和散文的真實/虛假問題並不是因為題材,是為了區分小說和散文為不同的文類,所以才會有小說可以虛假,但散文要真實的說法。真實的界線才是小說和散文的界線。以前會用敘事觀點,比如說主角是不是「我」來當作判定的標準之一,主角如果是你、他、小明、阿花、王胖、Sally、罔市,第二或第三人稱,基本上就是小說。散文的敘事只能是「我」。

這種敘事判斷當然就產生很多問題,比如很多被認為有自傳性質的小說就愛用第一人稱的「我」,像《簡愛》、《少年維特的煩惱》,或〈狂人日記〉和〈孔乙己〉、《活著》等等都從「我」的視角出發。台灣文學也有〈天亮前的愛情故事〉、《荒人手記》、《鱷魚手記》等等,看到手記和日記大概也知道,小說有所謂的日記/手記體,或所謂內心獨白的書寫方式,第一人稱的「我」變成加強角色代入和烘托氣氛的文學手法。而散文也有不是「我」的敘事角度,像很多議論、抒情,甚至書信體都很喜歡用第二人稱「你」或第三人稱「他」,「你」和「他」都變成營造回憶或增加議論力道的敘事技巧。

結果「我」並不一定是「我」,「你」和「他」也不一定是別人。

因此人稱其實並不能夠全然作為判斷文類的標準。

又或者會以「衝突」、「張力」來當作界線,認為小說要有張力,也就是要有高潮迭起的戲劇性。但現代小說超多意識流、內心獨白的作品完全沒有高潮,甚至沒有劇情。相反的,有些散文狗血到不像現實,畢竟有時候現實比小說更荒謬,如果有人寫了自己的靈異紀錄,那就是真實的。

所以戲劇性、張力也沒辦法全然作為判斷文類的標準。

於是判斷小說和散文的界線,便牽扯到要怎麼判斷「真實」和「虛假」,但到底要怎麼判斷?諷刺的是,除了寫得超級爛,寫得邏輯不通,寫得超脫現實,寫到半夜大太陽(結果是永晝)、魚會爬樹(結果是金門攀鱸)、鐵樹會開花(鐵樹真的會開花)、公雞下蛋(公雞應該不會下蛋...吧?)內容一眼就看得出來之外,真的沒辦法。作為讀者其實很無助,我們只得全然相信作者。所以我們必須把「虛假」的小說的作者殺死,否則作者只會成為一個不可撼動的言說主體,所有的解讀都會圍繞著作者;而真實的散文則要毫無保留的相信作者,相信作者不會欺騙讀者,要一遍又一遍地請作者現身說法。所以閱讀小說的時候要一直懷疑作者,閱讀散文的時候則要一直感知作者。散文的作者如果欺騙讀者,真的很傷。不過到底為什麼要區分散文和小說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t-hāng-hit-hāng(這項彼項)
6會員
33內容數
寫寡讀書筆記/寫一些讀書筆記
2024/11/21
《餘燼》還真的燒起來了。 看完《餘燼》之後,第一個念頭是「弄巧成拙」,難怪會燒起來。 電影想要用時間來回交錯;位置轉換;凝視與權力變動等等手法,以「有人死了」作為骨幹,架構在國家體制運作下,受害者加害者的動機和理由都有其複雜性的敘事結構。
2024/11/21
《餘燼》還真的燒起來了。 看完《餘燼》之後,第一個念頭是「弄巧成拙」,難怪會燒起來。 電影想要用時間來回交錯;位置轉換;凝視與權力變動等等手法,以「有人死了」作為骨幹,架構在國家體制運作下,受害者加害者的動機和理由都有其複雜性的敘事結構。
2024/09/28
成人影片有一個標籤叫做「パイパン」,指沒有陰毛的性器官,現在多指女性,中文世界用「白虎」。 本來以為「白虎」是「パイパン」的漢字,但查了一下原來不是,「パイパン」可能來自麻將的「白板」,什麼都沒有的光溜溜形象。
Thumbnail
2024/09/28
成人影片有一個標籤叫做「パイパン」,指沒有陰毛的性器官,現在多指女性,中文世界用「白虎」。 本來以為「白虎」是「パイパン」的漢字,但查了一下原來不是,「パイパン」可能來自麻將的「白板」,什麼都沒有的光溜溜形象。
Thumbnail
2024/08/15
大家好像比較喜歡看嘴砲廢文,來寫一些更硬的書吧(? 文學系所怎麼可以不讀理論呢?尤其現當代理論。但講老實話,有很多根本就讀不了或讀不懂。
2024/08/15
大家好像比較喜歡看嘴砲廢文,來寫一些更硬的書吧(? 文學系所怎麼可以不讀理論呢?尤其現當代理論。但講老實話,有很多根本就讀不了或讀不懂。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歷史小說強調自己內容有很多史實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要不是小說很難看,忽略小說的文學性,偷懶地用史料推砌作品; 要不就是真的搞不清楚歷史、敘事、史實的關係,這種史觀寫出來的「歷史小說」真的有人敢信?標榜真實的歷史小說要不是搞不清楚小說是什麼,要不就是商業噱頭。小說是作者的「創作」。
Thumbnail
歷史小說強調自己內容有很多史實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要不是小說很難看,忽略小說的文學性,偷懶地用史料推砌作品; 要不就是真的搞不清楚歷史、敘事、史實的關係,這種史觀寫出來的「歷史小說」真的有人敢信?標榜真實的歷史小說要不是搞不清楚小說是什麼,要不就是商業噱頭。小說是作者的「創作」。
Thumbnail
散文是一個很特殊的文類,相較詩、小說、劇本,散文似乎特別講求寫作倫理,特別講求「真實」。無論是議論或抒情都是如此。 理解散文如果為了區分虛構和真實,其實像只為了區分散文和小說界線。 於是這個真實性變得有點抽象,好像和情節或內容有關,但並不是如此。散文的真實性是情感的連結,或許用「真摯」會更準確。
Thumbnail
散文是一個很特殊的文類,相較詩、小說、劇本,散文似乎特別講求寫作倫理,特別講求「真實」。無論是議論或抒情都是如此。 理解散文如果為了區分虛構和真實,其實像只為了區分散文和小說界線。 於是這個真實性變得有點抽象,好像和情節或內容有關,但並不是如此。散文的真實性是情感的連結,或許用「真摯」會更準確。
Thumbnail
別小看小說,特別是現今的網路小說,潛力真的無窮;不只無窮,還能帶動娛樂、文創產業經濟,甚至向外傳播本國文化
Thumbnail
別小看小說,特別是現今的網路小說,潛力真的無窮;不只無窮,還能帶動娛樂、文創產業經濟,甚至向外傳播本國文化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散文:作者本人的實際生活經驗,或思緒、想法,著重「實際發生」不應虛構。 小說:以故事為主,將虛構事件以文字寫出。
Thumbnail
散文:作者本人的實際生活經驗,或思緒、想法,著重「實際發生」不應虛構。 小說:以故事為主,將虛構事件以文字寫出。
Thumbnail
現代文學有戲劇、詩、小說、散文四大文學體裁。因為形式結構的關係,小說和散文會放在一起討論,尤其關於「真實」和「虛構」的問題。這樣說就有點有趣,難道戲劇和詩就沒有「真實」和「虛構」的問題嗎?顯然不是。
Thumbnail
現代文學有戲劇、詩、小說、散文四大文學體裁。因為形式結構的關係,小說和散文會放在一起討論,尤其關於「真實」和「虛構」的問題。這樣說就有點有趣,難道戲劇和詩就沒有「真實」和「虛構」的問題嗎?顯然不是。
Thumbnail
選在二月預告這本書,這是在寫了上百本的小說之後,以「小說」為主題出版的書。這本書談的都是小說──特別是流行小說。 合作作者: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施百俊BJ
Thumbnail
選在二月預告這本書,這是在寫了上百本的小說之後,以「小說」為主題出版的書。這本書談的都是小說──特別是流行小說。 合作作者: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施百俊BJ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