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96):『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的『因材施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raw-image

 

這同樣是孔子教學中的經驗之談。天資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深奧的學問。如子貢和子夏,『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學而第一),『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八佾第三)。天資在中等以下者,就不可以教他深奧的道理,教了也理解不了,白費勁。可能孔子認為樊遲就屬於中人以下,『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顏淵第十二)。

 

孔子這只是個大致劃分,將人的智力分為三等,上等、中等和下等。只是個定性說明,上等和中等,中等和下等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今天我們有測量智力的方法,如門薩智商測試,可以將智力量化,稱之為智商。 一般認為智商90到110為正常智力,可算是中人。140以上者為優等,可算為『中人以上』。70分以下者為心智不足,算『中人以下』。但也只能作為參考,不是絕對的準確。

 

孔子對『中人以上』有進一步和闡述。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第十六)。

 

生而知之,就是上等天資,是天才。生而知之,不能理解為一出娘肚子,就什麼都知道。而是說不用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靠自己觀察琢磨思考就能獲得知識或技能,有創造性才能。

 

而通過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獲得知識或技能,就比『生而知之』次一等。孔子認為自己就屬於學而知之者。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說自己的學問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因為喜愛古時的禮樂,積極學習而獲得的。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第七)。

 

孔子說:『大概有不學而著書立說的吧!我卻不是這樣。我是多聽,選擇好的來效仿;多看並記下來,這是次一等掌握知識的方法』。

 

人類早期,還可能主要靠自己的聰明才智來探索、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建立自己的學說。如古希臘的柏拉圖,中國的周文王演周易。但隨著人類的知識積累越來越多,就只能在學習前人知識基礎上才能有所創新。孔子所說『不知而作之者』就不太可能了。

 

學而知之,這裡面還個區別,一是通過閱讀,主要通過自我學習,孔子就是這樣。二是主要聽人講解,靠自己學習效果就不好。前者就要比後者強。當然,生而知之,也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知識,那就事半功倍。一點就透,還能舉一反三。如顏回、子貢,『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公冶長第五)。

 

那困而學之,又次一等。學而知之,是積極主動學習。而困而學之,則是消極被動學習,遇到問題了才臨時抱佛腳。困而不學的小民,則是最不可取的。顯然,孔子將君子排除在困而不學的範圍之外,君子肯定不會困而不學。

 

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和困而不學,都是對中等天資之人而言。中等天資之人有可塑性,而上等天資和下等天資者就沒有什麼可塑性。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陽貨第十七)。孔子認為上等天資之人肯定會具有智識,而下等愚笨之人不可能獲得智識,兩者都是不可改移的。而中等天資之人,學則能獲得智識,而懶惰不求上進,見識就跟愚笨的人差不多。

 

孔子這些觀點,大致不錯。人的智力確實具有差異性,而因材施教,因材自我發展也是符合個人和社會的利益。讓不同特質的人做他最擅長和最有興趣的事,對個人而言,更為快樂,也更容易出成果;對整個社會而言,當然也是最優的結果。關鍵在於社會的寬容度和價值評判體系,是否鼓勵人們的自由發展。顯然,孔子以『學而優則仕』為導向和評價標準,並不鼓勵個人的自由發展,使得其『因材施教』的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今天的中國社會,在個人發展上雖然仍有比較大的局限性,但人們在求學和職業上有了多得多的選擇,可以根據自己的材質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2020年8月17日

avatar-img
92會員
331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雍也第六) 。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善辯,與宋朝那樣美貌,那就很難免害于今天這個世道』。  而,與;祝鮀(tuó),衛國大夫,能言善辯,受到衛靈公重用;宋朝:宋國的公子,名朝,因長得帥受衛靈公寵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雍也第六)。  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子遊去那裡擔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長官。可能回到孔子身邊時,孔子很重視舉才,就問他,『你在那裡發現作用了什麼人才嗎?』子遊就回答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雍也第六)。  簞(dān),古時盛飯用的竹具。    孔子最喜歡顏回,多次稱讚他,這次稱讚顏回安貧樂道。說,『真是賢德呀!顏回。一簞飯,一瓢水,住在貧民窯的破房子裡。換了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  伯牛,孔子學生,魯國人。姓冉名耕,字伯牛。德性好,是孔門德性科四人之一,排名第三。  但好人不命長,伯牛生病了,大概還是不治之症。孔子去看望他,與他見最後一面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雍也第六) 。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善辯,與宋朝那樣美貌,那就很難免害于今天這個世道』。  而,與;祝鮀(tuó),衛國大夫,能言善辯,受到衛靈公重用;宋朝:宋國的公子,名朝,因長得帥受衛靈公寵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雍也第六)。  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子遊去那裡擔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長官。可能回到孔子身邊時,孔子很重視舉才,就問他,『你在那裡發現作用了什麼人才嗎?』子遊就回答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雍也第六)。  簞(dān),古時盛飯用的竹具。    孔子最喜歡顏回,多次稱讚他,這次稱讚顏回安貧樂道。說,『真是賢德呀!顏回。一簞飯,一瓢水,住在貧民窯的破房子裡。換了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  伯牛,孔子學生,魯國人。姓冉名耕,字伯牛。德性好,是孔門德性科四人之一,排名第三。  但好人不命長,伯牛生病了,大概還是不治之症。孔子去看望他,與他見最後一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指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無法獲得時,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 同事聽到我說目前還沒讓小孩補美語,很詫異地說:「英文很重要耶!」 小學低年級的美語課很簡單,很多小朋友都去美語補習班上課,進度超前學校的課程。小女幼兒園開始上美語
Thumbnail
比較上中下的水平差異,何為「有道人跟你想得不一樣」。
Thumbnail
孔子會不會數學? 說實在沒有人知道,但是從"禮、樂、射、御、書、數"六門學科來說,應該是有所涉獵才是,至於於多深入,這是未解之謎。不過應該可以推測他對數學可能也有所了解或關注。目前坊間有這類書籍談孔子與數學。 在古代,數學並不僅僅是今天我們所認知的數字、算術、幾何等概念,它也包括了天文、幾何、數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依作用後狀、象變化,將知識學問分類編序。
都說孔子是最早整理《尚書》的人,但根據《論語》,孔子提到《尚書》的地方僅有寥寥四處
Thumbnail
一言。當下瞬間演作43老子孔子學與不學天差地遠 孔子教人學習精進。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 老子教人無須學習。大器免成。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瞬間擁有當下直接結果。大器直接是大器無須成就學習。 二人思想差異天差地遠。帛書老子
Thumbnail
論語,一本劃時代文學鉅作,由至聖先師孔子的弟子們編寫的一本語錄,記載了孔子對他們的日常教誨等言行舉止,堪稱表現儒家思想的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明明只是一本語錄,為何如此的重要?國文課上過了那麼多篇,這次,試著用學生的角度看論語 這本書:親愛的孔子老師子貢的十堂智慧課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指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無法獲得時,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 同事聽到我說目前還沒讓小孩補美語,很詫異地說:「英文很重要耶!」 小學低年級的美語課很簡單,很多小朋友都去美語補習班上課,進度超前學校的課程。小女幼兒園開始上美語
Thumbnail
比較上中下的水平差異,何為「有道人跟你想得不一樣」。
Thumbnail
孔子會不會數學? 說實在沒有人知道,但是從"禮、樂、射、御、書、數"六門學科來說,應該是有所涉獵才是,至於於多深入,這是未解之謎。不過應該可以推測他對數學可能也有所了解或關注。目前坊間有這類書籍談孔子與數學。 在古代,數學並不僅僅是今天我們所認知的數字、算術、幾何等概念,它也包括了天文、幾何、數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依作用後狀、象變化,將知識學問分類編序。
都說孔子是最早整理《尚書》的人,但根據《論語》,孔子提到《尚書》的地方僅有寥寥四處
Thumbnail
一言。當下瞬間演作43老子孔子學與不學天差地遠 孔子教人學習精進。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 老子教人無須學習。大器免成。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瞬間擁有當下直接結果。大器直接是大器無須成就學習。 二人思想差異天差地遠。帛書老子
Thumbnail
論語,一本劃時代文學鉅作,由至聖先師孔子的弟子們編寫的一本語錄,記載了孔子對他們的日常教誨等言行舉止,堪稱表現儒家思想的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明明只是一本語錄,為何如此的重要?國文課上過了那麼多篇,這次,試著用學生的角度看論語 這本書:親愛的孔子老師子貢的十堂智慧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