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同世代碰上AI科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與想像中不同的事實

不同世代對AI工具的使用情況,在我的想像中,年輕人應該會更喜愛新鮮科技,也更勇於嘗試新科技。

但美國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1960~1970年出生的X世代有70%會在工作上使用Chat GPT。
1980~1990年代出生的千禧世代中有74% 在工作上曾使用Chat GPT等AI工具。
1997~2005 年間出生的Z世代年輕人中,這個數字卻只有 63%。

這些數據和我們的印象不同,但是什麼導致了這個不同的結果?

千禧世代:科技成長的見證者

看到這些資料之後,我也陸陸續續找了一些文章來看。

有些人分析,千禧世代和X世代的人,在科技急遽變化的時代中成長,隨著科技的發展一起長大,他們目睹了從撥接網路到4G、5G的演變,見證了手機從功能型到智慧型的轉變。

對於1980到1990年出生的千禧世代而言,適應新科技就如同掌握航海的新技巧,這種不斷學習與適應的過程,這或許是他們在面對AI時更加從容的原因,他們非常習慣,或許也更樂於接受這些挑戰。

Z世代年輕人:期待越高失望越重

相較於千禧世代和X世代,Z世代的年輕人們是在科技的包圍中長大的。他們的生活非常依賴科技,對於科技的熟悉度和依賴程度也遠遠超前幾個世代,也因為是伴隨者各種強大功能的科技工具長大的,他們非常重視科技產品的「好用」程度,但當科技未能達到他們的高期望時,他們可能較快感到失望並放棄。他們習慣了科技的不斷進步,一旦遇到限制,便可能轉向尋找下一個解決方案。

老船長與新水手的比喻

在看完眾多的分析與比較後,我覺得不同世代的人對於AI的接受程度,或許可以把他們比喻成老船長和新水手。

千禧世代和X世代的人,就像從大航海時代起就開始磨練利用新技術,在海上,他們學習的是前人的智慧,知道如何看海況、測風向,利用大自然給出的一點點線索,調整帆船,但同時也在不時蹦出來的新技術時默默的接受它們成為自己吃飯的工具之一,但就算接受了新技術,如果有一天,平常用慣的雷達等監控器等新技術失去作用,或者運作異常的時候,他們也能夠依照經驗與老到的技術重新修正,讓自己維持在正確的航道之上。

但對於Z世代的人來說,就像是在學校已經學習過各種新時代監控設備的新水手,初次航海的年輕水手學習過各種高科技的監控設備的使用方式,但面對監控設備來不及反應的風浪,或是當科技設備失靈的時候,他們無法像老船長那樣靈活的變通。

我與我的爸媽

對於科技的適應程度,或許也是每個家裡父母親和小孩子們的話題吧!

認真說起來,我跟我哥應該算是千禧世代,而我們的爸媽則是更久以前的世代,不要說手機了,對於電腦和數位電視,我爸媽大概從來就沒有搞懂過。

而我們開始工作之後,常常在爸媽的生活中加入不同的科技產品,但爸媽最後的使用方式,也常常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

就拿數位電視來說吧,因為爸媽常常爭著要看不同的電視節目,某年我跟我哥決定買一台數位電視,外加串流平台的費用,解決爸媽要看什麼的問題,同時也花了一點功夫,告訴他們數位電視可以看Youtube、Netflix等等不同的功能都說了,還順便把設定什麼的都做好。

但等到下次回去,爸媽對於那台數位電視各個頻道切換方式聊若指掌了,對於什麼時候要用哪一個遙控器也非常的熟悉,甚至還學會了直接用自己的手機或平板,把想看的內容轉到螢幕上。有時候我們不熟悉設定,還會被爸媽指正。

現在全家最不會用那一台電視的,可能是我!

科技,年齡,與經驗

透過美國的對於不同世代對於AI的接受和使用程度的研究可以發現:對於AI的接受程度其實是透過生活的經驗和學習能力的不同體現,才造成不同世代對於AI工具的不同。

而我爸媽使用數位電視的經驗,或許也能說明不同時代在面對新科技的時候,雖然會有不同的反應,接受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但這樣的差異無關年齡,反而關乎經驗、學習與適應,那或許可以更了解自己應該要怎麼面對這個AI的浪潮吧,如果Z世代的年輕人真的對於AI能做到什麼越來越不清楚,而X世代與千禧世代的人則持續的摸索,那或許我家裡的例子可以說明:科技會因為使用的熟悉程度而有不同的效用,也如網路上常常聽到的那句:

AI不會取代你的工作,但那些會使用AI的人會!

最後

我是Yawen,我覺得議題是需要討論才會更明朗,所以藉著寫方格子的機會,整理自己的想法,並邀請大家與我討論與交流:

按下【愛心】,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
按下【追蹤】,我會繼續寫類似的文章。
按下【贊助】,支持我繼續寫相關的文章。

如果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或者和我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
不是方格子會員,也可以到我的instagram留言或與我討論

我的Mail:iamloyawen@gmail.com
我的Instagram:yawen.book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awen
42會員
77內容數
這裡可能會聊聊教育議題 也可能會聊聊最近我蒐集到的故事 也可能會聊聊最近看到的書、電影或戲劇 不管是什麼主題,歡迎大家一起聊天討論!
Yawen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前陣子和朋友合辦了一場小型文史活動,我們希望這是一場「歷史對話」的文史活動,但最後參與者繳出的作品都是「導覽稿」,也因此讓我反思: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如果未來還要辦,我能夠有什麼改進的方向。 這不會是我最後一次犯這個錯,甚至不確定我這次的反思是否正確,但這是我自己的結論,也希望能聽聽大家的想法!
Thumbnail
2025/04/28
前陣子和朋友合辦了一場小型文史活動,我們希望這是一場「歷史對話」的文史活動,但最後參與者繳出的作品都是「導覽稿」,也因此讓我反思: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如果未來還要辦,我能夠有什麼改進的方向。 這不會是我最後一次犯這個錯,甚至不確定我這次的反思是否正確,但這是我自己的結論,也希望能聽聽大家的想法!
Thumbnail
2025/01/09
我的2025:從方格子的年度回顧開始 數據結果和我自己最喜歡的文章並不相同 回顧過去,看看自己曾經走過的路,也感謝曾經看過我文章的所有人。 展望未來,踏著過去的路,走向未來的方向,期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祝大家新年快樂
Thumbnail
2025/01/09
我的2025:從方格子的年度回顧開始 數據結果和我自己最喜歡的文章並不相同 回顧過去,看看自己曾經走過的路,也感謝曾經看過我文章的所有人。 展望未來,踏著過去的路,走向未來的方向,期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祝大家新年快樂
Thumbnail
2024/06/03
在教育產業的新創公司工作的朋友抱怨,公司老闆每天描繪美好未來,但缺乏明確行動計劃,引起員工壓力與反彈。但我聽完之後卻覺得:新創老闆畫大餅是必要的,讓我朋友非常的不理解。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如果是必要的又是為什麼會引起不滿? 會不會問題不是畫餅,而是畫完餅之後呢?
Thumbnail
2024/06/03
在教育產業的新創公司工作的朋友抱怨,公司老闆每天描繪美好未來,但缺乏明確行動計劃,引起員工壓力與反彈。但我聽完之後卻覺得:新創老闆畫大餅是必要的,讓我朋友非常的不理解。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如果是必要的又是為什麼會引起不滿? 會不會問題不是畫餅,而是畫完餅之後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這是關於視野和個人選擇的議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過往被視為基礎且必須掌握的技能,如今似乎已逐漸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技能的價值,遠不止表面上那麼簡單。 以數學和心算為例,過去這些技能被視為基本且必需的,但在當今時代,隨手可得的科技工具似乎已經取代了它們的位置...
Thumbnail
這是關於視野和個人選擇的議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過往被視為基礎且必須掌握的技能,如今似乎已逐漸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技能的價值,遠不止表面上那麼簡單。 以數學和心算為例,過去這些技能被視為基本且必需的,但在當今時代,隨手可得的科技工具似乎已經取代了它們的位置...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Thumbnail
筆記-24.03.17美投君 *要推估AI泡沫破掉的時間點,可以從歷史找答案。 *1989年網路誕生,一開始只有軍方、專業人士使用,類似2021年之前的AI,離普通人很遠。 *2023年出現chatGPT之後,AI開始普及。 -類似1993年網景公司(Netscape)發明網路瀏覽器,讓一般
Thumbnail
筆記-24.03.17美投君 *要推估AI泡沫破掉的時間點,可以從歷史找答案。 *1989年網路誕生,一開始只有軍方、專業人士使用,類似2021年之前的AI,離普通人很遠。 *2023年出現chatGPT之後,AI開始普及。 -類似1993年網景公司(Netscape)發明網路瀏覽器,讓一般
Thumbnail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
Thumbnail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
Thumbnail
美國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1960~1970年出生的X世代有70%會在工作上使用Chat GPT。 1980~1990年代出生的千禧世代中,這個數字是74%。 但1997~2005 年間出生的Z世代年輕人中,卻只有 63% 。 如果對AI工具的接受程度與年齡無關,那會與什麼有關呢?
Thumbnail
美國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1960~1970年出生的X世代有70%會在工作上使用Chat GPT。 1980~1990年代出生的千禧世代中,這個數字是74%。 但1997~2005 年間出生的Z世代年輕人中,卻只有 63% 。 如果對AI工具的接受程度與年齡無關,那會與什麼有關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