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皮上不滅的藍色火焰,內裏包裹著自製的冰淇淋,科學甜點「熱烤阿拉斯加」就此端上桌,承載了自古至今廚師們對美食記憶的傳承。從烹煮「小牛肉」的耐心,到剝除蝦殼的細節,細緻地調配出提味的「勃根地醬」或是倒入白醬滿溢的「奶油酥盒」,每一個步驟都交錯並行著,考驗了廚師帶動整個廚房的功力,電影開演的三十分鐘就如此抓住觀眾的眼睛,在平穩舒服的節奏中帶出悠緩宜人的氛圍,色香味俱全獨一無二的體驗,確立了《火上鍋》成為筆者今年的最愛作品。《火上鍋》片名取自多丹準備回敬給王子的料理,如此簡樸卻足夠代表法國在地的美食,相當「冒險」而「大膽」的選擇令尤金妮讚賞,《火上鍋》這部作品同樣能夠獲得相同的美名,「發明一道菜,可比發現星星更能造福人類。」陳英雄導演也創造了這道新料理,讓後人能夠享受出自大師之手的「美食傑作」。
在妻子與廚師之間,多丹將尤金妮的一生定義為後者,作為《火上鍋》的結語尤其打動我,體現了整個創作團隊的「性別意識」高度。「妻子」一詞帶有丈夫附屬品的意味,「廚師」則能夠精準地賦權於女性,個人能夠具有的價值地位,更讓尤金妮得到了最純粹的讚賞。說到此處,我想特別談談第一場戲中的性別結構,「男性美食家」待在樓上的飯廳,等待一道道美食佳餚端上桌,而「女主廚」包含女服務生與小實習生,她們全都待在樓下的廚房裡(因此養成了在廚房吃飯的習慣),這個設計呈現出十九世紀法國乃至當代父權的標準結構,有意思的是,實際上這場戲中主導整頓餐點為女性,將烹煮美食的過程昇華成藝術,透過料理能夠與品嚐者進行交流,因此尤金妮成為了真正的藝術家。到了電影第二幕則前後互換,由多丹進到廚房主導另一頓晚餐,我們可觀察男性與女性在「創作/烹飪」上的些微差異,像是透過創意捏塑出的新式甜點來求婚,尤金妮的內收於心對比多丹的張揚宣告,他們注入愛意的方式就截然相同。至於多丹的「求婚」,尤金妮曾多次拒絕過,儘管兩人都在性與愛上滿足彼此的需求,甚至以「敲門與開房門」當作發生關係的暗號,但是尤金妮認為自己婚後就會像大多數女性一樣失去能夠「關門」的權利,才會如此抗拒這道由甜點開始名為「婚姻」的晚餐,然而,他們齊心的默契早已無需一張紙來證明,看他們料理的過程彷彿在看一對靈魂伴侶的心靈對話,那些情感全都訴諸於美食當中。
「我的廚房門永遠為你敞開。」
尤金妮曾向多丹坦言,自己的想像與現實中曾出現過兩次完美的重合,那是她在夜裡想著多丹走向自己房間,步上台階直到推開她的房門,沒想到現實中的他也同步動作了,如此奇妙亦美妙的魔幻時刻,讓她無法忘懷,「想不到房門竟然真的開了!」。然而,在片中「敞開門」的意義,不只揭露這兩人內心的「雙向奔赴」,也代表他們願意為下一代新人打開廚房的大門,因此,尤金妮才會想栽培具有天賦的寶琳,並試圖與她的父母談談,最終則由多丹接手,將寶琳收為正式學徒認真指導她,更能夠完成愛人尤金妮的遺願,貫徹他的理念「品味的養成需要培養與記憶。」對應到電影最後一段,鏡頭環繞著廚房呈獻光影流動變化,直抵兩人共處一室的空間,其中拍到了敞開的廚房門,好似尤金妮逝去的靈魂重新踏進廚房裡,將他們雋永的愛放入了記憶的永恆之門內。
多丹為了尤金妮短暫當起了「詩人」,在親友面前公佈了在秋日舉辦婚禮的喜訊,多丹認為秋天是大啖美食的季節,一一細數這個季節裡的食材是如何來到餐桌上,他對「秋」的喜愛才會認定他們迎來了生命的「秋天」,然而,尤金妮最愛的卻是「夏天」,那烈火灼身的感受好似自己在廚房開火時的溫度,她願意燃燼自己帶給他人溫暖。無論是夏或是秋,終將迎接冬日的到來,對多丹來說,尤金妮的逝世就是他生命的寒冬,沈浸在悲慟中因而無法創作料理。慶幸的是到了電影尾聲,他再度重拾鍋鏟展現對料理的熱情,如此才能繼續傳遞尤金妮的炙熱,整間廚房也因此重回春日的懷抱,充滿蓬勃的生機。對我來說,《火上鍋》是人人都能品嚐的視聽盛宴,勾動人對幸福的持續渴求,從舌尖捲入到吞嚥過喉頭,再經由食道到達腹部產生了飽足感,這份滿足讓我意識到自己也在享用這部作品,有意識推動的攝影,能捉住光影的美學,細嚼慢嚥的品味過程體會到飲食所帶來無窮的魅力。《火上鍋》更透過尤金妮與多丹兩名角色的關係,讓茱麗葉畢諾許與班諾馬吉梅這對舊情人在銀幕上再度聚首,在戲裡重現過往愛戀的真情,同時他們也體現了戲外導演陳英雄和陳女燕溪的婚姻生活,浪漫而真切的愛情足以超越生死,於是我內心的淚水跟著湧出,想到了主角的提問:「你吃東西從來沒哭過嗎?」我將答案留存在心底。
🎶延伸聽歌: #鄭興 《#火鍋海 》
#火上鍋 #陳英雄 #thetasteofthings #lapassiondedodinbouffant #thepassionofdodinbouffant #trananhhung #juliettebinoche #benoitmagimel #thepotauf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