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是什麼?從高齡議題衍伸至自我教學的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USR課程前往社區辦理APP操作工作坊─由USR社區團隊執行科技智能講座

112學年度的第二學期開始,也算是自己正式開啟了教學,在博士班期間因COVID-19疫情下,當時在舉辦讀書會多以Zoom抑或是Google Meet進行課程分享,故這學期也算是自身第一次實體講課,規劃了(16+2)的課程,目前已過了第一週,授課的兩個班級為必修的課程,另一堂微學分八小時的工作坊(目前尚未開始),現在回想第一堂課程,兩堂課程之中,第一堂課程雖然過去曾經分享過的內容,原本以為可講授到兩小時,但因為自身不熟悉教室設備,加上對於學生特質尚未了解的狀態下,相對地在運作上較為不順暢,課程結束後與其他老師們討論與復盤,筆者彙整了不同老師給予建議與回饋的幾點:

一、思考自身對於教學的想法

嘗試寫出這個科目中什麼很重要,以及上完這堂課後,學生需要學會的是什麼?以及在這堂課中,最難操作的事情又是什麼?再來就是每次於課程結束後,寫出自己在教學上遇到的問題與困境,或是需要提升的方向進行列點,接著扣住學生的心理狀態圖。在其中一堂課,因人數快七十人,故在課程上設計了「團隊分組」的環節,在分組時引導學生思考在團隊中「當責」的權力與責任,後續期待透過分組競賽的方式來讓課程更為熱絡,但實際進行上,針對分組競賽的題目更細分與拆解,如發現學生未必能理解自己的意思時,就要去思考問的問題是否有問題,抑或是自己與學生之間之是是否有共同的知識,如果沒有的話,教師或許要透過影片、拆解模組讓學生了解你想要表達的意思,自身先舉例嘗試給學生看,再來就是舉例第二個案例再次的說明一次,最後由學生嘗試做做看,所以在嘗試的過程​,對於學生要多少時間,這是老師需要去思考的。

回想自己以前是學生時,如果老師一直講,其實對於聽者來說很容易累,所以要怎麼轉變這樣的框架,怎麼讓學生從被動聽課變成主動觀察呢?提供一個氛圍讓學生自己說,學習才動腦,尤其在設計思考與實踐這門課程更是如此。而所謂教學的技術,記得在過去講師訓時,記得孫治華老師引導講師們,如何規劃一堂課?

「理論說明」、「個案分析」、「實際演練」、「舉例說明」、「影片教學」、「幽默有趣」、「討論總結」、「引導討論」,這些順序究竟要怎麼排序?

記得當時孫治華老師設計一門課程,或許把幽默風氣放在第一順位,透過建立關聯性,創造學生想聽的動力,在這堂課我讓學生在自我介紹上,說明出生地、星座、興趣,了解他們現在有興趣的是什麼,一方面可增加我記住他們的印象外,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相互了解,但實際上授課時,因為有些同學還在加退選的階段,所以將會有些同學處於流動的階段。回到這一題,一旦開啟學生的興趣後,透過影片教學,讓學生感受課程想傳達的框架外,同時也可以透過個案分析,提供生活中討論的素材,讓學生能將知識與生活連結起來,也是「設計思考」想傳達的精神。

二、理論盡量放到最後說明

透過「引導討論」,讓學生動腦分享生活經驗,在這次分組中我嘗試把過去分組經驗運用於課程中,設計了「組長」、「記錄員」以及「報告者」各自一位,有趣的事情,有一組學生說明規則時回應他們想要兩位,當下學生提出我沒有預期的答案時,不過當下我想「設計思考」這堂課,解決本來就不會只有一個,我回應說如果你們在討論中寫出理由或是過程,或許我可以考慮,當我收到他們的答案時,他們清楚寫出每個成員分工的理由,確確實實地說服了我,也讓我感受到發散與收斂不單單在於課程教學,也包含在與學生互動的狀態。

再來,因另一堂課程「統計方法與資料分析」,我常識先把理論放在課程的最前面,我發現到到過了一個小時,學生的反應與回饋越來越少,我也逐漸意識到雖然是專業課程,後續我必須要調整課程,調整能讓學生作好學的方式,當這堂課結束後,我詢問了辦公室的同仁,幾位同仁反映,「做中學」對於學校的學生很重要的關鍵。在這個環節中,歸類成三個狀態「如我所想」、「沒有反應」、「反向意見」,透過這樣的狀態再來調整課程的順序。

所以如果把理論說明放到後面時,當理論敘說時,調整配合舉例說明與實際演練,讓學生了解理論與生活的連結,在課程中搭建出鷹架,讓學生透過實際演練感受理論概念,最後作討論總結,讓學生能把課程的理論逐漸地消化。

USR大學社會責任與課程設計

在建立教師的品牌與專業,你不能只有一個答案,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對象、不同的答案,要說明清楚這不同的判斷點,所以無論進入場域或是在課程中,試著調整開始上課前十分鐘的氛圍,第一步建立關聯性、第二步要有互動的習慣,第三步為營造課程的氛圍,讓課程變得有趣、創造新奇,讓課程產生起承轉合的一個流暢狀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走讀城市創生─許正賢的沙龍
28會員
179內容數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2025/05/09
筆者在任教學校開設了三門與藝術創作相關的課程,分別為「設計思考與實踐」、「多元文化行銷」以及「專業倫理」。這三門課程的核心思維,是以高齡者議題為主軸,透過與不同社區的交流與討論,發掘地方議題,並依此設計課程內容。藉由參與式學習,學生能在知識建構中發展多元能力。 這些課程所面對的對象為大三學生,多數
Thumbnail
2025/05/09
筆者在任教學校開設了三門與藝術創作相關的課程,分別為「設計思考與實踐」、「多元文化行銷」以及「專業倫理」。這三門課程的核心思維,是以高齡者議題為主軸,透過與不同社區的交流與討論,發掘地方議題,並依此設計課程內容。藉由參與式學習,學生能在知識建構中發展多元能力。 這些課程所面對的對象為大三學生,多數
Thumbnail
2025/04/13
雖然我過去有參與線上讀書會的經驗,但這是我第一次以「網路研討會」(Webinar)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分享。而促使我完成這次挑戰的契機,來自於參與某間大學試教面試。 「網路研討會」這個概念,源自 ClickFunnels 創辦人羅素‧布朗森(Russell Brunson)的推廣。目前全球已有眾多行銷
Thumbnail
2025/04/13
雖然我過去有參與線上讀書會的經驗,但這是我第一次以「網路研討會」(Webinar)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分享。而促使我完成這次挑戰的契機,來自於參與某間大學試教面試。 「網路研討會」這個概念,源自 ClickFunnels 創辦人羅素‧布朗森(Russell Brunson)的推廣。目前全球已有眾多行銷
Thumbnail
2025/04/12
在設計各類課程,特別是付費課程時,常常需要思考一個核心問題:這門課程是否具備足夠的價值與可行性?同時,也必須評估其所伴隨的風險,包括市場反應、學員接受度、以及教學內容是否會被誤解或濫用等。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進一步思考資訊的可信度。在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判斷什麼是真新聞、什麼是假新聞,變得尤為重
Thumbnail
2025/04/12
在設計各類課程,特別是付費課程時,常常需要思考一個核心問題:這門課程是否具備足夠的價值與可行性?同時,也必須評估其所伴隨的風險,包括市場反應、學員接受度、以及教學內容是否會被誤解或濫用等。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進一步思考資訊的可信度。在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判斷什麼是真新聞、什麼是假新聞,變得尤為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1月的主題書展,我們集結8本關於地方創生的書籍,其中有關於理論的介紹與研究,還有臺灣在地活化的實際故事,讓你紙上知識與現實案例一次掌握到位! 在一年的開始,透過書籍的介紹,重新了解這片土地的珍貴之處。
Thumbnail
1月的主題書展,我們集結8本關於地方創生的書籍,其中有關於理論的介紹與研究,還有臺灣在地活化的實際故事,讓你紙上知識與現實案例一次掌握到位! 在一年的開始,透過書籍的介紹,重新了解這片土地的珍貴之處。
Thumbnail
本期《在地x人》電子報深入介紹花蓮的「鐵公機」觀光計畫及臺北和平新生天橋的改造,這些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交通整合、公共空間更新及社區參與來振興地方經濟。此外,還分析了香港茶葉工藝的復興,闡述文化與產業結合的重要性,期待這些創新思路能為更多地區帶來啟發。期望讀者從中獲得新的觀光設計及地方創生的靈感。
Thumbnail
本期《在地x人》電子報深入介紹花蓮的「鐵公機」觀光計畫及臺北和平新生天橋的改造,這些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交通整合、公共空間更新及社區參與來振興地方經濟。此外,還分析了香港茶葉工藝的復興,闡述文化與產業結合的重要性,期待這些創新思路能為更多地區帶來啟發。期望讀者從中獲得新的觀光設計及地方創生的靈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地方現實中的社會階級與地方圈的現實等主題。實例融合作者在日本石川縣加賀市的經歷,定義出什麼樣的人適合到地方發展。提醒了在選擇工作時,不必追求即時顯著的成長,而是應該專注於本業技能培養。不僅可以實現溫飽,也能找到事業上的突破。要是沒辦法持續提升自己,將會隨年齡增長陷入更深的泥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地方現實中的社會階級與地方圈的現實等主題。實例融合作者在日本石川縣加賀市的經歷,定義出什麼樣的人適合到地方發展。提醒了在選擇工作時,不必追求即時顯著的成長,而是應該專注於本業技能培養。不僅可以實現溫飽,也能找到事業上的突破。要是沒辦法持續提升自己,將會隨年齡增長陷入更深的泥沼。
Thumbnail
以彰化縣人口持續流失的狀態,與代理教師不合理的薪資條件,教育人才該如何回到地方,並維繫教育品質穩定不衰退,是個極需正視的重要課題,地方創生積極提倡青年回到地方深耕,卻忽略教育同樣是落地生根的路徑之一,始終未能保障代理及代課教師的權益,即使青年有意願回到家鄉任教,但卻找不到一個能夠安穩的棲身之處。
Thumbnail
以彰化縣人口持續流失的狀態,與代理教師不合理的薪資條件,教育人才該如何回到地方,並維繫教育品質穩定不衰退,是個極需正視的重要課題,地方創生積極提倡青年回到地方深耕,卻忽略教育同樣是落地生根的路徑之一,始終未能保障代理及代課教師的權益,即使青年有意願回到家鄉任教,但卻找不到一個能夠安穩的棲身之處。
Thumbnail
USR課程前往社區辦理APP操作工作坊─由USR社區團隊執行科技智能講座 112學年度的第二學期開始,也算是自己正式開啟了教學,在博士班期間因COVID-19疫情下,當時在舉辦讀書會多以Zoom抑或是Google Meet進行課程分享,故這學期也算是自身第一次實體講課,規劃了(16+
Thumbnail
USR課程前往社區辦理APP操作工作坊─由USR社區團隊執行科技智能講座 112學年度的第二學期開始,也算是自己正式開啟了教學,在博士班期間因COVID-19疫情下,當時在舉辦讀書會多以Zoom抑或是Google Meet進行課程分享,故這學期也算是自身第一次實體講課,規劃了(16+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對於自己家鄉不熟悉的感受,明明是生活了將近二十年的地方,卻給人如此陌生的感覺。經過了相信世代與社群咖啡館的刺激之後,有顆種子,在我的心中萌起了芽。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對於自己家鄉不熟悉的感受,明明是生活了將近二十年的地方,卻給人如此陌生的感覺。經過了相信世代與社群咖啡館的刺激之後,有顆種子,在我的心中萌起了芽。
Thumbnail
小朋友在地方創生的角色是甚麼?~是主角!~地方創生是為了給小朋友留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為什麼要地方創生?為的是要重新找出地方的活力,讓地方能夠延續下去。日本自2007年起人口總數一路往下滑,至今已減少300萬人.在2014年8月前總務大臣增田寬也出書"地方消滅論"引起廣泛討論與爭辯,內容是日本有
Thumbnail
小朋友在地方創生的角色是甚麼?~是主角!~地方創生是為了給小朋友留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為什麼要地方創生?為的是要重新找出地方的活力,讓地方能夠延續下去。日本自2007年起人口總數一路往下滑,至今已減少300萬人.在2014年8月前總務大臣增田寬也出書"地方消滅論"引起廣泛討論與爭辯,內容是日本有
Thumbnail
“地方創生”顧名思義就是要幫地方創造生機、要讓地方“活”下來,地方的單位是區鄉鎮,讓住在那裡的人有工作就能活得下來~這是地方創生的最原始構想,當然背後林林總總的因素及偉大抱負戰略目標...在這裡不贅述,因為坊間所有討論地方創生的文章都說過了,對市井小民來說,哪裡能活得下來我就停留在那裡,當然若能夠留
Thumbnail
“地方創生”顧名思義就是要幫地方創造生機、要讓地方“活”下來,地方的單位是區鄉鎮,讓住在那裡的人有工作就能活得下來~這是地方創生的最原始構想,當然背後林林總總的因素及偉大抱負戰略目標...在這裡不贅述,因為坊間所有討論地方創生的文章都說過了,對市井小民來說,哪裡能活得下來我就停留在那裡,當然若能夠留
Thumbnail
日本的地方創生整理到青森市,完全被震懾住了!這是一個人口只有26萬人,而且每年還以2,000~3,000人的速度持續減少的中核都市, 都市規模相當於台北的文山區、士林區,也只比台中的西屯區、臺南的永康區或是新北的土城區及彰化的彰化市人口多個兩三萬,可是青森市的地方創生不只是地域復興、也是都市經營、更
Thumbnail
日本的地方創生整理到青森市,完全被震懾住了!這是一個人口只有26萬人,而且每年還以2,000~3,000人的速度持續減少的中核都市, 都市規模相當於台北的文山區、士林區,也只比台中的西屯區、臺南的永康區或是新北的土城區及彰化的彰化市人口多個兩三萬,可是青森市的地方創生不只是地域復興、也是都市經營、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