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是什麼?從高齡議題衍伸至自我教學的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USR課程前往社區辦理APP操作工作坊─由USR社區團隊執行科技智能講座

112學年度的第二學期開始,也算是自己正式開啟了教學,在博士班期間因COVID-19疫情下,當時在舉辦讀書會多以Zoom抑或是Google Meet進行課程分享,故這學期也算是自身第一次實體講課,規劃了(16+2)的課程,目前已過了第一週,授課的兩個班級為必修的課程,另一堂微學分八小時的工作坊(目前尚未開始),現在回想第一堂課程,兩堂課程之中,第一堂課程雖然過去曾經分享過的內容,原本以為可講授到兩小時,但因為自身不熟悉教室設備,加上對於學生特質尚未了解的狀態下,相對地在運作上較為不順暢,課程結束後與其他老師們討論與復盤,筆者彙整了不同老師給予建議與回饋的幾點:

一、思考自身對於教學的想法

嘗試寫出這個科目中什麼很重要,以及上完這堂課後,學生需要學會的是什麼?以及在這堂課中,最難操作的事情又是什麼?再來就是每次於課程結束後,寫出自己在教學上遇到的問題與困境,或是需要提升的方向進行列點,接著扣住學生的心理狀態圖。在其中一堂課,因人數快七十人,故在課程上設計了「團隊分組」的環節,在分組時引導學生思考在團隊中「當責」的權力與責任,後續期待透過分組競賽的方式來讓課程更為熱絡,但實際進行上,針對分組競賽的題目更細分與拆解,如發現學生未必能理解自己的意思時,就要去思考問的問題是否有問題,抑或是自己與學生之間之是是否有共同的知識,如果沒有的話,教師或許要透過影片、拆解模組讓學生了解你想要表達的意思,自身先舉例嘗試給學生看,再來就是舉例第二個案例再次的說明一次,最後由學生嘗試做做看,所以在嘗試的過程​,對於學生要多少時間,這是老師需要去思考的。

回想自己以前是學生時,如果老師一直講,其實對於聽者來說很容易累,所以要怎麼轉變這樣的框架,怎麼讓學生從被動聽課變成主動觀察呢?提供一個氛圍讓學生自己說,學習才動腦,尤其在設計思考與實踐這門課程更是如此。而所謂教學的技術,記得在過去講師訓時,記得孫治華老師引導講師們,如何規劃一堂課?

「理論說明」、「個案分析」、「實際演練」、「舉例說明」、「影片教學」、「幽默有趣」、「討論總結」、「引導討論」,這些順序究竟要怎麼排序?

記得當時孫治華老師設計一門課程,或許把幽默風氣放在第一順位,透過建立關聯性,創造學生想聽的動力,在這堂課我讓學生在自我介紹上,說明出生地、星座、興趣,了解他們現在有興趣的是什麼,一方面可增加我記住他們的印象外,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相互了解,但實際上授課時,因為有些同學還在加退選的階段,所以將會有些同學處於流動的階段。回到這一題,一旦開啟學生的興趣後,透過影片教學,讓學生感受課程想傳達的框架外,同時也可以透過個案分析,提供生活中討論的素材,讓學生能將知識與生活連結起來,也是「設計思考」想傳達的精神。

二、理論盡量放到最後說明

透過「引導討論」,讓學生動腦分享生活經驗,在這次分組中我嘗試把過去分組經驗運用於課程中,設計了「組長」、「記錄員」以及「報告者」各自一位,有趣的事情,有一組學生說明規則時回應他們想要兩位,當下學生提出我沒有預期的答案時,不過當下我想「設計思考」這堂課,解決本來就不會只有一個,我回應說如果你們在討論中寫出理由或是過程,或許我可以考慮,當我收到他們的答案時,他們清楚寫出每個成員分工的理由,確確實實地說服了我,也讓我感受到發散與收斂不單單在於課程教學,也包含在與學生互動的狀態。

再來,因另一堂課程「統計方法與資料分析」,我常識先把理論放在課程的最前面,我發現到到過了一個小時,學生的反應與回饋越來越少,我也逐漸意識到雖然是專業課程,後續我必須要調整課程,調整能讓學生作好學的方式,當這堂課結束後,我詢問了辦公室的同仁,幾位同仁反映,「做中學」對於學校的學生很重要的關鍵。在這個環節中,歸類成三個狀態「如我所想」、「沒有反應」、「反向意見」,透過這樣的狀態再來調整課程的順序。

所以如果把理論說明放到後面時,當理論敘說時,調整配合舉例說明與實際演練,讓學生了解理論與生活的連結,在課程中搭建出鷹架,讓學生透過實際演練感受理論概念,最後作討論總結,讓學生能把課程的理論逐漸地消化。

USR大學社會責任與課程設計

在建立教師的品牌與專業,你不能只有一個答案,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對象、不同的答案,要說明清楚這不同的判斷點,所以無論進入場域或是在課程中,試著調整開始上課前十分鐘的氛圍,第一步建立關聯性、第二步要有互動的習慣,第三步為營造課程的氛圍,讓課程變得有趣、創造新奇,讓課程產生起承轉合的一個流暢狀態。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里山奮起湖的老老街 人在一年忙碌後,陪著家人到處走走,抑或是享受天倫之樂,也是很重要的時光,學生時代,父母因工作的關係,在兒時記憶當中,放假對我來說,就是在市場工作與幫忙,唯一家人聚會就是初一至初三,初二回娘家,所以過年自然成為與家人互動的連結,走著走著就進入中年,以前每次出門詳細攻略,至今
筆者參與學校工作坊圖示 近期筆者在進行資料蒐集,逐漸地將過去紙本填答轉變為線上填答,在過去碩士期間時,我是用的是Mysurvey,不過後來多以Google表單進行設計,所以在此介紹過去筆者在設計問卷時的一些注意事項,在我們使用Google表單時,我們要先進入我們Google帳號的雲端,首先我們
第一堂學生創新團隊的點評 我們的統計在社會科學裡面,它到底是怎麼樣產生的,我們今天要算這個統計學,要送統計,他們本身要有Raw data,這樣才有辦法進行運用,如:我們要怎麼算平均身高如下是:   「全部身高」除以「人數」等於 每個人幾公分  所以我們要設計如何用電腦計算 ,要「input」
筆者在班宣112-2微學分照片 線上讀書會的轉譯 今天是工作開工的第一天,回顧2023年的計畫,自身發生許多的變化,在前半年舉辦了五場線上讀書會,有關「地方創生」或是「城市規劃」的書籍,感謝每場支持的朋友,統計累積了75人的會員,有些是新會員,有些是跟隨的鐵粉,在之中也因為一位會員(Weef
記得在大三時,我撰寫當時專題的一課《水文學》,這堂課也是我在大學修課中最硬的一堂,當時教授邀請了業師,教導我們使用SketchUp軟體,從量河川沿線到設計河川附近的景觀,設計完後,教授教導我們設計問卷作業,實作問卷前測與後續的問卷實測,不斷地刻意練習SPSS和Amos軟體,逐漸地將統計
暢銷書作家愛瑞克在《內在原力》中提出每個人都必須有「三種工作」才完整:第一,「有償工作」,賴以維生經濟來源的工作;第二,「無償工作」,利他幫助別人受益的工作;第三,「自我實現」,也就是俗稱的夢想,就算不給你錢或其他好處,你仍然很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第一,「有償工作」 過去在私立美術館工作時,面臨
阿里山奮起湖的老老街 人在一年忙碌後,陪著家人到處走走,抑或是享受天倫之樂,也是很重要的時光,學生時代,父母因工作的關係,在兒時記憶當中,放假對我來說,就是在市場工作與幫忙,唯一家人聚會就是初一至初三,初二回娘家,所以過年自然成為與家人互動的連結,走著走著就進入中年,以前每次出門詳細攻略,至今
筆者參與學校工作坊圖示 近期筆者在進行資料蒐集,逐漸地將過去紙本填答轉變為線上填答,在過去碩士期間時,我是用的是Mysurvey,不過後來多以Google表單進行設計,所以在此介紹過去筆者在設計問卷時的一些注意事項,在我們使用Google表單時,我們要先進入我們Google帳號的雲端,首先我們
第一堂學生創新團隊的點評 我們的統計在社會科學裡面,它到底是怎麼樣產生的,我們今天要算這個統計學,要送統計,他們本身要有Raw data,這樣才有辦法進行運用,如:我們要怎麼算平均身高如下是:   「全部身高」除以「人數」等於 每個人幾公分  所以我們要設計如何用電腦計算 ,要「input」
筆者在班宣112-2微學分照片 線上讀書會的轉譯 今天是工作開工的第一天,回顧2023年的計畫,自身發生許多的變化,在前半年舉辦了五場線上讀書會,有關「地方創生」或是「城市規劃」的書籍,感謝每場支持的朋友,統計累積了75人的會員,有些是新會員,有些是跟隨的鐵粉,在之中也因為一位會員(Weef
記得在大三時,我撰寫當時專題的一課《水文學》,這堂課也是我在大學修課中最硬的一堂,當時教授邀請了業師,教導我們使用SketchUp軟體,從量河川沿線到設計河川附近的景觀,設計完後,教授教導我們設計問卷作業,實作問卷前測與後續的問卷實測,不斷地刻意練習SPSS和Amos軟體,逐漸地將統計
暢銷書作家愛瑞克在《內在原力》中提出每個人都必須有「三種工作」才完整:第一,「有償工作」,賴以維生經濟來源的工作;第二,「無償工作」,利他幫助別人受益的工作;第三,「自我實現」,也就是俗稱的夢想,就算不給你錢或其他好處,你仍然很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第一,「有償工作」 過去在私立美術館工作時,面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對於自己家鄉不熟悉的感受,明明是生活了將近二十年的地方,卻給人如此陌生的感覺。經過了相信世代與社群咖啡館的刺激之後,有顆種子,在我的心中萌起了芽。
Thumbnail
小朋友在地方創生的角色是甚麼?~是主角!~地方創生是為了給小朋友留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為什麼要地方創生?為的是要重新找出地方的活力,讓地方能夠延續下去。日本自2007年起人口總數一路往下滑,至今已減少300萬人.在2014年8月前總務大臣增田寬也出書"地方消滅論"引起廣泛討論與爭辯,內容是日本有
Thumbnail
“地方創生”顧名思義就是要幫地方創造生機、要讓地方“活”下來,地方的單位是區鄉鎮,讓住在那裡的人有工作就能活得下來~這是地方創生的最原始構想,當然背後林林總總的因素及偉大抱負戰略目標...在這裡不贅述,因為坊間所有討論地方創生的文章都說過了,對市井小民來說,哪裡能活得下來我就停留在那裡,當然若能夠留
Thumbnail
日本的地方創生整理到青森市,完全被震懾住了!這是一個人口只有26萬人,而且每年還以2,000~3,000人的速度持續減少的中核都市, 都市規模相當於台北的文山區、士林區,也只比台中的西屯區、臺南的永康區或是新北的土城區及彰化的彰化市人口多個兩三萬,可是青森市的地方創生不只是地域復興、也是都市經營、更
Thumbnail
我三月整個又忙又狼狽,原本以為只是雜事多,要回台灣陪病加上自己的健康檢查。為了怕回診等突發情況,還特地把回台行程安排很鬆,沒想到返日最後兩天緊急手術,導致要拖著術後沒有完全恢復的身體跑日本行程。
Thumbnail
#vol.5 #你想生活的,是怎麼樣的地方? 在淡路島的實習慢慢進入後半段,無論是活動或企業安排漸漸進入正軌,三月底這個專欄應該會漸入尾聲。
Thumbnail
或許搭著「地方創生」的熱潮,我們該向下探尋的是生活的模樣,去思索那些曾經待過的小鎮、小鄉村裡的回憶,而非把「現代化」當成一種迷信。如同前仆後繼跑到大都會區消費與生活的情形,回頭看看自己的家鄉,或許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最好的模樣,就在那裡。
Thumbnail
「歐,那個成立幾十年的大學,終於願意來理解我們,並跟我們對話?希望這次不是如以前一樣都是為了交作業才來,我被弄怕了,實在很害怕又是一群沾醬油的。」這或許是近年來我最常從田野端,從地方實踐者口中聽到了聲音⋯⋯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對於自己家鄉不熟悉的感受,明明是生活了將近二十年的地方,卻給人如此陌生的感覺。經過了相信世代與社群咖啡館的刺激之後,有顆種子,在我的心中萌起了芽。
Thumbnail
小朋友在地方創生的角色是甚麼?~是主角!~地方創生是為了給小朋友留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為什麼要地方創生?為的是要重新找出地方的活力,讓地方能夠延續下去。日本自2007年起人口總數一路往下滑,至今已減少300萬人.在2014年8月前總務大臣增田寬也出書"地方消滅論"引起廣泛討論與爭辯,內容是日本有
Thumbnail
“地方創生”顧名思義就是要幫地方創造生機、要讓地方“活”下來,地方的單位是區鄉鎮,讓住在那裡的人有工作就能活得下來~這是地方創生的最原始構想,當然背後林林總總的因素及偉大抱負戰略目標...在這裡不贅述,因為坊間所有討論地方創生的文章都說過了,對市井小民來說,哪裡能活得下來我就停留在那裡,當然若能夠留
Thumbnail
日本的地方創生整理到青森市,完全被震懾住了!這是一個人口只有26萬人,而且每年還以2,000~3,000人的速度持續減少的中核都市, 都市規模相當於台北的文山區、士林區,也只比台中的西屯區、臺南的永康區或是新北的土城區及彰化的彰化市人口多個兩三萬,可是青森市的地方創生不只是地域復興、也是都市經營、更
Thumbnail
我三月整個又忙又狼狽,原本以為只是雜事多,要回台灣陪病加上自己的健康檢查。為了怕回診等突發情況,還特地把回台行程安排很鬆,沒想到返日最後兩天緊急手術,導致要拖著術後沒有完全恢復的身體跑日本行程。
Thumbnail
#vol.5 #你想生活的,是怎麼樣的地方? 在淡路島的實習慢慢進入後半段,無論是活動或企業安排漸漸進入正軌,三月底這個專欄應該會漸入尾聲。
Thumbnail
或許搭著「地方創生」的熱潮,我們該向下探尋的是生活的模樣,去思索那些曾經待過的小鎮、小鄉村裡的回憶,而非把「現代化」當成一種迷信。如同前仆後繼跑到大都會區消費與生活的情形,回頭看看自己的家鄉,或許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最好的模樣,就在那裡。
Thumbnail
「歐,那個成立幾十年的大學,終於願意來理解我們,並跟我們對話?希望這次不是如以前一樣都是為了交作業才來,我被弄怕了,實在很害怕又是一群沾醬油的。」這或許是近年來我最常從田野端,從地方實踐者口中聽到了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