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內控感」可以增加動力

2024/02/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Charles Duhigg在其作品《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提及一個有趣的研究:在1998年有個實驗邀請128名五年級學生解答一道困難的題目。做完之後,每一位學生都知道自己分數很高,但實驗設計讓一半的人聽到:「你剛才一定很努力,所以分數這麼棒。」;另一半的學生則是聽到:「你一定很聰明,居然可以解開這些題目。」

這個實驗主要在了解「控制力來源(locus of control)」對人的影響,我們可以根據控制力來源,簡單的將人分為內控型與外控型的人。所謂的內控型的人在成功時會讚美自己,失敗時也會責怪自己,不把責任歸給外在因素,例如具有內控傾向的推銷員如果業績不佳,他們覺得自己的銷售能力不足,但不會怪罪運氣不好。而外控型的人恰好相反,也就是認為人生事件大都不由自己掌控的人。過往的研究發現:內控型的人一般賺比較多錢,朋友比較多,婚姻更持久,而且事業成功,生活滿意度也高。有趣的是,我們是內控型還是外控型的人,其實是可以透過訓練與回饋影響,上面所提到的學生實驗,就是在證明這一點。

先讓所有學生都知道自己的成績很高,然後告訴一半的人他們很「努力」,主要是刺激他們的「內控感」,努不努力自己可以決定,讚美學生很努力,可以讓學生相信他們有能力掌控自己,也有能力掌控環境。另一半的學生則是聽到:你一定很「聰明」,讚美學生頭腦好,刺激的是他們的「外控感」,五年級學生普遍認為聰不聰明是生下來就決定好的,因此當告訴這群孩子他們很聰明,將使他們認定成功或失敗不是他們所能掌控的。在經過這樣的實驗操弄,所有的受試學生聽完分數和評語之後,接著進入第二輪實驗,學生們被要求多做三個難度不一的題目。

第二輪解題時,剛才智力被稱讚聰明的學生(被暗示「自己本身無法掌控事情發展」的學生)只肯把力氣花在簡單題目,缺乏讓自己想辦法解決難題的動機,同時實驗結束後,那些被稱讚聰明的學生說實驗很無聊。相較之下,剛才被稱讚很努力的學生(被暗示「事情操之在我」的學生),他們會努力解開困難的題目,也願意多花時間,得到比較高分數,實驗結束後,他們覺得實驗好玩。

由這個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具有內控感的人,會願意面對困難重重問題,也會透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通常會得到比較好的結果。好消息是,人的內控感可以被刺激與訓練,Duhigg引用史丹佛心理學家Carol Dweck的說法:「內控是習得的能力。大多數的人小時候就學習到內控感,但有些人的內控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壓抑。碰到這樣的人,我們可以藉由訓練協助他們。只要把人放在可以練習掌控的情境,喚醒心中的內控感,他們就會開始習慣掌控自己的人生。人只要愈『覺得』可以自己掌控人生,就真的可以掌控人生。」

在增加內控感訓練的部份,Duhigg引用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訓練方式,就是透過問「為什麼」來讓受訓的陸戰隊員提高內控感。陸戰隊的訓練是非常辛苦的,為了提升隊員的戰力,常常需要做很多「超越人體極限」的訓練活動,例如連續72小時高強度的演習等。通常很多受訓隊員會中途放棄,直到引進提高「內控感」的訓練方式。這種方式很簡單,就是當隊員精疲力盡到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幹甚麼,甚至於懷疑自己為什麼在這裡時,透過相互詢問以「為什麼」開頭的問句,來喚醒隊員賦予做這件事情意義。比如說:「訓練這麼辛苦,你『為什麼』來這裡?」,隊員可能會回答「我要加入海軍陸戰隊,給家人更好的生活。」這種互相問「為什麼」問句的方式,可以提高隊員們的內控感。

Duhigg的結論是,最能帶來動力的選擇是做到兩件事的決定:一、讓人相信主控權在自己手上,以及二、賦予我們的行動崇高的意義。透過詢問「為什麼」,讓自己來賦予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我們一旦習慣把「不得不去做的事」變成有意義的選擇,會增加我們做這件事情的動力。

圖片來源:Dall.E生成

圖片來源:Dall.E生成



8會員
1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