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學校念書、甚至考上台大當家教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感受到有些人對貶低自己的僵化思維,像是「我不會念書」、「我努力過了成績卻沒有改善」等等。而在大學畢業後,再次經歷備考的過程,輔導朋友考上國營之後,更覺得好的備考心態是讀書最重要的事,在看了這本比爾.蓋茲推薦的《心態致勝》之後更是驗證我的想法。
《心態致勝》的作者卡蘿.杜維克是一位史丹佛心理學教授,在性格、社會心理學以及發展心理學是全球頂尖的研究學者之一,她希望透過研究證明人類信念的力量。而在閱讀這本書時,作者用研究證明,有關你自身的簡單信念所組成的「心態」操縱你人生很大的部分,不只是形塑對自我的認知,甚至會阻礙你發揮潛能,而作者將這種影響人生的信念區分為「成長心態」以及「定型心態」。
具有「成長心態」的人會相信,每個人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策略與他人的幫助,培養與加強基本素質。雖然每個人初始的天賦、資質、興趣或性格可能不同,但人人都能透過用功和累積經驗而改變、成長。因為他們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後天學習,因此更能夠面對挑戰以及批評,用開放的心態學習和成長。
而具有「定型心態」人相信,每個人的能力和素質是天生的,即使經過後天努力和學習都無法改變。他們更傾向於證明自己的才能,努力排除不利證明才能的資訊,因此更不容易接受錯誤、批評或挫敗,而不是花時間學習和成長。如果遇到不利自己才能的證明,也容易認定自己不具這方面的才能而放棄努力。
兩種心態最大的差異,在於面對「失敗」之後的反應。
作者研究了眾多不同的領域,發現具備「成長心態」的人比起「定型心態」的人,成就和能力都會高得多。
<教育>
作者研究擁有「成長心態」和「定型心態」的兩種學生在化學課上的表現。由於化學課的成績將決定這些學生是否有資格進入醫學預科班的課程,因此激起這些學生竭盡全力考好成績。而作者發現,定型心態的學生考差時,通常不會有明顯的進步,而成長心態的學生即使成績考差,仍然能在後續的考試中進步。
作者進一步了解,定型心態的學生會用相同的讀書方法,不斷地重複苦讀教科書和上課筆記,死記硬背、強迫吸收,如果考差了,他們就會認為自己不是讀化學的料,畢竟「我已經竭盡一切所能了」。而成長心態的學生完全控管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會不求理解地死背教材,而是會尋找相關重點主題,了解授課內容的所有基本原理。他們努力是為了學習,不只是為了考得好成績,而這正是他們成績比較好的原因。
<商業>
作者以經典商業著作《從A到A+》以及幾個重大的商業案例,分析定型心態以及成長心態的領導人是如何帶領企業以及如何導致最終的成果。
作者發現定型心態的領導人,像是造成安隆弊案的安隆創始人肯尼斯.雷伊、差點葬送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未來的總裁李.艾科卡等人為例,他們大多有相似的特徵,諸如追求成功者的好形象、把自己的名聲看得比公司重要、總是向他人證明自己的能耐。定型心態使得他們畏懼改變,因為他們擔心改變會失去所擁有的一切,會變成一無所有的失敗者,所以更加標榜自己是天生的成功人物,貶低身邊的員工,然而這些不顧一切想要維持成功者光環的企業領導者,最終都是黯然下台,結束他們成功的商業生涯。
而諸多拯救企業重生的知名人物,像是奇異集團的傑克•威爾許、IBM的路.葛斯納、全錄公司的安妮•穆卡伊等人,反而具有成長心態的特徵,例如注重團隊合作、遏止精英主義、擁抱現實、不在乎職位名聲,只在乎有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等。成長心態的領導人虛懷若谷、身段柔軟,願意改變與接納建議,因為他們相信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個人的才能和聰慧,而是團隊合作共同面對問題。
<運動>
作者也研究運動領域方面諸多好手,發現即使是天賦異稟的明星也會有「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的差異。以運動家隊的比利.比恩、波士頓紅襪隊的投手佩卓.馬丁尼茲等人為例,發現具有定型心態的運動好手,認為自己「需要具備天賦,才能擅長運動」、「運動能力是天生的,無法做出多大改變」,因此當他們遇到失敗或是挫折,容易將失敗的原因怪罪在外在因素而不是檢討自己,因為一旦將失敗的標籤貼在身上,就會認為自己不是運動的料。
而具有成長心態的明星,像是拳王阿里、籃球巨星麥可.喬丹等人則認為「只要更努力一點,運動能力一定能夠進步」、「想在運動領域成功,你必須學習方法與技巧,經常練習」,他們掌握學習的技巧、學會面對壓力時仍能保持專注。高爾夫球高手老虎.伍茲的分享更為傳神:「有時候,在條件不大理想、感覺揮桿不是很順手的情況下創造成績,滿足感甚至更大。」比起每場比賽的成功,他們更專注於在境況不順遂、表現得不理想、心情不佳時,仍有能力致勝。
如果成長心態真的是成功的關鍵,要如何培養成長心態呢?
作者採用心理學的認知療法提出一個四步驟流程,幫助大家更好改變成成長心態:
1.擁抱定型心態
2.你的定型心態何時出現?
3.為你的定型心態「人物」取一個名字
4.試著教育「他」,帶「他」一起走上你的成長旅程
事實上,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混合了成長心態和定型心態。不過,我們承認自己的內心存在某種定型心態,卻不必接受它出現的次數,也不必接受它帶來的蹂躪與傷害。不接受,但試著與之共存。
可能是遇到壓力的時候、可能是解題目不順的時候、可能是當你要備考公務員或是研究所的時候、可能是別人在打擊你信心的時候、可能是當你考試考差的時候,心底就會冒出「你沒有考上公務員的能耐,之前爸媽都說過了」、「我不夠聰明,我考不上我想要的大學」等聲音。聲音冒出來的時候不用做出批判,只要觀察那股聲音就好。
取名字的好處,在於提醒自己「我不想成為這樣的人」,並且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這股聲音,更容易幫助我們脫離定型心態的魅惑。
試著與「他」對話,感謝「他」對自己的保護,但也誠懇地跟「他」說明,「他」對自己的保護過多了,反而限制了自己的成長,告訴「他」你為何想踏出這一步。不用擔心定型心態會一直出現,因為我們能夠透過對話的方式教育心理的定型心態,帶著他一起走上成長的旅程,慢慢地將自己的思維停留在成長心態。
回首當初考大學和公務員這兩段旅程,反而很感謝有再次備考的經驗。
當時考台大的時候主要是「定型心態」在主,因為害怕考差而不願意轉換讀書方法,讓自己死記硬背把課本內容記下來,十分艱辛地考上心目中的財金系;但是這次考公務員,明顯感覺到自己對於備考這件事更有信心,不只是因為我有成功的經驗,而是自己更不畏懼失敗,因為我知道每次考試失敗之後我會再成長,會累積更多考試的經驗和能力,下一次考試會變得更有信心,更容易以「成長心態」去學習、嘗試和改變。
備考是一場馬拉松,只要堅持每次跨出一步,就一定會到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