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輪到老師、家長好好聽學生說

2019/01/0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一場例行的國文課,若是老師與學生角色對換將會如何?

學生成了在台上講授的發表人,老師、爸媽成了在台下聽講的聽眾,然後呢?或許可以聽到學生的想法,有點出乎意料的天馬行空,卻也是有理有據。

在一個微雨的週日午後,輪到學生認真說,老師、家長與社會人士,一齊走進學生視野中的「張愛玲」。

.緣起──把國文報告「搬出課堂」

在第二次國文段考範圍中,景女二良的白話課文交給學生「自主教學」,組別各自選好要報告的課文後,要負責教會班上同學這一課該學會的內容。(因為老師也不會再教了!)

其中,又分為「基本組」、「挑戰組」,基本組從課本、補充講義延伸,梳理出作者的生平、背景資料;挑戰組則要讀完作者其他的完整作品,以張愛玲組為例,挑戰組的組員分別要各自讀完《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秧歌》等作品。

張愛玲組在課堂報告完,佩蓉老師覺得頗為驚艷,決定把這回的報告「搬出課堂」,讓社會大眾看到不一樣的教學模式和思考方式!

.這回,聽學生說

raw-image
raw-image

報告由基本組拉開序幕,兩位同學分別介紹張愛玲的生平,雖然是基本資料,對於理解張愛玲的作品卻是重要的基礎。

「我認為作者書寫出來的作品的初心,大抵出自於他身邊所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或是變化等等,因此我了解了他的故事背景後,接著在閱讀他的文本時似乎更能有感同身受的感覺產生,也較能懂得他為何這般書寫的理由。」──陳薰平
「就算是基本的東西還是可以講得有趣以及廣,所以除了課本以外我們又從橘講、語高中找了許多重點。不管是哪一組都很有巧心的加了一些問答題,不一定每一題都有正確答案,有些時候讓觀眾們可以隨心所欲的回答,可以讓大家更能融入狀態。」──陳亮羽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讓聽眾理解張愛玲的生平後,也要展現教學現場的教材給聽眾,因此請大家打開講義中的「語文練習」,內有字音字形以及當代華文女作家的文風配對。總計有二十分鐘的時間完成,當天的名牌有三種顏色,分別代表老師、社會人士、學生,可以自由站起來走動、詢問,總之,大家的任務是「充分交流合作,一起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完成作業」。

「大家在絞盡腦汁的和語高奮鬥時,更讓人印象深刻,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從位子上站起來走動,為了找出答案而願意和陌生人搭話。」──陳亮羽
「讓來賓寫語高是這場活動中我最喜歡的其中一個部分,看到大家熱烈的討論著答案,不同顏色名牌的人互相交流,那畫面好美!也有不少老師來問我,但我卻只能很心虛的說我其實也不會(掩面),然後再一起去找會的同學求助,這真的是我所認為最棒的學習氛圍,我到現在也都還深深記著那些字呢!」──陳佳渝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挑戰組欲藉張愛玲的作品帶出她的不同面向。首先出場的是張愛玲12歲時,所創作的第一篇散文〈遲暮〉。單聽12歲創作似乎沒特別的概念,因此林旻樺拋出問題:「你十二歲時在做什麼?」藉此讓台下聽眾意識到:「對耶~十二歲能寫出這樣的作品,真的很不簡單!」

吳綺玲介紹《傾城之戀》,分別從聽覺、視覺、意象三個角度切入,分析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她於「視覺」單元提到,一般人描述顏色時,只會用紅、藍、綠等詞彙,頂多墨藍、翠綠,但張愛玲卻會使用「蒲公英黃」、「荔枝紅」如此名詞+形容詞的方式,讓文章中的色彩變得繁複。

林佳貞首先梳理《半生緣》的創作歷程及書中的人物關係,接著發現書中的角色有張愛玲的影子,卻又不太相同。這或許是張愛玲將「理想的自己」投射在書中人物上,讓慣性逃避的自己,在書中有機會「主導自己的命運」。書中同時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如「傳統女性的妒恨與無知」、「門當戶對的婚戀觀」。最後佳貞提出書中名句「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究竟是真的「回不去了」抑或是「不想回去」的叩問。

raw-image
raw-image

藉《紅玫瑰與白玫瑰》想談的,不僅是書中的愛情觀,陳羿秀進一步帶出,張愛玲筆下是如何蒼涼?如何慈悲?分別引了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所書寫的:「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 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接近事實的。」以及陳麗如老師在論文中〔註〕所言:「慈悲之意,是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憐憫眾生同感其苦並拔除其苦稱為『悲』」為佐證。

報告至此,兩個小時已經過去,聽眾有些精神不濟,因此開始報告前,陳昕特別讓全部聽眾從座位上起身活動筋骨。接著她提問:「你們有沒有覺得剛剛聽下來,張愛玲寫的都跟愛情有關?那跟便利商店賣的那些言情小說有什麼差別呢?」其實,張愛玲也寫愛情以外的主題。《秧歌》這本小說,即是以土地改革為背景,雖然也因為與張愛玲過去的寫作風格差異極大,引來相當兩極的評價,但仍是極為難得的一部考據小說。

挑戰組的五位同學報告完後,是中山女高四位同學的「品讀時間」。

raw-image
raw-image
「雖然這些張愛玲的文章可能我們現在段考不會考,日常生活中也不會遇到,但是相信這對以後一定會有幫助的,就像學測或指考搞不好就出了《秧歌》!」──梅靜昀
「這場活動不僅是我們的發表,更是一場知識性交流活動,在兩校之間發現了很多差異,不僅僅是學習環境、教材、習慣都有著很大的不同,互相分享後才能發現與學習到新的層面。」──林旻樺
「在做品讀的時候,聽到別人對我們的稱讚,令我心中不禁自豪了一下,原來我們在別人眼中是不錯的,與中山女高的交流讓我們彼此更暸解,同樣的年紀在不同的環境作同樣的事情,體會是如何?」──吳綺玲

最後,二良的林旻樺說:「活動結束後,老師請我代表講講報告背後的心酸血淚,很奇怪的,明明之前的過程中不斷的與朋友抱怨有多累、有多辛苦,但是當我真的拿起麥克風時,卻什麼怨言都說不出來,講出來分享的,卻很自然的是我在過程中學習到了什麼、反思得到了什麼,我想,這大概是我真的很喜歡這場公開觀課,喜歡到抱怨完還是埋頭不斷練習,這就是熱情吧!」

.老師,要適時放手

時間拉回上台報告前,在同學們練習時的觀察與發現。

「在一個月裡面的準備裡,老師只聽過我們的報告一次,而且每個人沒有辦法把所有自己的部分都說給老師聽,之後的練習老師都沒有來也沒有特別過問。還有我報告的最後一個論點有些不合理打結的地方,老師告訴我要去釐清,之後他也沒有多追問。一開始我很納悶,覺得很奇怪,老師不是說他要幫我釐清概念嗎?為什麼我們練習他都不來,之後我慢慢的領悟了,因為報告這一件事情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即便我們需要協助,我們必須要主動的先準備好才能發問,這樣能學得的東西,往往其實比我們被動的接受,獲得更多更多。」──林佳貞
「也因為我們練習老師不會來,我們彼此之間便養成了一個默契,當一個人在台上報告時,我們便邊作筆記邊聽,然後提出需要修改的意見,我們就像是一個公司一般,真的非常的酷。」──林佳貞
「我怕自己講的不夠好被恥笑。但佩蓉老師跟我們說,她要呈現就最原始的樣子,她說,正因為我們是學生才有一個特別的權利,一個可以犯錯的權利。她也說,她之所以會帶我們出去是對我們有強大的信心。聽完之後,我默默的想,既然老師都那麼勇敢也對我們如此信心那我們到底還要怕什麼呢?」──吳綺玲

.當有了聽眾,姿態就對了

「彩排時,師丈教我們的腳步該如何擺放,還有與觀眾眼神的接觸,以及我們上台時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將資料講講就結束了,而是教會對方。」──陳薰平
「適時的用一些較口語的字眼好像也無傷大雅,如:傻眼、很渣、白痴,能讓自己最原始的感受讓大家容易了解到。很感謝師丈在我們預演的時候給了許多的建議,讓我們的身體姿態能夠落落大方的同時,讓觀眾看起來是自然好看的。」──陳亮羽

.成就活動的幕後推手

raw-image
raw-image

當天除了報告的同學外,還有來幫忙錄影、接待的二良同學,因為「這場公開觀課不僅是張愛玲小組的事,更是二良的事」!

「原本只是很簡單的想法想拍個倒數影片,頂多再錄一些加油的話,當我向全班同學提這個想法時,姿昀和惟心很快的給我回應,並且提出更多她們的想法。其實做這些都不是真的為了想被稱讚什麼的,它的完整度也不夠高,不算是一部值得被端上檯面的作品,但我們想做的就僅僅是想要讓張愛玲小組的同學們知道,二良是她們的依靠,我們都在支持著她們!」──陳佳渝
「跟一群夥伴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感覺是真的很爽,儘管過程可能很累,得犧牲很多自己的時間,就如我們大伙每次彩排練習到天都黑了,但實質上獲得的成就感是遠遠大於所需要的那些成本。」──林旻樺

.學生,就應該這樣說

活動結束後,一名聽眾分享:「我終於知道,為什麼課文前面要介紹作者,如此才能更了解張愛玲的生平、作品,好像才更覺得張愛玲是我的朋友,而不僅是一篇文字。」

而一名學生的媽媽,看到女兒在台上的表現後,更是眼眶泛淚地說:「這才是我的女兒原本該有的樣子,而不是被課業壓得死死的。」(看起來很煽情,但這是真的!)

老師跟家長,這回終於好好地聽,學生也證明了,高中生在國文課能做的事,並不侷限於背註釋、寫考卷。



「這回,聽學生說」--書入張愛玲
🚩時間:2018年12月23日(日)14:00~17:00
🚩地點:築空間(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二號B2)
🚩主持:李佩蓉(景美女中國文科教師/高二良班導師)
🚩主講:景美女中高二良班學生
【基本款】陳亮羽、陳薰平、梅靜昀
【挑戰款】吳綺玲、林佳貞、林旻樺、陳昕、陳羿秀
🚩特約品讀:中山女高高二學生(曾宜敏老師指導)
陳巧妏、曾郁璇、吳祈蓁、丁凰生、盧予婕

2016年夏天,傳奇講堂開始著手啟動一系列的「暢談國文」計畫,希望透過創作與行動,讓更多人相信文學其實很美、很好玩。透過實際體驗參與,翻轉對於國文枯燥乏味的刻版印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