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輩子最苦的日子是怎麼過的呢?現在回頭看那些最苦的日子,之所以挺了過來,是因為我們─「活著」。只要活著,就有機會看見雨後的天晴;只要活著,就能知道現在的苦其實也不怎麼苦;只要活著、踏實地活著,再平凡的日子,也都能品出一番獨特的風味。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天生便能夠享受榮華富貴、不愁吃穿。缺點卻是,慾望將逐漸難以獲得滿足。因為慾望只會向上擴張,而不會向下緊縮。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有一點便是人的慾望是無限的,而動物的慾望卻是有限的,這也許與人具有一種後設、具反思性的能力有關。關於慾望,從小不太敢吃辣的人,也能夠從小辣、中辣吃到大辣,因為感知的範圍與能夠滿足慾望的胃口越來越大。小的時候,一瓶養樂多所帶來的快樂與滿足,足以超過長大後所吃的任何大魚大肉便是如此。似乎,站在感知與慾望的立場,由儉入奢的這條路徑是一條不歸路。
假設我們的感知與慾望是不斷地被放大,從經驗上的確如此,失戀過的人相較於沒失戀過的人,在感知失戀或者對於情感的認知範圍,一定有所不同,而那個不同;是擴大了有失戀經驗者的感知範圍,因此失戀者獲得了失戀的知識;關於失戀的語言、失戀的情緒以及走出失戀的過程。同樣的,滿足慾望方面,也是不斷地讓慾望獲得擴充範圍的經驗,例如:從黑白無聲電影、彩色有聲電影、2D數位電影、3D電影到4D電影,動作片也從過去的整齣戲只射了兩發子彈的「震撼」,到現在必須搞得天旋地轉、轟轟烈烈卻還不一定能夠提起精神看到最後。人類感知與慾望的滿足總有一條界線,至少是生理上的界線,這條藉由生理由儉入奢的路徑,必然只會越來越奢,直到我們奢掉了心裡的界線─「好奇心」。
生理的的路徑,是單向的、不可逆的,那麼該如何由奢入儉呢?我認為根本就不存在由奢入儉,或者說,那個儉不過是心理的奢大過了生理的奢;精神的奢大過了物質的奢─而「痛苦」是擴大感知與慾望範圍的一條必經之路。
滿足生理或心理的感知與慾望只會越來越大,它們同樣都是為了滿足、充實自我,讓自我心靈感覺踏實一點;在得到或滿足慾望的瞬間,便會開始產生痛苦,而進入慾望的生死輪迴。但不同的是,生理(物質)是有限的、單方面的,是沒有辦法讓自我心靈產生「多餘」的知識的,或者稱之為心靈的提升、成長。如果硬要說在獲得某種生理慾望的滿足時會產生新的知識、感知,我想那不過是套用了過去相似的經驗所造成,而並非真的產生不同以往、心靈上的提升。
「取代」生理慾望或者說真的能夠產生新知識的其實是心理慾望的擴充與滿足。心理欲望的滿足是雙向的,因而能夠有近似無限的排列組合,只要我們持續抱持想像力與好奇心,便能夠不斷產生動力去進行更奢、更綿密、更成熟的精神滿足,而其必經之路是─「痛苦」。
為什麼會特別將痛苦這一情緒或感知作為滿足「永續性的奢」的必要條件呢?大多數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快樂,但是人的情緒並非只有快樂一種,當快樂成為了一種普遍性的存在,那麼也就沒有了快樂;因為慾望、情緒是相對的。不只快樂能夠讓感知範圍擴大而獲得新的選擇,痛苦也能,並且狂喜只是瞬間,悲劇卻是永恆,痛苦是更加刻骨銘心、淚中帶笑的。心理慾望滿足的痛苦,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否定自我,藉由批判、否定自我的價值,從中帶來新的自我與新自我對話的可能,而痛苦的來源便是思考,唯有思考、獨立的去思考,才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能力,而做出更奢侈、更能滿足慾望的決定;不一定是更正確的決定,卻一定是更踏實的決定。
為什麼我們ㄧ般會認為年紀大的人比較有智慧、生活比較勤儉樸素呢?按照由儉入奢的單向理論,不是應該越難以滿足嗎?的確是更加難以滿足,正因為生理(刺激)更難以滿足,因而轉向追求心理上的踏實。在心理上不斷超越的過程中、不斷與舊有經驗產生更大的感知範圍,因此便能夠更清楚的知道自我所在的位置、狀態與選擇。其所滿足的樂趣,不再只是物質短暫的快樂,還包括珍惜當下、珍惜人與人的緣分、珍惜時間所沉澱後產生的某種化學性、不可預期性的滿足。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可以是最奢的,因為我們有所選擇。平凡的幸福在於,平凡成為了最奢的選擇;因為我們痛苦過。慶幸的是,我們還活著。
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