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家校長對話座談》談哲學如何在行政職實踐

2024/03/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學哲學在職場上到底有沒有幫助?若有,幫助是什麼?從5位曾經擔任過校長等主管職的視角,分享哲學或說人文學科在職場上的影響。座談會一共邀請了5位校長,除了中大校長周景揚(計算機科學博士),及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心理學博士)非哲學背景之外(不過黃榮村一直強調曾擔任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以及在台大大一時念得是歷史系,和人文還是有沾上邊),其他如前輔大校長黎建球、前華梵大學校長朱建民、高柏園、及前明新科大校長袁保新,皆是哲學博士。其實廣義而言,只要是博士PhD( Doctor of Philosophy)都可以算是哲學家校長。學哲學的人適合擔任主管職嗎?當不了哲學家皇帝至少當個校長過過癮,只差沒請到文化部長鄭麗君。


  民間企業我不清楚,但至少在公部門,我就認識了兩位擔任主管職的中大哲研所學長姐,一位擔任龍潭國小校長、一位則擔任客家事務局局長。工作上不同的職位,代表不同的分工,而不管學什麼,只要在那個「位置」,工作的內容都是大同小異,以我工作的文化局文化設施科為例,不管是學土木還是學建築,都一樣要接工程、辦採購。但在專業、本分之外,能否有不同思維、不同待人處事的方式,讓事情能夠更圓滿的推動,除了靠經驗的累積之外,學哲學最大不同便在於如同袁保新校長所說的,哲學家比較沒有意識形態,所以善於溝通、通情達理。


  學哲學的人不是沒有意識形態,每個人都無法逃脫意識形態的結構,如同我們需要土地才能站起來、需要白板才能夠在上頭書寫。只是哲學人的意識形態是不同層次的意識形態;一種後設、形上學式的意識形態。差別在於,正因為哲學人理解不同的意識形態、甚至對立的意識形態,例如:唯物論與唯心論、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決定論與目的論、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等,而更能夠直指本質的思考更根本、全面性的問題,因此更寬容、諒解他人的差異。

raw-image



  學哲學到底對工作有什麼幫助?我認為這是個假問題,因為即便去問學電機的人,也不是每堂課都對現在的工作有幫助,如同對於學建築而不做建築的人而言,建築系的應用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學等課程就比較沒用,反而是體驗建築、建築概論等課程比較有用。而對從事建築學術研究的人而言,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等理論課程就比較有用,建築設計、環境控制等就比較沒用。我們通常不會問學建築對工作有沒有幫助的原因在於,只是因為學建築比較容易找工作而已。但找到工作之後,建築人適不適合擔任某種職位、甚至主管職,就跟學什麼一點關係也沒有了。


  其實大部分的工作,學什麼對工作的影響遠小於我們如何看待這份工作。人的能力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差別在於,我們是否有持續提問、學習的動力(熱情)。前陣子遇到一位有在大陸經商的廠商,說著對岸競爭多激烈,光2017年,大陸就有795萬名大學畢業生。在那弱肉強食的世界,主管與下屬之間的關係,就是不斷想辦法要把主管懂得東西學過來、想辦法幹掉對方的關係。但是這種幹掉對方到底是幹掉了什麼?只是職位的更替,還是真的有實現更理想的人生?我們應該問的是,21世紀的大學,在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融合的時代,大學的意義是什麼?大學真的有培育社會的人才嗎?還是只是培育了一群社會的奴隸?


  當AI不斷取代人類工作的時候,職位或許被取代了,但是無法取代的是,我們對於意義的追求。對我而言,工作的動力來自於,想把事情做好的慾望,主動積極去push廠商,有疑義就儘快釐清,讓關關難過關關過。前陣子我的第一個工程招標案終於在流標11次後決標了,算一算採購案也辦了快一年(中間找過專家學者開流標檢討會、還去跟副市長報告進度落後原因及改善,過程就不再贅述),原本還想在市長蒞臨開工典禮的致詞稿寫寫連續流標的過程,但是後來被科長當下來了,為避免節外生枝,還是寫寫工程修復的源起及其文化資產價值就好。


  職位有更替,每個人都有擔任主管的機會,主管職,就是分配資源給需要的人,讓有能力的人能施展抱負。但不管是否是主管,我們都是自我的主管,我們決定了自己的理想、決定了自己的方向,是要以營利為導向也好,還是以公益為導向也好,背後都需要有理想支持。而好的主管,自然讓下屬願意承接其理想,讓理想有延續、綿延的可能。

2018/10/6

3會員
521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