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生與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澎湖的張雨生故事館

澎湖的張雨生故事館

張雨生的〈河〉音樂請下:


  1997年10月20日凌晨,張雨生因疲勞駕駛撞上安全島,在淡水馬偕醫院搶救了23天後,11月12日深夜,因引發肺部感染,享年31歲。


  再幾天就是張雨生車禍的日子,今年正好滿25年,剛好最近去了一趟澎湖,參觀了篤行十村裡的張雨生故事館;張雨生在此出生,9歲時(1966-1975)全家搬到現在的台中市豐原區(舊稱台中縣豐原市)。對於這位優秀的高中學長,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他的音樂,熟悉的也是他的音樂,這幾天才又回去聽了許多張雨生的歌。


raw-image
差23屆的豐原高中學長

差23屆的豐原高中學長


  張雨生去世時,我才9歲,關於張雨生的音樂,最早來自家中《天天想你》的卡帶(1988年11月1日發行),最喜歡的一首歌是〈和天一樣高〉,只覺得其歌聲嘹亮、曲風陽光、歌詞勵志,之後常聽到的皆為後人翻唱之作,如:五月天〈小時候〉、蘇打綠〈我的未來不是夢〉、卓義峰〈我期待〉,甚至文學,如:侯文詠《帶我去月球》。


  直到高中認識一位非常喜歡張雨生的歷史老師(同政大畢業),分享了許多張雨生學長的故事與帥氣的畢業照,才知道敝校不只有唸了高四的演員鄭元暢學長,還有一位足以在臺灣音樂史寫上一頁的張雨生學長。然而,除了《天天想你》那張專輯外,其他張雨生的歌都很陌生,是連聽到張雨生原唱的〈小時候〉還以爲是誰翻唱五月天的那種陌生。


  本文不談張雨生的音樂多獨特;多麽具時代性(曾參與群星合唱的「六四事件」紀念歌曲〈歷史的傷口〉)、多麽反應當時的兩岸情感與現實(寫父親那一輩的〈黃河長江〉、〈心底的中國〉)、文學造詣多深厚(〈凡〉的「聽那雎鳩關關吟唱多少世紀,窈窕淑女已經不矜持」),本文想談的是,張雨生留下來的精神;即張雨生立下的志與歌曲中所勵都志,在這個「意義過剩」的時代,如何在失志、忘志後,透過勵志、立志?


  「因為我不在乎別人怎麼說 我從來沒有忘記我 對自己的承諾 對愛的執著...... 我的未來不是夢 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 跟著希望在動」-〈我的未來不是夢〉


  「因為漫天黑煙 腐蝕掉我的夢 因為征戰殺伐 我就快要沒有朋友 不求軒 不求冕 不為這紅塵所囚」-〈帶我去月球〉


  「裝滿自信發動引擎 向夢想直線飛行 追過時光超越自己 在希望之中衝擊 我有一顆比任何人 都還要狂熱的心 願意接受任何一種最不平凡的邀請 我要和天一樣高 尋找一種美麗的情操」-〈和天一樣高〉


  簡單挑了幾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張雨生勵志歌,共通點在於,為了夢想可以犧牲一切的決心;即世界應該繞著夢想的希望旋轉,不管名或利皆可拋。然而,當代之所以是「意義過剩」的時代在於,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高齡化、少婚少生,甚至不婚不生)、更多的事情(工作、娛樂、發展自我興趣)可做。人不總是在追求意義,也需要休息、偷懶、浪費時間從事一些無意義的活動,如此才能平衡生活。如最近很紅的《台北女子圖鑑》,描述一位台南女子北漂的故事,為什麼是台北?因為台北象徵著夢想、年輕、創造不同的故事的可能。然而,象徵是被人們賦予的、是超越物質的,如同名牌象徵了身份地位,同樣的東西(物質)只要加上不同的品牌,便有不同的價格與意義。故重要的不是物質,而是我們所賦予的象徵意義。


  在意義過剩的時代,是否連象徵的能力也逐漸喪失或單一淺碟化?當我們在經歷失志、忘志後,如何透過勵志重新立志?重新找到為了夢想可以犧牲一切、名利皆可拋的情操。除了自信與勇氣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直視「焦慮」;即直視尚未成功、一事無成、不敢踏出第一步、以及不斷朝向死亡的自己。唯有我們直視自己的「焦慮」,才能在焦慮中看見、感受到真正重要的東西、能為一生追尋的東西。


  這次在張雨生故事館,發現張雨生在高中時曾因為發表批評校方的文章被教官列為不受歡迎學生。當場噗哧一笑,因為高中時我也曾在學校的網路留言板上批判學校,最後留言整個被刪掉。印象中曾批判學校不開放穿短褲又要裝冷氣,課堂上教節能減碳,實務上卻又增加氟氯碳化物排放破壞地球環境;還批判過學校有錢蓋天文館而不蓋游泳館,導致游泳課都要跑到校外上。我想正是因為批判的能力,讓我們有更認識自己以及追尋獨一無二夢想、走別人沒走過的路的可能。


  最後,我想對張雨生學長說,是您,讓我對母校有了不同的感受(看來我們都對學校不太滿意),不知道高中的那幾年,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未來抱持著無比寬廣的希望、以及迫不及待的想體驗各種事物的熱情。其實您在不在都無所謂,因為您的歌,已唱出人們對於愛情的嚮往以及對夢想的渴望,祝 永保批判、永遠青春。

2022/10/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琉球人-avatar-img
2025/04/02
雖然不是那個年代的人,不過有聽過張雨生的名字,偶然在Youtube發現他和周杰倫成名的時間好像差沒幾年,但是當年的火紅程度似乎不相上下呢。
avatar-img
辯證人生
59會員
601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2/11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2/11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1/25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Thumbnail
2025/01/25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Thumbnail
2025/01/21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Thumbnail
2025/01/21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雪狼湖是由張學友擔任藝術總監和主演的華人原創現代音樂劇,曾經轟動一時引起巨大回響,為華語流行歌手開拓一種嶄新的表演藝術形式,只可惜目前似乎後繼無人,再也找不到像張學友這樣具有強大號召力,能歌善舞又有演技的多棲巨星
Thumbnail
雪狼湖是由張學友擔任藝術總監和主演的華人原創現代音樂劇,曾經轟動一時引起巨大回響,為華語流行歌手開拓一種嶄新的表演藝術形式,只可惜目前似乎後繼無人,再也找不到像張學友這樣具有強大號召力,能歌善舞又有演技的多棲巨星
Thumbnail
『吻別』專輯於1993年3月5日發行後,在台灣創下了百萬的銷售紀錄,時隔九個月,張學友推出『祝福』專輯也受到了市場的熱烈迴響。 在張學友厚實、溫暖、深情而真摯的嗓音魅力下,再加上丁曉雯、郭蘅祈、十一郎、張宇、童安格、張弘毅、殷文琦、陳子鴻、娃娃以及謝明訓等創作大咖的精彩作品,這張專輯再度締造了銷售
Thumbnail
『吻別』專輯於1993年3月5日發行後,在台灣創下了百萬的銷售紀錄,時隔九個月,張學友推出『祝福』專輯也受到了市場的熱烈迴響。 在張學友厚實、溫暖、深情而真摯的嗓音魅力下,再加上丁曉雯、郭蘅祈、十一郎、張宇、童安格、張弘毅、殷文琦、陳子鴻、娃娃以及謝明訓等創作大咖的精彩作品,這張專輯再度締造了銷售
Thumbnail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Thumbnail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Thumbnail
又是4月1日了。哥哥張國榮已離開我們21年,卻好像從未離開。今年終於有機會在4月前往香港,再去看看哥哥生活過的地方,心裡甚是期待。在這個想念的日子裡,我想分享范俊奇在著作《鏤空與浮雕》(2020)裡,寫到關於哥哥的一段文字。
Thumbnail
又是4月1日了。哥哥張國榮已離開我們21年,卻好像從未離開。今年終於有機會在4月前往香港,再去看看哥哥生活過的地方,心裡甚是期待。在這個想念的日子裡,我想分享范俊奇在著作《鏤空與浮雕》(2020)裡,寫到關於哥哥的一段文字。
Thumbnail
距離上次演出已有7年,張學友將於5月31日至6月9日在台北舉辦名為「TOYOTA 張學友60+巡迴演唱會 台北站」的6場演唱會。這是自2017年「A CLASSIC TOUR 學友・經典」世界巡迴演唱會之後,他再次在台灣舉辦演唱會。
Thumbnail
距離上次演出已有7年,張學友將於5月31日至6月9日在台北舉辦名為「TOYOTA 張學友60+巡迴演唱會 台北站」的6場演唱會。這是自2017年「A CLASSIC TOUR 學友・經典」世界巡迴演唱會之後,他再次在台灣舉辦演唱會。
Thumbnail
張雨生的〈河〉音樂請下:   1997年10月20日凌晨,張雨生因疲勞駕駛撞上安全島,在淡水馬偕醫院搶救了23天後,11月12日深夜,因引發肺部感染,享年31歲。   再幾天就是張雨生車禍的日子,今年正好滿25年,剛好最近去了一趟澎湖,參觀了篤行十村裡的張雨生故事館;張雨生在此出生,
Thumbnail
張雨生的〈河〉音樂請下:   1997年10月20日凌晨,張雨生因疲勞駕駛撞上安全島,在淡水馬偕醫院搶救了23天後,11月12日深夜,因引發肺部感染,享年31歲。   再幾天就是張雨生車禍的日子,今年正好滿25年,剛好最近去了一趟澎湖,參觀了篤行十村裡的張雨生故事館;張雨生在此出生,
Thumbnail
不得不改變 不得不向前 不願回頭看 不能再像昨天
Thumbnail
不得不改變 不得不向前 不願回頭看 不能再像昨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