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童年

2024/03/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環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個人的形象,可是形象並非本質,當他發現這點就會開始踏上自我追尋的道路。

我說得比較抽象,其實我說的是醜小鴨的故事,醜小鴨出生在鴨子家庭裡面,因為長得奇怪,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於是他離開了家庭,開始了一段探索自我和世界的過程。

可是他原先在原生家庭所受到的傷害,讓他用害怕來應對世界,產生了許多衝突誤會,而他就在這樣的遭遇中更加失去自信。

最後他遇到天鵝同類,從湖水倒映中發現自己已經長大,不再是醜小鴨,而是天鵝,然後快樂地和同類生活在一起。

其實這些寓言故事潛藏著人生的道理,而每個人的人生軌跡或多或少都跟著這些童話故事來走,就像我一般。

我很早就發現自己和原生家庭格格不入的情況,我觀察到因為某些信念,我的原生家庭一直在缺愛、貧窮和爭吵中循環,父母各自帶著他們原生家庭的問題,自顧都不暇了,除了將我們扶養長大,其他的部份就真的只能靠我們自己自立自強了。

剛才醜小鴨的故事還沒有完,等他發現自己是天鵝時,他還必須花很大的努力去拆除身上屬於醜小鴨的信念標籤,不然終其一生,他都會處於表裡不一的狀況。

醜小鴨出生時看到小鴨媽媽,很自然地就將小鴨媽媽當成是自己的媽媽,然後把小鴨媽媽的言行舉止、想法觀念都複製在自己身上,也把小鴨家庭發生的事印在腦海中,當成是以後發生的事的「第一模式」,這就是原生家庭從初始印象、建立參照標準、最後形成角色認定或主要信念的過程。

問題在於從初始印象或角色就出了差錯,那後面的參照標準乃至於信念不就全都亂了套?就像醜小鴨在小鴨家庭因為長相奇特,除了小鴨媽媽外,被其他兄弟姐妹或同伴歧視欺負這件事,產生了醜小鴨心靈受傷自卑,以致於害怕別人想來欺負自己,顯然他已經從原生家庭建立一套信念,那就是這個世界會欺負他,他得隨時自我防衛。

完美的狀況應該是醜小鴨有些奇特,但是小鴨家庭不止鴨媽媽接納,其他成員也尊重,然後醜小鴨因為別人接納尊重,對這世界充滿正向的信念,也用這樣的態度去擁抱世界,他或許不會成為天鵝,但是會成為一隻看起來有些奇怪卻快樂的鴨子。

我後來發現我在原生家庭所了解到的角色、所學習到的信念都有些奇怪,和其他人有很大的不一樣,於是我在高中時就開始尋找我的第二個家庭,重新調整改變對於家庭角色的認知,也開始改變一些信念,這過程好像在經歷第二次童年一般。

我首先找到一個「臨時家庭」,也就是教會!這是現在的想法,以前我真的把它當成我的新家,然後將原生家庭的角色投射在教會中,於是我有了新的父母、兄弟、姐妹的角色,後來隨著宗教化的介入,我忽然發現到這個家只是臨時的,除了一些類似政治操作以外,立場凌駕於感情,然後感情又很容易以宗教之名被操作,最後我跟外國傳教士問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我待在教會會很不快樂的話,你是祝福我?還是勉強將我留下?」他的答案體現了宗教的目的,而不是對於個人的尊重,所以我就知道:「這不是我的家!」

我真正意義上第二個家庭應該是我和老婆認識以後的岳家,我的岳父、岳母和她的姐姐、弟妹都很接納我,無形中我也成了這個家庭中的一員,我開始調整改變我對於一些家庭角色或信念的認知,譬如父親應該如何為家庭努力?母親應該如何為孩子著想?兄弟姐妹之間應該如何建立關係、聯絡感情?生活即使貧窮也應當樂天知命,讓心靈富足等等,後來我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參照標準大都是岳家模式,而不是原生家庭模式。

這整個過程,其實就在修正原生家庭的角色和信念的影響,因為當時年紀小,不曉得分辨,只要看到就接收、就相信,也不曉得它是好是壞?是對是錯?最後形成角色的標準認定或奉行的信念,就像醜小鴨一出生,第一眼看到鴨媽媽,就把鴨媽媽當成親生媽媽,如果他年紀夠大、看到自己的形象,或許就會去質疑鴨媽媽是不是自己媽媽。

我的意思是我們的人生其實有修正的機會,就是改變那個「第一角色」或「第一信念」,這個角色或信念的形成或許只是因為在原生家庭中第一次接觸到,就自然地接受成為自己心中的標準角色或重要信念,可是這些第一次接受到的所謂標準角色或重要信念影響了我們生命的正常發展,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找到心理學意義上的第二個家庭、過第二次的童年,將這些不適當的所謂標準角色或重要信念給重新調整回來,當你改變了角色的認念或相關信念時,或許那將你限制住的封印也會順便被揭了下來。

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生活環境或許不是你想像中的好,可是將不好的東西接受下來,形成個人信念就不是一件好事,你有自己獨立思考的選擇權,在你的心靈旅程中,你也可以改換另一種思維,將舊有的不適當的想法、觀念輕輕放下,只因為它已經不再適合你了,如同一件再也穿不回去的衣服,勉強穿下只是自尋苦惱而已!

22會員
204內容數
希望將自己生命中所發生的重要事件,整理成智慧,分享給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