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你-淺談時間管理

2024/04/02閱讀時間約 26 分鐘

緣起與前言

為什麼需要做時間管理以及這篇文章的客群

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已經出社會了,總是會有人抱怨起自己對於現狀不滿意。

這些抱怨的人裡面,有些人可能還完全不知道怎麼脫離這個不滿意的迴圈,找不到相對應的方法,那這個就比較不在我們今天主要討論的範圍裡面。

不過,如果讀者是屬於這一類型的人,或許這一篇文章可以給你一些適度的啟發。

另外有一些人,是對於怎麼樣脫離這個不滿意的現狀有一定的想法,甚至完全知道應該怎麼做。

但是這樣的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多半是:「啊我就沒有時間啊!」

我想要脫離低薪的環境,那我可能就要去學其他的專長,但我沒有時間。

我也知道我自己真的很胖需要運動才能更健康,但我就真的沒有時間。

我有很多除了工作以外想做的事情,但我還是沒有時間。

有沒有覺得這些話很耳熟?

如果是的話,那這一篇文章適合的客群很有可能就是螢幕前的讀者。

而對於有這樣煩惱的讀者,希望這一篇文章可以給你一個好的建議,讓你脫離這個想做很多事但總是時間不夠的窘境。

為什麼我們需要時間管理?

我們人的一生總是會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跟慾望。

你可能會想要有很多的錢、想要有很棒的工作、想要有很多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只是單純為了生存。

甚至想要成家立業、想要脫離死線的追趕、想要成為自由工作者,或是想要學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想要的東西很多,但其實人的壽命是非常有限,在時間資源如此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幾乎不可能什麼都要,勢必要做選擇。

當然,如果螢幕前的讀者是壽命幾乎永恆的精靈,你就當我沒說吧(?),你有的最多的,就是時間了吧!

葬送芙莉蓮裡面的精靈大魔法師賽莉耶,擁有最多關於魔法的知識,是目前筆者在這部動畫裡面最喜歡的角色沒有之一

葬送芙莉蓮裡面的精靈大魔法師賽莉耶,擁有最多關於魔法的知識,是目前筆者在這部動畫裡面最喜歡的角色沒有之一

除了選擇以外,我們也可以將手上的時間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來增加我們能夠到手的東西。

資源有限而慾望無窮,我覺得這就是時間管理最重要的功能。

為什麼我可以談時間管理?

一天有24小時,對於筆者來說的話我可以發揮到48小時甚至到96小時的效應。

身上同時肩負的工作量可以達到一般人的4-5倍,每天還能夠抽出時間來騎腳踏車運動跟打遊戲的每日副本。

雖然稱不上真的很work life balance,但還算是能夠一直做一些喜歡的事情、學喜歡的東西,也能夠有一定的收入。

當然自己也很常寫文章,並且花時間經營了自己的自媒體。

甚至在使用這個方法以後,筆者就再也沒有被死線追著跑的感覺,而且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提早完成。

上一次被死線追著跑的時間是什麼時候,說實在的筆者還真想不起來了。

所以與其說想要談一下怎麼時間管理,不如說想要分享一下一直以來可以把24小時發揮到極致的心法還有技巧。

希望能夠對於這篇文章的讀者有一點點的啟發或是收穫。

心態審視與自我了解

看到這個標題讀者可能會說,咦?時間管理的文章那不是現在立刻就要給我滿滿的時間管理技巧和tips嗎?

在這個這麼充滿技巧性的議題上面居然是要從心法先開始談起嗎?

當然,市面上有非常多的書或是文章在討論時間管理的時候,都直接從時間管理的技巧開始談起,而且各式各樣的方法、模板、軟體都有。

但其實我們很多時候都忽略了,搞不好其實你根本不需要時間管理,或是你之所以時間管理不好,不是因為技巧跟方法不夠。

而是在最前面的動機就有問題。

因此在後面討論時間管理的技巧前,筆者覺得應該要先問自己幾個問題,釐清一下自己的需求、動機、目標,在後面的時間管理技巧才能更有方向。

當然,在問自己這些問題的時候都必須要誠實,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欺騙。

因為這就是你,這個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你自己。

問題1:你為什麼要活著?你活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想要達成的終極目標?

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人都是活在來自身邊的人的要求成長。

從小時候開始作為父母的子女,被要求要聽從父母的話求學考試,長大以後成為了社畜要為了公司付出,為人父母以後則要為了子女煩惱跟做為榜樣。

我們幾乎很少去思考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什麼自己特別想要的事物,或是特別想要做的事情。

太多時候,就只是很單純的照著身邊的人、社會對於自己的期待而活著,然後久而久之就覺得這件事情其實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試著屏除掉這些來自於外在的期待,問一下自己,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終極的目標是什麼?

你可能會問說,為什麼需要問自己這個問題?

是這樣的,之所以會覺得時間不夠,大多數的原因就是來自於有想做的事情跟目標,才會覺得時間不夠,所以時間管理的前提就是發掘自己真正的目標。

如果沒有一個目標的話,那其實時間管理這件事情對讀者來說,他是一個假議題,事實上來說是不需要時間管理的。

因為很可能是,就算用了很多技巧讓自己的時間可以多出來,但也會陷入一個多出來的時間不知道要做什麼的窘境。

這邊分享一下筆者自己的答案,筆者自己是一個非常喜歡且享受於追求知識跟技術的人。

所以筆者終其一生的目標,就是想要點亮所有的知識樹與技能樹,因此筆者自己對於所有事情的安排,其實都是圍繞在「能不能學到更多東西」這件事情上打轉。

如果一件事情他沒有辦法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或是他後續不可能再學到新的東西了,那對筆者來說,就沒有去做的價值。

而也因為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知識,肯定是不可能在人類有生之年的壽命學完,所以筆者的目標不可能有完結的一天,他就會一直成為一個努力的方向。

那要是沒有一個目標怎麼辦?

筆者會建議,可以想像一下「100分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問題2:什麼事情會讓你感到開心,什麼事情不會?

這個問題可以幫助讀者釐清一旦面臨不同情況的時候,什麼樣子的選擇對你來說是勉強的,什麼樣的事情是會讓你非常樂意去做而不會有阻力。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最好要能夠去探知自己喜歡跟討厭某一個事物或狀況的背後的原因。

打個比方來說,如果你覺得跟朋友相處會讓你感到開心,那開心的部分是什麼?

是因為非常需要朋友給予情緒價值,還是因為喜歡展現自己的能力?

如果說不喜歡的是工作(大多數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吧XD),那不喜歡的是工作的哪個部分?

是按時上下班讓你覺得不開心,還是需要通勤的人擠人讓你不開心,又或者是一直反覆在做相同的事情讓你不開心?

問題3:事情在自己心中的先後順序怎麼樣?

在問題2已經了解到自己對於哪些事情會喜歡跟討厭,接下來就是針對這些喜歡跟討厭的事情排序。

好比前面說的不喜歡工作如果是因為要通勤的話,那要是改成遠距離工作有沒有比較不討厭一點?還是就會變成喜歡?

如果很喜歡出去玩的話,那去外縣市玩或是出國玩有沒有哪一個是特別開心的?還是其實都是差不多?

對於這些自己喜歡跟討厭的事情先後排序過後,當我們後面在面臨到需要取捨來釋放出時間時,我們才能夠有貼近自己的選擇依據。

以筆者自己來說,自己的事情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如果是身邊珍視的人的事情偶而可以優先於筆者的事情。

但如果只是提供情緒價值,像是安撫,或是維持友情這類的事情,那基本上排序會非常非常後面。

問題4:你的人生裡面有沒有什麼事情是真的不能放棄的?

當面臨到真的需要做取捨的時候,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絕對不能退讓,一旦退讓了以後你可能會在生理或心理上面臨到無法忍受的痛苦?

像是可能有一些人會覺得,他每天一定要睡滿8個小時,不然他隔天可能就會完全報銷無法工作。

或是有一些人就一定要一個禮拜要出去玩一次,不然他會心情非常鬱卒沒有辦法下一個禮拜的行程。

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是一個你目前為止評估起來認為無法退讓,但是不是就是真的無法退讓,我們會透過後面的程序再來慢慢驗證跟調整。

以筆者自己的狀況來說,如果真的要犧牲的話,睡眠時間是完全可以壓縮的也沒有問題。

正如同筆者常說的一句話:「沒有什麼事情是不睡覺不能解決的。」大概就是這樣子。

而筆者自己也可以一個禮拜都沒有休閒,都在工作上面也是沒有問題的。

檢視現況-找到你的時間漏洞

在已經透過前面的問題,對自己有比較深刻的了解以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現況,也就是抓到你的時間漏洞在哪裡。

首先,先以一個禮拜自己的行程作為觀察對象,去記錄自己在一個禮拜以內對於每一件事情所花的時間。

筆者自己之前在審視的時候,會去非常詳實的記錄自己花在每一件事情上面的時間,包含通勤、各種睡覺(包含午睡)、唸書、工作、玩樂。

而且對於像是工作,會細項到工作的內容是什麼、針對哪一個工作的範圍。

也就是說,不只有正經事的範圍,還有休閒跟玩樂的部分都會算在內。你必須要記錄所有你花費的時間都用在哪裡,而不是只有正經事情。

至於為什麼會以「一個禮拜」作為觀察的對象,主要的原因也是跟一般人在安排行程、工作的週期(除了輪班性質的工作),多數是以週來做安排。

而在這個中間過程中,你也很有可能會發現有些事情你本來覺得跟你的目標有關,但事實上不一定有太大的關連性。

像是,定期定額威力彩希望未來可以買房所花的時間XDDD。

筆者自己一直以來用來做時間漏洞監測的表格,這是使用Notion來製作的

筆者自己一直以來用來做時間漏洞監測的表格,這是使用Notion來製作的

一開始做這個表格的時候,可能沒有辦法這麼明確的在左邊的欄位裡面曉得自己的時間都花在哪裡。

這也是時間漏洞的可能原因之一XD。

但檢視了一兩個禮拜以後,就慢慢可以把左邊欄位填起來,這個時候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你自己的時間。

接著,將你這些所花的時間細項開始分類,並且針對不同的類別開始思考以下幾件事情:

分類1:所花的時間其實跟目標無關

如果是這個地方的時間花費,那你就要思考「為什麼你要把時間花在這個上面?」

筆者自己在應對這樣的時間花費上,還會再做一個比較小的分類,就是這個時間花費是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可以控制、與目標無關的時間花費

這一個類型最典型的就是,滑手機看廢片,當然對於筆者來說,睡覺其實也是一個可以控制的時間花費。

畢竟什麼時候要躺床,什麼時候要起床這都是可以人為控制的。

而對於這樣的時間花費,首先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就是:「既然這個時間花費跟目標無關,那你為什麼需要花時間做這件事情?」

以滑手機看廢片來說,其實就是真的可以被完全去掉的不需要留下的。

但如果是睡覺的話,讀者會說這個就是涉及到一個人的健康,這個是絕對不可以被放棄的事情。

有注意到嗎?在檢視時間漏洞的時候,他其實會涉及到的議題就是前面我們在做自我審查時問自己的問題:什麼樣的事情可以被放棄?每一件事情需要花多少時間這是你可以接受的?

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滑廢片的時間是一個很休閒的事情,怎麼能夠說可以完全被去掉呢?

嗯好的,那這件事情就是一個不可以被放棄的事情,那就要比較明確的知道一個禮拜裡面你可以接受多少的時間在滑廢片上面?

是一個小時?五個小時?還是一定要滑滿24小時才算能夠達到你比較健康的休閒狀態?

這些都是非常因人而異的,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都會在前面的自我審視裡面。

對於筆者來說,筆者在真的很忙的時候很常會問自己的問題是:「我真的有很需要睡覺嗎?」

不可以控制、與目標無關的時間花費

筆者自己覺得這一類型的會有點複雜,比較嚴重的狀況像是,可能身體會有一些疾病,稍微輕微一點的情況可能是心情會受到影響。

或甚至像是,需要頻繁的休息純粹只是因為體力跟不上。

這一類型的花費,筆者認為需要思考的狀況是,可不可以降低這個不可控的狀況。

如果以較為常見的「體力跟不上」的情況,那或許可以靠運動來加以改善。

如果是疾病的部分,那可以看看是否需要尋求醫師的協助,來改善這個部分。

分類2:所花費的時間與目標有關

這個就是「有價值」的時間花費,而在這個討論這個部分的時間花費時,筆者覺得可以思考的是「優化」。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產生同樣或更好的結果,但是卻可以有較少的時間花費?

「我真的需要花這麼多的時間來做這些事情嗎?」是筆者在這個部分最常問自己的問題。

開始慢慢變好

在已經大致上確定自己的目標、需求,並且也找到了自己的時間運用情況與時間漏洞時,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逐步改善自己在時間上面的運用。

成為能夠超前死線的人,而不是被死線追著跑的人,同時也是能真正掌握自己時間且不會忘東忘西的人。

而在這個部分,筆者會使用PDCA的品質管理模式來操作。

所謂的PDCA,是規劃(Plan)、執行(Do)、查核(Check)、行動(Act)這四個不同的階段。

規劃(Plan)

規劃的部分要做的事情是「擬定你的調整策略」,而為了能夠確切掌握不要忘東忘西,筆者又會再細分成以下幾個步驟來做處理。

審查手上的事情與分門別類

首先要先看一下自己手上目前有哪些事情是必須要完成的,而對於自己的人生終極目標來說這些事情的重要性如何,緊急狀況又是如何。

必須要把這些手上的事情來做分類,並且把終極目標拆成一個又一個的階段性目標,分別安上不同的時間點。

以筆者自己的情況來說,因為終極目標是想要開通所有的知識與技能樹,但有些知識或技能樹如果沒有站在特定的位子,是點不到那個技能的。

因此筆者就需要透過特定的方式,像是提升自己在自媒體的聲量、自己本身的能力或甚至是創業,來得到那個可以開技能點數的資格。

所以筆者在正職工作上可能就需要考取相對應的證照,在創業工作上就必須要在擴展各種不同會的技能,自媒體的部分也需要定時產出文章。

然後就要算入考證照的時間與準備期間,各種不同需要學習的技能和需要派上場的時間,對於文章的部分也要安排在不同時間要撰寫。

簡單的來說,筆者會習慣性把手上所有的事情都當成是專案,設立對應的小目標跟大目標,以及需要達成的時間和階段性的時間。

筆者自己的Notion裡面針對每一件手上的專案們都有一張這個表格,裡面會記載了每一個小目標需要達成的時間、目前的進度、是否開始等等來方便筆者追蹤

筆者自己的Notion裡面針對每一件手上的專案們都有一張這個表格,裡面會記載了每一個小目標需要達成的時間、目前的進度、是否開始等等來方便筆者追蹤

上面的這張表格會隨著事情種類的不同而有調整,像如果是進修自學的部分,除了有特定時間要考到證照以外,其他的學習不一定會有死線的安排。

也可以趁著這個機會稍微整理整理目前還有哪些待辦事項,哪些又是很規律會出現定期要完成的事情。

當然,這個表格是必須要時時更新,滾動式的調整。

因為隨著你工作的改變,負責的事情,有些事情會被完結有些事情又會被承接下來,所以依照筆者的狀況會一個禮拜調整一次。

初步擬定時間管理計畫

為什麼說是初步?因為等審查完了以後還是必須要做調整。

把一天的24小時、一個禮拜24x7共168小時的時間拉出來。

這個部分一樣要分成不同種類的事情而有不同的處理,一般來說這個程序會在每個星期天晚上的時候進行,連同審視下周事情安排同時進行。

但如果是第一次做這件事情的話,也是可以建議馬上就開始,因為第一次都會比較久XDDDDD,有可能很多問題你沒有想過。

1.針對和目標無關但是可以控制的事情

首先按照前面問自己的「我真的需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在這件事情上面嗎?」來思考這些事情你在一個禮拜裡面可以花的時間。

並且把這些時間壓縮到「你覺得可以接受的最少時間」。

像是如果讀者可能一天一定要睡滿8小時,那就是8小時不要再多。或是如果一天一定要滑手機一個小時,那就只能一個小時也不可以再多。

一個禮拜一定要出去玩一天,那你就只有24小時的扣打可以使用。

當然不需要像是以馬內利一樣去要求每一個時段要做什麼事情,而是你的總量時間就是這麼多可以使用。

以筆者自己的情況來說,我自己一天就只要睡大概6小時就可以了,然後我可以不需要任何的休閒娛樂。

朋友聚餐也是完全不必要的,所以在這個部分我幾乎不會吃到太多可以利用來工作的時間扣打。

但我還是會預留一個禮拜內一天的時間可以陪家人或是陪朋友的時間當作彈性,避免被臨時約還是什麼的抽不出時間來。

所以大多數筆者是不太接受臨時約,因為這個彈性時間很有可能會很快被挪用去做正經事,但如果是提前一個禮拜或是更早講的話,就會比較容易答應。

2. 針對和目標無關但無法控制的事情

就如同我們前面所說的,這類的事情要想辦法降低他不可控制的狀況。

但這個終歸來說就是真的無法控制,所以對於這類的事情就必須要相對應預留對應的時間來應付他,或是要另外空出時間來改善他。

筆者以前有因為體力不夠的緣故,所以一天的工時基本上沒有辦法拉很長,也容易感到疲累跟厭煩。

但自從筆者養成騎腳踏車通勤以及每天運動一小時的習慣以後,體力就有大幅的改善,也能把工時拉非常長,專注力也提高很多。

3.針對和目標有關的事情

和目標有關的事情我們的重點就在於「優化」,而這個部分也是筆者覺得大多數的時間管理技巧在談的部分。

但你可以先估計一下,依照你現在的情況對於預計要完成的事情跟目標們,你下個禮拜的時間需要花多久來處理。

甚至在這個步驟也可以思考一下,原本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是不是可能因為時不時滑手機在混,所以才拖這麼長,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嘗試。

這個部分都可以納入規劃下個禮拜的事情安排上,改善的計畫。

而針對怎麼樣子去優化自己的時間,來達到最高的效率,筆者在整個流程都講完了以後,會小小提供一些自己習慣使用優化程序的流程,因此這個部分我們後面再談。

審視自己的時間規劃並且加以調整

多數在做完初步規劃的時候,一定會面臨到一個問題:「啊我的時間就是真的不夠用啊!」

然後你就覺得要放棄了,然後覺得自己的目標好像也沒有必要達成嘛,幹嘛不輕鬆一點過生活?

哦,那我只能說,你可能對於你訂定的目標其實並沒有這麼想要。

好,那如果你不是上面的這個情況,你還是覺得你想要試試看的話,這邊筆者提供幾個自己常見的調整方式:

1. 一心多用

這個是筆者為了要節省時間最常做的事情,現在幾乎每一個時間都是複數的事情同時進行。

像最近因為筆者想要開始把積欠已久的動畫追一追,還一下動畫債,但是因為純粹的看動畫對筆者來說有點浪費時間,所以會透過一邊用Switch或Nike training運動的時候一邊看。

這樣我就可以在一個時段裡面,同時達成我的「運動一小時」以及「看動畫」的舒壓行程。

筆者為了想要一邊運動Boxing一邊看動畫,甚至把家裡的桌機布置改成這樣,非常省時間又可以同時運動到

筆者為了想要一邊運動Boxing一邊看動畫,甚至把家裡的桌機布置改成這樣,非常省時間又可以同時運動到

平常在通勤的時候,也會一邊使用Notion寫部落格文章,等到定點的時候再複製貼上到平常寫文章的平台。

甚至在完全不能使用3C產品但又沒有辦法避開一定要出現的場合,筆者的腦中都在思考不同的事情,像是密室的哪個東西可以怎麼設計完成之類的。

甚至為了讓自己可以一邊寫程式一邊看動畫,筆者特別去唸了日文,確保自己的日文聽力可以在不需要看到螢幕的時候也能理解故事內容。

平常在剪podcast精華的時候,也是一邊做別的事情一邊聽我們自己的Podcast,然後聽到覺得可以剪成精華的時候再記在記事本上面。

這邊讓我小小置入性行銷我們的Podcast(很硬要。

Spotify連結:能墨Podcast

Apple Podcast連結:能墨Podcast

一心多用,早就已經是筆者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

2. 前一天就安排好隔天的待辦事項

筆者自己的Notion裡面固定有一個頁面,是放每天都要做的待辦事項,而這個待辦事項會在每一個禮拜天的時候更新下一周的,並且在前一天晚上也會再確認一次隔天的行程。

筆者在Notion裡面的待辦事項頁面,裡面會記錄著星期一到星期天要做的事情,是屬於非常短期的時間規劃,但也可以確保自己不會忘記任何事情

筆者在Notion裡面的待辦事項頁面,裡面會記錄著星期一到星期天要做的事情,是屬於非常短期的時間規劃,但也可以確保自己不會忘記任何事情

離職過後每天的待辦事項都有20到30條不等,這個是部分的截圖

離職過後每天的待辦事項都有20到30條不等,這個是部分的截圖

每日待辦事項不只會列出正經的工作,基本上我會連遊戲要打的每日副本,要跟哪個玩家交易(不要懷疑,打遊戲也被認為是我的工作之一)。

今天密室要討論什麼內容、要怎麼調整基本上都會記錄在這個每日待辦中。

3. 樂於學習各種優化的方法

同樣都是繪圖,你可以用小畫家搭配滑鼠純手動畫,你也可以使用illustrator拉貝茲曲線,當然你也可以外面找一張圖片以後到illustrator裡面然後選影像描圖(請注意智慧財產權問題)。

想要完成一件事情,他有相對來說有效且快速的方法,不一定什麼東西都要像乘法公式一樣展開硬爆(抱歉了我的數學老師)。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自己的方法就很好,就算慢了一點那也沒有關係,反正就是不想要學習新東西。

就會一直使用費時間或是根本打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方式,繼續做著同一件事情,那無怪乎很多時間都會花在這個上面。

舉個例子來說,筆者認識有一個人在創業,因為他說他只會處理錢的事情其他什麼都不會。

而他在處理新創小小公司的帳務時,卻使用了以往大公司的那種管錢的方法,用了非常老舊的Excel跟毫無章法的記帳方式。

甚至還用了所謂的內帳跟外帳做了一大堆不必要的事情,於是哭說每個禮拜都要熬夜一整個晚上來處理可能不到10張的單據,壓力很大。

更不要說這個人他從第一筆帳開始就記錯了,這就是另外一個讓人驚嘆不已的小故事了。

這就是一個不懂得學習新東西,或是因應不同的情況來調整做事方法的一個例子。

而現在協助工作的方式日新月異,也有AI的幫助,所以一直持續學習好的工作優化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這邊小小推一下筆者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學習的文章:

如何成為有效率的學習者?

4. 壓縮與目標無關事情的時間

在時間的調整上,這一個作法筆者把他放在最後面,但這一個方法會是很多時間管理文章都非常喜歡用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不要滑手機、不要睡覺。

本文前面有提過,這類與目標無關但是可以控制的事情,我們要去找到你的「最低需求時間」。

但其實實際上你真的需要這麼久的時間嗎?這個時間可不可以壓縮?

筆者在以前高三的時候,有感於自己的唸書時間非常不夠,但是當時已經是在學校的每一個時間點都在看書、公車上也在看書了。

會有這個原因是因為,筆者高中三年裡面就只認真唸了一年的書,其他兩年都在兔子快樂,所以時間當然是不夠的。

因此當時筆者就嘗試了一個方法,叫做睡眠時間壓縮法。

每天都嘗試著讓自己少睡一個小時,從每天睡8個小時改成睡7個小時,等習慣了一段時間,睡7個小時也不影響隔天的唸書時,就再少睡1小時變成6小時,然後再習慣。

經過這樣長達兩個月的睡眠時間壓縮以後,筆者就成功讓自己的睡眠時間一天總計只要小於2個小時就足夠了,而且不影響隔天的任何工作與晚上的補習。

後來在就讀第二個研究所的時候,又開始思考起了:「我難道真的需要這麼多的休閒娛樂嗎?」

於是又這樣每天壓縮一點時間一點時間,最終也變成了完全不需要休閒時間的工作機器人,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5. 預留充足的時間可以支援其他人

不管在做的是正職工作還是創業兼職,我在自己的份內工作安排上,都不會拿出全力,把自己往死裡逼的方式去做事情跟安排時間。

反而我都會預留1/3的時間當作彈性空間,以方便我可以支援跟處理任何臨時的狀況。

畢竟現在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團隊合作跟溝通,彼此之間都要互相協作的情況下,如果我把我的時間全部都塞滿,那我就沒有任何的餘力可以幫忙處理團隊落掉的事情。

因此筆者自己認為,如果時間Just make可以塞滿你一周的行程這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必須要適當保留足夠的彈性,才能夠每一天隨時調整。

6. 限制做與目標相關特定事情的時間

這個是目前為止筆者覺得最邪門,而且一般講出去的時候都會不是這麼被認同或可能被懷疑,但筆者卻覺得對於自己來說最有效的方式。

筆者在大學時期唸書的時候,每天的唸書時間有多長這是固定的,甚至對於每一科可以花費的時間也是有一個上限值。

也就是說,一旦超過了這個時長,就不可以再碰這一個科目或是唸這個書了。

讀者可能會問:「那如果隔天有考試那怎麼辦?」

嗯,不管有沒有準備完,就是不可以再唸了,所以考試爆掉就是爆掉了,被當就是被當。

這是懲罰自己不珍惜時間且沒有高效率處理每一件事情。

而筆者在大學認真學習的那一段時間,是非常希望可以取得好的成績有利於未來的職涯。

因此在這樣的自我限制壓力下,就會開始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要求效率要到達最高,一定要在一定的期間內完成工作並且把待辦事項消掉,否則就會給予自己處罰。

從唸書時期開始就是養成這樣的習慣,後來就習慣變成,如果給自己一個小時的時間完成這件事情,那大概率就是會在30-40分鐘內就會做完。

也算是很間接地將拖延症的毛病也改善了。

不過這個方法有一個前提,就是你會對於做的這件事情有足夠的在乎,並且想要好好完成他,也就是涉及到讀者對於這件事情的動機與態度,會是這個作法成敗的關鍵。

執行(Do)

規劃好了你的每一周時間安排時,因為我們不是像以馬內利(怎麼一直提到他啦XD)一樣去規劃你每一個時段要做些什麼事情,而是規劃「要做什麼事情」以及「做這件事情可以花多久時間」。

因此需要對應準備一個表格,來提醒自己這個禮拜有哪些事情一定要完成,完成的程度怎麼樣,你才能在每一天追蹤自己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沒有做完的。

筆者自己每個星期天會規劃的一週待辦事項列表還有進行程度,這個是之前不知道哪天留下來的截圖

筆者自己每個星期天會規劃的一週待辦事項列表還有進行程度,這個是之前不知道哪天留下來的截圖

執行的過程中,如果有完成階段性的目標的話,會在每一個專案和任務的時間軸去做更新。

而且會在每一件事情的過程中去記錄自己花費的時間,做為後續滾動式調整時間管理計畫的依據。

同時也要看每一天規劃的待辦事項達成率如何,有沒有臨時作調整或是遇到什麼樣的變化。

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

查核(Check)

每一週結束以後,筆者大概會挑星期天晚上稍微審查一下自己這一周的時數花費,原本待辦事項的完成率,各階段小目標的進程如何,進而再決定下個禮拜的時間安排。

而因為有每一週執行的時數花費跟完成率,也能做為一個比較有意義的判斷,知道自己時間管理有沒有真的有所改善,需不需要調整,如果需要調整的話可以怎麼調整會比較好。

行動(Act)

檢討完了以後又是下個禮拜了,按照在Check步驟裡面規劃的下一週時間安排跟行程,再繼續反覆檢驗自己的時間管理有沒有需要調整。

按照筆者的經驗,這樣run大概只要2-3週,明顯的就會感覺到自己的生活作息是好的、work life balance。

也幾乎不再會被死線追著跑,能夠把時間的主導權拿回來自己的手上。

結語

這一篇文章算是總結了筆者這20多年以來的時間管理方法,從一個考前才在臨時抱佛腳,一直不停被死線追著跑的人,成為了一個不管來了多少工作量都能游刃有餘,不只能在死線前完成,同時也能預留很多調整的時間加上協助其他人的工作。

當然,這個部分也比較偏向是筆者自己本身的經驗談,不一定在每個人身上都適用,可能有一些人就是適用「番茄醬工作法」。

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堆在最後一刻,然後一次爆發產出成果,是一種相對於番茄鐘工作法戲稱。

總之不管如何,都希望這一篇文章可以讓讀者有機會脫離這個總是時間不夠用,總是被死線追著跑的困境。

邁向康莊大道(????

那我們就其他文章見啦~(揮手。

如果想要追蹤筆者最新的文章們,可以來筆者的個人網站裡面逛一逛喔!

若芽| Wakame

28會員
2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