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有效率的學習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1 分鐘

前言

今年算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時機,進到了以往完全沒有接觸過的臨床試驗領域,同時又開始進行兩個不太相同的創業。

有大多數的時間,我接觸的東西跟以前的領域可以說是完全不相同。

以正職IQVIA來說,唯一真正的共同點就是SAS programming,其他像是處理的資料、coding的寫法、資料夾的架構,其實都跟我以前的習慣完全不相同。

更不要說連使用的SAS EG和我以前會使用的SAS base也是不太相同的介面這件事情了。

而在假日的創業期間幾乎是每一件事情都未必有接觸過,從公司設立的程序、架設網站重新使用wordpress、甚至是到各種不太熟悉材料們的美工。

無一不在學習新的東西,以及接觸不同的新領域。

但也在這個中間過程中讓我感受到,我離那些我曾經很嚮往的大神們越來越近。

而在去年10月多的時候,我也因為我的跨領域而得到我很崇拜的一個老師的讚賞,在應徵工作的時候也是因為這樣跨領域的背景跟學習能力而受到欣賞。

更讓我感受到,持續學習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以及他所帶來的好處。

我一直都算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好的學習者。

不管是換到一個全新的領域,或是學習一個全新的技能,我都能夠比一般的人還要知道方法,也快上許多。

於是在某一次搭捷運的時候突然想到,何不乾脆來把我自己的學習方法跟技巧寫成一篇文章?

加上最近的事情好多(?),想要做點別的事情來轉換一下心情。

這篇文章就這麼誕生了。

跨領域學習的契機與原因

其實我也可以就像一般的人一樣,讀一個不會太差的大學跟科系,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然後一直到死亡,追求安定的工作、舒適的生活。

對啊,為什麼不?

其實我本來的工作,在補習班的收入就算滿好的,只要少少的時數就能有足以能夠生活的薪水。

但有一天我這麼想著:「我難道就願意這樣跟學生相處一輩子,教一輩子的書然後都是這樣的內容嗎?」

其實我滿不願意的。

於是就開始了我的跨領域學習之路,而那個時候我正好是大三,也就是我剛踏入補教業的時候。

獨自一個人教一科高中物理,並且處理所有的講義編輯、招生,其實用到了非常多的技能。

包含了講義的作圖、word的使用跟排版,甚至到進階的電繪出圖以及各類型的行銷技能。

雖然真的很累,但是在每一次真的能夠突破那個「從會到不會」的過程,都非常有成就感。

然後就一路拓展到了在公衛領域裡面想要全吃,甚至還跑到法科所學習法律。

每一次的換領域就是從零開始往上爬,一路被血虐,但是等真正走到山頂的時候又會覺得,看到的人事物都比之前還要廣得太多了。

後來我就覺得,唯有一直學習,才可以看到不同於以往的風景。

但是人的一天就是24小時,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該怎麼樣可以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一個知識從0開始,是一個有點大的問題。

於是為了想要滿足自己更多想學的東西,就生出了一整套好的學習方法,適用至今都覺得還滿受用的。

心態的調整

或許很多人會馬上想要知道有甚麼小技巧可以學習新的東西,迫不及待想要往下看。

但其實,我想先聊聊的事情是,在學習每一個新東西的時候應該要具備的心態。

有相對來說好的心態,才能夠比較順利的往下進行。

就像練武功一樣,招式跟心法都是同等重要的,學習心態的調整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心法喔!

善用過往所學,卻不被其限制

我記得我後來轉到法律領域的時候,在某一次的導生宴上問過一次我的指導老師:「怎麼樣才可以學好法律?」

那個時候我的指導老師說:「其實法科所的學生學法律是很快的,因為他們會善用以前的知識去理解」他頓了頓說道:「但大多數的人會存有原先領域的傲慢,所以到一個程度就不會進步了。」

「你要放下原本領域的成就,重新開始用心學習。」後來在導生宴結束過後,他語重心長的跟我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個影響我非常多。

我後來對於這一句話的理解是,在學習一個新的領域時,可以利用以前所學過的知識去類比和理解這個新東西。

但是不要被框架限制,或是對於這個新知識抱持著:「啊不就是這樣嗎?」而不深究。

這一點在我之前學日文的時候,我的日文老師也說過類似的概念:「台灣人學日文很常會因為中文很好所以學很快,但也會因為中文很好所以吃虧。」

這是老師在講解日文音讀跟訓讀的時候有的感慨,他把這個稱呼為:「語言的原罪。」

我自己覺得非常貼切,我們太過於習慣用自己理解的東西去看待世界,但又不接受其他新的東西,而造成自己越來越限縮而不會成長。

不要總想著依賴別人

這是我自己在創業的時候的體悟。

我遇到了一些人,在面對他不會或是不熟的事情時,他不會想著要自己去把這個洞補起來。

反而總是想著:「反正一定有人會做,那就不必我來吧?」或是:「我學習的成本這麼高,其他人比較能學,那就讓其他人來吧。」

結果這樣的人終究就一直做著自己擅長的事情。

但必須要知道,原本擅長的事情很可能會因為一直沒有進步,或是年紀的增長而逐漸不再這麼擅長。

於是擅長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少,進而直接被大環境所淘汰,這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要能夠有「你不會,那就沒有人會」的覺悟,擔當起團隊的Carry角站好C位。

久而久之就會發現,自己跟其他人的距離會越來越遠,而跟自己曾經崇拜的對象則會越來越近。

做不好是很正常的,誰沒有一開始?

有些人不願意放下身段學習新的東西,是因為偶包。

害怕失敗、害怕因為失敗被嘲笑或是害怕自己花了很多的時間卻甚麼都沒有得到。

甚至有些人會挫敗於,自己為什麼都花了時間了,卻沒有辦法像其他人一樣厲害。

修但幾勒,你知道別人變成現在這樣花了多少時間嗎?你只花這麼一點點時間就想要超越他。

你覺得你自己是世紀天才,還是你覺得他是白癡嗎?

做不好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有一開始的階段啊。

只是他開始的時間比你早,花的時間比你久,並不代表你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還是會像現在這樣啊!

承認在一開始學習的自己「就是這麼廢」,我覺得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心態。

你想做的事情一定有人做過,也一定有人分享過

現在網路資源非常發達,基本上來說甚麼知識都一定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教材或課程。

當然有些是免費的,有一些則是付費的。

但不管怎麼說一定都會有資源可以找,有問題的話也多半可以找到解答。

所以好好善用網路資源,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識。

像有時候我在幫學生解題時不免都會想:「其實這一題網路上有拍過至少三部以上的影片...」

總覺得學生雖然身處網路世代,但是在遇到問題時卻意外不常使用google來自己找答案這一點,似乎是滿可惜的其實...。

開始學習的第一步

所以現在就已經要開始規劃學習計畫了嗎?

不,你錯了,在開始學習任何一個領域之前,都必須要先做功課。

先了解想要學的這個東西他的類別是什麼,你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以及你有多少時間。

這些東西都會影響到你最後要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式。

確立學習的目標

也就是針對學的這個知識或是技術,你最終到底想要拿來做些什麼事情?

是想要完成一個可以拿來畢業的碩士論文,還是只是想要做成一個簡單可以放在網路上面的作品?

像我自己之前在學Audition的時候,當時給自己的階段性任務,就是「至少可以先剪出一個能聽的Podcast節目」就好。

而能聽的Podcast節目,至少就是要會基本的音質修飾,然後剪掉咬字不清或是打結的位置,並且加上開頭和結尾音樂就好。

這就是能聽的Podcast節目所需要具備的內容,那在學習上面就可以先侷限在這個範圍內就好,只要一但達成以後就可以開始進行產出跟實作。

這邊只好又置入性行銷一下我們的Podcast了XDDDDD(硬要推

Spotify連結:能墨Podcast

Apple Podcast連結:能墨Podcast

如果需要再更進階的技巧的話,就看其他想學的東西的時間安排,在開啟新的一輪的學習計畫。

確認現在手上有的空閒時間

空閒時間很多有時間很多的學習方法,時間少也有時間少的學習方法。

總之擠不出任何時間這件事情都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是如果希望可以同時不會讓原本手上就在做的事情落掉,又要能夠擠出時間來學習新東西的話。

對於時間掌控的精度就要稍微好一點點。

以我自己來說,我會把每一件事情做區分,像是正職工作的事情、創業的事情、自我學習的事情。

並且去計時每一件事情所花的時間,統計下來以後一個禮拜去看一下我在不同種類的事情上面各自花了多少時間,每個禮拜覆盤一下是不是哪個種類花太少或太多。

然後進一步的去做調整。

而我在通勤的時候也會一邊構思一些網站的事情或是看書,其實這樣東擠擠西擠擠也是能生出不少時間可以用的。

目前我自己使用了好幾個月的Notion時數管理表

目前我自己使用了好幾個月的Notion時數管理表

當然比較進階的技巧,像是一邊看動畫或劇維持日文的語感,一邊唸要考證照的東西這種一心多用,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可以做到這樣就是了Orz。

盡量還是先一次一件事情為準,從掌握自己的時間管理先開始(握拳。

有沒有時間限制一定要什麼時候學會

確定這件事情是為了要讓自己抓「優先性」跟「能夠使用的時間」。

像之前學習Podcast的剪輯就滿急迫的,因為我們錄音室那個時候已經租下來了,越快錄會越好,所以就會是滿高的優先性,能夠使用的時間也偏短。

我幾乎是把所有平常會每天做的事情排開,只為了來學怎麼用Audition做剪輯。

而像是日文的檢定考試,畢竟一年會有兩次,感覺似乎也沒有這麼急迫,偶而就會被我犧牲掉拿去做其他更急迫事情或學習更重要的技能了。

知道自己可以在學習這個事情上面花多少時間,也是一種Budget的審視,可以讓自己對於時間的管理更好,更能掌握自己的時間都花去哪裡喔!

有沒有自己能夠找到學習資源

這件事情我在新的公司感觸非常深刻。

有些事情像是公司的內規,或是比較偏向是Study知識的事情,會為了不要耽誤到timeline,加上這種東西很明顯的team就是有人會知道,所以直接求救跟問會比較快。

但相反的如果是像臨床試驗的方法這種背景知識,網路上有很多的課程或是書都有在介紹跟授課,這個就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先補足。

所以在遇到一個需要學習的新東西時,必須要先判斷這個東西是不是應該要快速求救得到答案,還是需要自己額外付出時間。

而至於可能的學習資源,我會在後面的一個部分說明,我自己個人很常找的學習資源。

想要學習的東西是否需要龐大的知識架構

以我自己來說,目前遇到覺得最需要龐大知識架構才能支撐並且有輸出的領域,就是法律。

在真的能夠有比較高品質的產出以前,必須要不斷輸入各式各樣的學說理論,這個相對來說就會比較花時間。

如果不是有非常充裕時間的情況下,就不建議一腳踏入這個領域裡面從頭開始。

而如果是點對點的技術類,就可以遇到一點學一點這樣就好。

就我目前遇到的東西來說,我覺得木工跟美工就屬於這個類型的。

我不需要從最前面關於木頭或是材料的知識開始學起,而是可以直接從遇到的問題開始找資源學。

像是如果我遇到貼皮的技術問題,就可以直接找貼皮的影片來學習。如果是針對不織布的黏合問題,也可以直接找這個問題的答案解決就好。

是否需要龐大的知識架構,除了一方面會影響學習的時間外,另一方面則是要考慮資源的取得是不是需要付費而無法免費取得。

可能的學習資源

就像前面說的,你想要問的問題或是學的東西,其實在網路上很高機率都已經有人分享,或是有課程可以找了。

所以以下提供我自己如果想要研究一個新的領域或知識的時候,可能會從那些地方找資源來看或學。

我會從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且不需要花錢跟太多時間的,一路講到成本比較高、比較費時的方法們。

當然學習的資源不限於這些種類,我只是列出我自己習慣會使用的資源種類而已。

網路的免費資源-學習領域知識的初探管道

網路資源直到現在,都還是我在學習知識上面第一個找資源的地方。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如果對於一件事情不曉得的話,google就對了。」

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但是不完全正確。

確實在網路上隨便google,都可以輕易找到很多的教學影片、分享文章等等。

但正因為資源是免費的,而現在大多數的知識都是有價。

所以我們很難得期待在免費的資源裡面,找到非常具有價值而且完整的知識。

如果有的話那是萬幸,應當感謝對方不吝嗇的分享,如果沒有的話那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而且如果我們期待會有高含金量的免費知識的話,那提供知識的那個人是要…靠陽光、水和空氣過活嗎?XD

而依照現在線上課程的管道和平台如此發達,很多這類型的課會作為付費課程的前導課程或試看課程,自然也是不會提供太多有價值且完整的資訊。

加上網路資源的尋找其實非常吃對於特定領域的關鍵字,必須要使用特定的關鍵字才有辦法找到想要的東西。

問題是,如果在根本對於這個想學的知識都還沒有足夠理解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真的能夠掌握到關鍵字應該要用什麼?

所以我在學習一個新的領域時,我不會以網路資源作為最後真正的來源。

而是將免費的網路資源,作為初探這個領域的第一首選。

利用免費的網路資源,慢慢限縮可能的關鍵字,去摸索出來這個領域的範圍到底在哪裡。

像是我最一開始學前端知識的時候,我其實就是透過在google去找查,前端可能涉及到的領域會有哪些,我應該要怎麼點這一個領域的技能點數,應該要把時間投資在哪裡會最有效率。

甚至是其他這個領域的前輩,對於初學者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以及順便搜尋可能有的付費學習資源。

如果是要準備考試,我大多數都會在這個階段就把考試可能會需要用到的技巧納入筆記之中。

不過這邊要稍微說一下,網路的學習資源多不多或是是否充足,其實也是要看不同領域之間對於知識流通的開放程度。

目前學習起來,我覺得在資訊科技的部分網路上免費的學習資源非常多,含金量也很高,有得我甚至覺得這個不收費實在太過分了吧?

有很多大神都很樂意拍非常多的教學影片,也有完整的講義跟練習題可以看並且跟著操作。

我自己很多程式語言,像是HTML、CSS和JS,甚至是VUE或PHP,大多數都是從w3school裡面學的。

w3school

其他領域的話可能就稍微少一點點了。

身邊對於這個知識或技術非常熟悉的人-初探的補強

正所謂出門在外一定要靠朋友,這句話我是絕對認同的。

以現在的工作型態來說,確實只有團隊合作才有辦法可以創造出單一人沒有辦法得到的高產出。

如果是在一般公司裡面作為受僱者,那不同部門或是teams之間的人互相合作,那是因為這是有給薪的一份工作,為了拿到薪水而為之。

但如果並不是基於一份工作的話,如果一個人會跟你分享他賴以為生的專業知識。

那高機率是基於跟對方的交情或未來人脈的投資性,不然就是基於對方也有值得交換的技能所以可以合作。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相對應對方想要從你身上也拿到的東西時,需要從這種對於知識或技術非常熟悉的身邊的人得到相對應的知識和技術時,吃的就是跟對方的交情了。

當然,有些人會覺得反正能用免費的就免費,能貪就貪,這個我就不好多說什麼了XD。

我自己有曾經被不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三更半夜打電話來問他私人的法律問題,在交情不到,對方也沒有相對應我自己個人感興趣的知識與技術,對方也不是目前當下正在合作的夥伴,後來我就盡量不跟這個人往來了。

所以如果想要從這類的人身上試著挖到一點知識跟技能,我自己會有一些注意事項:

1、自己對於想問的知識與技術要先做一些功課,有基本的了解,不能像是一個小白在那邊瞎問。

2、必要的時候一定要付費,如果對方真的不願意收費的話,可以考慮用請客的方式來展現誠意。

而對於這類的學習來源,我自己會建議不要期待對方會像在上課一樣,給你一個非常完整的體系架構或內容。

比較好的做法是,先透過前面的網路資源有一定的了解跟架構以後,針對在查找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整理出來,來問這類具有知識跟技術的人,會是相對來說比較有效的做法。

線上付費課程-領域知識的基本建構

你可能會說:「我都已經花錢了,居然還只能做基本知識的架構嗎?」

我只能說,每一個領域都有他深奧的地方,真的要說的話有很多領域幾乎是專精一輩子都沒有辦法說自己有學完的可能。

但我們不可能期待我們在每一個領域的知識或技能,都要學到非常深入才有辦法可以輸出。

有時候其實只要堪用就可以了,而至於什麼樣的程度叫做堪用,那就要看前面所提過的「這個知識或技術你的學習目的是什麼」來決定。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當我們在學習一個新的東西時,一定要先確定學習這個知識或技術的目標到底是什麼,你才能知道要在哪個階段就要停手先輸出。

而在經過前面網路免費資源還有身邊的人的領域初探,大致上就可以掌握到付費課程的方向。

為什麼我們會說付費課程都還只是基本知識的建構?

並不是因為授課的老師們有所保留,而是基於線上課程的市場,如果是太高單價或是時數太長的課程,多半不是很好賣,不然就是需要有足夠的信任才能賣出去而導致。

所以很多的課程都會是偏向導論性的課程,每一個這個領域的相關知識都會碰到一點點,能夠有一些基本的產出成果,但如果想要更深入的學習,就必須特別去找來學。

而會選擇從線上課程先開始,不是一開始就從實體課程先開始的原因有以下:

1、線上課程的時間彈性,比較不影響原本有在進行的事情,影響小的話就比較不容易放棄這件事情,但相對來說會因為影響不大,容易讓其他事情排序優先於學習,而無法好好按照進度學習。

2、初始學習的成本較低,費用不會太高太有負擔,如果真的無法進行下去了,想收手隨時都可以。

我以我自己曾經碰過的兩個領域為主,一個是程式設計,另一個則是數位行銷。

先說程式設計好了,先不論後端的扎實programming底子,光是在前端的知識就有非常多的東西可以學。

以網頁設計的UIUX介面來說,Adobe系列的軟體幾乎可以說是標配,HTML和CSS更是基礎中的基礎,甚至到偏向設計的配色或製圖,可以說是廣到一個不可思議。

而如果想要做一個功能型的網站,要有購物車或是各種互動式網頁的時候,幾乎不離JavaScript。

如果先不論以前國小國中資訊課程的很簡單的網頁設計,我最一開始的網頁前端課程是Hahow吳哲宇老師的「網頁互動程式入門(HTML/CSS/JS)」課程。

網頁互動程式入門(HTML/CSS/JS)

舉個例子來說,像是SVG其實課程裡面只有講到一堂課左右的內容,但我自己為了想要學好完整的SVG相關的知識,我額外有再去找了網路的學習資源。

但其實上完吳哲宇老師的課程以後,就已經可以架出一個具有基礎和使用者互動功能的簡易網站了。

所以還是一句老話,看你學習的目標跟需求是什麼。

另一個我透過這種線上課程學習的,是數位行銷領域,而首選當然是「站長路可的電商修煉」。

電商修煉

因為學習前端架構的速度遠遠趕不及創業的技能需求,所以後來架設網站預約系統以及購物車,甚至到線上課程的學院網站,我後來都是採用Wordpress來進行架構,降低學習的成本跟時間,快速達到我想要有一個還算可以的產出的目的。

畢竟什麼都從頭到尾自己硬幹,真的是花太多時間了。

而行銷的範圍也是非常大的一個領域,除了包含技術面以外,好的觀念也是一個重要的層面。

所以我直接購買站長路可的幾門課,對於整個數位行銷領域有基本概念以後,想要增加什麼知識就會再額外找書看或是自己操作。

我自己覺得在接觸到一個新的領域裡面,可以找到一個足以作為領路人的老師當作開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而一門好的線上課程,會是一開始能不能在這個領域站穩腳根的要素。

但往往內容會跟價格有關係,含金量越高且越涉及到能不能賺錢的課程,費用相對來說都會拉得很高。

實體書或電子書-扎實領域知識架構的開始

很多的知識領域一但進入到了參考書或是教科書的層級時,就已經是屬於要開始建構比較扎實知識架構的時候。

書本在撰寫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醞釀,作者多半會將出書作為自己知識濃縮,也視為一個人生的志向展現,所以從書本中可以得到很扎實的知識,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的。

當然這個部分必須要排除,為出而出為賣而賣的劣質書。

好的教科書或是參考書,可以在前面的幾個學習資源中大概率篩選出來,對於一個領域裡面什麼書是一定要看過的,不管是在好的網路學習資源或是線上課程,都一定會有人去提可能可以尋找的方向,或甚至直接指定對應的參考書目。

如果一門知識並不是特別仰賴老師引入門,或是一定要經過講解才能吸收的話,我大多數的時間都不太會特別聽課,而是直接找相對應的書籍來看。

聽課有時候是一個非常沒有效率的事情,自己看書會稍微快一點點,也能有比較好的吸收。

像我自己在準備證照相關的課程時,不論是SAS或是環保證照的課程,我多數都是選擇自己買書來看,或是上課時間自己看教科書的內容。

一方面是老師在上課時間其實大多數的內容不超過書本,甚至比書中還要來得少,尤其是對於這種證照考試大概率都只會針對考試的內容來授課,不會有全方位的知識講解。

我也曉得這不是老師的問題,而是受眾就是只想要考試,時間上來說也不允許而造成的。

如果自己有這個需求的話,自然就要自己想辦法,因此比起線上課程,老實說我花在書上的時間其實會更多。

而為了方便知識的找尋,我在看每一本書的時候其實都會整理對應的電子檔筆記,方便以後可以查找學習過的知識。

欸其實線上課程也都會就是了,不只有看書的時候會。

我目前有整理過的筆記們檔案,不過這是三年前的照片了,現在應該更多

我目前有整理過的筆記們檔案,不過這是三年前的照片了,現在應該更多

實體書因為滿佔空間的,所以大多數我看完整理完筆記以後都會捐給圖書館,久而久之我後來都改成買電子書了。

一般來說,平時我都會逛誠品,書展期間也會特別去逛,稍微翻一翻有什麼不錯的書,找找看電子書平台有沒有,就先放入購物車。

透過這種方式來得到可以看的書單們。

專業領域的老師

這邊的專業領域的老師,我針對的只有實體課程,而非線上課程,合先敘明。

那大概什麼樣子的知識必須要透過專業領域的老師做實體面授呢?我自己可以概分為以下幾類:

實務類/實作類的課程

雖然說實作類的課程也可以透過網路上的影片來學習,但實作的技能很多事情是影片上不一定會跟你說的小技巧。

而那些技巧才是真正功夫之所在,這些技巧多數是來自於在實務面上實作的時候,每一位老師自己摸索出來的解法和克服技巧,是需要時間還有大量的實務經驗才能得到的寶貴知識。

這些東西都是在書本上不會提及的事情,那就非常需要透過實體接觸專業領域的老師來窺知一二。

我自己特別有感觸的是在最近上甲級空污的課程。

這些課程裡面其實最重要的都不是那些考試的內容或是講義上的東西,而是老師們在實務上面遇到的不同情況,才是上甲級空污的實體課程的價值。

像是在討論到空污法的法規內容時,因為當時老師有參與到實際的修法草案討論,因此每一個法規為什麼會這樣訂定,他的背景是什麼都能夠知道。

比起純粹只是念法條,這些知識倒是有趣多了,雖然他的考試不會特別考就是XD。

而在講各類的空氣污染物的防制技術時,我自己覺得最珍貴的內容也不會是那些原理技術,我反倒覺得最珍貴的是老師們在設計防制技術曾經的經驗。

技術類中需要一邊調整方向一邊學習的課程

這個類型最典型的就像是學畫畫。

畫畫這件事情人人多少都會一點點,但其實畫畫其實是有「畫得正確」的問題,像是正確的人體架構理解,對於衣服皺褶合理性的認知,當然也還有對於一般物體觀察的方法。

如果想要畫得開心,那就沒有問題,但如果想要畫得正確不要看起來怪怪的,那在每一個地方都要下足功夫。

可是有時候在畫畫時都會有盲點,不一定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或是應該要怎麼修正,那此時就會很需要一個老師去幫你看你的畫的問題在哪裡,怎麼樣可以修正成比較正確的樣子。

這樣一邊學一邊修正,就比較能走在正確的學習道路上。

課程規定一定要出席

這個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對吧XD,總是有一些課程會要求一定實體出現不然不計入上課時數,這種就真的沒辦法,一定要去了。

拿一個學位

特別為了一個知識去拿一個學位嗎,真的有這種人嗎?

嗯,我至少認識不只一人,但也很可能我的周遭都會有一些真的很執著的人就是。

大概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想要為了一個知識去拿一個學位?

我覺得比較高機率會是因為想要取得一個認證,證明你有這樣的背景,以便於後續可以得到更好的薪水或待遇,甚至轉換工作跑道。

另一個比較高的可能性,就是因為這類型的知識架構非常龐大,很難透過外面的課程可以學到,必須要透過大學系所一系列的課程來慢慢學習。

但也有一部分的人,是希望可以透過拿一個學位,來借機得到一些目前領域尚且未知的東西。

我目前為止最瘋的事情,大概就是為了想要完成一篇我覺得很棒的主題,而決定去唸法科所,從零開始學習完全不熟的法律領域,直到可以完成一篇論文,大概花了4年的時間。

關於我為什麼會去唸法科所,可以參照我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

我與法律的故事(上)-背景、相遇、法科所考試準備

特別去拿一個學位非常花時間沒有錯,但我也在之後找工作時充分感受到,除了一方面能夠證明我有法律專門的背景以外,另一方面也能證明自己是一個相對來說學習能力高的人。

當然,這也是一個相對來說很花錢的學習方法了,尤其是政大的學費並不是吃到飽,而是計算學分數的時候Orz。

因此除非必要,否則我不會特別推薦一定要去拿一個學位,來學習一個新的領域。

學習方法與流程

前面介紹完了我自己常用的學習資源來源以後,接下來這篇文章想要聊聊的事情是:「如何建立一個比較泛用且有效率的學習知識流程。」

雖然針對想學的知識略有不同,但其實大致上的架構是差不多的,只是會在小地方有一些不同的微調。

以下我就按照我自己習慣使用的學習流程來逐一介紹。

必須要先說一下,以下的這些步驟,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人,而僅是針對我個人目前為止覺得非常受用的流程與方式,提供給大家參考。

確認一開始的狀態和最終目標

在開始規劃學習之路的時候,必須要先確定好自己對於這個領域的知識基準線會在哪裡,大概有多少需要的背景知識是欠缺的。

以我自己一開始在跨法律領域的時候,我就是處於一個連國中的歷史地理公民,都幾乎完全不記得的狀態。

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我有幫自己安排了一些前置,需要去另外補足的知識內容。

但是在學習前端知識的時候,對於基本的coding有一定的能力,所以就不需要補足太多的基本知識。

因此你一開始的知識狀態,就會決定在學習這個東西的最一開始門檻會是什麼。

如果最初的門檻過高,而這件事情又是屬於滿急迫需要產出東西的話,我就會比較建議是不是先暫時將這件事情外包或付費請人做,而非自己學。

因此除了確認一開始的狀態以外,最終的學習目標是什麼也會非常重要。

到底學習這個知識是在於你個人對於知識的滿足比較重要,還是對於事情的進展比較重要,以及你的學習能力到什麼程度,外包的成本會是多少,這都是必須要同時納入考慮的。

當然啦,如果這件事情並不急迫時間很充裕,也只是出自於你純粹個人興趣的話,當然就是自己學起來會是最好的了。

技能樹建置

在確認好了一開始的狀態跟最終希望達成的目標以後,我就會依照我在網路上找到的或是問相關領域的人得到的資訊,去建構技能樹。

像是如果我希望可以剪出能夠被放在平台上面收聽的Podcast,那我就必須要對於聲音訊號的概念有理解,Audition這個軟體的基本介面要熟悉,音質的剪輯和修正等等。

就可以依序這些內容去尋找對應的教材,而教材的來源就可以從這篇文章前面介紹的學習資源逐一往下查找,安排到每一個技能樹的學習清單裡面。

實作技能類的技能樹和學習資源選擇比較多樣化,可能有網路學習資源,也可能有要找實際的老師實體課程來學。

但如果都是知識類的課程,技能樹就會比較著重在知識體系的脈絡與架構,簡而言之就是哪個知識必須要在哪個的前面或後面,誰是誰的前置這類的問題。

以法律領域來說,原則上我們要先學實體法,接著才會去學程序法。

基本的法領域要先學習完成,才會去學特別法。

我自己在法律學習上面最一開始建構的技能樹

我自己在法律學習上面最一開始建構的技能樹

法律的學習資源就比較簡單,大多數就是找到對應的教科書就OK了,除了為了國家考試有報名過一年的補習班以外,大多數的時間都是靠自己吸收居多。

針對最終目標拆解成數個小目標,並且設立達成目標的指標

雖然我們都曉得最終目標會是什麼,但如果沒有階段性的小目標並且逐步檢驗的話,很容易到一半就會放棄,就算沒有放棄也有可能會走火入魔,忘記大目標跟方向。

同時也應該要確立每一個小目標達成以後,要用什麼樣子的方式來檢驗是不是真的有學會了,一邊學習一邊調整自己的步調。

說到這個部分我自己就很喜歡前面提到的幾個線上課程。

以吳哲宇老師的網頁課程來說,每一個部分上到一個段落時,都會有實作的部分。

像是講完HTML和CSS以後,就有一個天氣盒子的小project,整合前面所學過的所有內容來加以應用,自己就能很明確曉得到底哪裡是不是沒有學懂,哪個部分還需要再多加強的。

而站長路可的課程,更是可以在上完課以後很快速的假架出一個很像樣的電商網站,每一個小段落也都有對應的實作內容,不會只都在講理論。

這也是我自己在挑選好的線上課程時,重要的考量要素之一。

而我自己有另外拆解小目標跟建立階段性指標的,也是在法律領域裡面。

我的最終目標是寫完職業安全衛生法規的相關論文,所以最一開始階段性就是先補足國高中不足的內容,為此我有特別去寫了國高中的公民考題。

然後針對論文需要的每個部分,除了上課和看教科書以外,也會刻意去找跟論文有關的文獻一邊整理順便做輸出。

最後在法律領域的學習上面,才拓展到其他法領域,最後才是專精在國家考試的考試技巧之中,做申論題的輸出。

呃,雖然現在也還沒有開始真正的輸出就是了,畢竟進度還沒有到。

但這邊想要特別強調的事情是,拆解成小目標的重要性以及階段性檢驗的重要性。

把學習知識當成是工程的驗收,工程要分階段驗收,學習知識也應該要分階段檢驗並時時修正才是啊。

而且就算課程或是書本沒有特別安排小作業或是檢驗,我自己也會幫自己安排階段性的輸出跟實作。

畢竟比起一直輸入,輸出更能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效會是如何。

但也要找到時間來寫作業就是,目前真的很難抽出時間來做side project嗚嗚嗚。

執行

在學習的資源、小目標和階段性驗收的指標都已經安排好了以後,接下來就要看自己的時間安排,以及最終目標的急迫性來看怎麼執行學習計畫。

我自己是在時間精度掌握上很精確的人,畢竟都已經準確到用碼表來計時跟調整了,所以相對來說可以做滿多事情。

如果經常不知道自己的時間都花在哪裡的話,會很建議可以使用碼表來觀察一下自己一個禮拜都把時間花在哪裡,就能比較有效地找到時間漏洞喔!

另外會有一些比較能節省時間,和妥善利用時間我自己的小技巧們,有機會的話再另外寫一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

我自己在學習知識與技能上面,覺得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先看別人在這件事情上面怎麼做,就先照抄照著做。

但並不是毫無道理的照著做或是照抄,而是試著理解做這件事情的原因,並且加以思考可以怎麼改善。

就像是我覺得最好的學理科的方式,就是先看人家怎麼解一個題目,思考每一步到下一步的原因,並且思考有沒有更好的解題方法。

久了以後就真的可以融會貫通,並且得出一套真正符合自己的思考脈絡,屆時對於這個知識就能有更好的掌握了。

結語

作為一個跨了很多個領域的學習者,我自己在學習上面一直都有一套相對來說有效率而且通用的方法。

讓我自己在學習不同領域的時候沒有吃太多虧,可以說能夠超過一般的學習者,甚至可以在背景嚴重落後於同一梯的人時,都能夠在後期轉而超前大多數的人。

這一篇文章中,我簡單的把我常用的這一套學習脈絡與技巧跟讀者分享。

當然,學習方法這件事情是很看每個人的習慣與某一些程度上的天份。

但我在這一篇文章裡面其實幾乎沒有提及「聰明」這個要素,多數比較強調的是方法跟方向,以及心態上的調整。

我自己也曾經是一個害怕學習新事物的人,但自從我掌握了這一整套的技巧以後,我發現我能看到的事物變多變廣很多,也離自己曾經嚮往的人們越來越近,甚至有機會可以平起平坐。

這是我從以前到現在沒有想像過的高度,勇於學習與嘗試真的可以有所不同。

希望能夠對於你有一定的幫助,至少在接觸完全不同的新領域和知識時,可以不再感到害怕並且勇於應戰,讓自己走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如果對於我的其他文章有興趣,也可以到以下的網站喔!


avatar-img
30會員
2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若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odcast錄製剪輯系列技術文章終於來到最後一篇了,前一篇文章中把剪輯還有降噪兩大重要技術問題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而現在這一篇的重點就會著重在音質的提升,以及不同集數間的音量標準化問題。希望看完這篇文章以後,有興趣的讀者都可以開啟自己的Podcast之旅: ),創作很多很棒的作品喔!
前一篇文章裡面我們提到了怎麼樣可以Audition視窗的長相,這一篇文章我想要來聊聊Podcast製作裡面最重要的兩個Part-剪輯跟降噪。這兩個部分可以說是聽眾聽感的最大重點,在不可能一錄到底以及錄音環境未必都是最高級的地方下,剪輯跟降噪都是非常必須的存在,想知道更多細節的話,就趕快來看看這篇文章
既上一篇談到了怎麼用比較經濟實惠的價格來開始你的Podcast之旅,這一篇我想要來聊聊,怎麼樣使用Adobe Audition軟體來進行Podcast的錄製。但是在使用這個軟體之前,你必須要對於這個軟體的介面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進行後方的錄製、剪輯和提升音質,所以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大家先打個底!
Podcast錄到現在來到了第6集,想想這一路走來也是在技術層面上遇到很多瓶頸,網路上的資料又眾說紛紜,感覺好像錄個Podcast沒有先花個幾萬都不能上傳。對於怎麼弄一個好的錄音室以及架設麥克風,還有剪輯軟體選擇有疑惑嗎?歡迎來看看這篇文章喔!
實況主可以說是這幾年來許多人想要從事的工作,但卻很容易因為網路上的資料四散,又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介紹,弄一弄煩了就覺得要放棄。有鑑於此,本文簡單整理了一下初次成為實況主的時候使用的軟體、Twitch前後台的設定等等的資訊,希望提供給想要入門實況主的朋朋們,第一篇比較有系統且完整的實況技術整理文。
本來只是因為想考甲級空污但是考不到,在當時真的有點無聊的時候隨便找了一張證照來考一下。沒有想到在一邊上課的過程中,突然發現這一張證照其實滿有用的,而且整體來說在學習跟準備考試的時候,意外地也補足了以前求學時期所沒有的遺憾。好奇怎麼準備環訓所的考試、上課都是怎麼上的,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的資訊YO。
Podcast錄製剪輯系列技術文章終於來到最後一篇了,前一篇文章中把剪輯還有降噪兩大重要技術問題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而現在這一篇的重點就會著重在音質的提升,以及不同集數間的音量標準化問題。希望看完這篇文章以後,有興趣的讀者都可以開啟自己的Podcast之旅: ),創作很多很棒的作品喔!
前一篇文章裡面我們提到了怎麼樣可以Audition視窗的長相,這一篇文章我想要來聊聊Podcast製作裡面最重要的兩個Part-剪輯跟降噪。這兩個部分可以說是聽眾聽感的最大重點,在不可能一錄到底以及錄音環境未必都是最高級的地方下,剪輯跟降噪都是非常必須的存在,想知道更多細節的話,就趕快來看看這篇文章
既上一篇談到了怎麼用比較經濟實惠的價格來開始你的Podcast之旅,這一篇我想要來聊聊,怎麼樣使用Adobe Audition軟體來進行Podcast的錄製。但是在使用這個軟體之前,你必須要對於這個軟體的介面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進行後方的錄製、剪輯和提升音質,所以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大家先打個底!
Podcast錄到現在來到了第6集,想想這一路走來也是在技術層面上遇到很多瓶頸,網路上的資料又眾說紛紜,感覺好像錄個Podcast沒有先花個幾萬都不能上傳。對於怎麼弄一個好的錄音室以及架設麥克風,還有剪輯軟體選擇有疑惑嗎?歡迎來看看這篇文章喔!
實況主可以說是這幾年來許多人想要從事的工作,但卻很容易因為網路上的資料四散,又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介紹,弄一弄煩了就覺得要放棄。有鑑於此,本文簡單整理了一下初次成為實況主的時候使用的軟體、Twitch前後台的設定等等的資訊,希望提供給想要入門實況主的朋朋們,第一篇比較有系統且完整的實況技術整理文。
本來只是因為想考甲級空污但是考不到,在當時真的有點無聊的時候隨便找了一張證照來考一下。沒有想到在一邊上課的過程中,突然發現這一張證照其實滿有用的,而且整體來說在學習跟準備考試的時候,意外地也補足了以前求學時期所沒有的遺憾。好奇怎麼準備環訓所的考試、上課都是怎麼上的,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的資訊YO。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透過閱讀《超牢記憶法》所學到的提升記憶力的技巧,包括提取練習、間隔學習以及交錯學習等方法。透過自我測試及定期回顧,能有效深化長期記憶,克服記憶力不佳的困擾。這些方法促使作者在學習中取得顯著進步,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Thumbnail
發現你身上的天賦是此生一個人非常重要的任務,在學校我學程式設計,可是我的左腦非常不好使,因此學習過程非常痛苦,至今我很少透露這個秘密,因為會嚇到他人,實在是因為我的電腦技能實在太讓人恥笑了,所以說,如果我們都能提早認識到自己天賦,去打磨、去使用,那人生的樣貌將會有多麽的不一樣,肯定會活的很像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Thumbnail
在這個變化迅速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機遇。無論是職場上的競爭,還是生活中的選擇,我們都需要具備兩種重要的能力:學習力和行動力。如果你沒有學習力和行動力,你是做不好任何事的。 學習力,是一種不斷自我提升的能力。它讓我們在面對新知識、新技術、新環境時,能夠迅速適應並且掌握。學習力強的人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Thumbnail
你也希望像學霸一樣輕鬆學習嗎? 遇到理工科目會覺得兩眼昏花學不會嗎? 聽聽《學習如何學習》的作者芭芭拉‧歐克莉,曾經數學不及格的她是怎麼搖身一變,成為工程學教授的吧!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只是如何學,成效如何,就可以打個大大的問號了。有時候學習是潛移默化的,自己學會了一些技能而不自知,或是很努力想朝自己想學習的目標前進,卻又覺得最後變成了原地踏步。 那超速學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作者有辦法辦到在一年內就學會麻省理工學院四年的課程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辦到的。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透過閱讀《超牢記憶法》所學到的提升記憶力的技巧,包括提取練習、間隔學習以及交錯學習等方法。透過自我測試及定期回顧,能有效深化長期記憶,克服記憶力不佳的困擾。這些方法促使作者在學習中取得顯著進步,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Thumbnail
發現你身上的天賦是此生一個人非常重要的任務,在學校我學程式設計,可是我的左腦非常不好使,因此學習過程非常痛苦,至今我很少透露這個秘密,因為會嚇到他人,實在是因為我的電腦技能實在太讓人恥笑了,所以說,如果我們都能提早認識到自己天賦,去打磨、去使用,那人生的樣貌將會有多麽的不一樣,肯定會活的很像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Thumbnail
在這個變化迅速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機遇。無論是職場上的競爭,還是生活中的選擇,我們都需要具備兩種重要的能力:學習力和行動力。如果你沒有學習力和行動力,你是做不好任何事的。 學習力,是一種不斷自我提升的能力。它讓我們在面對新知識、新技術、新環境時,能夠迅速適應並且掌握。學習力強的人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Thumbnail
你也希望像學霸一樣輕鬆學習嗎? 遇到理工科目會覺得兩眼昏花學不會嗎? 聽聽《學習如何學習》的作者芭芭拉‧歐克莉,曾經數學不及格的她是怎麼搖身一變,成為工程學教授的吧!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只是如何學,成效如何,就可以打個大大的問號了。有時候學習是潛移默化的,自己學會了一些技能而不自知,或是很努力想朝自己想學習的目標前進,卻又覺得最後變成了原地踏步。 那超速學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作者有辦法辦到在一年內就學會麻省理工學院四年的課程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辦到的。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