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讀書】《中國任務: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

2024/04/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中國任務: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

本書談論的東西很多,談中國、談記者、談美中外交關係、談媒體角色、談記者個人生涯,談很多很多,但更多的時候,我覺得這本書談的是「時間」。


「時間」是本書真正的主角

「時間」才是這本書真正的主角。

以最簡單又最直觀的時序發展來看,這本書完整地走完一個中國現代史。

從中共建政開始,走過文化大革命、尼克森訪中、四人幫倒台、鄧小平上台、訪美、天安門、老鄧九二南巡、改革開放、計劃生育、維權律師、河南愛滋、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加入世貿、鎮壓法輪功、SARS、北京奧運、川震、溫州列車事故、空污與環境污染、阿里巴巴與馬雲、薄熙來倒台、外媒揭露溫家與習家的鉅額財富、習皇帝、數位監控、新疆再教育營,一直到最近的新冠疫情。如果這是一部電影,文革後期、美中第一次交流,約莫還是一倍速地正常播放,但到了天安門以後,速度就開始爆衝,等到中國加入世貿開始以後,速度快到不可思議,像是搭上一輛失速列車,夾帶龐大的資訊,速速又匆匆,直到中國在2022年底驅逐大量外媒,才軋然而止,非常過癮。

尤其,在天安門學運之後,有好幾段的呈現是以「天安門後一週年」、「天安門後10年」、「天安門後15年」,好像芙莉蓮「勇者欣梅爾死後X年」的敘事,超愛這種紀年方式!


不同年代的報導方式與媒介呈現

聽記者們說自己的採訪故事,看到了不同年代的報導方式與媒介呈現。在網路時代裡,聽著記者說著遠古的報導方式,非常之穿越。

比如說,在1970年美中第一次接觸,記者在乎的是如何卡位,卡個好位,好利用電視衛星,以影像傳遞出歷史的一刻,各家電視台的記者為了卡位吵翻天,甚至還得出動協調員,在記者會之前談好每個人的位置。

還有,那個網路不發達的年代裡,記者們苦惱的不是寫報導,寫報導很快(有個記者甚至可以在通不過酒測檢查,外人觀測為不省人事的情況下,上打字台,咚咚咚咚敲出一千多字的報導,邏輯清楚,堪稱記者界的李白),但惱的是,要自己打出報導,還要自己騎腳踏車到電報大樓,再等職員電傳打字機繕打,等電傳打字機吐出帶子,再把帶子放到機器上運轉。這簡直比石器時代還石器的新聞報導!但慢有慢的好處,記者有時間放長線釣大魚,慢工出細活地做他們想要深入探究的專題報導,網路時代的記者,每個人都在跟時間賽跑,比露出時間,被迫全天候掛網抓新聞,已沒有這樣的餘裕了。


芙莉蓮、人類與魔族的對抗

報導中國,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閱讀過程中,一直想到芙莉蓮還有人類與魔族的對抗。

八十年的時間跨度,訪問了上百位的記者,這些記者永恆必須面對的挑戰—如何與充滿敵意、戒心又不願意配合的中國政府打交道,突破重圍,收集、理解並傳遞新聞?

駐外記者人單力薄,原本是點對點的奮鬥,但透過一代又一代記者的接力與傳承,竟然也描摩勾勒出一個名為「記者」職業的高貴與尊嚴!

記者在有限的資源裡,施展了各種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創意,從最基本的耐操耐煩索,到學會面子文化的打馬敷衍,諜報技能也從喬裝易容到資訊駭客。一代記者的未竟事業,由下一代的記者去突破,用時間換取逆襲的機會與可能,就如同人類用時間來抵禦魔族的侵擾。這是我覺得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


後記

凌亂的文字反應出凌亂的思緒,一時之間,不知怎麼收尾。

補一個不是書裡的重點但卻很好笑的橋段好了:

談到駐外記者間又競爭又扶持的關係。

某對記者夫妻共同駐中國報導,但夫妻各自分屬不同報社。報社與男記者間簽的合約條款,無關競業禁止,而是「你不能在任何新聞上被太太比下去,如果你能常常將她比下去,那就沒關係。」

這種合約會有效嗎???

法律或許是嚴肅的,但法律事件裡的人與事,卻都是活生生的。 除了談「法」以外,更多時候是瞭解「人性」。 這裡是兩位執業律師的內心劇場,透過對話呈現庭內與庭外的人生百態。 許惠菁 律師 / 許健鈴 律師 知言法律事務所律師 Tel:02-2959-6686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