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中的心理學|《新世紀福音戰士》少年真嗣的終極孤獨,有解嗎?(上)

2024/04/2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圖/《新世紀福音戰士》海報


經典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在說什麼?

庵野秀明執導的《新世紀福音戰士》(英文名Evangelion,以下簡稱《EVA》)在1995年於東京電視台首播,台灣則在1997年播映。以機器人戰鬥、少年駕駛員為題材的動畫,想必吸引了那個年代許多兒童、青少年觀眾(aka現在的職場人)吧? 

殊不知《EVA》故事充滿渴望、情慾、成人式抑鬱,既不青春也不熱血啊。幾乎每個角色都有令人心碎的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宛如泥淖中掙扎爬行,在求生與求死之間渴求一份來自他人的愛。 

其實,《EVA》談的是人類內心深處對「自我」、「人我關係」的糾結與傷痛。


真嗣拿你沒辦法:溫柔、怯懦的靈魂

raw-image


網路梗圖「真嗣拿你沒辦法」,大概反映了觀眾們對少年真嗣的矛盾感受:兼具火大與憐惜。

圖/《新世紀福音戰士》網路迷因


在故事的開頭,《EVA》的主角——14歲的少年碇真嗣,長年借宿於教師住處、與擔任特務組織司令的父親分居10年。某一日,父親召喚真嗣到”第三新東京市“擔任初號戰機的駕駛員,逆來順受、渴望親近父親的真嗣也就前往了...而他即將背負著拯救眾人的超齡任務。


真嗣貌似溫和、順從周遭他人的期待,卻無法為自己或別人的需求負責。

他時而呢喃、時而低吼著「我也沒有辦法啊!」、「我也不想那麼做啊!」、「是大家要我去駕駛(初號機)啊!」、「拜託誰來救救我!」,將生命的困境歸因於他人或外在環境,實際上卻希望透過順從、妥協換來別人的重視、稱讚及照顧。動畫中有個讓人印象極為深刻的情節:真嗣在同學們面前似乎不為明日香的美貌所動、反應淡漠,後續卻在病床前意淫受了重傷的明日香。真嗣的所思所感無法攤開在陽光下,只能在幽暗小徑中釋放。


明日香在看懂真嗣的內心後,憤怒又鄙夷地表示「為了他人而努力的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因為真嗣避開了“為自己做決定”的責任。

 

但另一方面,真嗣有著溫柔體貼、溫暖善意的一面。

他與綾波零同樣年紀輕輕卻要駕駛EVA、肩負著保護人類的重擔,每一次出戰都可能喪命。當兩人都感到沈重時,他給予綾波零希望感,安撫了她沈重的心。

raw-image
真嗣:「下次分別的時候,不要再說『再見』這種悲傷的話了。雖然我們現在除了駕駛EVA之外一無所有…不過,只要活着的話,總有一天,一定會覺得能夠活着是一件不錯的事。」
綾波零:「對不起,在這種時候,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表情來面對你。」
真嗣:「你只要微笑就可以了。」

圖/《新世紀福音戰士》動畫

在短暫的呆愣後,平日冷若冰霜的綾波零莞爾一笑。


除此之外,真嗣也有過對自己喊著「不能逃、不可以逃」的時刻,暗示著他想改變、仍不想放棄面對自己與別人的心。

只不過,多數時候真嗣不敢正視自己內心的期待、需求,也不願意讓其他人更靠近自己,人際互動只停留在溫柔的表面。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百感交集地嘆了氣?「真嗣拿你沒辦法…」


從「客體關係理論」,看真嗣的性格養成

為何真嗣無法跟他所喜歡的人們,建立穩固又親近的關係呢?

想了解真嗣,就要先了解人類如何建立「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概念。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嬰孩在襁褓時期會經歷與母親(或擔任主要照顧者的人)的「共生階段」,感受到溫暖、愉悅、合而為一的美好感受;接著,孩子會累積探索外在世界的經驗(如:抓媽媽的頭髮、摸自己的鼻子、學會爬/走/跑而離開媽媽身邊…等),漸漸察覺自己與媽媽在物理上、心理上確是不同的個體,開始邁向個體化(individuation)、發展「自我」。當自我的發展越趨成熟,人在各種處境與情緒下都能穩定的意識到「自己是誰」。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把母親當成安全堡壘(secure base)般的折返跑,孩子向外遊戲、探索並一次次重回媽媽身邊,確定安穩後再進一步外出探險;如此反覆,孩子既能擁有親密、安全的感受,又能有安心探索的自由。

 

同時,非常重要的是培養出情感上的客體恆存性(object permanent),即在自己心中能維持他人(尤其是母親)穩定形象的能力,能夠整合這位“他人”的優缺點,不至於擺盪於好-壞兩極的感受(如:媽媽是世上最好的媽媽vs.媽媽徹頭徹尾是個爛人)。舉例來說,當孩子對“他人”感到失望時,還能想起曾和“他人”有過溫暖融洽的感覺,我們可以說他發展出了情感上的客體恆存性。

 

然而,以上心理功能無法只靠理智、認知建立,需要孩子累積夠多愛與溫暖的親身經驗

 

真嗣年幼喪母、與父親關係極為疏離,從小缺少持續、穩固的關愛,他的成長背景與心靈創傷也反映了這個社會中陽光照不到的角落。

不曾當過被好好疼愛的孩子,要如何甘心(並有能力)成為大人呢?
匱乏的自我,要如何接受愛和給予愛呢?

「我被爸爸拋棄,被大家討厭!」「我討厭自己。」

真嗣的心,填不滿又掏不空。過去不曾被愛夠、不夠個體化、缺乏安全堡壘經驗、尚未培養出情感上的客體恆存性;於是,真嗣渴望共生交融的溫暖感受,卻缺少對「自己」與「他人」的穩定感受,無法與人建立滿意的關係


從「存在孤獨」,看《EVA》全人類的終極議題

raw-image

圖/《新世紀福音戰士》動畫

《EVA》談的並不只是主角真嗣的心結,更擴大討論全人類的心理終極議題。

存在主義治療學派提出人類的四大終極議題(ultimate concerns)

  1. 無可避免的死亡 (Inevitable death)
  2. 孤獨 (isolation)
  3. 無意義(Meaninglessness)
  4. 自由與責任 (Freedom & responsibility)

由於本文的主角是真嗣,在此先淺談「存在孤獨」。


存在孤獨指的並不是“今天沒人陪我,真寂寞”的社交孤獨,而是一個個體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任何生命之間有個無法跨越的鴻溝

「做自己父母」的孤獨

無論有溫暖或破碎的原生家庭,真嗣終有一天要學著做自己的父母、照顧自己。然而,要一個人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而不是別人來負責)本質是相當寂寥的。當你是自己人生的創作者,就得放棄由別人替你譜畫人生劇本、保護你的念頭。

「人我關係」中的孤獨

友誼、親情甚或緊密熱烈的愛情,都無法根除存在的孤獨。舉例來說,我們終將獨自來到世上、再獨自離世,沒有所謂的“我替你死”這回事;即便不論生死大事,生活中也盡是別人無法替代我們承受的考驗。此外,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都有難度,兩顆心要靠近、相知相惜並不容易。

raw-image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感慨:

真嗣難啊!真嗣令人失望啊!


圖/《新世紀福音戰士》動畫與知乎


 

那麼,少年真嗣的終極孤獨有解嗎?

且稍待下一集分解:)


  • 心理學畫重點:請先記得,「自我」需要人際互動作為土壤而萌芽、生長茁壯。

謝遙臨床心理師目前於初色心理治療所執業,若需預約心理諮商請至此:https://reurl.cc/6QdXxy

8會員
16內容數
臨床心理師aka毛線球梳理師,電影/書/劇/動漫的心理學分析熱忱者。NTU臨床心理學碩士,專長為兒青、成人及神經心理學;在醫院與大學專任工作之後,進入社區服務民眾。 心理困擾像糾結的毛線球,牽牽絆絆、難分難捨。當看見絲絮/思緒裡頭的感受、需求、渴望、思考、意義,更加了解自己時,便有力量編織新的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