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來源:金石堂

圖片來源:金石堂


你想過自己進食的當下是基於什麼原因嗎?是飢腸轆轆,還是時間到了自然想要進食,抑或是一股強烈的情緒使然而把慾望吃下肚?


回想孩子年幼的時候,只要出門在外開始哭鬧,便會有許多熱心的陌生人想要塞糖果餅乾給小孩,為的就是希望可以協助孩子平息情緒,然而我們曾經思考過這樣的習慣或作法可能會造成日後什麼樣的後果與影響嗎?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這本書便我們揭示了關於情緒性進食其實是在餵養一種渴望,而許多商業廣告也不斷洗腦我們吃下食物就等於擁有美好的心情,也因此時常聽到有些人會說健康飲食就等於人生沒有樂趣,彷彿滿足暫時的愉悅勝過一切,這種想法實在是非常荒謬,但即便如此,卻鮮少有人想徹底改變,畢竟我們都早已被既定的飲食習慣給制約而難以展開行動。


書中提到「意志力」其實是一種迷思,也有違大腦的運作,就如同我們刻意壓抑進食的慾望、仔細端詳食品包裝的成分、勤勞追蹤每天的進食狀況、紀錄運動的時間,或許在短時間內可以滿足我們的期望,但愈是給予身體過度的限制、抗拒、規劃,其實並不能帶來持續且長久的效果,原因不是我們缺乏毅力,而是這些行為本身就是在對抗我們的生存本能,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到若是要打破假性飢餓或一切陋習,就必定要從思想上作翻轉。


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若是要讓改變成真,就必須要懷抱仁慈之心,最重要的是保持覺察,比如我們在進食的時候保持專注且用心體會食物帶給我們的感受,也練習在進食之前預先去思考吃下肚之後所帶來的影響,當我們改變對食物的獎勵價值,也自然能改變過往難以跳脫的固有習慣。


舉例來說,無論是在學校或是任何有獎徵答活動,只要孩子表現良好,勢必會得到甜食的獎勵,而這也無形中增強孩子對於甜食的正面評價,讓孩子把表現良好與甜食畫上等號,等到某一天因為健康理由而被禁止的時候,便需要花費更多力氣去抵抗甜食的誘惑,何不從小就開始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既不需要做任何繁複的規劃與記錄,更不需要用盡方法去抗拒及壓抑。


從這本書中可以得知我們平時所極力抵禦的事情都是基於過去錯誤的迷思與觀念,而作者也提供了許多練習的工具及技巧,也告訴我們不要批判及責怪自己,反而用憐憫及疼惜的心態去看待自己,並且給予足夠的時間與耐心,我們都能擺脫習慣迴圈,也更能傾聽自己身體與內心的聲音。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講述如何鬆綁飲食焦慮,更多的是關於大腦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與心理,也殘酷地告訴我們平時做的許多努力其實是讓我們更加遠離自己,要如何讓我們既能感受到控制感,又能體會到自我的善意,相信這本書可以為你提供解答。





173會員
900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4)第4篇讀書心得(本書的最後一篇,文章最後會附上前三篇心得連結) 2024.05.10 現在凌晨02:08 我明天早班,希望爬得起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
Thumbnail
avatar
林沛勳中醫師
2024-05-09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3)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作者: 賈德森.布魯爾
Thumbnail
avatar
林沛勳中醫師
2024-05-02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2)#21天挑戰 第一部分:找出我們飲食習慣及迴圈 第二部分:改變大腦中飲食行為所帶來的獎勵價值 第三部分:找出更多獎勵行為
Thumbnail
avatar
林沛勳中醫師
2024-04-25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1) 🍎這本書我打算一個月閱讀完,一個月內寫4則內容分享,希望讓大家在之後的4則心得分享中,可以學到自己想要的知識點。4/18目前讀到83頁。
Thumbnail
avatar
林沛勳中醫師
2024-04-18
零食產業最怕你拿起的一本書-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讀著這本書,想著我的歷年減重歷程, 國小就胖到六十四公斤、高中胖到八十九公斤, 我從小到大先後減重七次, 減重時會認真運動, 試過爬樓梯、游泳、跳繩、跑步、健身、節食、騎腳踏車、吃藥、斷食等, (二月完成首次冬季斷食,紀錄為六十八小時) 一旦當我瘦下來,我又會狂吃一番,紓解壓力。 就這
Thumbnail
avatar
雞蛋哥
2024-04-12
為什麼我們要教小孩用威脅恐嚇來達到自己[目的]的邪惡思想呢?---萬聖節的不給糖就搗蛋!◎ 西方人的無知----將戲弄鬼怪、吃[ 仿人肉餐 ]當成好玩,卻不知已種下[ 殺念 ] ◎古德云:[ 三歲定終身。],意思是孩子從小從父母身上學到的觀念、言行,就已經註定了他們日後一生的命運是好是壞,是順利或乖桀,影響重大,不可不慎! 對西方文化活動照單全收,真的是正確的,毫無禍患嗎?
Thumbnail
avatar
妙音
2023-10-29
為什麼我會說,行善容易,但要行善又不會造惡業很難?幾個月前,我封鎖了一位十多年好友的line,沒想到對方致電給我兒子,請我再次跟他聯繫。但我叫兒子也在電話簿上把他封鎖,從此不要再和他聯絡。 兒子不解,問為何對他如此。 原來,我這好友十多年來,隔三差五地跟我借錢不還,我本以廣結善緣和行善好意,儘量助他度過難關。 或許他認我是「覺修者」,應該是「有求必
Thumbnail
avatar
吳九箴
2023-04-02
3.15 我老婆不餓但想吃東西沒什麼食慾,就只是睏。 雖然我連續回答了兩次我不餓,這傢伙還是跑進廚房張羅起吃食。
Thumbnail
avatar
續命還神丹
2023-03-16
現在網路上的世界中,因為看不見彼此,對於惡意的批評就更無忌憚!那我們要如何面對惡語呢?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是因為他明白這世間的真理,人要尋求解脫,就不要讓仇恨的心蒙蔽自己的本性,惡言惡語不只會傷人也會傷己,而有智慧的人不讓惡言惡語向別人,也不出惡言向別人,而面對他人的惡言惡語用智慧和慈悲化解,即便別人不改變,而自己不讓惡言往心裏去,自然就能夠不與他人結因果之約。
Thumbnail
avatar
田埂邊的哲學家
2022-08-18
我們要殺掉十惡不赦的大壞蛋看到社會新聞對於重大刑案的報導時,不知道您是持著怎麼樣的心情呢?或許是憤怒、是悲傷吧;不論如何,總是多少抱著要報復的心理。會有這樣的想法也不難理解,電視機前的觀眾常會將自己套入當下的場景感同身受,又配著以往熟知的包青天斷案所根深蒂固的正義觀,自然會希望「斬立決」。在一般人眼中,犯罪者永遠只能是怪物。
Thumbnail
avatar
LBB 嚕嗶啵
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