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技職教育 (1)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兩天,是113學年度的四技二專暨二技統一入學測驗(簡稱「統測」)。 

近幾年,統測四技二專各群類報考人數直直落。 

表格整理

表格整理

表格整理

表格整理

上面兩張圖,是歷年學測和統測考生人數的表格整理。

先看學測。90學年學測有13.2萬名考生,約當年統測考生數的3成5,95學年增至最高峰的16.1萬名考生,自此也開始漸減;105學年則出現「黃金交叉」,學測13.5萬名考生首度多於統測(13.2萬名考生),112學年學測考生仍有11.8萬名,113學年學測報名人數為12萬195人,較前一年多出1600餘人;也就是說,連著兩年報名學測考試的人數,都是增加的。 

和大學入學考試的學科能力測驗相較,統測在90學年有高達37.8萬名的考生,之後考生開始逐年減少,93學年仍有30.7萬名考生,103學年已減至15.3萬名考生,112學年約8萬名考生,今年只剩7萬5千多名考生(這還得加上報考二技的)。等於每過10年,統測考生人數就幾乎減半。可見統測考生減幅遠大於學測。 

有升學輔導平台分析,臺灣少子化問題嚴重,學測人數卻成長,主因就是「高職生跑去考學測」。 

當然,考生人數減少,最主要是受出生人口數下降導致的少子女化現象影響。 

另外,教育體制和傳統社會觀念也是原因之一。 

統測考生主要來自高職,前些年有不少縣市增設高中,卻很少聽到有增設高職的。傳統社會觀念認為念高中比念高職好,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國中畢業面臨升學時的抉擇。尤其北部學生多選擇讀普通高中,加上技職強調在地入學,少子化下又無其他報考誘因,招生只會愈來愈困難。 

技職,在1970年代培育出不少工商業人才,使得臺灣在經濟上成長速度飛快。 

可惜,臺灣教育界,對技職教育的理解不夠深入。許多高中教師,都是師範體系培養出來的,對普大認識較多,卻不一定了解科大。能理解辦學重視的自然是「升學率、榜單」,而大多數的教師對學生的升學輔導,也是以普大優先,科大通常會被視作「次等選擇」。 

正常來說,高職生會以四技二專,作為主要升學管道,報考統測。可受到「先國立後私立、先普大後科大」的觀念影響,高職生為了獲得進入普大的機會,同時報考統測和學測的現象,愈來愈普遍。據估計,高職生「跨考」學測的比率,從過去的6%,來到了8%,上升約兩個百分點左右。

五專 

專科學校五年制,簡稱「五專」,招收國中畢業生,修業5年,畢業後可取得副學士學位。 

四技二專 

科技校院四年制及專科學校二年制,簡稱「四技二專」,為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畢業生主要升學管道。四技修業4年,畢業後與大學同樣授予學士學位證書;二專修業2年,畢業後授予副學士學位證書。

113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各群(類)別考試科目一覽表

二技 

科技校院二年制簡稱二技,可供專科學校(二專或五專)畢業生繼續升學進修,取得學士學位。

113學年度二技統一入學測驗考試範圍公告

現在讀二專的比較少,多半會選擇直接讀四技,而五專和二專畢業想繼續升學的,才會繼續報考二技。

四技二專、二技的入學測驗,都叫做「統測」,考試也在同一天。

自從臺灣實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政策,全國各地以升格或成立新校的方式廣設大專院校,使之數量暴增一倍以上,這也讓大學教育從菁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品質嚴重失衡、招生門檻低且浮濫、高教資源間產生排擠效應,致使大學生與碩博生平均素質下滑、國際觀缺乏、加上學用落差,造成文憑貶值、人才供需失衡、產業斷層、結構性失業等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重大問題。 

介紹一些專科和科技校院:

1、臺南護理專科學校

是臺灣目前唯一的國立護理專科學校,目前招生學制包含五年制副學士班(五專)、二年制副學士班(二專),五年制副學士班(五專)設有護理科、化妝品應用科、老人服務事業科;二年制副學士班(二專)設有化妝品應用科、老人服務事業科,夜間部已於2018年及2019年全面停招。2008年始男女全面皆收。 

校徽設計以十字醫護形作為主體造型架構。白色的十字形,指白衣天使純潔、高尚、堅毅、無私、神聖的精神表徵。右上角和左下角的加入,弧線形的護士帽,呈互動交流狀,表現出積極醫護的行動力和技術提升的勤勉精進。圓形互動,表現全方位專業照拂、追求醫護的圓滿周到,及團結向心力。十字形由尖狀 T 字組成,T代表台南。標準色由清新健康的藍色系和溫暖柔和的粉紅色組成,粉紅色指具愛心關懷、信心照護的護理人才。 

先前有學生選擇報南護,她的成績是可以上南女的。感覺南護還蠻重視英文這科,如果有通過英檢,是有優勢的。

2、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就是原來的「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主校區位於臺北公館,除了與臺灣大學及臺灣師範大學密切合作、合組可互相雙主修及輔系的臺大系統外,另設有東京工業大學的臺灣交流中心。 

1974年創立,當時臺灣進入工業及經濟發展時期,教育部決定設置一所培養高級工程和管理人才、主導授課和實務相融的高等技術學府,首任校長是陳履安。第二任校長,是曾經擔任過教育部長的毛高文。1997年,改名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2001年,成為教育部籌劃之研究型大學計畫(國立大學研究所基礎教育重點改善計劃)中列入首批之9所重點大學之一。 

臺科大的碩博士國際學生是臺灣所有大學中人數最多的。

3、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位於臺北市大安區,設有機電、電資、工程、管理、設計、人文與社會科學和創新前瞻科技研究等學院,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在臺聯合實驗室和北科附工。 

前身為臺北工專,為昔日三大工專之一。三大工專為臺灣北中南的三間規模最大的學校,分別為:臺北工業專科學校、雲林工業專科學校、高雄工業專科學校。現如今這三所工專,都已升格為科技大學。 

早期,臺北工專被視為「工科第一學府」。電機科更與臺大電機、成大電機三強鼎立。

當年,要考上臺北工專是很困難的;有一種說法是:「那時,能考上建國中學的,不一定考得上臺北工專。」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言過其實,但細想是有道理的。在那個大學還沒那麼普遍的年代,專科就算是大專生了。像我叔叔,就是臺北工專化工科的,畢業後就直接進入臺塑工作。

4、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1995年成立,前身為「國立高雄餐旅管理專科學校」,是臺灣第一間餐旅專業學府,也是唯一的國立餐旅大專院校,更是臺灣餐旅學校最高學府,以海外參訪、勞作教育、海外實習及需著制服而聞名。設有四技制大學部、二技制大學部、五年制專科部及研究所。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於2023年3月最新發佈QS世界大學之學科排名,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在「餐旅暨休閒管理」學科評估中,連續三年入榜全球五十頂尖大學,從去年第49名躍進至第38名,擠進亞洲第5名。 

每年國內約有180家企業爭相提供實習機會,畢業後留用者佔有2/3之多,達成畢業即就業的無縫接軌。

5、文藻外語大學 

1965年成立,校名為「文藻女子外國語文專科學校」。1980年依教育部指示招收男生,並更名為「文藻外國語文專科學校(簡稱文藻、文藻語專、文藻外專、文藻文專)」。1999年改制為「文藻外語學院(簡稱文藻、文藻外院)」。2013年再更名為「文藻外語大學」,成為臺灣第一所外語專門大學。 

相較於其他大學的外語學院或外文系,文藻外語大學是傾力推動全英語教育,資源相對豐富廣泛。學校要求學生至少要會兩種外語。 

外交部有近80位文藻校友,還有2位外交大使是畢業自文藻。 

前任校長陳美華博士,是文藻創校以來第一位擔任母校校長的校友。 

陳美華,美國北卡州立阿帕拉契大學教育博士。1977年起於文藻外語大學任教,曾任副校長、教務長、研發長、外語文教事業發展研究所所長、英文系()主任;2019年~2023年為文藻外語大學創校以來,首位校友校長。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各校官網連結,圖表整理自大考中心。


101會員
660內容數
這裡主要是存放一些小說、散文小品及心情日記,也有跟音樂、管樂相關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嚕!謝絕所有廣告性的留言與回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