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長到可以做夢再醒過來,短到沒時間討厭、勉強自己
讀者提問:我應不應該去讀 MBA?
他在網路新創工作一段時間,已經拿到幾間學校的錄取通知,卻猶豫了起來。
「我不喜歡現在的環境,想要透過去唸 MBA 達到換領域、換產業、換地點的願望」。
「哪裡讓你不喜歡?」我追問。
「高工時、低薪資,感覺台灣網路新創發展也不是很蓬勃」。
「那你在猶豫什麼」?
「不知道哪個決定才是對的」。
他侃侃而談自己的想法,從校友訪談到數據蒐集,看得出來他已經做了很多功課了。
聊著聊著,我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在當時的工作中有些不開心,覺得自己不是來「改變世界」的嗎?想要做些影響很多人的大專案,但其實每天在做的卻是改 PPT 跟開會。
於是對 MBA 抱有很高的期待,想要透過這個學位,達成職涯目標,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但因為出國念書很貴,這筆錢不能亂花,因此我翻遍各種統計數據,把目標學校近三年的就業報告都找出來。仔細分析畢業生去了哪裡、他們是不是本來就有工作簽證、薪資範圍落在哪。同時也努力找人交談、參加活動、做訪談,目的就是希望做一個不後悔的決定。
矛盾的是,再怎麼分析,卻還是對自己的決定沒有把握。
其實所有問題在問出口之前,都已經找好答案了,卻不確定自己做的是否正確。
一轉眼,已經畢業好久了,一路上的風景有時晴空萬里,偶爾也會碰到颱風來襲。
回頭看來,我想跟當年的自己說:放輕鬆點!選錯也不會怎樣。
何況,根本就沒有錯誤選項。人生抉擇不是數學公式,可以反覆驗算。
我親眼見到 MBA 如何幫助一個人「五子登科」,愛情、事業都得意。
也聽說過畢業很久,才找到一份不太滿意的工作,為了學貸,只好將就的故事。更不用談那些根本不需要 MBA 就發光發熱的人。
人生有太多事情無法量化。即使真的那麼厲害,把人際關係、生活體驗都量化了,也不代表幸福快樂。
沒走過,怎麼會知道風景?
記得那時每天都非常忙碌,在考試、Essay、面試海中載浮載沉。好不容易,第一階段申請結束了,我不滿意結果,因為最想去的學校希望我再補 GMAT 成績。
我猶豫著應該要再多一年的時間,拚拚看嗎?最後決定不要多花一年,唸了第二志願。
那時超級失落,為此後來還特地去第一志願拜訪過,想要「聞香」一下,這間學校的環境和氣氛,多麼令人嚮往阿!
後悔嗎?也許真的錯過了一些只有第一志願畢業才有的招聘機會。有趣的是,幾年後,兜兜轉轉,認識了幾位那間學校的畢業生,其實也不是每個都令我崇拜。
這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學過統計學、常態分佈的人應該都能理解,再好的學校都有平凡的學生、再差的學校都有天才。
至於工作機會?我的同事當中不乏來自各個學校的。隨著時間增長,比起畢業學校,做人、做事和際遇,才是衡量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果當初晚一年,拚上了,會不會不一樣?套句我愛的《俗女養成記》名言:
「人生長到可以做夢再醒過來,短到沒時間討厭、勉強自己」。
我相信那會是一段不同的人生風景,但也非常珍惜做這個選擇所經歷的所有事情。
如果你還是對這個答案不滿意,可以讀《這輩子,你該做什麼?》,作者Po Bronson是標準「人生勝利組」,名校畢業、華爾街上班,後來因為熱愛寫作,成為全職作家。
他訪談了超過 900 個人,急切的想知道這些人如何做人生抉擇。你會看到醫生、銀行家、模特兒、移民第二代或是中年媽媽,在世界各地穿梭,尋找答案的故事。
其實也是他為自己找答案的心路歷程。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根本理工宅走火入魔。把書中 57 個人的人生歷程做成一張 Excel,詳列出每個人本來做什麼、後來做了什麼,甚至當時的年齡,想要找到「公式」。(你可以在《這輩子,你該做什麼?》找到那個 Excel)
我天真的認為,凡事一定都會有公式,只要可以發現公式,照著走,就不會錯。
當時的我,急切地想要知道,以前念名校 MBA 的人,後來去哪裡了。出身貧寒的人,之後真的順利翻轉命運了嗎?
直接跟你講結果:沒有公式。
有銀行家去當卡車司機,為了可以每天陪伴孩子吃晚餐,這對他來說比什麼都重要。
有銀行家去非營利組織實現抱負,發現裡面更黑。制度讓窮的人更窮、為了補助出賣靈魂,而且家人一點都不諒解。有銀行家受不了西方世界「太有想法」的女朋友,決定跑到阿布達比重新開始,因為那裡的女人會以夫為天。
幾年後的理工宅已經明白,我們身邊有太多變因,不像物理或者化學理論,可以控制變因,反覆驗證,也因此沒有公式。
更仔細地說,一個人可能在財富方面成功,但不代表在經營伴侶關係上也成功。現在成功,未必將來也成功。另外,別忘了,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不一樣,理想跟願望也都不同。
因為無法計算利弊得失,與其再過一年與 GMAT 與不喜歡的工作奮戰的生活,我選擇前進,探索新的人生。
誰能夠想像還不知道的事情呢?就去做吧!走著走著,你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