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閱讀觀點99】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再還俗,森林智者得到了什麼?--《我可能錯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隱居山林的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26歲事業成就達到頂峰時,發現成功與快樂是兩回事,他的成功沒有帶來相等的心靈富足,因而開始了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返鄉後的憂鬱巨浪、與漸凍症並肩走向死亡的日子,作者把它記錄下來,集結成《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有很多作者修行與面對人生不順遂的體悟,並且引用許多僧人、智者的話,穿插地恰到好處,讓人有許多反思,這邊整理出五點跟大家分享:


raw-image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乍看之下,有點衝突。既然是自己的念頭,又怎麼能不去相信呢?

人類歷經大多數的心理痛苦,都是自願與自己造成的,相信那些會傷害自己的念頭,會讓我們的智慧大打折扣。作者認為,真誠的人性、精神與靈性的成長不在於學習應對策略,而是放下包袱,學習減少陷入掛礙的頻率與時間。指引方向的星光,就是成為與自己可以更自在相處的人,一個不會被自己念頭支配的人。

不過作者也說,請忘掉「完全沒有任掛礙」的觀點,只有死人才沒有卦礙,如果在努力提升自我的過程中,心中的掛礙能夠慢慢消退,那就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在作者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中,他的心得就是,對於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這是超能力,也是每個人都有的超能力。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這句智慧箴言,來自於有次夜晚講座中,導師告訴學生:「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

書很有一些關於是非對錯的看法,很發人省思。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掛礙與執著,都來是於「我是對的,他是錯的」。

有一次作者跟別人吵架,住持跟他說:「正確從來就不是重點。」慢慢他理解到,能夠提升幸福感的,就是慢慢習慣「我可能錯了」、「我可能並非無所不知」的想法。

另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故事是,有一次僧人要一起合作,用圓木滾動方式要把巨大的黃銅佛像運到山上,後來幾位西方僧人從騷亂中退出,站在旁邊指點,建議更快、更省力完成把這件工作的方法,結果主持把手放在作者肩上說:「重點不是我們怎麼有效率地執行這件事,而是每個人完成工作後的感受。」

所以到底什麼才是正確?

作者用了「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以及八百年前,波斯蘇菲派大師說過的名言:「在是非對錯之外,還有一片原野,我會在那裡與你相遇」告訴我們,沒有絕對對錯,甚至,那根本不是重點。

所有的念頭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有所不同。

這也會過去

人生無常。

在作者還俗之後,遇到他的真命天女,要跟老婆結婚時,作者請老婆讓他在結婚戒指刻印上一段獨特的刻字。珠寶商在幫作者刻這段文字的時候,笑著說這是所有戒指刻字的委託當中,最不浪漫的一句話。

這句話是「這也會過去」。

而這句話的來源是一個十三世紀中東的故事。一位波斯國王以傳奇的智慧治理他的王國,在這個國家的百姓中,有個人真的很想知道國王能英明治國的原因,在獲得接見後,這個人跪在國王面前時問道:「國王陛下,您以公正、成功和受人讚美的方式治理國家,祕訣究竟是什麼?」國王摘下自己的戒指,遞給來訪的百姓,然後說:「你會在這枚戒指中找到我的祕密。」這個人將戒指的內側對著燈光一照,隨後就大聲把這段文字唸出來:「這也會過去。」

不論是愛情,或是一個帝國盛世,我們都希望能夠長久保持下去,壞消息是,「這也會過去」。不過好消息是,如果是發生不好的事,「這也會過去」。

我會知道

作者分享在泰國遇到的第一位住持,回憶起在出家16年後才回家,當時是聖誕假期,這位住持與家族親友齊聚一堂,深夜的時,住持的堂兄把威士忌推向僧人,問他說:「你要喝一杯嗎?」

僧人回答: 「不了,謝謝。森林修行派的僧人禁酒。」

「喔,喝啦!反正又沒人知道。」堂兄勸誘著。

這位僧人抬起頭看著堂兄,沉靜又真誠地回答:「我會知道。」

作者還引用泰國的一個說法:「在佛背貼金箔」,意即不必宣揚自己的善舉,做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同樣的,做了壞事,別人也不一定會知道,但自己一定會知道,我們的行為就像是自己的泡澡水,要乾淨或是污濁,全看自己選擇。

關於憤怒

書中提到一些關於憤怒的事,比如即使同為修行僧人,大家也是有討厭跟喜歡的人,作者的體悟是,想要讓一個人好相處,行為舉止也不會讓你太反彈,就要學會喜歡他們原本的樣子。

書中分享一個爬山的人,滑了一跤,摔到懸崖邊緣。於是他伸出雙手,奇蹟似的,他成功抓到一棵從岩壁橫向長出的小樹,就這樣掛在那裡。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他的雙臂漸漸失去力氣,開始顫抖。下方是五百公尺的深崖。一旦鬆手,他會從五百公尺的高處墜落。最後,他轉而望向天空說: 「上帝祢能聽到我說話嗎?我真的需要一點幫助,如果你真的存在能否幫幫我?」

過了一會兒,一個聲音從上空處傳來: 「我就是上帝。我可以幫你。但你必須完全按照我說的話去做。」 男子回答:「上帝啊,祢說什麼,我就做什麼!」 上帝說:「鬆手。」 這名男子想了幾秒鐘,然後說: 「呃⋯⋯上面還有其他人可以和我談談嗎?」

這個故事非常有趣,也反映出當我們執著在某件事時,就很難走出。當生氣的時候,作者經常用力握拳,然後再放鬆,因為這展示我們可以如何放下自己太執著的事,作者引用智者的話「「怒氣會升起,但它什麼都無法佔據。」我們可以生氣,也可選擇跟怒氣說「謝謝你的反饋,我們再聯絡」。



西恩後見

雖然我不是很喜歡金句,不過《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有許多作者的親身經歷的故事所搭配的金句,讓人讀來非常有感,沒有任何雞湯的感覺。

西恩覺得最有趣的是,一直以為僧人是六根清淨,看了書中許多「人性化」的故事後才發現,僧人也會犯錯,跟泰航空姐冥想時,也會偷瞄,坦承過錯也是保有淨心的方式之一。他們定期要更換房間,跟不同的僧人相處,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很難控制身邊的事,然後學習「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少一點我必須預知一切,多一點順其自然」。

愛因斯坦說:「理性是忠實的僕人,直覺是上天的恩賜,但我們創建社會卻只尊崇僕人,忘記恩賜。」我們以為理性是很好的工具,作者則說,理性不是自己唯一的工具,處於現代社會,我們太容易向外尋求答案,忘了讓自己的才智好好休息,聆聽內心的聲音。

最後,分享書中提到「你不會一直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在作者達到職涯最高成就,毅然決定當僧人修行,再還俗遇到所愛的人、向外界分享生命歷程,最後因漸凍症走向生命終點,可以看到作者慢慢釐清什麼是他需要的,從中我們也可以反思那些會讓我們憤怒、煩惱的事物,有沒有其必要。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值得一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深邃月光-avatar-img
2024/05/10
先前看過此書後,再看西恩的心得,又能有一次全新的思考機會,以為自己已經看懂了這本書?事實上是我可能錯了。
滾石西恩-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5/10
深邃月光 事實上,我寫的內容也可能是錯的(咦?)。不過這本書真的很棒,不論是舉的故事或是話語,都短而有力,有醍醐灌頂之感啊!
avatar-img
滾石西恩的沙龍
94會員
154內容數
閱讀面向會包含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習慣強化、閱讀寫作技巧與人際關係等面向,並希望整理不同作者的觀點,內化成自己的想法,打造適合自己的系統。如果這也是你(妳)追求的目標,歡迎一起加入。
滾石西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4
前陣子讀《把時間當作朋友》,作者李笑來分享一個俄國特工年科靠著蹲下,躲過追殺的故事。 書中提到,有位俄國特工年科同志有一次被一群美國特工追殺,手中的左輪手槍裡已經沒有子彈,他只能邊跑,邊想辦法擺脫厄運,當他衝下一段長長的大理石臺階時,竟然做出一個常人無法想像的動作——止步蹲了下來。
Thumbnail
2025/04/24
前陣子讀《把時間當作朋友》,作者李笑來分享一個俄國特工年科靠著蹲下,躲過追殺的故事。 書中提到,有位俄國特工年科同志有一次被一群美國特工追殺,手中的左輪手槍裡已經沒有子彈,他只能邊跑,邊想辦法擺脫厄運,當他衝下一段長長的大理石臺階時,竟然做出一個常人無法想像的動作——止步蹲了下來。
Thumbnail
2025/04/23
不知道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幾歲?如果你已經40歲,認知哪些能力正在改變,對於開啟第二人生會很有幫助;如果還沒40歲,先做好準備也不錯 《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在開頭用很多數據說明,不論從事何種高技能職業,幾乎都會在40歲到50歲出頭開始走向衰退。 更糟的是,職涯
Thumbnail
2025/04/23
不知道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幾歲?如果你已經40歲,認知哪些能力正在改變,對於開啟第二人生會很有幫助;如果還沒40歲,先做好準備也不錯 《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在開頭用很多數據說明,不論從事何種高技能職業,幾乎都會在40歲到50歲出頭開始走向衰退。 更糟的是,職涯
Thumbnail
2025/04/21
當大家都投入Podcast,你心想著:「很多人都在做Podcast了,我現在再跟進,不可能會成功吧?」 《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作者用行動告訴你:可以,只要找對方法。 因為(當時)市場上沒有人做日更的Podcast,儘管有許多專家告訴作者不可能,也不建議做日更Podcast,不過作者認為這是他的
Thumbnail
2025/04/21
當大家都投入Podcast,你心想著:「很多人都在做Podcast了,我現在再跟進,不可能會成功吧?」 《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作者用行動告訴你:可以,只要找對方法。 因為(當時)市場上沒有人做日更的Podcast,儘管有許多專家告訴作者不可能,也不建議做日更Podcast,不過作者認為這是他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主要的內容作者是比約恩•那提科•林德布勞分享他自己從作為經濟學家,擁有好的社經地位卻仍然不快樂,最後突然某一天心中浮現一個「去出家吧」的念頭,因此毅然走進佛教修行之路的故事。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主要的內容作者是比約恩•那提科•林德布勞分享他自己從作為經濟學家,擁有好的社經地位卻仍然不快樂,最後突然某一天心中浮現一個「去出家吧」的念頭,因此毅然走進佛教修行之路的故事。
Thumbnail
書籍名稱是《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作者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卡洛琳.班克勒和納維德.莫迪裡。本書共有38章,敍述了出家成為僧人後的心路歷程,對於人際關係衝突、不自律、擔憂等議題提出智慧箴言,並分享對念頭、人際相處以及放下控制的看法。推薦大家閱讀。
Thumbnail
書籍名稱是《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作者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卡洛琳.班克勒和納維德.莫迪裡。本書共有38章,敍述了出家成為僧人後的心路歷程,對於人際關係衝突、不自律、擔憂等議題提出智慧箴言,並分享對念頭、人際相處以及放下控制的看法。推薦大家閱讀。
Thumbnail
書中融合了納蒂科·林德布勞多年修行的智慧和他對現代生活的深刻反思。引導讀者探討生活的真諦,學會放下執著,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這本書之所以值得一讀,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佛教哲理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智慧的指南。
Thumbnail
書中融合了納蒂科·林德布勞多年修行的智慧和他對現代生活的深刻反思。引導讀者探討生活的真諦,學會放下執著,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這本書之所以值得一讀,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佛教哲理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智慧的指南。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講述了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的故事,並分享了他從中汲取到的智慧。這本書不是宗教書籍,而是要幫助讀者活得更愉快、更自由,以清晰明智的方式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連結。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講述了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的故事,並分享了他從中汲取到的智慧。這本書不是宗教書籍,而是要幫助讀者活得更愉快、更自由,以清晰明智的方式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連結。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作者的17年森林僧人生活,分享他對人生智慧的見解,包括不要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接受可能錯誤及相信這也會過去。這些智慧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也帶給我們啟發。這本書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的心靈寶藏,值得我們一讀。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作者的17年森林僧人生活,分享他對人生智慧的見解,包括不要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接受可能錯誤及相信這也會過去。這些智慧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也帶給我們啟發。這本書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的心靈寶藏,值得我們一讀。
Thumbnail
  本書由比約恩的個人經歷出發,完整講述出家十餘年至還俗的親身經歷,從西方國家至泰國成為森林僧人,再於英國、瑞典等國家持續修行,即使擁有如此豐厚的經驗,仍於還俗後經歷了一段憂鬱期,後罹患漸凍症,因而本書由作者好友卡洛琳由比約恩的第一視角代為撰寫,仍完整呈現出比約恩豐富的一生。   
Thumbnail
  本書由比約恩的個人經歷出發,完整講述出家十餘年至還俗的親身經歷,從西方國家至泰國成為森林僧人,再於英國、瑞典等國家持續修行,即使擁有如此豐厚的經驗,仍於還俗後經歷了一段憂鬱期,後罹患漸凍症,因而本書由作者好友卡洛琳由比約恩的第一視角代為撰寫,仍完整呈現出比約恩豐富的一生。   
Thumbnail
隱居山林的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26歲事業成就達到頂峰時,發現成功與快樂是兩回事,他的成功沒有帶來相等的心靈富足,因而開始了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返鄉後的憂鬱巨浪、與漸凍症並肩走向死亡的日子,作者把它記錄下來,集結成《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
Thumbnail
隱居山林的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26歲事業成就達到頂峰時,發現成功與快樂是兩回事,他的成功沒有帶來相等的心靈富足,因而開始了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返鄉後的憂鬱巨浪、與漸凍症並肩走向死亡的日子,作者把它記錄下來,集結成《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26歲就事業有成的比約恩原是一個經濟學家,即將成為大公司的CFO時,卻選擇出走到泰國森林,開啟17年的修行生活。這本書分享他的僧人生活,以及他對人生的學習、思考和感悟。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26歲就事業有成的比約恩原是一個經濟學家,即將成為大公司的CFO時,卻選擇出走到泰國森林,開啟17年的修行生活。這本書分享他的僧人生活,以及他對人生的學習、思考和感悟。
Thumbnail
從成功的經濟學家到森林僧人,再到與憂鬱症和漸凍症抗爭的人生故事。透過個人經歷,分享如何面對人生的低谷、克服困難、並達到內心的平靜。
Thumbnail
從成功的經濟學家到森林僧人,再到與憂鬱症和漸凍症抗爭的人生故事。透過個人經歷,分享如何面對人生的低谷、克服困難、並達到內心的平靜。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簡單一句話,卻蘊藏了絕頂智慧。  榮獲多項獎項的書籍《我可能錯了》,作者比約恩.納提科在26歲事業有成之際,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對他來說,「成功和快樂,是兩回事」(p.15),能夠在年紀輕時得到跨國大企業財務長一職是成功的,但他並不快樂,也踏上了朝向心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簡單一句話,卻蘊藏了絕頂智慧。  榮獲多項獎項的書籍《我可能錯了》,作者比約恩.納提科在26歲事業有成之際,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對他來說,「成功和快樂,是兩回事」(p.15),能夠在年紀輕時得到跨國大企業財務長一職是成功的,但他並不快樂,也踏上了朝向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