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閱讀觀點99】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再還俗,森林智者得到了什麼?--《我可能錯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隱居山林的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26歲事業成就達到頂峰時,發現成功與快樂是兩回事,他的成功沒有帶來相等的心靈富足,因而開始了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返鄉後的憂鬱巨浪、與漸凍症並肩走向死亡的日子,作者把它記錄下來,集結成《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有很多作者修行與面對人生不順遂的體悟,並且引用許多僧人、智者的話,穿插地恰到好處,讓人有許多反思,這邊整理出五點跟大家分享:


raw-image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乍看之下,有點衝突。既然是自己的念頭,又怎麼能不去相信呢?

人類歷經大多數的心理痛苦,都是自願與自己造成的,相信那些會傷害自己的念頭,會讓我們的智慧大打折扣。作者認為,真誠的人性、精神與靈性的成長不在於學習應對策略,而是放下包袱,學習減少陷入掛礙的頻率與時間。指引方向的星光,就是成為與自己可以更自在相處的人,一個不會被自己念頭支配的人。

不過作者也說,請忘掉「完全沒有任掛礙」的觀點,只有死人才沒有卦礙,如果在努力提升自我的過程中,心中的掛礙能夠慢慢消退,那就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在作者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中,他的心得就是,對於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這是超能力,也是每個人都有的超能力。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這句智慧箴言,來自於有次夜晚講座中,導師告訴學生:「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

書很有一些關於是非對錯的看法,很發人省思。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掛礙與執著,都來是於「我是對的,他是錯的」。

有一次作者跟別人吵架,住持跟他說:「正確從來就不是重點。」慢慢他理解到,能夠提升幸福感的,就是慢慢習慣「我可能錯了」、「我可能並非無所不知」的想法。

另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故事是,有一次僧人要一起合作,用圓木滾動方式要把巨大的黃銅佛像運到山上,後來幾位西方僧人從騷亂中退出,站在旁邊指點,建議更快、更省力完成把這件工作的方法,結果主持把手放在作者肩上說:「重點不是我們怎麼有效率地執行這件事,而是每個人完成工作後的感受。」

所以到底什麼才是正確?

作者用了「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以及八百年前,波斯蘇菲派大師說過的名言:「在是非對錯之外,還有一片原野,我會在那裡與你相遇」告訴我們,沒有絕對對錯,甚至,那根本不是重點。

所有的念頭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有所不同。

這也會過去

人生無常。

在作者還俗之後,遇到他的真命天女,要跟老婆結婚時,作者請老婆讓他在結婚戒指刻印上一段獨特的刻字。珠寶商在幫作者刻這段文字的時候,笑著說這是所有戒指刻字的委託當中,最不浪漫的一句話。

這句話是「這也會過去」。

而這句話的來源是一個十三世紀中東的故事。一位波斯國王以傳奇的智慧治理他的王國,在這個國家的百姓中,有個人真的很想知道國王能英明治國的原因,在獲得接見後,這個人跪在國王面前時問道:「國王陛下,您以公正、成功和受人讚美的方式治理國家,祕訣究竟是什麼?」國王摘下自己的戒指,遞給來訪的百姓,然後說:「你會在這枚戒指中找到我的祕密。」這個人將戒指的內側對著燈光一照,隨後就大聲把這段文字唸出來:「這也會過去。」

不論是愛情,或是一個帝國盛世,我們都希望能夠長久保持下去,壞消息是,「這也會過去」。不過好消息是,如果是發生不好的事,「這也會過去」。

我會知道

作者分享在泰國遇到的第一位住持,回憶起在出家16年後才回家,當時是聖誕假期,這位住持與家族親友齊聚一堂,深夜的時,住持的堂兄把威士忌推向僧人,問他說:「你要喝一杯嗎?」

僧人回答: 「不了,謝謝。森林修行派的僧人禁酒。」

「喔,喝啦!反正又沒人知道。」堂兄勸誘著。

這位僧人抬起頭看著堂兄,沉靜又真誠地回答:「我會知道。」

作者還引用泰國的一個說法:「在佛背貼金箔」,意即不必宣揚自己的善舉,做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同樣的,做了壞事,別人也不一定會知道,但自己一定會知道,我們的行為就像是自己的泡澡水,要乾淨或是污濁,全看自己選擇。

關於憤怒

書中提到一些關於憤怒的事,比如即使同為修行僧人,大家也是有討厭跟喜歡的人,作者的體悟是,想要讓一個人好相處,行為舉止也不會讓你太反彈,就要學會喜歡他們原本的樣子。

書中分享一個爬山的人,滑了一跤,摔到懸崖邊緣。於是他伸出雙手,奇蹟似的,他成功抓到一棵從岩壁橫向長出的小樹,就這樣掛在那裡。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他的雙臂漸漸失去力氣,開始顫抖。下方是五百公尺的深崖。一旦鬆手,他會從五百公尺的高處墜落。最後,他轉而望向天空說: 「上帝祢能聽到我說話嗎?我真的需要一點幫助,如果你真的存在能否幫幫我?」

過了一會兒,一個聲音從上空處傳來: 「我就是上帝。我可以幫你。但你必須完全按照我說的話去做。」 男子回答:「上帝啊,祢說什麼,我就做什麼!」 上帝說:「鬆手。」 這名男子想了幾秒鐘,然後說: 「呃⋯⋯上面還有其他人可以和我談談嗎?」

這個故事非常有趣,也反映出當我們執著在某件事時,就很難走出。當生氣的時候,作者經常用力握拳,然後再放鬆,因為這展示我們可以如何放下自己太執著的事,作者引用智者的話「「怒氣會升起,但它什麼都無法佔據。」我們可以生氣,也可選擇跟怒氣說「謝謝你的反饋,我們再聯絡」。



西恩後見

雖然我不是很喜歡金句,不過《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有許多作者的親身經歷的故事所搭配的金句,讓人讀來非常有感,沒有任何雞湯的感覺。

西恩覺得最有趣的是,一直以為僧人是六根清淨,看了書中許多「人性化」的故事後才發現,僧人也會犯錯,跟泰航空姐冥想時,也會偷瞄,坦承過錯也是保有淨心的方式之一。他們定期要更換房間,跟不同的僧人相處,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很難控制身邊的事,然後學習「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少一點我必須預知一切,多一點順其自然」。

愛因斯坦說:「理性是忠實的僕人,直覺是上天的恩賜,但我們創建社會卻只尊崇僕人,忘記恩賜。」我們以為理性是很好的工具,作者則說,理性不是自己唯一的工具,處於現代社會,我們太容易向外尋求答案,忘了讓自己的才智好好休息,聆聽內心的聲音。

最後,分享書中提到「你不會一直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在作者達到職涯最高成就,毅然決定當僧人修行,再還俗遇到所愛的人、向外界分享生命歷程,最後因漸凍症走向生命終點,可以看到作者慢慢釐清什麼是他需要的,從中我們也可以反思那些會讓我們憤怒、煩惱的事物,有沒有其必要。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值得一讀。



avatar-img
86會員
143內容數
閱讀面向會包含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習慣強化、閱讀寫作技巧與人際關係等面向,並希望整理不同作者的觀點,內化成自己的想法,打造適合自己的系統。如果這也是你(妳)追求的目標,歡迎一起加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滾石西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內在原力》是金石堂2023年度TOP20暢銷書第1,書中提供9個設定,讓讀者可以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這9個設定在書中的排序是,一人公司、三種工作、利他共贏、成功方程式、站對地方、無限思維、沒有壞事、包容力與常保初心。 作者愛瑞克提到,這9個都是彼此獨立的,前五項較偏向對外,後五項較偏向對內,建議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這本書雖然有「墨菲定律」,但其實「墨菲定律」只佔了全書一小部分。 《墨菲定律》蒐整68則心理學相關的實例故事及知名的實驗,包含認識自我、人際交往、職場、談判等,西恩選出一些比較有心得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野馬結局 非洲草原上的吸血蝙蝠會在野馬上吸
看了《大腦喜歡這樣學》後,突然對大腦產生興趣,因緣際會找到《大腦簡史》這本書,作者是臺灣認知精神科學/腦科學家謝伯讓,這本書探討的議題,主要是人腦重量只占體重的2%,但是卻需要全身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這樣「掠奪」資源的能力從何而來? 從這本書的章節「序 章:植黨營私的大腦」、「第一章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相信有小孩的父母,都有被小孩惹毛過的經驗。在發飆過後,後悔自己剛剛的暴怒,甚至發飆只是造成小孩更嚴重的哭鬧,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解決。 關於小孩教養的書,之前分享過《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則是以更白話的方式,分享如何把怒氣轉為正向教養。書中提到,其
我們的大腦在演化過程中,慢慢改變,有些思維模式在遠古時代有其必要,到了現代,卻可能變成一種阻礙。《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整理出經常困住我們的八大錯誤思維,並說明這些思維的緣起與解決方法。 一、流暢效應-「順」的誘惑 當我們看到看似流暢、熟練或稀鬆平常的成果,就會相信那個過
《內在原力》是金石堂2023年度TOP20暢銷書第1,書中提供9個設定,讓讀者可以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這9個設定在書中的排序是,一人公司、三種工作、利他共贏、成功方程式、站對地方、無限思維、沒有壞事、包容力與常保初心。 作者愛瑞克提到,這9個都是彼此獨立的,前五項較偏向對外,後五項較偏向對內,建議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這本書雖然有「墨菲定律」,但其實「墨菲定律」只佔了全書一小部分。 《墨菲定律》蒐整68則心理學相關的實例故事及知名的實驗,包含認識自我、人際交往、職場、談判等,西恩選出一些比較有心得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野馬結局 非洲草原上的吸血蝙蝠會在野馬上吸
看了《大腦喜歡這樣學》後,突然對大腦產生興趣,因緣際會找到《大腦簡史》這本書,作者是臺灣認知精神科學/腦科學家謝伯讓,這本書探討的議題,主要是人腦重量只占體重的2%,但是卻需要全身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這樣「掠奪」資源的能力從何而來? 從這本書的章節「序 章:植黨營私的大腦」、「第一章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相信有小孩的父母,都有被小孩惹毛過的經驗。在發飆過後,後悔自己剛剛的暴怒,甚至發飆只是造成小孩更嚴重的哭鬧,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解決。 關於小孩教養的書,之前分享過《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則是以更白話的方式,分享如何把怒氣轉為正向教養。書中提到,其
我們的大腦在演化過程中,慢慢改變,有些思維模式在遠古時代有其必要,到了現代,卻可能變成一種阻礙。《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整理出經常困住我們的八大錯誤思維,並說明這些思維的緣起與解決方法。 一、流暢效應-「順」的誘惑 當我們看到看似流暢、熟練或稀鬆平常的成果,就會相信那個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主要的內容作者是比約恩•那提科•林德布勞分享他自己從作為經濟學家,擁有好的社經地位卻仍然不快樂,最後突然某一天心中浮現一個「去出家吧」的念頭,因此毅然走進佛教修行之路的故事。
Thumbnail
書籍名稱是《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作者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卡洛琳.班克勒和納維德.莫迪裡。本書共有38章,敍述了出家成為僧人後的心路歷程,對於人際關係衝突、不自律、擔憂等議題提出智慧箴言,並分享對念頭、人際相處以及放下控制的看法。推薦大家閱讀。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講述了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的故事,並分享了他從中汲取到的智慧。這本書不是宗教書籍,而是要幫助讀者活得更愉快、更自由,以清晰明智的方式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連結。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作者的17年森林僧人生活,分享他對人生智慧的見解,包括不要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接受可能錯誤及相信這也會過去。這些智慧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也帶給我們啟發。這本書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的心靈寶藏,值得我們一讀。
Thumbnail
暢銷勵志書《我可能錯了》是瑞典作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拉德所著的一本深具啟發性的自傳性著作,書中講述了他從企業高管轉變為森林僧侶,再回到世俗生活的過程,分享了他在這段旅程中所獲得的深刻智慧和洞見,本文從介紹作者開始,整理書中重點金句,及多啟發人心的觀點,讓您在5分鐘之內掌握暢銷勵志書《我可能錯了》
Thumbnail
  本書由比約恩的個人經歷出發,完整講述出家十餘年至還俗的親身經歷,從西方國家至泰國成為森林僧人,再於英國、瑞典等國家持續修行,即使擁有如此豐厚的經驗,仍於還俗後經歷了一段憂鬱期,後罹患漸凍症,因而本書由作者好友卡洛琳由比約恩的第一視角代為撰寫,仍完整呈現出比約恩豐富的一生。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26歲就事業有成的比約恩原是一個經濟學家,即將成為大公司的CFO時,卻選擇出走到泰國森林,開啟17年的修行生活。這本書分享他的僧人生活,以及他對人生的學習、思考和感悟。
Thumbnail
從成功的經濟學家到森林僧人,再到與憂鬱症和漸凍症抗爭的人生故事。透過個人經歷,分享如何面對人生的低谷、克服困難、並達到內心的平靜。
《我可能錯了》 中譯版在去年一月上市,隨即出現在各個平台,甚至被多位說書人、藝人等稱為他們2023年最喜歡的一本書,在好奇心驅使下,上了圖書館系統預約,半年後,我終於讀到它了。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簡單一句話,卻蘊藏了絕頂智慧。  榮獲多項獎項的書籍《我可能錯了》,作者比約恩.納提科在26歲事業有成之際,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對他來說,「成功和快樂,是兩回事」(p.15),能夠在年紀輕時得到跨國大企業財務長一職是成功的,但他並不快樂,也踏上了朝向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主要的內容作者是比約恩•那提科•林德布勞分享他自己從作為經濟學家,擁有好的社經地位卻仍然不快樂,最後突然某一天心中浮現一個「去出家吧」的念頭,因此毅然走進佛教修行之路的故事。
Thumbnail
書籍名稱是《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作者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卡洛琳.班克勒和納維德.莫迪裡。本書共有38章,敍述了出家成為僧人後的心路歷程,對於人際關係衝突、不自律、擔憂等議題提出智慧箴言,並分享對念頭、人際相處以及放下控制的看法。推薦大家閱讀。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講述了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的故事,並分享了他從中汲取到的智慧。這本書不是宗教書籍,而是要幫助讀者活得更愉快、更自由,以清晰明智的方式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連結。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作者的17年森林僧人生活,分享他對人生智慧的見解,包括不要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接受可能錯誤及相信這也會過去。這些智慧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也帶給我們啟發。這本書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的心靈寶藏,值得我們一讀。
Thumbnail
暢銷勵志書《我可能錯了》是瑞典作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拉德所著的一本深具啟發性的自傳性著作,書中講述了他從企業高管轉變為森林僧侶,再回到世俗生活的過程,分享了他在這段旅程中所獲得的深刻智慧和洞見,本文從介紹作者開始,整理書中重點金句,及多啟發人心的觀點,讓您在5分鐘之內掌握暢銷勵志書《我可能錯了》
Thumbnail
  本書由比約恩的個人經歷出發,完整講述出家十餘年至還俗的親身經歷,從西方國家至泰國成為森林僧人,再於英國、瑞典等國家持續修行,即使擁有如此豐厚的經驗,仍於還俗後經歷了一段憂鬱期,後罹患漸凍症,因而本書由作者好友卡洛琳由比約恩的第一視角代為撰寫,仍完整呈現出比約恩豐富的一生。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26歲就事業有成的比約恩原是一個經濟學家,即將成為大公司的CFO時,卻選擇出走到泰國森林,開啟17年的修行生活。這本書分享他的僧人生活,以及他對人生的學習、思考和感悟。
Thumbnail
從成功的經濟學家到森林僧人,再到與憂鬱症和漸凍症抗爭的人生故事。透過個人經歷,分享如何面對人生的低谷、克服困難、並達到內心的平靜。
《我可能錯了》 中譯版在去年一月上市,隨即出現在各個平台,甚至被多位說書人、藝人等稱為他們2023年最喜歡的一本書,在好奇心驅使下,上了圖書館系統預約,半年後,我終於讀到它了。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簡單一句話,卻蘊藏了絕頂智慧。  榮獲多項獎項的書籍《我可能錯了》,作者比約恩.納提科在26歲事業有成之際,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對他來說,「成功和快樂,是兩回事」(p.15),能夠在年紀輕時得到跨國大企業財務長一職是成功的,但他並不快樂,也踏上了朝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