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
奇蹟課程釋義系列
-對大部分學員來說,這一課若不是他最喜愛的,就是他最反感的一課。我們在前文已經解釋過,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為了抵制童年痛苦經驗而打造出來的防衛機制,而且這個受害記憶還被我們的社會視為不可輕言放棄的神聖權利。
為此,如果認真操練今天的觀念,我們身心的存在基礎勢必岌岌可危。試想,我們若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哪有自我保護的必要?而放下所有的防衛作為之後,又會帶來怎麼樣不堪的後果!傳統心理學一向把不懂得自我保護的人視為精神錯亂,這是有其道理的。
在世人眼中,讓自己全然託付於上主之愛,確實是精神不正常,因為把超乎人世經驗的無我境界「當成」自己的真我,根本就違反了世界所認定的現實。誠實地想一想,如果我真的「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那麼,我這一生的被所作所為豈不是全成了無稽的謊言,既無意義,更無目的可言!
這也是《練習手冊》開頭的幾十課反覆重申的要旨。至此,我們終於明白為何《奇蹟課程》總是讓人讀的坐立不安,令我們忍不住對這部書或對引薦此書的人發動攻擊。因為這些理念真的會顛覆我們對自己根深柢固的信念,以及全盤崩解自己所賦予的人生意義。…
有一個年輕人說,雖然,似乎我知道我知道,
但我想看到的是當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時,
我知道我知道。 ——艾倫‧瓦茨
「當你省察內心世界時只需留意自己覺察到的念頭,每個都稍加反省一下,然後繼續下一個。試著不要賦予它們程度或等級之分。盡可能冷眼旁觀它們的來來去去。不要在某個念頭上流連太久,盡量讓念頭規律且平靜的流過,絕不擅自插手干預。
在你平靜地坐著觀察念頭的同時,向自己複誦今天的觀念,次數可以隨意,只要別說得太匆促即可。」
這一練習和佛教的觀心法門十分相似,也就是純然觀照心念的起伏變化。當我們在觀照心念時,身為觀者的「我」究竟是誰?這正是練習的核心。終有一天,我們會領悟出那個在觀看內在念頭以及外在現象的自己,原來就是「抉擇者」;它才是我們人類心內不斷在小我和聖靈、幻想與真相之間作選擇的主體。
這個抉擇者,並不是我們平常認定的那個「我」,因為我們觀到的那些念頭並不是自己,而只是我們對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對此,耶穌設法訓練我們,要我們跟自己認定的那個小我身分慢慢拉開距離,這可說是最正面的「解離」手法了。
每當我在觀察自己的心念時,所看到的其實是小我的運作,不論它在做正面或負面的演出;而那個觀者之「我」,絕不是自己心目中所認定的「我」。它是「抉擇者」。
博客來:摘錄自《奇蹟課程釋義系列》
善知識是「不完美」的鏡子。覺悟者的功德,不在於表現智慧或慈悲的形象,讓仰慕者模仿,而是善於利用機緣,引導未悟者反觀自心。外在的世界,永遠找不到毫無瑕疵的老師,圓滿的善知識,只能透過實踐,使自己與法合一來完成。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並且強調:如來說法,皆是「無法可說」。當修道的心像善財童子一樣單純,就不會染著法塵,當下一念「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歷事鍊心,不是為了追尋悟境,
雲遊四季,是依念念不取於相,
證入心性不生的究竟。
當修行者在一草一木、日月星辰的幻生幻滅,
覺照十方世界依空而出,
不一不異,相融互入,自我並不會因此消失,
無心,是從我執、法執中徹底清醒。
不來不去,是如來面目,安住中道,即是諸法如義。
你的修行不是為了影響世界。接受這個世界,其中包含著一切事物,所有的歡樂和罪孽,所有的天堂和地獄。在這個「一長串的屍體」中,有實驗室、冒險遊樂場、戰場、醫院和歡樂花園—一切都在那裡—你不必走出去,那只是投影。
「這裡」內有所有的存在、所有的層次、所有的世界、
所有的現實和所有你可能認為存在於「那裡」的非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