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四課 I《我與我之外》活動側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撰文/ 軒昂 (專線工作者)


5月18日,週末分享會邀請陳亭亘老師帶領大家進行「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一堂課——「我與我之外」,老師透過這個活動讓我們探索: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並進而覺察自己所擁有的身分。剛開始我都寫一些圍繞家庭與血源關係的身分。隨著老師的指導語,我開始想像相較於他人,我可能的不同。例如:我是一個帶眼鏡的人(對啊,我也需要輔具)、我是一個直立人(對啊,我不需要使用輪椅)。這個過程我慢慢發現我身上有一些群體對於我的過去有所貢獻,也有一些彷彿原以為「理所當然」的能力是我容易忽略的。

 

指導語慢慢地引導著思考,不僅是身分,我擁有什麼樣的經驗?也可以寫入卡片中,卡片開始越寫越多,有一些是自己看待自己的眼光,有一些他人曾經告訴過他們眼中的我,有一些是我渴望但還沒有發展成我想望的話語,也有一些是他人告訴過我那些傷人的話。

 

老師邀請參與成員,書寫自己的身分後,從擺放在桌面的眾圖卡中挑一張圖卡代表此刻的心情。我挑了一張有掌紋的圖片,因為透過這個活動,腦海浮現了活過的這些年所走過的路。

 

接著,老師邀請我們做卡片的分類,感覺一下:當卡片分成我喜歡的、我不喜歡的、普通(沒有太多感覺的)有什麼樣的感受;再感覺一下,卡片再改成另一種分類,多數人知道的、多數人不知道的、只有我一個人知道的。透過分類,覺察我擁有什麼樣的身分與經驗為我所重視,還有辨識那些留存在記憶裡的傷口。

 

那些你不喜歡的身分或經驗,裡面有好多好多的故事。你曾經有「厭世」的感覺嗎?我有的。那是一種無意義、沒有耐心、提不起勁,哪怕立起的目標很快變得很薄很薄。分類的過程,我覺察到自己的外在形象,也覺察到自己的內在渴望,我甚且反省到那種「厭世感」是怎麼來的——當我的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當我內心將自己和他人做比較,它會攪拌成一種複雜的心情;值此同時,我也看見我擁有的那些經驗似乎說明了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我為自己做過多少的努力,以及我的幸運。

 

老師邀請大家將自己願意、也能夠分享給群體的卡片,放在地上或桌面,開始了「人類博覽會」巡禮。巡禮的過程,一幕幕看見反映內心感受的隻字片語:你沒想到你眼前的人,他的內心充滿著令人好奇的事物,有著一個又一個尚待探索的故事。

 

工作坊的最後,老師再次邀請成員挑一張圖卡代表此刻的心情。這次,我挑了一把被強韌的綠莖包圍的刀,它象徵了傷害的語言重現,但因為我們的相聚,這些話語被溫柔且堅韌的氣氛撐住,寫出來後,它曾有的傷害不再那麼刺眼與衝突。最後的小組分享,突然間大家好像熟了起來,話夾子打開,工作坊熱鬧起來了,此刻也畫下了一個句點。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是一篇關於照顧者的文章,重點有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挑戰和需求。作者廖福源分享了他對照顧者議題的看法以及推動去汙名的想法。文章中提到了照顧者的困境,以及如何在社會中創造理解和支持的環境。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人的恐懼很多是來自於對事情的無知,如果我們可以辨識事物的全貌,消弭未知,其實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這個原理讓我想起不只是當事人談感情的議題,當社會大眾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懷抱著恐懼,一心只想遠遠避開患者,但是如果可以試著理解這個疾病,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或是刻板印象。
這是我來專線實習的第三個月,因為工作夥伴的邀請,我一起參與了專線週六的分享會「復元路上的兩人三腳~以奇異果一人一故事劇場為例」。之前有聽專線的夥伴提起過「一人一故事」劇場,但是自己本身並沒有接觸過,於是帶著一半好奇一半學習的精神,期待著今天的分享會。 颱風們也想共襄盛舉,前腳剛走
這場有兩位資深社區工作者與精神科主任對話,各有不同切入要點,奮力分享自己對於社區的理念,希望在自己工作岡位與彼此之間如何有所關聯的想像。
這是一篇關於照顧者的文章,重點有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挑戰和需求。作者廖福源分享了他對照顧者議題的看法以及推動去汙名的想法。文章中提到了照顧者的困境,以及如何在社會中創造理解和支持的環境。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人的恐懼很多是來自於對事情的無知,如果我們可以辨識事物的全貌,消弭未知,其實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這個原理讓我想起不只是當事人談感情的議題,當社會大眾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懷抱著恐懼,一心只想遠遠避開患者,但是如果可以試著理解這個疾病,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或是刻板印象。
這是我來專線實習的第三個月,因為工作夥伴的邀請,我一起參與了專線週六的分享會「復元路上的兩人三腳~以奇異果一人一故事劇場為例」。之前有聽專線的夥伴提起過「一人一故事」劇場,但是自己本身並沒有接觸過,於是帶著一半好奇一半學習的精神,期待著今天的分享會。 颱風們也想共襄盛舉,前腳剛走
這場有兩位資深社區工作者與精神科主任對話,各有不同切入要點,奮力分享自己對於社區的理念,希望在自己工作岡位與彼此之間如何有所關聯的想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本文談論發現自我價值與興趣;建立自信心與自我管理。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6月底,我與夥伴們即將一起舉辦一場工作坊,日期是6/20-61@台北,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 兩天的工作坊裡面,我們規劃了各種體驗性的內容,期待讓學員們可以更真實地貼近自我、進而整合自己的生命歷程,從中提取並連結自己的力量。 我非常期待:) 報名網址分享:https://www.accupass
Thumbnail
★從「正視自己」開始,了解支配個人思考與行為的癥結是什麼, 唯有把「自己」放回生命的中心,才能真正拋下恐懼、獲得自由!
Thumbnail
林玎珉 | 大田出版 閱讀時間:12/27-1/1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往往會因角度或角色不同而產生摩擦。無論是對朋友、親人,甚至是主管與下屬,都必須面臨溝通場合;《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帶領讀者從「認識自己」出發,有意識地認知自己的溝通模式,並進一步說明對話中的五種個性,讓我們能在了解五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本文談論發現自我價值與興趣;建立自信心與自我管理。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6月底,我與夥伴們即將一起舉辦一場工作坊,日期是6/20-61@台北,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 兩天的工作坊裡面,我們規劃了各種體驗性的內容,期待讓學員們可以更真實地貼近自我、進而整合自己的生命歷程,從中提取並連結自己的力量。 我非常期待:) 報名網址分享:https://www.accupass
Thumbnail
★從「正視自己」開始,了解支配個人思考與行為的癥結是什麼, 唯有把「自己」放回生命的中心,才能真正拋下恐懼、獲得自由!
Thumbnail
林玎珉 | 大田出版 閱讀時間:12/27-1/1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往往會因角度或角色不同而產生摩擦。無論是對朋友、親人,甚至是主管與下屬,都必須面臨溝通場合;《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帶領讀者從「認識自己」出發,有意識地認知自己的溝通模式,並進一步說明對話中的五種個性,讓我們能在了解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