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早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朋友來訪,送了一罐碧螺春,我極其喜歡這茶充滿古意又江南的名字。一日,慎重泡好,端茶配書。書是回台省親,在台灣的書局買的,唐諾寫的 : 《我有關聲譽、財富和權勢的簡單思索》。當時看到就「不假思索」的買了,至今才想起竟放在書架好一陣子。此刻碧螺春的淡淡茶香有點像故鄉的凍頂烏龍,許是這入喉清香讓我想起該翻開這本台灣買的書了。


看書的驚喜往往在於,作者說出了你混沌心思說不出的話語。在書頁卷首作者「說明」部分有一段話,讀起來有如碧螺春初入口的驚喜。節錄如下: 「… 果然如吳清源講的『當碁子在正確的位置,每一顆都閃閃發亮』,它們不僅更加明智,還帶著柔和準確的關懷光亮,是講給哪些人或怎樣一種處境時刻的人聽的。」


的確是這樣,偶而會在某些文章上看到一兩句或一段不多也不少,恰恰到位的話,當下直擊內心,每一個字都閃閃發亮。那個時刻特別美好。


聖經有一句經文描寫這閃閃發光的話 :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掉在銀網子裡。」我現在終於了解金蘋果掉在銀網子裡是什麼概念了。唐諾是我非常喜愛的作家,但他偶然對基督教的嘲弄也讓我這個粉絲略感尷尬。無妨,神的智慧無遠弗屆。


這本書一如往常,讀著讀著就被那突然而來的,嚴厲的,不妥協的話語震懾。我再摘錄一段:


「人真正的掙扎不在於放棄良善,追求惡俗,因為道德辨識度高。真正的掙扎是知道自己逐漸想把惡俗披上良善的外衣,或接受惡俗並非太壞,才能規避內心良善之心最後的譴責。」


這段話讓我想到「媚俗」這個概念;也讓我想到人們常用的託辭:「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對我來說,這是一句包裝良善卻又摧毀價值的話。勤勞卻又愚昧往往極具破壞力。很多時候,「相對」的道德概念很好用,因為可以容納更多灰色空間,而絕對的真理常令世人厭煩。書中他繼續疾言厲色說道,「當世界在多元價值氾濫到無是無非,道德虛無主義就攻佔人心」,我覺得滿符合他不怎麼喜歡的基督教價值理念。


今天也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段我喜歡的話;大意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若願意認真思考,是比較容易看透事物荒謬的一面;能一針見血說透的人則非常難得;至於願意去真誠實踐理念(或打破表象)的人其實微乎其微,而這些人才是我們生活的勇者。


啊,寫了篇雞湯文,希望不會太燙。新年快樂,格友們!








avatar-img
87會員
43內容數
我喜愛寫作,希望在這個園地能和一些喜歡文字的格友交流。目前定居美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麋鹿林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情書》看完後,讓我想起寫到一半的讀書心得: 《長日將盡》,同樣的愛而不得,同樣的錯過,同樣遲來的表白。只是,前者是帶著躁動呼吸的青春耽美,後者展現的已是夕陽餘暉下的懊悔無語。
前言: 這篇是我為教會十二月出刊的雜誌寫的一篇文章。十二月的聖誕節帶給我們溫暖活潑的節慶氛圍。對基督徒來說,雖然也慶祝聖誕節,但慶祝的本質不同。基督徒慶祝耶穌基督的誕生:因著耶穌的誕生,給這個世界帶來真實可靠的盼望。這是上帝給人類最珍貴的禮物。對我來說,沒有比這個意義更深遠的事物了。聖誕快樂!
這篇文章半年前登在教會雜誌上,我重新改寫了一些,想透過一本科幻小說,從信仰的角度省思這個充滿各種可能的世界對我的意義。
最近讀了一本書: 《觀察的藝術》(Rob Walker),讓我想要重啟荒廢(或說能力基本缺失)的觀察能力。這幾年深受眼疾所苦,甚至到了一個驚慌的地步:常常閉著眼睛學習適應黑暗無光的世界。 我的「悲劇小劇場」連帶也讓我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如此多值得我凝視並為之動容的景象,我不想懊悔自己一再錯過……於是
在葛林短篇小說全集中有一篇叫《兩個溫和的人》,中間有一段讓我非常喜歡,用男女主角的一頓晚餐進程描述“完美婚姻”的階段風貌: 「… … 就像一樁美滿婚姻:探索的階段已然結束 — 他們剛剛通過了嫉妒的考驗,而今已是安詳平和的中年階段。時間與死亡是眼前唯一的敵人,而咖啡則像是老年的警告。在那之後……
知道艾麗絲孟若也是在她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以後,只知道她偉大的作品都是在廚房的餐桌上完成的。女性、寫作、廚房,這三個字讓我聯想到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名言: 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和一筆屬於自己的錢。廚房應該就是孟若的房間吧! 不過,餐桌真的比書桌親切太多,放得下電腦,書本,下午茶和可口的零食。
《情書》看完後,讓我想起寫到一半的讀書心得: 《長日將盡》,同樣的愛而不得,同樣的錯過,同樣遲來的表白。只是,前者是帶著躁動呼吸的青春耽美,後者展現的已是夕陽餘暉下的懊悔無語。
前言: 這篇是我為教會十二月出刊的雜誌寫的一篇文章。十二月的聖誕節帶給我們溫暖活潑的節慶氛圍。對基督徒來說,雖然也慶祝聖誕節,但慶祝的本質不同。基督徒慶祝耶穌基督的誕生:因著耶穌的誕生,給這個世界帶來真實可靠的盼望。這是上帝給人類最珍貴的禮物。對我來說,沒有比這個意義更深遠的事物了。聖誕快樂!
這篇文章半年前登在教會雜誌上,我重新改寫了一些,想透過一本科幻小說,從信仰的角度省思這個充滿各種可能的世界對我的意義。
最近讀了一本書: 《觀察的藝術》(Rob Walker),讓我想要重啟荒廢(或說能力基本缺失)的觀察能力。這幾年深受眼疾所苦,甚至到了一個驚慌的地步:常常閉著眼睛學習適應黑暗無光的世界。 我的「悲劇小劇場」連帶也讓我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如此多值得我凝視並為之動容的景象,我不想懊悔自己一再錯過……於是
在葛林短篇小說全集中有一篇叫《兩個溫和的人》,中間有一段讓我非常喜歡,用男女主角的一頓晚餐進程描述“完美婚姻”的階段風貌: 「… … 就像一樁美滿婚姻:探索的階段已然結束 — 他們剛剛通過了嫉妒的考驗,而今已是安詳平和的中年階段。時間與死亡是眼前唯一的敵人,而咖啡則像是老年的警告。在那之後……
知道艾麗絲孟若也是在她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以後,只知道她偉大的作品都是在廚房的餐桌上完成的。女性、寫作、廚房,這三個字讓我聯想到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名言: 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和一筆屬於自己的錢。廚房應該就是孟若的房間吧! 不過,餐桌真的比書桌親切太多,放得下電腦,書本,下午茶和可口的零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做人要「善良」,所以,當你看到有人需要幫助,選擇伸出援手也是件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吧? 可是,當你因為善良受傷,你還會覺得應該要善良嗎? 曾經我也想要善良,直到我發現,那根本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才得出的白痴結論。 善良什麼,那東西除了讓自己活得更痛苦之外,還有什麼用處。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瞭解人性的矛盾,並諒解對方,是成熟人應有的內涵。本文整理了六大人性,並提供了貼身建議。
Thumbnail
人心與太陽一樣,都是需要小心對待的存在。這篇文章談論瞭如何在這個充滿善惡的世界中保護自己,並對人性的邪惡進行了探討。
善良是一種選擇,也在一念之間。
Thumbnail
選擇善良的人,或許心中擁有一片淨土吧
20240511 不夠善良的我們 同學問:發現自己不夠善良,怎麼辦? 我: 以「根本智」的角度,沒有「善良」與「不善良」的差別。 就像「海」與「波浪」,「體」是一樣的,只是「呈現的樣貌不同( 相 )」。 但是以「分別智」來說,確實有「起心」、「做法」、「目的」種種
Thumbnail
遇見糟心的人與事 你可以選擇不善良 只因為… 所謂的善良,從來就是~有條件的 不是對一些當成“應該”及“理所當然”這樣的付出 就該概括承受,這是錯誤的觀念 如同我們的好,是付予懂得感恩惜福的人 從來不是任由當成很沒價值的付出與奉獻 沒有所謂應該要,甚至必須這麼做 許多時事教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做人要「善良」,所以,當你看到有人需要幫助,選擇伸出援手也是件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吧? 可是,當你因為善良受傷,你還會覺得應該要善良嗎? 曾經我也想要善良,直到我發現,那根本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才得出的白痴結論。 善良什麼,那東西除了讓自己活得更痛苦之外,還有什麼用處。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瞭解人性的矛盾,並諒解對方,是成熟人應有的內涵。本文整理了六大人性,並提供了貼身建議。
Thumbnail
人心與太陽一樣,都是需要小心對待的存在。這篇文章談論瞭如何在這個充滿善惡的世界中保護自己,並對人性的邪惡進行了探討。
善良是一種選擇,也在一念之間。
Thumbnail
選擇善良的人,或許心中擁有一片淨土吧
20240511 不夠善良的我們 同學問:發現自己不夠善良,怎麼辦? 我: 以「根本智」的角度,沒有「善良」與「不善良」的差別。 就像「海」與「波浪」,「體」是一樣的,只是「呈現的樣貌不同( 相 )」。 但是以「分別智」來說,確實有「起心」、「做法」、「目的」種種
Thumbnail
遇見糟心的人與事 你可以選擇不善良 只因為… 所謂的善良,從來就是~有條件的 不是對一些當成“應該”及“理所當然”這樣的付出 就該概括承受,這是錯誤的觀念 如同我們的好,是付予懂得感恩惜福的人 從來不是任由當成很沒價值的付出與奉獻 沒有所謂應該要,甚至必須這麼做 許多時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