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來訪,送了一罐碧螺春,我極其喜歡這茶充滿古意又江南的名字。一日,慎重泡好,端茶配書。書是回台省親,在台灣的書局買的,唐諾寫的 : 《我有關聲譽、財富和權勢的簡單思索》。當時看到就「不假思索」的買了,至今才想起竟放在書架好一陣子。此刻碧螺春的淡淡茶香有點像故鄉的凍頂烏龍,許是這入喉清香讓我想起該翻開這本台灣買的書了。
看書的驚喜往往在於,作者說出了你混沌心思說不出的話語。在書頁卷首作者「說明」部分有一段話,讀起來有如碧螺春初入口的驚喜。節錄如下: 「… 果然如吳清源講的『當碁子在正確的位置,每一顆都閃閃發亮』,它們不僅更加明智,還帶著柔和準確的關懷光亮,是講給哪些人或怎樣一種處境時刻的人聽的。」
的確是這樣,偶而會在某些文章上看到一兩句或一段不多也不少,恰恰到位的話,當下直擊內心,每一個字都閃閃發亮。那個時刻特別美好。
聖經有一句經文描寫這閃閃發光的話 :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掉在銀網子裡。」我現在終於了解金蘋果掉在銀網子裡是什麼概念了。唐諾是我非常喜愛的作家,但他偶然對基督教的嘲弄也讓我這個粉絲略感尷尬。無妨,神的智慧無遠弗屆。
這本書一如往常,讀著讀著就被那突然而來的,嚴厲的,不妥協的話語震懾。我再摘錄一段:
「人真正的掙扎不在於放棄良善,追求惡俗,因為道德辨識度高。真正的掙扎是知道自己逐漸想把惡俗披上良善的外衣,或接受惡俗並非太壞,才能規避內心良善之心最後的譴責。」
這段話讓我想到「媚俗」這個概念;也讓我想到人們常用的託辭:「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對我來說,這是一句包裝良善卻又摧毀價值的話。勤勞卻又愚昧往往極具破壞力。很多時候,「相對」的道德概念很好用,因為可以容納更多灰色空間,而絕對的真理常令世人厭煩。書中他繼續疾言厲色說道,「當世界在多元價值氾濫到無是無非,道德虛無主義就攻佔人心」,我覺得滿符合他不怎麼喜歡的基督教價值理念。
今天也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段我喜歡的話;大意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若願意認真思考,是比較容易看透事物荒謬的一面;能一針見血說透的人則非常難得;至於願意去真誠實踐理念(或打破表象)的人其實微乎其微,而這些人才是我們生活的勇者。
啊,寫了篇雞湯文,希望不會太燙。新年快樂,格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