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諾.拉圖——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激勵了新一代關注「生態災難補救問題」的知識分子、藝術家與激進分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股傳遞與解釋的熱望,也為了自我解釋。在某種程度上,他所探討主題表面上的分散性與多元性,掩蓋了思想的連貫感。布魯諾.拉圖在他巴黎的公寓裡,以一種質樸、歡欣、力量滿盈的姿態,投入這一系列訪談。只有在我們深知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已經來到了某種凝縮精煉的時刻,方能達致此等狀態。這是一種出自緊迫感的寧和,一股與集中、概括、揭示一切的迫切需求密不可分的內在性。對明晰的關切、對話的歡悅、表演的藝術,彷彿隨著終點將至,一切漸趨清晰明白。布魯諾.拉圖於2022年10月9日去世,享壽七十五歲。他是同代人中最重要的法國知識分子之一。2018年10月25日,《紐約時報》曾如此寫道:「法國哲學家當中最知名、也最被誤解的一位。」

布魯諾. 拉圖在海外聲名卓著、備受關注(célèbre et célébré),他曾因全部作品成就榮獲「郝爾拜獎」(prix Holberg, 2013)與「京都獎」(prix de Kyoto, 2021),但他在法國也確實一度被誤解,因為他的研究對象似乎如此迥異不一(disparate)。必須承認,他的研究幾乎涉及所有知識領域:生態學、法律、現代性、宗教,當然還有科學與技術,以及他對實驗室生活的開創性與爆炸性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拉圖與米榭.塞荷(Michel Serres) 共同完成的訪談錄《孤獨的博學者》(Éclaircissements, François Bourin, 1992, Le Pommier〔再版〕,2022)之外,法國哲學界通常與科學的思想和實踐保持距離。社會學家布魯諾.卡森提(Bruno Karsenti)回憶道:「他是第一個意識到政治思想挑戰之關鍵完全在於生態問題的人。」1999 年出版的《自然的政治》(Politiques de la nature, La Découverte) 可資證明,該書與米榭.塞荷的《自然契約》(Le Contrat naturel, 1990)先後呼應。

打破偶像迷思的社會學家

不過,當然是下列兩本以提問形式撰寫而成的生態學專著《著陸何處》(Ou atterrir?, La Découverte, 2017)及《身處何方?》(Où suis-je?, La Découverte, 2021),讓一般大眾更廣泛地認識這位「打破偶像迷思」(iconoclaste)的社會學家。

拉圖於1947 年6 月22日出生於博訥(Beaune)(科多爾省〔Côte-d’Or〕)一個布爾喬亞酒商大家庭,現已成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激勵了新一代關注「生態災難補救問題」的知識分子、藝術家與激進分子。

raw-image


自從哲學家伊莎貝爾. 斯登格絲(Isabelle Stengers)提出「蓋婭入侵」以來(拉圖與斯登格絲在思想方面有多年的友誼合作關係,菲利普.皮格納〔Philippe Pignarre〕於《拉圖-斯登格絲,交叉花式雙飛》〔Latour-Stengers, un double vol enchevêtré, Les Empêcheurs de penser en rond, 2021〕書中描述過),拉圖從未停止過對我們所處之「新氣候體制」(le nouveau régime climatique)的思考(Face à Gaïa〔《面對蓋婭》〕, La Découverte, 2015)。他曾說過:因為「我們已經改換了世界」。自從我們進入「人類世」時代,人類已然成為一股地質力量。他也斷言:「你我不住在同一座地球上。」

自十七世紀開始,「現代人」認為自然與文化、客體與主體之間的分離是確實無疑的。人們堅持,「非人類」(les non-humains)是與我們格格不入的事物,儘管人類不斷與之相互妥協。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從未現代過」──一如布魯諾.拉圖在同名著作(La Découverte, 1991)中所宣稱。

——摘自臉譜出版《何處安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臉譜出版的沙龍
92會員
460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臉譜出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原因我雖然不清楚,但打從奧迪入獄的那天起,似乎就一直有人在背後指使大家殺他,而且一個月前情況越演越烈,那孩子被刺、被勒、被打、被關又被燒,卻從來都不恨、不悔,也從不示弱。」 摩斯抬頭迎向黛瑟蕊的凝視。 「妳想知道他為什麼逃跑是吧,妳問錯問題了。妳該問的是,他為什麼等到現在才逃。」
Thumbnail
2025/04/26
「原因我雖然不清楚,但打從奧迪入獄的那天起,似乎就一直有人在背後指使大家殺他,而且一個月前情況越演越烈,那孩子被刺、被勒、被打、被關又被燒,卻從來都不恨、不悔,也從不示弱。」 摩斯抬頭迎向黛瑟蕊的凝視。 「妳想知道他為什麼逃跑是吧,妳問錯問題了。妳該問的是,他為什麼等到現在才逃。」
Thumbnail
2025/04/26
入獄十年的運鈔車搶匪,在刑期屆滿前一天從大牢裡消失, 如果明天就能合法重獲自由,為什麼要在今天冒險逃獄? ◆《請找到我》、《守護妳》國際懸疑推理暢銷名家邁可‧洛勃森醞釀二十年精湛純熟代表作 ◆改編電影由《原罪犯》、《分手的決心》韓國名導朴贊郁籌拍中 ◆勇奪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Thumbnail
2025/04/26
入獄十年的運鈔車搶匪,在刑期屆滿前一天從大牢裡消失, 如果明天就能合法重獲自由,為什麼要在今天冒險逃獄? ◆《請找到我》、《守護妳》國際懸疑推理暢銷名家邁可‧洛勃森醞釀二十年精湛純熟代表作 ◆改編電影由《原罪犯》、《分手的決心》韓國名導朴贊郁籌拍中 ◆勇奪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Thumbnail
2025/04/25
以能力為依據評價他人時,容易落入類似的陷阱當中。比方說,在商場、職場上,某種程度上必須給人「那個人表現非常優秀」、「他沒做出成果」等等評價。但如果將之進一步解讀為「沒做出成果的人,就是沒有用的人」,或是 「能力差,一點價值也沒有」,便武斷地全盤否定那個人,就太危險了。
Thumbnail
2025/04/25
以能力為依據評價他人時,容易落入類似的陷阱當中。比方說,在商場、職場上,某種程度上必須給人「那個人表現非常優秀」、「他沒做出成果」等等評價。但如果將之進一步解讀為「沒做出成果的人,就是沒有用的人」,或是 「能力差,一點價值也沒有」,便武斷地全盤否定那個人,就太危險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講者:許綺玲(中央法文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 張雅婷(中央法文助理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語文與文學博士)今早身體不適,不克出席 許綺玲老師,翻譯有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明室:攝影札記》、培瑞克的《W或童年回憶》、《空間物種》 1. 本次演講介紹巴特談論攝影的四本
Thumbnail
講者:許綺玲(中央法文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 張雅婷(中央法文助理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語文與文學博士)今早身體不適,不克出席 許綺玲老師,翻譯有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明室:攝影札記》、培瑞克的《W或童年回憶》、《空間物種》 1. 本次演講介紹巴特談論攝影的四本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副標題為:「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大一學生的四堂講課」,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是給哲學研究生的四堂課吧XD。哲學本身是一門後設的學科,本書試圖後設哲學思考的思考、試圖找到哲學的「合法性」(Inprinciple,由哲學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副標題為:「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大一學生的四堂講課」,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是給哲學研究生的四堂課吧XD。哲學本身是一門後設的學科,本書試圖後設哲學思考的思考、試圖找到哲學的「合法性」(Inprinciple,由哲學
Thumbnail
沈志中老師說,拉岡是當代精神分析的實踐者與思想家,他的理論使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廣泛的影響當代的文學、哲學與藝術,但拉岡並沒有重新發明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以十九世紀生物學解釋臨床上的發現,而拉岡就是讓佛洛伊德的發現能以符合二十世紀的語言學和邏輯學的概念被解釋,可以說拉岡是為了精神分析的百年建築重新
Thumbnail
沈志中老師說,拉岡是當代精神分析的實踐者與思想家,他的理論使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廣泛的影響當代的文學、哲學與藝術,但拉岡並沒有重新發明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以十九世紀生物學解釋臨床上的發現,而拉岡就是讓佛洛伊德的發現能以符合二十世紀的語言學和邏輯學的概念被解釋,可以說拉岡是為了精神分析的百年建築重新
Thumbnail
在《詩藝的復興》訪談中,宇翔說他受到詩人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的詩觀影響而變得「布頭部腦」。開始寫論文以後,我也感覺自己變得「布頭部腦」,只不過我的「布」是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時刻不自覺地以場域的角度觀看各類文學作品與活動,省察潛藏於其間的位置關係
Thumbnail
在《詩藝的復興》訪談中,宇翔說他受到詩人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的詩觀影響而變得「布頭部腦」。開始寫論文以後,我也感覺自己變得「布頭部腦」,只不過我的「布」是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時刻不自覺地以場域的角度觀看各類文學作品與活動,省察潛藏於其間的位置關係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極簡/極限主義藝術風潮及其始祖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的創作
Thumbnail
極簡/極限主義藝術風潮及其始祖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的創作
Thumbnail
如同Althusser(阿圖瑟)論述所言,透由了攝影幅面的觀賞儀式,成功召喚我進入了「Cultural hegemony(文化霸權)」的Ideology(意識型態)之中。
Thumbnail
如同Althusser(阿圖瑟)論述所言,透由了攝影幅面的觀賞儀式,成功召喚我進入了「Cultural hegemony(文化霸權)」的Ideology(意識型態)之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